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春天,陽光灑在小鎮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帶著新生的活力。我叫林婉,一個在八零年代成為後媽的女人。這個家,有我丈夫陳強,還有他前妻留下的一兒一女,兒子叫陳宇,女兒叫陳悅。


    小鎮的街道上,人們的腳步似乎都比以往更加匆忙。街邊的牆上,開始出現一些鼓勵改革開放、發展個體經濟的標語。陳強這幾天總是若有所思,他坐在院子裏那把舊藤椅上,眼睛盯著牆上的標語,對我說:“婉啊,這改革開放的風是越吹越猛了,我在想,咱們是不是也該做點啥?”


    我端著一盆剛洗好的衣服走過來,把盆子放在地上,在他旁邊的小板凳上坐下,說:“強子,我也覺得這是個機會。可咱能幹啥呢?咱們沒多少本錢啊。”


    這時,陳宇從屋裏跑出來,手裏拿著一本雜誌,興奮地說:“爸,媽,你們看這個,有人在城裏開小飯館,賺了不少錢呢。”


    陳強接過雜誌看了看,皺著眉頭說:“開飯館?咱們這小鎮上飯館也不少了,競爭大啊。”


    陳悅也湊過來,她眼睛亮晶晶的,說:“爸,我聽同學說,有那種做衣服的小作坊,做出的衣服可好看了,都賣到大城市去了。”


    我心裏一動,說:“強子,悅悅這個想法不錯啊。我以前在娘家的時候,跟著我娘學過做衣服,我覺得我能行。”


    陳強看著我,眼裏有了希望:“婉,這能行嗎?咱得找地方,還得買機器呢。”


    我堅定地說:“不試試怎麽知道。咱們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在咱們家騰出一間屋子當作坊。”


    說幹就幹,我們開始四處打聽哪裏有二手的縫紉機賣。陳強去了城裏的舊貨市場,經過一番挑選,終於花了不多的錢買了一台還算不錯的縫紉機迴來。我把家裏的一間空屋子打掃幹淨,擺上桌子和縫紉機。


    我開始設計一些簡單又時尚的衣服款式,陳悅和陳宇也來幫忙,他們幫我裁剪布料。剛開始的時候,做出的衣服並不完美,但是我們不斷改進。


    有一天,一個鄰居張嫂來家裏串門,看到我做的衣服,眼睛都直了,說:“林婉啊,你這衣服做得可真好看,比鎮上供銷社賣的都好看呢。”


    我笑著說:“張嫂,你要是喜歡,我可以給你做一件。”


    張嫂擺擺手說:“我可不能白要你的,你這衣服要是拿去賣,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張嫂的話讓我有了信心,我決定帶著幾件衣服去鎮上的集市試試。


    集市上,人來人往。我找了個角落,把衣服擺出來。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我心裏有些失落,但是我還是鼓起勇氣大聲吆喝:“好看的衣服嘞,自己做的,便宜又好看。”


    終於,有幾個年輕的姑娘圍了過來。她們拿起衣服看了看,其中一個姑娘說:“這衣服樣式真新穎,多少錢啊?”


    我報了一個價格,比供銷社的同類衣服略低一些。那幾個姑娘商量了一下,竟然一人買了一件。


    我拿著賺到的錢,高興地跑迴家。把錢拿給陳強看的時候,他也激動得不行:“婉,看來咱們這條路走對了。”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我們的小作坊也越來越忙。陳悅和陳宇在課餘時間也都投入到作坊的工作中。


    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天,鎮上的工商所來人了,說我們沒有營業執照,屬於非法經營。我和陳強一下子慌了神。


    工商所的同誌嚴肅地說:“你們這樣是不符合規定的,不過鑒於你們也是剛開始,隻要盡快辦理營業執照,還是可以繼續經營的。”


    我和陳強趕緊去了解辦理營業執照的流程,東奔西走,好不容易把營業執照辦了下來。


    經過這一番波折,我們更加珍惜這個小作坊。我們不斷改進工藝,擴大規模。慢慢地,我們的衣服不僅在小鎮上受歡迎,還接到了城裏一些服裝店的訂單。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我們這個小小的家庭,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了富裕和幸福。而我這個後媽,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贏得了家人更多的尊重和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古代之紈絝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麗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麗誌並收藏重生古代之紈絝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