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聽完母親的擔憂,看向父親,隻見父親一臉猶豫,卻也沒有直接說拒絕縣令的邀請。趙武知道這可能是父親原來身為軍人,保家衛國的思想在作祟。不過眼下時局趙武確是心中明鏡,趙武知道即使自己一家避世不出遠離朝廷,但是過幾年的“黃巾之亂”以及後麵的“刺史改州牧製”群雄割據,這混亂的世道隻會更加險惡。


    趙武對著父親勸慰道:父親心係黎民百姓,國之大幸。趁著父親還有誌氣想要為國出力,何不順勢而為?


    再者說:縣令請父親擔任民兵團團長一職,也不是當即就要父親出征立馬平定匪患,民兵隻是保衛一方不受禍亂,再說縣裏還有成建製的縣兵存在,我看縣令也隻是想壯大縣裏的防衛安全,這樣才可以騰出手安排縣兵去平定周邊匪患。這樣一說,趙武的父母都是眼前一亮,明白此事的目的。


    再者說:縣令邀請我父去編練民兵,此事易耳,咱們家已有一定基礎,就是現在的家中護衛,我覺得在此基礎上召集村裏和其他周邊村民就能很快組成民兵團。而且編練周邊民兵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縣裏發送的糧食也能夠幫助家中斷糧的百姓不至於餓死,減少周邊混亂的局勢。


    但是編練民兵團所需的糧食、武器盔甲這些物資,可全部都需要由縣裏承擔(漢末兵役是強製性的,朝廷一般不會下發餉銀,但是士兵的吃穿,武器盔甲都是朝廷供給,而且立功的將士是有獎勵的),父親如果想答應縣令的請求,也需要縣令提前同意這些要求才可答應,否則就是父親想要為國出力也是枉然。


    趙武父親聽完兒子的這一番分析,也是頻頻點頭,覺得趙武說的很有道理,而趙武的母親也是消除了心中的一些擔憂,知道多說也無法說服這父子二人,隻得默默同意。


    翌日清晨,趙武在父親的帶領下一同去往縣城,在井陘縣縣衙之中見到了正在辦公的縣令王寶,父子二人拜見過縣令之後,縣令王寶更是對趙武稱讚有佳,隨後趙鎧將昨日商議的情況告明縣令王寶。


    趙鎧說道:敢問縣令,如若編練民兵團,人數規模需要多少?縣令迴道:暫招四百人規模。


    趙鎧又問道:民兵訓練所需糧草,武器,盔甲如何籌備?縣令迴道:此事全由縣裏負責供應。


    趙鎧又問道:民兵團招募完成後需要哪些職責?縣令迴道:目前計劃民兵團招募完成後暫領縣城防衛工作,如有必要也會去周邊稽盜,不過大規模的平定叛亂還是由縣尉袁朗及其下屬縣兵負責,你且放心。


    最後趙鎧問道:如若民兵訓練完成,縣令能否做到有功必賞?縣令迴道:可以,但也請趙將軍:三月之內完成民兵的招募和訓練之責。趙鎧點頭同意。言罷,趙鎧和縣令王寶二人擊掌,以示約定完成。


    得到了縣令許諾,趙武和父親拜別縣令,迴去準備民兵招募事宜。


    就這樣,趙武和父親迴到家中之後開始著手民兵團的籌備和招募事宜,萬事開頭難,雖說有了縣令許諾的支持,但是這些遠遠不夠民兵團的順利組建,於是趙武在父親發愁民兵人員事情時,早已有了初步的想法。


    隻見趙武對著父親說道:父親孩兒有一計,可解父親招兵之憂,趙鎧聽到兒子有方法,頓時笑著說道:我兒又是得到了哪路仙神的指導,有什麽神術妙計,快快和為父說說,也好解了父親這招兵的憂愁。(自從趙武穿越到這孩童身體之上,有了現代人的思維和做事方法,提出的種種謀略都讓夫妻二人驚為天人,不過這些驚世駭俗的想法經曆多了之後,趙鎧夫妻二人多少也都有些習慣了),趙武笑著說道:此計那就是“廣告”。


    趙武父母都很疑惑,問道:何為“廣告”?,趙武繼續答道:簡單來說就是廣而告之的意思。我之前多與甄式商行有些接觸,發現他們商行的絲綢布匹賣的非常好,隨便一個縣裏的百姓都知道他們家的貨物品質上乘。後來一問才知道,他們在所有大的縣城裏都有設立專門的販賣商鋪,就這樣一來二去,買的人多了,大家也都知道他們的商行名號了!


    原來如此,趙武父母有些明白兒子的意思了,但是招募民兵可不像販賣貨物,這可怎麽宣傳?趙武繼續說道:我們可以用自己生產的紙張寫好招募告示,裏麵說明報名的百姓管吃穿,同時我們還可以自己出一部分錢糧,就說前三十名報名的百姓可以領糧食三石,通過測試的百姓,後麵每月可領賞銀二百文,最後注明招募地點,然後將這些告示分發到周邊村縣。


    這樣一說趙武的父母已經明白了七八層含義,前三十名報名的百姓可以領3石糧食這個可以理解為激發百姓報名熱情但是最後趙武所說的民兵每月還要給響錢,趙武父親很是不解,此事縣令可沒答應過說給錢財支持啊?


    趙武為父親解惑道:這部分錢財由我們家來出,一個人每月二百文並不多(差不多1石糧的價值),咱們家還是能夠承擔的起。這樣做是為了能夠保持團練百姓凝聚力。這樣一說趙武父母也都明白了趙武的用意,紛紛點頭認可了趙武計策。


    實際上趙武這裏也有一些私心沒有和父親說出來那就是:自己招募團練的百姓,每月由趙家給他們下發餉錢糧食,這樣他們就能夠明白是趙武一家在給他們發錢糧,而不是縣裏給他們發錢糧,久而久之,這團練民兵的向心力就全部凝聚在趙家,而不會聽命於其他人,成了他人的嫁衣這種苦果。


    等到趙武和父親商議完畢,第二日可苦了趙武,這發布的告示紙張倒是管夠,可是紙張內容由誰抄寫可犯了難,趙家一個能說會寫的先生都沒有!(這時趙武想起之前和中山郡甄逸交談過,甄逸答應派遣教書先生來趙家的事情,也該派人催催,不至於現在會寫文字的人也沒有)。


    最後還是趙武父親去村長家請村長寫了一份告示,但是村長也是年老眼花,眼睛著實看不清勉強寫了一份就寫不下去了,最後的百份告示全部是趙武自己抄錄完成(字跡大致能讓人看懂,但是字體美觀程度就有些慘不忍睹了),還得自己晚上吃飯都拿不起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南好江南有大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南好江南有大喬並收藏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