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趙鎧受封後中郎將!
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 作者:江南好江南有大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趙鎧再三猶豫是否繼續前進去廣宗幫助盧植時,趙武再次語出驚人,建議書信一封上報盧植,就說趙家軍雖然連戰連捷,但是損失頗大!目前已無力再去與盧植大軍匯合。這一決定無疑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隻有趙武清楚的知道,後麵盧植大軍會陷入圍城的拉鋸戰,己方前去支援也是毫無建樹,此刻不如直接揮師北上繼續防守和清剿張寶部,再立新功!
還有就是趙武知道,盧植本人後麵會因小人陷害,被捕迴京,而後麵則是董卓登場,這董卓為人,趙武也是猜測不出,局勢不明,趙武選擇迴避不出,轉戰張寶,對於趙家軍更為有利!
隨即趙武說道:我軍雖連戰連捷,但是損失頗重,各營都需要休整和招募新的士兵,此外盧植大軍已經將張角死死圍困在廣宗城內,料張角也是插翅難逃。而我軍收的最新消息其中張寶卻是分兵北上,看來張寶此人定是在防範我趙家軍無疑!如果此時我們支援盧植,那張寶很可能直接揮兵進犯常山諸郡縣,屆時我們首尾不能相顧,必然失敗!
此話一出,在場眾人皆是驚醒,想到趙武所說,確實如此,諸將雖有意去會一會這黃巾首領張角,但是自家根本卻是更為重要,隨後眾人一致同意揮師北上截擊張寶!
同時趙武建議父親,將目前趙家軍已逐步收付常山郡的戰報盡快上報洛陽朝廷,原因無他,一是目前趙家軍損失頗大,需要就地修整和管理高邑縣,需要大量人員和錢財,另外就是趙武也有邀功的想法,畢竟這些時日下來,將士們奮力拚殺,也應獲得朝廷的些許封賞以振士氣!
還有就是這些時日收付的郡縣繳獲頗多也需要時間迅速消化,一部分錢糧被趙武送迴趙家,一部分錢糧則是直接分發給將士們以作鼓勵,這也極大的激發了趙家軍士兵的作戰熱情,就像是老秦人一樣,聞戰則喜!越來越多井陘縣周邊的青壯人士前來投靠趙家軍,何以見得?隻因為一場戰鬥下來的獎賞幾乎抵得上百姓十幾年的收成!
就在這陽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四月下旬,一封飽含著趙武殷切期望與己方困境的書信,在趙武筆觸下應運而生。這封信被交由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騎兵隊伍負責護送。他們馬不停蹄地朝著廣宗疾馳而去,隻為能盡快將此信送達盧植手中。
趙家軍一路勢如破竹,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便接二連三地傳來令人振奮的捷報。這些捷報如雪片般紛紛揚揚地飛向京城,最終由中書令鄭重其事地上報到漢靈帝麵前。
近些日子以來,大漢帝國的廣袤土地上戰火紛飛,各州各郡的戰報源源不斷地湧向皇宮。其中既有勝利的喜訊,但更多的卻是城池淪陷、百姓遭殃的噩耗。
麵對如此紛繁複雜且令人憂心忡忡的局勢,漢靈帝整日眉頭緊鎖,茶飯不思。然而,當他看到趙家軍連戰連捷的捷報時,那原本布滿陰霾的麵龐瞬間雲開霧散,取而代之的是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情。
隻見漢靈帝出人意料地霍然起身,邁著大步徑直走向站在一旁的張讓。待到近前,他更是毫不吝嗇地伸出雙手,輕輕地拍了拍張讓的肩膀,然後感慨萬分地說道:“還是讓父最為讓朕省心呐!
你瞧瞧這蕩寇將軍趙武,僅憑區區數千名義兵,竟然能夠將盤踞於常山郡的黃巾賊寇打得丟盔棄甲、望風而逃,還收複了諸多縣城!實在是大快人心,揚我大漢國威啊!”
此時此刻,張讓內心亦是歡喜異常。迴想起當初自己不經意間做出的那個決定,如今看來竟是如此英明睿智。他怎麽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竟會成就一段以少勝多的傳奇佳話。
而趙鎧和趙武父子二人的出色表現,無疑也讓他倍感榮光,仿佛自己的臉麵都因此增添了幾分光彩。
如今看來,這父子二人還是有幾分真本事的,既然這樣,自己也可以繼續加碼!讓其為我所用!
隨即,張讓滿臉諂媚地對著漢靈帝躬身施禮,畢恭畢敬地說道:“全賴陛下您那皇恩浩蕩,更仰仗陛下您那雙慧眼如炬,方能發掘出如此傑出的將才啊!”
張讓這番馬屁拍得可謂是恰到好處,漢靈帝聽了之後心中甚是歡喜,臉上不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漢靈帝微笑著說道:“既然如此,朕自當要再次嘉獎這些英勇無畏的將士們,這樣也能激勵他們繼續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爭取早日平定那黃巾之亂,還我大漢江山一片安寧!”
說罷,漢靈帝緩緩起身,步履穩健地走迴龍椅之上,然後穩穩當當地端坐下來。緊接著,他親自伸手拿起放在禦案上的一支毛筆,而一直在旁伺候著的張讓見狀,立刻心領神會,趕忙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捧起墨寶,開始為漢靈帝認真地研磨起來。
隻見漢靈帝手持毛筆,飽蘸濃墨,然後運筆如飛,筆走龍蛇般地在一張黃色的絹帛上揮毫潑墨。不一會兒功夫,一封封賞詔書便已寫成。
詔書上赫然寫道:“常山趙鎧屢次建立奇功,其勇猛善戰之姿大大宣揚了我國國威。特此提拔蕩寇將軍趙鎧為後中郎將(此職位與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出征前所任官職品級相同,但排名則居於最末),同時冊封趙武為蕩寇將軍!”
寫完這份詔書之後,漢靈帝稍作停頓,思索片刻,接著又吩咐道:“張讓啊,你速速按照趙鎧所上報的名單,將高順等諸位將領也一並封賞了吧。”張讓連忙應諾稱是,然後依照漢靈帝的旨意,仔細核對過名單之後,一一提筆記錄下相應的封賞。最終,漢靈帝決定封高順、李進、王雙、趙雲等人皆封為了騎都尉。至此,這場封賞之事才算圓滿結束。
張讓最後隨聲附和道:陛下英明,如此一來,我大漢其餘將士必將紛紛效仿,再立新功!
因為隻有趙武清楚的知道,後麵盧植大軍會陷入圍城的拉鋸戰,己方前去支援也是毫無建樹,此刻不如直接揮師北上繼續防守和清剿張寶部,再立新功!
還有就是趙武知道,盧植本人後麵會因小人陷害,被捕迴京,而後麵則是董卓登場,這董卓為人,趙武也是猜測不出,局勢不明,趙武選擇迴避不出,轉戰張寶,對於趙家軍更為有利!
隨即趙武說道:我軍雖連戰連捷,但是損失頗重,各營都需要休整和招募新的士兵,此外盧植大軍已經將張角死死圍困在廣宗城內,料張角也是插翅難逃。而我軍收的最新消息其中張寶卻是分兵北上,看來張寶此人定是在防範我趙家軍無疑!如果此時我們支援盧植,那張寶很可能直接揮兵進犯常山諸郡縣,屆時我們首尾不能相顧,必然失敗!
此話一出,在場眾人皆是驚醒,想到趙武所說,確實如此,諸將雖有意去會一會這黃巾首領張角,但是自家根本卻是更為重要,隨後眾人一致同意揮師北上截擊張寶!
同時趙武建議父親,將目前趙家軍已逐步收付常山郡的戰報盡快上報洛陽朝廷,原因無他,一是目前趙家軍損失頗大,需要就地修整和管理高邑縣,需要大量人員和錢財,另外就是趙武也有邀功的想法,畢竟這些時日下來,將士們奮力拚殺,也應獲得朝廷的些許封賞以振士氣!
還有就是這些時日收付的郡縣繳獲頗多也需要時間迅速消化,一部分錢糧被趙武送迴趙家,一部分錢糧則是直接分發給將士們以作鼓勵,這也極大的激發了趙家軍士兵的作戰熱情,就像是老秦人一樣,聞戰則喜!越來越多井陘縣周邊的青壯人士前來投靠趙家軍,何以見得?隻因為一場戰鬥下來的獎賞幾乎抵得上百姓十幾年的收成!
就在這陽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四月下旬,一封飽含著趙武殷切期望與己方困境的書信,在趙武筆觸下應運而生。這封信被交由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騎兵隊伍負責護送。他們馬不停蹄地朝著廣宗疾馳而去,隻為能盡快將此信送達盧植手中。
趙家軍一路勢如破竹,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便接二連三地傳來令人振奮的捷報。這些捷報如雪片般紛紛揚揚地飛向京城,最終由中書令鄭重其事地上報到漢靈帝麵前。
近些日子以來,大漢帝國的廣袤土地上戰火紛飛,各州各郡的戰報源源不斷地湧向皇宮。其中既有勝利的喜訊,但更多的卻是城池淪陷、百姓遭殃的噩耗。
麵對如此紛繁複雜且令人憂心忡忡的局勢,漢靈帝整日眉頭緊鎖,茶飯不思。然而,當他看到趙家軍連戰連捷的捷報時,那原本布滿陰霾的麵龐瞬間雲開霧散,取而代之的是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情。
隻見漢靈帝出人意料地霍然起身,邁著大步徑直走向站在一旁的張讓。待到近前,他更是毫不吝嗇地伸出雙手,輕輕地拍了拍張讓的肩膀,然後感慨萬分地說道:“還是讓父最為讓朕省心呐!
你瞧瞧這蕩寇將軍趙武,僅憑區區數千名義兵,竟然能夠將盤踞於常山郡的黃巾賊寇打得丟盔棄甲、望風而逃,還收複了諸多縣城!實在是大快人心,揚我大漢國威啊!”
此時此刻,張讓內心亦是歡喜異常。迴想起當初自己不經意間做出的那個決定,如今看來竟是如此英明睿智。他怎麽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竟會成就一段以少勝多的傳奇佳話。
而趙鎧和趙武父子二人的出色表現,無疑也讓他倍感榮光,仿佛自己的臉麵都因此增添了幾分光彩。
如今看來,這父子二人還是有幾分真本事的,既然這樣,自己也可以繼續加碼!讓其為我所用!
隨即,張讓滿臉諂媚地對著漢靈帝躬身施禮,畢恭畢敬地說道:“全賴陛下您那皇恩浩蕩,更仰仗陛下您那雙慧眼如炬,方能發掘出如此傑出的將才啊!”
張讓這番馬屁拍得可謂是恰到好處,漢靈帝聽了之後心中甚是歡喜,臉上不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漢靈帝微笑著說道:“既然如此,朕自當要再次嘉獎這些英勇無畏的將士們,這樣也能激勵他們繼續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爭取早日平定那黃巾之亂,還我大漢江山一片安寧!”
說罷,漢靈帝緩緩起身,步履穩健地走迴龍椅之上,然後穩穩當當地端坐下來。緊接著,他親自伸手拿起放在禦案上的一支毛筆,而一直在旁伺候著的張讓見狀,立刻心領神會,趕忙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捧起墨寶,開始為漢靈帝認真地研磨起來。
隻見漢靈帝手持毛筆,飽蘸濃墨,然後運筆如飛,筆走龍蛇般地在一張黃色的絹帛上揮毫潑墨。不一會兒功夫,一封封賞詔書便已寫成。
詔書上赫然寫道:“常山趙鎧屢次建立奇功,其勇猛善戰之姿大大宣揚了我國國威。特此提拔蕩寇將軍趙鎧為後中郎將(此職位與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出征前所任官職品級相同,但排名則居於最末),同時冊封趙武為蕩寇將軍!”
寫完這份詔書之後,漢靈帝稍作停頓,思索片刻,接著又吩咐道:“張讓啊,你速速按照趙鎧所上報的名單,將高順等諸位將領也一並封賞了吧。”張讓連忙應諾稱是,然後依照漢靈帝的旨意,仔細核對過名單之後,一一提筆記錄下相應的封賞。最終,漢靈帝決定封高順、李進、王雙、趙雲等人皆封為了騎都尉。至此,這場封賞之事才算圓滿結束。
張讓最後隨聲附和道:陛下英明,如此一來,我大漢其餘將士必將紛紛效仿,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