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按照陳豔青的計劃是要迴老家陪兩位老人過中元節的,可是由於很多事的拖累,陳豔青母女倆隻好留在東莞過中元節了。
一凡家很興這個節日,比八月中秋節更隆重,那天除了要燃燭、點香、燒紙錢敬祖宗之外,還得給自己長輩送禮、走親戚。
各地有各地的過法,有的過十四、有的過十五,聽說有的過十三、十六,這是中國過得最亂的一個農曆節日,各地風俗不同,過法也不同,但敬祖宗,表孝心卻是一樣的。
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元節,中元節它同時具備儒、釋、道三大教的曆史淵源。
中元節最初為道教所稱,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等等,它的風俗最初始於古代儒家秋嚐祭祀的古老習俗,發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節的形態,也就是在中元節這一天,道教祭地官,祈求人間揚善懲惡,民間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響,設盂蘭盆會,以超度曆代先祖。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製的影響而注重孝道,因此中元節祭祖節俗得以紮根民間。
中元節帶有祭祖和感恩的雙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內核,也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國人對逝去父母以及親人表達孝敬、思念的重要節日。
據說,從七月初一開始,陰間會打開鬼門關,把鬼放出來,讓鬼遊離於陽間,讓他們去見自己的親人,收獲後輩子孫給自己燒來的冥錢,待到七月十五之後,再把鬼門關上,如果有鬼未迴到陰間的,就成了孤魂野鬼。
中元節不吃雞,而吃鴨的習俗,主要是雞不會過河,而鴨子會遊水。
在中元節那一天,民間的陽人燒的紙錢都運到奈河橋的另一邊,那樣隻能借助鴨子的力量運過去,逝去的親人才能收到。
其他的比如放河燈、放焰口、搶孤之類的風俗各地有所不同。
一凡家縣城有過十四,也有過十五的,而且還有初一至十五這半個月不能做客的風俗,尤其特別忌諱這半個月間提著禮物來自己家的行為。
一凡家過十四,據說,所有後遷去老家的客家人都過這一天,原地居民過的是十五。
這裏有個傳說故事,但有沒有道理誰也不知道,反正每逢這個節日的時候,大家都會說說這個故事,說說為什麽當地客家人是十四過中元節的來源。
據說,很久以前,大約是客家人二次從廣東返遷贛南那個時候,那時局勢很亂,一大批客家人遷往贛南各個地方,當地居民,主要是朱、陳、蔡三姓的人,他們相當排斥外來人員,而且經常欺負外來的客家人,不給他們田土,客家人就隻好開荒墾土,所以客家人都住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就連最起碼的日常生活物資都難於買到,每逢節日的時候,當地人都不願把雞鴨、食鹽、酒類賣給客家人,客家人在這裏受夠了氣,日子過得特別艱苦,但由於客家人勤勞善良,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領地,當這些人基本居住穩定之後,大家聚集一起,準備與當地人來一場你爭我奪,扞衛自身的利益比鬥。
那天客家人自覺組織起來,奔走相告,下戰帖,要與當地人打一場大架。
雙方為首之人約好農曆的七月十四,指定好位置,兩派人來一場你死我活的主權之戰。
七月十四那天,來自四麵八方的客家人聚集在決戰場上,一圈一圈的站在那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這是一場比武大會,從人數來看,明顯客家人多於本地人。
比武場中央擺了一張大桌,兩夥的代表人簽下協約,如果客家人打贏了,當地人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對待客家人,如果沒有打贏,客家人寧願客走他鄉,再不涉足這裏。
那天兩夥人之戰格外熱烈,也不知戰了多少迴合,刀光劍影,客家人大多來源於中原,接受過武術各個門派的拳掌功夫,經過一輪一輪的比拚,最終客家人贏了,按照雙方簽下的協議,當地人再也不敢欺負客家人了。
客家人為紀念這個揚眉吐氣的日子,讓子孫後代知道扞衛主權的艱辛,這裏的客家人就定在了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為中元節,一直延續至今。
既然陳豔青沒有離開東莞,一凡隻好陪她們母女倆過,好就好在梁麗雅家過的是十五,分開兩天過,一凡可以今天在東莞過,第二天去中山過,一凡特意打電話跟梁麗雅說明了一下。
七月十四上午一凡打了一個電話給養父母,跟他們說明了妻子女兒沒迴老家的原因,要他們兩位老人自己買些豬肉、鴨子弄一餐好吃的,養父母要依晨接電話,說很想自己孫女了,一凡把手機給了陳豔青,要她說幾句後再給女兒說話。
女兒一聽到爺爺奶奶的聲音,就喊了起來,那邊的爺爺奶奶叫她要聽話,不要走出外麵去玩等等的話。
晚上燃燭、點香、燒紙錢是不可能的,一凡就聚集了十幾個人一起去新世界大酒店吃飯,也就是四家合在一起,有麥小寧、李小秋兩姐弟三人、覃飛和覃叔兩人,蔡隆誌兩人,還有就是自己和小舅子他們。
麥小寧、覃飛她們幾個女的去點菜,覃叔和一凡坐主席,吃飯的時候,一凡打了一個電話去梁麗雅家,叫她讓夏姨接電話。
覃叔接過手機後,走出外麵走廊去說話,因為原來一凡叮囑過夏姨,叫她別在外麵亂說話,兩人除了講些生活上零零碎碎話之外,不敢涉及一凡的太多事。
今天公司附近也有很多人在過節,酒店的生意自然淡一點,菜很快就上來了,除了一凡特意交代的鹵鴨之外,其他的菜她們負責。
滿滿一桌子菜,會喝酒的自己倒,不會喝酒的喝飲料。
一開席,一凡舉起杯,先祝大家中元節吉祥、安康,然後大家互相敬起了酒。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近乎家宴裏,麥小寧單獨敬了一凡和陳豔青的酒,還有就是覃飛,一聲哥嫂叫得格外親熱。
李小秋仍然不好意思給一凡兩夫妻敬酒,不知是真的放不下,還是有其他的想法,但李小冬單獨敬了酒,他不太會說話,隻管喝酒。
一凡特意和妻子敬了覃叔的酒,說祝覃叔福祿安康,全家幸福!
晚上不要上班,一頓飯吃了兩個多小時,大家都沒有喝醉。
吃完飯後,李小冬陸陸續續送大家迴公司,一凡和他們是最後迴的。
很久沒和李小冬兩姐弟聊天了,一凡問了他們家近來的情況,趁秋季雨水稀少,把他們那個破爛的家修楫一下,讓父母住得舒適點。
李小秋說,她們兩姐弟也有這個想法,雖然在公司打工賺了一些錢,但遠遠不夠。
一凡說,沒錢的話,明天到我那裏拿兩萬塊錢寄迴去,弄好房子過年,一家人其樂融融。
李小秋在車子上就激動地哭了起來,說一凡哥為什麽會對她們這麽好,不僅免費為自己治病,還出錢為家裏修繕房子。
一凡說,不為什麽,隻為你們能安心在公司上班,為父母年紀大了能安享晚年,為你們不枉跟著小寧出來,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李小冬也哽咽起來,對一凡說了聲\"謝謝一凡哥!\"
第二天一上班,一凡就去銀行取了兩萬塊錢交給了李小冬,下午上班後不久,跟陳豔青說了一聲去出差,可能不迴來住,開車去了中山迴梁麗雅爸媽家過她們的中元節。
一凡家很興這個節日,比八月中秋節更隆重,那天除了要燃燭、點香、燒紙錢敬祖宗之外,還得給自己長輩送禮、走親戚。
各地有各地的過法,有的過十四、有的過十五,聽說有的過十三、十六,這是中國過得最亂的一個農曆節日,各地風俗不同,過法也不同,但敬祖宗,表孝心卻是一樣的。
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元節,中元節它同時具備儒、釋、道三大教的曆史淵源。
中元節最初為道教所稱,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等等,它的風俗最初始於古代儒家秋嚐祭祀的古老習俗,發展到宋代,形成了一日三節的形態,也就是在中元節這一天,道教祭地官,祈求人間揚善懲惡,民間祭祀祖先、孤魂野鬼;佛教受儒家影響,設盂蘭盆會,以超度曆代先祖。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又受到宗法製的影響而注重孝道,因此中元節祭祖節俗得以紮根民間。
中元節帶有祭祖和感恩的雙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內核,也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國人對逝去父母以及親人表達孝敬、思念的重要節日。
據說,從七月初一開始,陰間會打開鬼門關,把鬼放出來,讓鬼遊離於陽間,讓他們去見自己的親人,收獲後輩子孫給自己燒來的冥錢,待到七月十五之後,再把鬼門關上,如果有鬼未迴到陰間的,就成了孤魂野鬼。
中元節不吃雞,而吃鴨的習俗,主要是雞不會過河,而鴨子會遊水。
在中元節那一天,民間的陽人燒的紙錢都運到奈河橋的另一邊,那樣隻能借助鴨子的力量運過去,逝去的親人才能收到。
其他的比如放河燈、放焰口、搶孤之類的風俗各地有所不同。
一凡家縣城有過十四,也有過十五的,而且還有初一至十五這半個月不能做客的風俗,尤其特別忌諱這半個月間提著禮物來自己家的行為。
一凡家過十四,據說,所有後遷去老家的客家人都過這一天,原地居民過的是十五。
這裏有個傳說故事,但有沒有道理誰也不知道,反正每逢這個節日的時候,大家都會說說這個故事,說說為什麽當地客家人是十四過中元節的來源。
據說,很久以前,大約是客家人二次從廣東返遷贛南那個時候,那時局勢很亂,一大批客家人遷往贛南各個地方,當地居民,主要是朱、陳、蔡三姓的人,他們相當排斥外來人員,而且經常欺負外來的客家人,不給他們田土,客家人就隻好開荒墾土,所以客家人都住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就連最起碼的日常生活物資都難於買到,每逢節日的時候,當地人都不願把雞鴨、食鹽、酒類賣給客家人,客家人在這裏受夠了氣,日子過得特別艱苦,但由於客家人勤勞善良,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領地,當這些人基本居住穩定之後,大家聚集一起,準備與當地人來一場你爭我奪,扞衛自身的利益比鬥。
那天客家人自覺組織起來,奔走相告,下戰帖,要與當地人打一場大架。
雙方為首之人約好農曆的七月十四,指定好位置,兩派人來一場你死我活的主權之戰。
七月十四那天,來自四麵八方的客家人聚集在決戰場上,一圈一圈的站在那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這是一場比武大會,從人數來看,明顯客家人多於本地人。
比武場中央擺了一張大桌,兩夥的代表人簽下協約,如果客家人打贏了,當地人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對待客家人,如果沒有打贏,客家人寧願客走他鄉,再不涉足這裏。
那天兩夥人之戰格外熱烈,也不知戰了多少迴合,刀光劍影,客家人大多來源於中原,接受過武術各個門派的拳掌功夫,經過一輪一輪的比拚,最終客家人贏了,按照雙方簽下的協議,當地人再也不敢欺負客家人了。
客家人為紀念這個揚眉吐氣的日子,讓子孫後代知道扞衛主權的艱辛,這裏的客家人就定在了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為中元節,一直延續至今。
既然陳豔青沒有離開東莞,一凡隻好陪她們母女倆過,好就好在梁麗雅家過的是十五,分開兩天過,一凡可以今天在東莞過,第二天去中山過,一凡特意打電話跟梁麗雅說明了一下。
七月十四上午一凡打了一個電話給養父母,跟他們說明了妻子女兒沒迴老家的原因,要他們兩位老人自己買些豬肉、鴨子弄一餐好吃的,養父母要依晨接電話,說很想自己孫女了,一凡把手機給了陳豔青,要她說幾句後再給女兒說話。
女兒一聽到爺爺奶奶的聲音,就喊了起來,那邊的爺爺奶奶叫她要聽話,不要走出外麵去玩等等的話。
晚上燃燭、點香、燒紙錢是不可能的,一凡就聚集了十幾個人一起去新世界大酒店吃飯,也就是四家合在一起,有麥小寧、李小秋兩姐弟三人、覃飛和覃叔兩人,蔡隆誌兩人,還有就是自己和小舅子他們。
麥小寧、覃飛她們幾個女的去點菜,覃叔和一凡坐主席,吃飯的時候,一凡打了一個電話去梁麗雅家,叫她讓夏姨接電話。
覃叔接過手機後,走出外麵走廊去說話,因為原來一凡叮囑過夏姨,叫她別在外麵亂說話,兩人除了講些生活上零零碎碎話之外,不敢涉及一凡的太多事。
今天公司附近也有很多人在過節,酒店的生意自然淡一點,菜很快就上來了,除了一凡特意交代的鹵鴨之外,其他的菜她們負責。
滿滿一桌子菜,會喝酒的自己倒,不會喝酒的喝飲料。
一開席,一凡舉起杯,先祝大家中元節吉祥、安康,然後大家互相敬起了酒。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近乎家宴裏,麥小寧單獨敬了一凡和陳豔青的酒,還有就是覃飛,一聲哥嫂叫得格外親熱。
李小秋仍然不好意思給一凡兩夫妻敬酒,不知是真的放不下,還是有其他的想法,但李小冬單獨敬了酒,他不太會說話,隻管喝酒。
一凡特意和妻子敬了覃叔的酒,說祝覃叔福祿安康,全家幸福!
晚上不要上班,一頓飯吃了兩個多小時,大家都沒有喝醉。
吃完飯後,李小冬陸陸續續送大家迴公司,一凡和他們是最後迴的。
很久沒和李小冬兩姐弟聊天了,一凡問了他們家近來的情況,趁秋季雨水稀少,把他們那個破爛的家修楫一下,讓父母住得舒適點。
李小秋說,她們兩姐弟也有這個想法,雖然在公司打工賺了一些錢,但遠遠不夠。
一凡說,沒錢的話,明天到我那裏拿兩萬塊錢寄迴去,弄好房子過年,一家人其樂融融。
李小秋在車子上就激動地哭了起來,說一凡哥為什麽會對她們這麽好,不僅免費為自己治病,還出錢為家裏修繕房子。
一凡說,不為什麽,隻為你們能安心在公司上班,為父母年紀大了能安享晚年,為你們不枉跟著小寧出來,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李小冬也哽咽起來,對一凡說了聲\"謝謝一凡哥!\"
第二天一上班,一凡就去銀行取了兩萬塊錢交給了李小冬,下午上班後不久,跟陳豔青說了一聲去出差,可能不迴來住,開車去了中山迴梁麗雅爸媽家過她們的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