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身貧寒,曆經磨難建立大明王朝,致力於國家的穩定、繁榮,對國家事務事無巨細皆予以關注,決策果斷且具長遠眼光。


    李善長:明朝丞相,朱元璋的重要輔臣,協助處理政務多年,熟悉朝廷各項製度與流程,善於協調各方事務,在朝堂上威望頗高。


    劉伯溫:朱元璋的謀士,足智多謀,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常從宏觀戰略角度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深受朱元璋信任。


    汪廣洋:中書右丞相,在朝廷中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此次率百官請行聖壽節慶賀禮。


    陳世舉:太常卿,負責掌管祭祀禮樂等事務,此次就修築太廟宮牆的祭告事宜向朱元璋進言。


    吳禎:靖海侯,負責沿海軍事防禦,此次從遼東送故元平章高家奴等至京。


    周德興:征南副將軍,江夏侯,負責征討南方蠻洞等軍事行動。


    吳良:江陰侯,征南副將軍,參與南方軍事行動,此次班師迴朝。


    馮勝:征西將軍,宋國公,從甘肅班師迴朝,負責西北軍事行動。


    賴正孫:故元降將,行樞密院同僉,招集福州遺兵送京師。


    延安答裏:被朱元璋派遣出使高麗,傳達關於朝貢的旨意。


    第一幕:太廟祭告之議


    場景:奉天殿內,莊嚴肅穆,紅牆黃瓦,雕梁畫棟。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著下方的群臣。


    旁白:洪武五年九月,乙巳朔日,朝堂之上,各項事務正待商議。太常卿陳世舉率先出列,打破了朝堂的寂靜。


    陳世舉(恭敬地行禮,聲音洪亮):“陛下,臣太常卿陳世舉有本奏。如今準備修築太廟宮牆,按古製,此乃重大工程,需祭告太廟,並祭祀土神,以保工程順利。”


    朱元璋(微微點頭,神色莊重):“陳愛卿所言有理,太廟乃我大明皇室祭祀祖先之地,意義重大。修築宮牆之事,不可草率。朕祭告太廟,用羊一、豕一,卿可令太常以一豕祭土神。”


    陳世舉(領命):“臣遵旨,定當妥善安排祭告事宜。陛下,太廟乃皇室尊嚴之象征,此次修築宮牆,需征調大量人力物力,且太廟位於京城核心區域,其建築風格與規製需嚴格遵循祖製,彰顯我大明威嚴。”


    李善長(出列,拱手說道):“陛下,太廟工程關乎皇室根本,臣以為應選派得力官員負責督造,確保工程質量與進度。”


    朱元璋(目光堅定):“李丞相所言極是。此事就交由工部侍郎負責,務必謹慎行事,不得有絲毫懈怠。”


    第二幕:軍事捷報頻傳


    場景:奉天殿內,氣氛熱烈起來。


    一士兵匆忙上殿,跪地稟報:“陛下,前線傳來捷報!南海盜黑鬼作亂,廣東衛兵奉命討伐,在馬鞍山、浪淘觜擊敗其眾,生擒黑鬼及偽都督元帥等370餘人,並已斬首!”


    朱元璋(麵露喜色):“好!廣東衛兵英勇善戰,此乃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馬鞍山、浪淘觜地處南海沿海,海盜常在此出沒,侵擾百姓。如今將其平定,沿海百姓可暫享安寧。”


    劉伯溫(微笑著說道):“陛下,此役不僅彰顯了我大明軍威,更警示了其他不法之徒。沿海地區向來是我大明海防重點,需持續加強防禦,以防海盜死灰複燃。”


    朱元璋(點頭讚同):“劉愛卿所言甚是。傳朕旨意,嘉獎廣東衛兵,對有功將士予以重賞。同時,加強沿海巡邏,完善海防體係。”


    此時,又一士兵上殿稟報:“陛下,潮陽衛指揮僉事唐賀招降山賊870人!”


    朱元璋(滿意地笑了笑):“唐賀此舉甚好,不費一兵一卒,便為我大明消除一患。潮陽,地處廣東東部,山賊盤踞,時常騷擾周邊百姓。如今山賊歸降,當地治安有望改善。”


    李善長(說道):“陛下,對於歸降的山賊,需妥善安置,可編入軍隊或安排勞作,使其為我大明所用。”


    朱元璋(思索片刻):“李丞相所言有理。命當地官員對歸降山賊進行甄別,有能力者編入軍隊,其餘則安排從事生產勞作,給予他們重新生活的機會。”


    接著,又有士兵來報:“陛下,征南副將軍江夏侯周德興等討婪鳳、安田等州諸洞蠻,悉平之,攻克泗城州!”


    朱元璋(神色振奮):“周德興不愧是朕的得力將領!婪鳳、安田等州位於南方邊陲,地勢複雜,諸洞蠻時常滋事。泗城州更是戰略要地,此次平定南方蠻洞,攻克泗城州,我大明南疆可穩。”


    周德興(上前,跪地行禮):“陛下,南方蠻洞地勢險要,蠻人狡黠,然我軍將士不畏艱難,奮勇殺敵,終獲勝利。但南疆初定,還需加強治理,安撫百姓。”


    朱元璋(點頭說道):“周愛卿,南疆治理之事,就交由你與當地官員共同商議。要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同時加強軍事防禦,防止蠻人再次叛亂。”


    第三幕:賞賜與製造


    場景:奉天殿內,話題一轉。


    朱元璋(神色關切):“庚戌日已至,朕考慮到北平漸寒,應天、大河諸衛軍士及揚州、高郵新募水軍正運糧往北平,需給他們發綿襖,以禦寒冬。”


    李善長(點頭稱是):“陛下心係將士,此乃將士之福。北平地處北方,冬季寒冷,將士們在外辛苦運糧,確需保暖衣物。臣這就安排相關部門盡快籌備發放。”


    朱元璋(又說道):“壬子日,命工部造扈駕先鋒金字銀牌十。此銀牌要有特定尺寸和樣式,上刻‘駕前先鋒’四字並塗金。此乃對先鋒將士的嘉獎,激勵他們奮勇殺敵。”


    劉伯溫(讚道):“陛下此舉,可鼓舞士氣。扈駕先鋒乃軍中精銳,承擔著重要職責,金字銀牌能彰顯他們的榮譽,讓其他將士心生向往,激發全軍鬥誌。”


    第四幕:天象與地震


    場景:奉天殿內,氣氛略顯凝重。


    欽天監官員上殿,跪地稟報:“陛下,丙辰旦,有星青白色,起自太微西垣東南,行至雲中沒。此外,太原府陽曲縣地震兩次,廣州府地震有聲如雷。”


    朱元璋(眉頭微皺):“天象與地震皆為大事,星象變化、地震頻發,不知是何征兆。”


    劉伯溫(沉思片刻):“陛下,天象與地震在古代雖被視為上天警示,但從科學角度看,地震多因地殼變動所致。太原府陽曲縣,地處山西中部,是交通要道與經濟重鎮;廣州府乃南方重要城市,商貿繁榮。地震給當地百姓帶來苦難,當務之急是派遣官員前往賑災,安撫百姓。”


    朱元璋(立刻說道):“劉愛卿所言極是。速派官員前往太原、廣州,查看災情,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同時,令欽天監密切關注天象變化,有情況及時奏報。”


    第五幕:人事與政治諸事


    場景:奉天殿內,諸事繼續商議。


    靖海侯吳禎上殿,跪地行禮:“陛下,臣自遼東送故元平章高家奴等至京。”


    朱元璋(看著吳禎,又掃視群臣):“諸位愛卿,吳禎將故元降臣送至京城,此乃我大明之威。然諸位需知,天命無常,唯有謹德修身,方可保國祚長久。”


    群臣(齊聲說道):“陛下教誨,臣等銘記於心。”


    己未日,朱元璋說道:“石隴、定海漁舟出海有禁,宣課司在此情形下,已無存在必要,反而可能擾民。朕令罷宣課司,免為民患。”


    李善長(拱手道):“陛下此舉,體察民情,石隴、定海等地,百姓多以漁業為生,海禁之下,宣課司的存在確實增加了百姓負擔。”


    壬戌日,聖壽節前一日,中書右丞相汪廣洋率百官請行慶賀禮


    汪廣洋(恭敬地說道):“陛下聖壽將至,臣等率百官請行慶賀禮,願陛下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擺擺手):“罷了罷了,朕以為此禮可免。朕登基以來,一心為民,聖壽節無需鋪張。且詔告高麗,今後聖壽節、千秋節俱免慶賀禮。”


    癸亥日,刑部官員上殿奏報:“陛下,臣等就犯贓罪赦與不赦及相關情況詳定上奏。除謀反等大罪不赦外,其餘罪無輕重鹹赦除之,官吏受贓遇赦免罪贓並追納等,請陛下定奪。”


    朱元璋(思索後說道):“準奏。律法需剛柔並濟,謀反等大罪不可饒恕,其餘罪行可赦,以給人改過自新機會。但官吏受贓,關乎朝廷風氣,贓物必須追納。”


    甲子日,有官員奏報:“陛下,占城國王阿答阿者遣臣來貢方物。”


    朱元璋(說道):“占城來貢,彰顯我大明國威。詔賜阿答阿者織金文綺、紗羅40匹,使者紗羅、文綺、錢帛不等。”


    接著,又有官員奏報:“陛下,已置通州守禦千戶所,複置龍虎衛於浦子口。”


    朱元璋(點頭):“通州,乃京城門戶,置守禦千戶所可加強防禦;浦子口地理位置重要,複置龍虎衛,可保京城周邊安全。”


    己醜日,禮部官員奏報:“陛下,臣等定擬齋郎、樂生、文武舞生冠服之製;禮部建議女子在室者服飾宜按宋製,作三小髻等,請陛下裁決。”


    朱元璋(說道):“從之。服飾製度,關乎禮儀規範,不可隨意更改,依宋製而行,可彰顯我大明禮儀之邦風範。”


    十一月庚戌日,禮部官員再次奏報:“陛下,臣等定命婦圓衫之製,以紅羅繡重雉分等第,一品九等,二品八等,三品七等。”


    朱元璋(點頭同意):“如此甚好,命婦服飾分等第,可體現朝廷等級秩序,維護禮儀規範。”


    又有官員奏報:“陛下,已以興化衛並為鍾山衛等,尋複設和陽、神策二衛。”


    朱元璋(說道):“衛所調整,關乎軍事布局。和陽、神策二衛戰略位置重要,複設可加強京城周邊軍事防禦。”


    壬子日,官員奏報:“陛下,已置甘肅衛都指揮使司、莊浪衛指揮使司。”


    朱元璋(神色嚴肅):“甘肅、莊浪地處西北邊陲,是抵禦外敵的重要防線。設置衛都指揮使司和衛指揮使司,可加強西北軍事管理,鞏固邊防。”


    第六幕:外交與民生諸事


    場景:奉天殿內,外交與民生事務成為討論重點。


    戊申日,有官員奏報:“陛下,高麗國王王顓遣中郎將宋坦送金希聲等11人歸。金希聲為嘉興府人,先為倭寇所掠,高麗得之,至是遣還。”


    朱元璋(說道):“高麗此舉,可見其誠意。嘉興地處江南富庶之地,倭寇猖獗,百姓常受其害。高麗送還我大明百姓,可修兩國之好。”


    己酉日,賴正孫上殿,跪地行禮:“陛下,臣故元降將行樞密院同僉賴正孫,招集福州遺兵5000人送京師。”


    朱元璋(看著賴正孫):“賴正孫,你能招集遺兵,為我大明效力,甚好。福州乃東南沿海重鎮,遺兵歸降,可增強我大明兵力。”


    庚戌日,江陰侯吳良上殿,跪地行禮:“陛下,臣征南副將軍江陰侯吳良等班師還京。”


    朱元璋(欣慰地說道):“吳愛卿,此次南征辛苦。南方戰事已平,然不可懈怠,需協助地方官員安撫百姓,恢複生產。”


    甲午日,朱元璋說道:“高麗貢獻煩數,朕遣延安答裏使高麗諭意,令遵三年一聘之禮,所貢方物以布十匹足矣,並告占城等國。”


    李善長(說道):“陛下此舉,可避免高麗頻繁進貢,勞民傷財,且能規範朝貢秩序,彰顯我大明大國風範。”


    丁酉日,有官員奏報:“陛下,韃靼5900餘人自東勝來降,命居臨濠,月給薪米。”


    朱元璋(說道):“東勝地處北方邊境,韃靼來降,可充實臨濠人口。臨濠乃朕故鄉,給予他們薪米,讓他們安心生活,為我大明效力。”


    此時,馮勝上殿,跪地行禮:“陛下,臣征西將軍宋國公馮勝等自甘肅班師至京。”


    朱元璋(說道):“馮愛卿,此次西征,你等勞苦功高。甘肅已平,然西北邊防仍需加強。你可與其他將領商議,如何鞏固西北防線。”


    接著,朱元璋又說道:“朕念驛傳重繁,諭中書省臣,馬夫應以糧富丁多者充任,有司要加以存撫,若有非法擾害者,定要治罪。”


    李善長(點頭):“陛下,驛傳關乎朝廷政令傳達,馬夫選用與存撫至關重要,如此安排,可確保驛傳順暢。”


    最後,有官員奏報:“陛下,是月,蠲應天、太平、鎮江、寧國、廣德五府秋糧,除糧長頑狡不蓋倉及科斂困民者本戶之糧不免外,其餘盡免。”


    朱元璋(神色堅定):“應天乃我大明都城,太平、鎮江、寧國、廣德等地亦為重要區域。百姓曆經戰亂,生活困苦,減免秋糧,可減輕百姓負擔,讓他們休養生息。對於不法糧長,必須嚴懲,以正風氣。”


    旁白:洪武五年九月至十一月,朝堂之上,諸事紛繁,從太廟修築到軍事行動,從人事決策到外交民生,朱元璋與群臣共同商議,為大明王朝的穩定與發展奠定基礎。每一項決策,都影響著這個新生王朝的走向,而大明的未來,正悄然在這些決策中徐徐展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皇帝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663710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6637109並收藏明朝皇帝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