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民兵團——虎賁營初建
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 作者:江南好江南有大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鎧聽聞兒子趙武勸慰頓時心裏開朗許多,對著兒子問道:你看如何周旋?趙武繼續說道:既然縣兵運來的是破舊裝備,此事當然應先稟告縣令,畢竟縣令才是您的直屬上司,就算日後縣令責備父親訓練不利,父親也可以用裝備破舊為由推辭一二,另外裝備破舊卻可以勉強民兵訓練用。
趙鎧也是懂得這些道理,畢竟民兵如果想要形成戰鬥力並非一朝一夕時間,而且要讓他們真正經曆生死磨難才有可能鍛煉成真正的士兵。
趙武繼續說道:這次縣兵運來破舊裝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我覺得有必要讓張三叔重新組建一個專門鍛造兵器的工坊,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隻有自己掌握鍛造兵器盔甲的能力,才能夠確保後勤不被掣肘。
趙鎧頻頻點頭覺得兒子說的很是在理,但是自己鍛造武器裝備,這花銷也開太大了。這可如何是好?
趙武笑著說道:所以還需要父親多往縣令那裏跑幾趟,哭訴民兵訓練艱難,需要縣裏補助啊!趙鎧這算是完全明白了兒子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啊!
就這樣,民兵團由原來的全天體能訓練(一天砌築圍牆)改為上午刀槍陣型訓練,下午體能訓練,不到二十日時間,整個趙家外圍城牆便搭建完成,新的城牆整體延續內牆的圓弧形狀,總長達到兩公裏,牆高1.5丈,牆寬3尺,圍牆整體采用石頭打底又用灰石泥水澆築而成,外圍看來,這新的圍牆氣勢恢宏,黃色的泥土牆身,頗有大號土堡模樣。。。。
看到民兵團平日訓練,趙武突然想到後世部隊隊列口號這些訓練方法,跟自己父親說道:今日先生傳授我數字概念,能夠幫助人更好的認識整體,促進協作,父親何不將此法告知訓練的士卒,讓他們在站隊排列時能夠更好的明確自己的位置?
隨後趙武又將士兵隊列報數這個具體的實行方法告訴了父親,可是趙鎧聽聞要讓民兵報數數1、2、3,頓時搖頭說不行,原來此時的百姓根本沒有數字概念,讓這些百姓從新學習數字也是困難非常,這個時代的士兵如何站隊排布陣列,全部都是通過旗幟指揮和鼓聲來調令士兵,這也讓趙武明白不同時代的軍隊訓練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能夠一概而論。
不過趙武後麵提到的軍隊口號可學習《孫子·軍爭》的典故:“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倒是被父親趙鎧所接受,這軍隊口號便於凝聚士氣,士卒學習起來也是容易,於是就將這四百名民兵團起了個通俗響亮的稱號:虎賁營,前進時士兵高唿:風、風、風,(寓意奔襲如風,快且迅速),戰鬥時高唿:火、火、火,(寓意侵略如火,勢不可擋)防禦時高唿:山、山、山(寓意防禦如山,密不透風),後麵也增加各種情況對應的口號,幫助士兵能夠更好的統一調度,聽令行事。
雖然此時的民兵團還稱不上真正的虎賁,但是在後期跟隨趙武東征西討的過程中,這支由趙武父親訓練出來的民兵團,飽經風霜和戰火的洗禮,經過一茬又一茬的新老士兵更替,依舊保留住了最初的火種,到最後也是成為了戰場上敵人的噩夢,成為了真正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虎賁軍!
180年冬,距離年關越來越近,趙武家民兵團已訓練一月有餘,此刻在圍牆內之見四百民士卒人手一把長槍,高聲呐喊著:殺殺殺,動作整齊劃一,口號也是震天嘹亮,而騎兵訓練已由原來的三十匹馬增加到五十餘匹,新來的五十騎兵士卒則是練習騎馬(這裏普及一下:漢朝並沒有馬鐙出現,一般騎兵全是靠雙腿夾緊馬腹騎行,趙武將後世的馬鐙圖紙畫給張三,讓其鍛造工坊打造出一部分馬鐙交由新來的騎兵訓練試用,此時看來新人騎兵在馬鐙的幫助下也是能夠安全駕駛馬匹,不至於直接從馬上摔落下來),原來的五十人老班底則是在民兵團一側持刀練習揮砍。
遠在學堂上課的趙武等人也是背著口號聲影響,有些心馳神往,看著手上的書籍多是心不在焉,甄文一看這副模樣,趕緊拿起手邊的戒尺,敲打著桌麵說道:都給我專心朗誦,今天不被背下來《春秋》第五篇內容,誰也別想吃飯!(這裏趙家村學習的孩童午飯全部由趙武家提供,孩子們和家裏的幫工一起在飯堂吃飯)學堂內的孩子們趕忙縮了縮脖子,抓緊背誦課文。
此時身在學堂後座的趙武,突然被窗外的張褚用石子砸中,趙武定眼一看,原來是張褚示意有事相商,趙武趕忙悄悄起身從後門竄出,張褚見趙武出來,趕忙對趙武說道:你之前交代的去常山郡,尋找趙氏族人,著重要找的趙雲此人,並沒有發現,不過我們已經安排人員在常山郡常駐,相信後麵能夠有所幫助吧,趙武點頭,知道在這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如果想要找到一個名不經傳的人無異議大海撈針,此事隻可緩緩圖之。
張褚又說道:還有一事,我們送往中山郡的書籍原本是避開雞鳴山大路,往小路而去,但是現在雞鳴山附近的小路也被匪寇安排了攔路之人,短時間內是無法再運送書籍過去了,除非繞行其他州縣,不過時間會更長也會更麻煩一些。
趙武聽聞道張褚所說的雞鳴山匪寇一事,頓時心生警惕,有些吃驚的說道:什麽?這雞鳴山的匪寇勢力居然越做越大了?就連周邊小路也不放過?看來這雞鳴山的匪寇也是出了個能人啊,被我們殺了首領,還能在這麽短的時間繼續做大,真是出乎意料。不過這雞鳴山的匪寇擋了我們的財路,看來是得收拾一番了!
趙鎧也是懂得這些道理,畢竟民兵如果想要形成戰鬥力並非一朝一夕時間,而且要讓他們真正經曆生死磨難才有可能鍛煉成真正的士兵。
趙武繼續說道:這次縣兵運來破舊裝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我覺得有必要讓張三叔重新組建一個專門鍛造兵器的工坊,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隻有自己掌握鍛造兵器盔甲的能力,才能夠確保後勤不被掣肘。
趙鎧頻頻點頭覺得兒子說的很是在理,但是自己鍛造武器裝備,這花銷也開太大了。這可如何是好?
趙武笑著說道:所以還需要父親多往縣令那裏跑幾趟,哭訴民兵訓練艱難,需要縣裏補助啊!趙鎧這算是完全明白了兒子的意思,總結起來就是: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啊!
就這樣,民兵團由原來的全天體能訓練(一天砌築圍牆)改為上午刀槍陣型訓練,下午體能訓練,不到二十日時間,整個趙家外圍城牆便搭建完成,新的城牆整體延續內牆的圓弧形狀,總長達到兩公裏,牆高1.5丈,牆寬3尺,圍牆整體采用石頭打底又用灰石泥水澆築而成,外圍看來,這新的圍牆氣勢恢宏,黃色的泥土牆身,頗有大號土堡模樣。。。。
看到民兵團平日訓練,趙武突然想到後世部隊隊列口號這些訓練方法,跟自己父親說道:今日先生傳授我數字概念,能夠幫助人更好的認識整體,促進協作,父親何不將此法告知訓練的士卒,讓他們在站隊排列時能夠更好的明確自己的位置?
隨後趙武又將士兵隊列報數這個具體的實行方法告訴了父親,可是趙鎧聽聞要讓民兵報數數1、2、3,頓時搖頭說不行,原來此時的百姓根本沒有數字概念,讓這些百姓從新學習數字也是困難非常,這個時代的士兵如何站隊排布陣列,全部都是通過旗幟指揮和鼓聲來調令士兵,這也讓趙武明白不同時代的軍隊訓練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能夠一概而論。
不過趙武後麵提到的軍隊口號可學習《孫子·軍爭》的典故:“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倒是被父親趙鎧所接受,這軍隊口號便於凝聚士氣,士卒學習起來也是容易,於是就將這四百名民兵團起了個通俗響亮的稱號:虎賁營,前進時士兵高唿:風、風、風,(寓意奔襲如風,快且迅速),戰鬥時高唿:火、火、火,(寓意侵略如火,勢不可擋)防禦時高唿:山、山、山(寓意防禦如山,密不透風),後麵也增加各種情況對應的口號,幫助士兵能夠更好的統一調度,聽令行事。
雖然此時的民兵團還稱不上真正的虎賁,但是在後期跟隨趙武東征西討的過程中,這支由趙武父親訓練出來的民兵團,飽經風霜和戰火的洗禮,經過一茬又一茬的新老士兵更替,依舊保留住了最初的火種,到最後也是成為了戰場上敵人的噩夢,成為了真正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虎賁軍!
180年冬,距離年關越來越近,趙武家民兵團已訓練一月有餘,此刻在圍牆內之見四百民士卒人手一把長槍,高聲呐喊著:殺殺殺,動作整齊劃一,口號也是震天嘹亮,而騎兵訓練已由原來的三十匹馬增加到五十餘匹,新來的五十騎兵士卒則是練習騎馬(這裏普及一下:漢朝並沒有馬鐙出現,一般騎兵全是靠雙腿夾緊馬腹騎行,趙武將後世的馬鐙圖紙畫給張三,讓其鍛造工坊打造出一部分馬鐙交由新來的騎兵訓練試用,此時看來新人騎兵在馬鐙的幫助下也是能夠安全駕駛馬匹,不至於直接從馬上摔落下來),原來的五十人老班底則是在民兵團一側持刀練習揮砍。
遠在學堂上課的趙武等人也是背著口號聲影響,有些心馳神往,看著手上的書籍多是心不在焉,甄文一看這副模樣,趕緊拿起手邊的戒尺,敲打著桌麵說道:都給我專心朗誦,今天不被背下來《春秋》第五篇內容,誰也別想吃飯!(這裏趙家村學習的孩童午飯全部由趙武家提供,孩子們和家裏的幫工一起在飯堂吃飯)學堂內的孩子們趕忙縮了縮脖子,抓緊背誦課文。
此時身在學堂後座的趙武,突然被窗外的張褚用石子砸中,趙武定眼一看,原來是張褚示意有事相商,趙武趕忙悄悄起身從後門竄出,張褚見趙武出來,趕忙對趙武說道:你之前交代的去常山郡,尋找趙氏族人,著重要找的趙雲此人,並沒有發現,不過我們已經安排人員在常山郡常駐,相信後麵能夠有所幫助吧,趙武點頭,知道在這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如果想要找到一個名不經傳的人無異議大海撈針,此事隻可緩緩圖之。
張褚又說道:還有一事,我們送往中山郡的書籍原本是避開雞鳴山大路,往小路而去,但是現在雞鳴山附近的小路也被匪寇安排了攔路之人,短時間內是無法再運送書籍過去了,除非繞行其他州縣,不過時間會更長也會更麻煩一些。
趙武聽聞道張褚所說的雞鳴山匪寇一事,頓時心生警惕,有些吃驚的說道:什麽?這雞鳴山的匪寇勢力居然越做越大了?就連周邊小路也不放過?看來這雞鳴山的匪寇也是出了個能人啊,被我們殺了首領,還能在這麽短的時間繼續做大,真是出乎意料。不過這雞鳴山的匪寇擋了我們的財路,看來是得收拾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