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猶如一道突如其來的風暴,瞬間席卷了整個大漢王朝。不出一月大漢十三州就有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相繼爆發起義的聲音。然而,麵對這一突發狀況,漢朝朝廷並未驚慌失措,其反應堪稱果斷迅速。


    一方麵洛陽朝廷這裏,展開了大規模的清查行動,旨在將隱藏於帝都民間的黃巾黨羽一網打盡。另一方麵,漢靈帝更是在張角起事的當月就連發三道詔書,展現出其應對危機的決心與魄力。


    漢靈帝雖然荒淫無度,但是自己理智尚在,朝廷雖然多年來各個派係勾心鬥角,但是不乏能人良將,誌士謀臣,在此危急時刻,各方派係居然全都統一了陣線,不在相互推諉,而是統一口徑,聽候皇帝調遣。(雖說皇帝此刻神識清明,但是那黨政之禍,外戚幹政此刻仍然深深影響著漢靈帝的決策,因此,漢靈帝不得不重用何進這個大舅哥!)


    公元184年3月戊申日,朝會當日,朝廷第一道詔書,便是任命何進為大將軍,一時之間這個靠妹妹上位的屠戶,一朝得意!位極人臣!


    與此同時,漢靈帝命令何進率領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大軍駐守在都亭一帶。(具體來說,何進統帥的左右羽林軍大約有一千七百人,而北軍五校的吏士總計約四五千人,合計何進手下有六七千人左右?)


    黃巾軍如果想要攻打洛陽,那必須拔除都亭才有可能繼續前進,都亭此地(位於今保定市唐縣附近),乃是京城的要衝之地,何進在此屯兵布陣,宛如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牢牢地守護著京畿地區的安全。


    隨後不久,朝廷又有人建言,設立了八關都尉一職,這八關分別是:“函穀、伊闕、廣成、大穀、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的軍政事務,確保京都的安全?”,這些將領們分別負責鎮守各個重要關卡,這些關卡猶如天險一般,使得京城周邊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禦體係。


    緊接著3月中旬,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在得知冀州黃巾之亂爆發後,隨即連夜奮書急筆寫下百字忠言上奏朝廷,信中深表對大漢天下的憂愁,同時對於黃巾之亂提出要迅速清除這顆危害大漢的毒瘤,否則後患無窮!同時皇甫嵩又提出解除圍困朝政多年的黨錮,建議朝廷給各州郡守軍發放皇家財物和優良馬匹,激勵士氣!以求解決此次朝廷之危!


    漢靈帝看完此信,對於黃巾起義的危害又加深了一層認識,在此危急時刻也顧不得之前朝廷的這些頑疾,於是坦然采納了皇甫嵩的建議。解除黨錮,實行大赦,鼓勵官民捐獻武器馬匹,選拔有戰略才能的軍士加入平叛。


    不久後,朝廷第二道詔書下達。漢靈帝任命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以及朱儁為右中郎將,命他們各自統領一軍,分作三路對黃巾軍發起猛烈的征討。這三位將軍皆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戰將,他們麾下的士卒也皆為精銳之師,此番出征可謂是氣勢如虹。


    這三位赫赫有名,赤膽忠心的漢末三位名將分別是:


    第一位盧植為北中郎將盧植,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盧植性格剛毅,有高尚的品德。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在東漢末年,盧植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因此,對於盧植來說,不僅是學富五車,更具有治理一方的能力。


    第二位左中郎將皇甫嵩,皇甫嵩是度遼將軍皇甫規的侄子,少有大誌,好《詩》《書》,喜弓馬。初獲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聞其才而連辟,但不仕,靈帝時入京為征為光祿勳議郎,轉北地太守。


    第三位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 。朱儁出身寒門,贍養母親,以好義輕財聞名,受鄉裏敬重。後被太守徐珪舉為孝廉,任蘭陵縣令,頗有治績。因功升任交州刺史,率家兵五千大破叛軍,平定交州。戰後以功封都亭侯,入朝拜官諫議大夫。


    不僅如此,為了增強征討軍隊的實力,朝廷還廣開選才之門。無論是公卿子弟還是普通的吏民百姓,隻要具備能征善戰之才,皆有機會被選拔入伍,投身到這場波瀾壯闊的平叛戰爭之中。


    與此同時,身為十常侍的張讓,看見漢靈帝對於士族人員的提拔不斷,自己深感力量薄弱,為此,隨後張讓又對漢靈帝提議道:“冀州乃是黃巾暴亂的重災區,臣有一人可為陛下分憂”!


    漢靈帝一聽能夠為自己分憂也是欣然問道:“讓父所言何人?”張讓上前答道:“迴稟陛下。正是常山郡井陘縣蕩寇將軍趙鎧,其子趙武被舉孝廉,也曾多次建言徹查太平教眾,此父子二人皆是我大漢忠臣”!


    漢靈帝聽完大喜,自己也想起來了這趙鎧和趙武父子二人,於是問道:“那依讓父之意,應該如何派遣這二人為好”?


    張讓思索一番,自己心裏也不太確定將來的變化,萬一這趙鎧父子二人兵敗,那自己豈不是也有被連帶責罰的危險?於是思索片刻後答道:“迴稟陛下,可先提拔趙武為騎都尉,派人命令這父子二人共同統兵,先清剿常山郡周邊的叛軍,而後配合左右大軍,共同剿滅黃巾餘孽”!


    正所謂上陣父子兵,張讓這一建議直接把趙武這個十五歲的孩子提拔為了騎都尉,也算是皇帝的認可和信賴,同時讓趙鎧和趙武一同先清剿常山郡的賊寇也算是穩紮穩打,不會出什麽大亂子,最後如果這父子二人作戰順利,屆時可以和皇甫嵩、盧植、朱儁等人兵合一處,屆時打了勝仗,張讓自己也算是舉薦有功,兩全其美!


    公元184年3月底,最為關鍵的第三道詔書,則是大赦天下黨人。此前,由於黨錮之禍,許多士族人士遭受打壓排擠,心中難免存有不滿。如今,漢靈帝一舉解除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黨錮禁令,此舉無疑極大地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避免了那些心懷怨恨的士族倒向黃巾軍一方,從而穩定了朝局。


    於此同時,身在常山郡井陘縣的趙家,趙鎧趙武等人也是接到了漢靈帝下的聖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著井徑趙武為騎都尉,命蕩寇將軍趙鎧,即日起全力清剿常山郡黃巾反賊,隨後與朝廷左右大軍兵合一處,清除張角餘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南好江南有大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南好江南有大喬並收藏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