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太宗還陽
鎮壓黑暗西遊,本座昴日光明帝君 作者:吳楚嗚嗚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卻說十八年之後,觀音菩薩這才來了。
見玄奘在寺中修行,也不做他想。
徑往長安城去了。
隻見觀音菩薩安排袁守誠要斬了涇河龍王,又給了他迴生之機。
就是讓涇河龍王去求唐王。
問斬行刑之人乃是人曹官魏征,
魏征是唐王駕下的丞相,若是討唐王個人情,方保無事。
涇河龍王也不迴水府,隻在空中,等到子時前後,收了雲頭,斂了霧角,徑來皇宮門首。
此時唐王正夢出宮門之外,步月花陰,忽然龍王變作人相,上前跪拜。
口中叫道:
“陛下,救我,救我!”
太宗雲:
“你是何人?朕當救你。”
龍王雲:
“陛下是真龍,臣是業龍。
臣因犯了天條,該陛下賢臣人曹官魏征處斬,故來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太宗曰:
“既是魏征處斬,朕可以救你。
你放心前去。”
龍王歡喜,叩謝而去。
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爇寶香,隻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這丞相謝了天恩,齋戒沐浴,在府中試慧劍,運元神,故此不曾入朝。
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
卻不見魏征丞相。
於是唐王下旨宣魏征入朝,希望通過拖住魏征來完成對涇河龍王的承諾。
卷簾散朝後,唐王獨留魏征,宣上金鑾,召入便殿,先議論安邦之策,定國之謀。
將近巳末午初時候,卻命宮人取過大棋來,與魏征對弈起來。
臣兩個對弈此棋,正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魏征忽然踏伏在案邊,鼾鼾盹睡。
太宗以為魏征為處理政事心勞力倦,任他睡著,更不唿喚。
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讓魏征成功斬龍。
魏征在睡夢間魂離天外,乘著瑞雲來到了剮龍台上,一聲令下,龍頭落虛空。
魏征剛醒,向唐王請恕慢君之罪。
忽然朝門外大唿小叫,原來是秦叔寶、徐茂功等趕來,將著一個血淋的龍頭,擲在帝前。
唐王相問,魏征這才開口道明夢中斬龍一事。
太宗聞言,心中悲喜不一。
喜者誇獎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傑,愁甚江山不穩?
悲者謂夢中曾許救龍,不期竟致遭誅。
當夜二更時分,太宗正朦朧睡間,見那涇河龍王,手提著一顆血淋淋的首級,高叫:
“唐太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你昨夜滿口許諾救我,怎麽天明時反宣人曹官來斬我?
你出來,你出來!
我與你到閻君處折辨折辨!”
他扯住太宗,再三嚷鬧不放,太宗箝口難言,隻掙得汗流遍體。
正在那難分難解之時,隻見正南上香雲繚繞,彩霧飄飄,有一個女真人上前,將楊柳枝用手一擺,那沒頭的龍,悲悲啼啼,徑往西北而去。
原來這是觀音菩薩,領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此住長安城都土地廟裏,安排了這一幕大戲,最後現身來救,謀求南贍部洲的人族信仰,推動西遊。
卻說太宗蘇醒迴來,隻叫
“有鬼,有鬼!”
召醫官來診,卻道:
“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髒無氣,恐不諱隻在七日之內矣。”
為護唐王夢中周全,敬德、叔寶護衛前門,該著魏征護衛後門。
這才安歇。
太宗身體漸重,吩咐國家大事,叮囑仿劉蜀主托孤之意。
言畢,沐浴更衣,待時而已。
旁閃魏征,手扯龍衣,奏道:
“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
太宗道:
“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
魏征雲:
“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玨。”
太宗道:
“崔玨是誰?”
魏征雲:
“崔玨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
在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
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
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迴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
太宗聞言,接在手中,籠入袖裏,遂瞑目而亡。
那三宮六院、皇後嬪妃、侍長儲君及兩班文武,俱舉哀戴孝,又在白虎殿上,停著梓宮不題。
太宗魂靈離體,便有崔判官跪拜路旁接駕。
唐王展了書信。
崔判官看了書,滿心歡喜道:
“魏人曹前日夢斬老龍一事,臣已早知,甚是誇獎不盡。
又蒙他早晚看顧臣的子孫,今日既有書來,陛下寬心,微臣管送陛下還陽,重登玉闕。”
太宗稱謝了。
二人正說間,隻見那邊有一對青衣童子,執幢幡寶蓋,高叫道:
“閻王有請,有請。”
太宗遂與崔判官並二童子舉步進了幽冥地府鬼門關,卻見街旁邊有先主李淵,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
“世民來了,世民來了!”
那建成、元吉就來揪打索命。
太宗躲閃不及,被他扯住。
幸有崔判官喚一青麵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脫身而去。
十代閻君在殿內見了太宗。
十王出在森羅寶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太宗謙下,不敢前行。
十王道:
“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
太宗道:
“朕得罪麾下,豈敢論陰陽人鬼之道?”
遜之不已。
太宗前行,徑入森羅殿上,與十王禮畢,分賓主坐定。
太宗說了涇河龍王之事,十王聞言,伏禮道:
“自那龍未生之前,南鬥星死簿上已注定該遭殺於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但隻是他在此折辯,定要陛下來此三曹對案,是我等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去了。
今又有勞陛下降臨,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言畢,命掌生死簿判官:
“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天祿該有幾何?”
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隻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觀一十三年。
崔判官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卻將簿子呈上。
十王從頭看時,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還有二十年陽壽,即送太宗還陽。
太宗出森羅殿,又起手問十王道:
“朕宮中老少安否如何?”
十王道:
“俱安,但恐禦妹壽似不永。”
禦妹壽命不長了?
太宗記下。
太宗又再拜啟謝:
“朕迴陽世,無物可酬謝,惟答瓜果而已。”
十王喜曰:
“我處頗有東瓜西瓜,隻少南瓜。”
隻少南瓜?
這南瓜並非稀罕之物,怎勞十王相討?
太宗心中疑惑,但還是應下了。
太宗道:
“朕迴去即送來,即送來。”
從此遂相揖而別。
崔判官卻又多生事端,不直接送太宗還陽,反而邀請其“遊觀地府”、“教陛下轉托超生”。
崔判官領著太宗走過十八層地獄。
太宗觀之、聞之,戰戰兢兢,心中驚慘。
過了奈何橋、又到枉死城,隻聽哄哄人嚷,分明說:
“李世民來了,李世民來了!”
太宗聽叫,心驚膽戰。
見一夥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魅,上前攔住,都叫道:
“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隻叫:
“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
判官道:
“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
盡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
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我才救得哩。”
太宗聞言一愣。
縱使是添壽還陽,對崔判官來說都是小事一件。
前也有崔判官喝退冤魂。
如今帶自己走過淒慘地獄,嚇得自己魂不附體,卻要起錢鈔來了?
但還陽要緊,太宗道:
“寡人空身到此,卻哪裏得有錢鈔?”
崔判官道:
“陛下,陽間有一人,金銀若幹,在我這陰司裏寄放。
陛下可出名立一約,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庫,給散這些餓鬼,方得過去。”
太宗點點頭,原來是為陽間子孫謀好處。
也罷,區區小事,答應崔判官又如何?
太宗問曰:
“此人是誰?”
崔判官道:
“他是河南開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庫金銀在此。
陛下若借用過他的,到陽間還他便了。”
太宗甚喜,情願出名借用。
遂立了文書與判官,借他金銀一庫,盡行給散。
崔判官複吩咐道:
“這些金銀,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爺爺過去,他的陽壽還早哩。
我領了十王鈞語,送他還魂,教他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眾鬼聞言,得了金銀,俱唯唯而退。
太宗聽了,心中道:
“怎麽還要做一場水陸大會?
將我帶到這,便是先嚇唬一番,再要錢鈔澤被後人。
那這水陸大會又是為了什麽呢?
算了,相比於二十年陽壽,這些都是小事,允了也無妨。”
崔判官令太尉搖動引魂幡,領太宗出離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陽大路,飄飄蕩蕩而去。
到了“六道輪迴”之所,又見那騰雲的身披霞帔,受籙的腰掛金魚,僧尼道俗,走獸飛禽,魑魅魍魎,滔滔都奔走那輪迴之下,各進其道。
唐王問曰:
“此意何如?”
判官道:
“陛下明心見性,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
這喚做六道輪迴: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唐王聽了,又生疑惑。
傳與陽間人知?
世人知了,便少了三份畏懼,多了幾分欲求。
說是揚善抑惡,也不為過。
隻是,怎麽偏偏生在這時候?
崔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
唐王想到之前先主李淵、先兄建成、故弟元吉守在幽冥地府鬼門關的身影。
盡忠的超生貴道?
壽命乃是定數?
這大地府,也不過是小人間。
崔判官拜唿道:
“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
若是陰司裏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
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太宗心裏對自己壽盡還陽一事有了懷疑。
如今再聽到這句,心中冷笑。
若是陰司裏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
可是如今的大唐遠比之前就很太平,難道以前陰司裏沒有報怨之聲?
也從未聽之前的皇帝都要做水陸大會。
如今這形勢,自己能說個“不”字?
唐王一一準奏,辭了崔判官,由朱太尉送往還陽。
見玄奘在寺中修行,也不做他想。
徑往長安城去了。
隻見觀音菩薩安排袁守誠要斬了涇河龍王,又給了他迴生之機。
就是讓涇河龍王去求唐王。
問斬行刑之人乃是人曹官魏征,
魏征是唐王駕下的丞相,若是討唐王個人情,方保無事。
涇河龍王也不迴水府,隻在空中,等到子時前後,收了雲頭,斂了霧角,徑來皇宮門首。
此時唐王正夢出宮門之外,步月花陰,忽然龍王變作人相,上前跪拜。
口中叫道:
“陛下,救我,救我!”
太宗雲:
“你是何人?朕當救你。”
龍王雲:
“陛下是真龍,臣是業龍。
臣因犯了天條,該陛下賢臣人曹官魏征處斬,故來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
太宗曰:
“既是魏征處斬,朕可以救你。
你放心前去。”
龍王歡喜,叩謝而去。
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爇寶香,隻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這丞相謝了天恩,齋戒沐浴,在府中試慧劍,運元神,故此不曾入朝。
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
卻不見魏征丞相。
於是唐王下旨宣魏征入朝,希望通過拖住魏征來完成對涇河龍王的承諾。
卷簾散朝後,唐王獨留魏征,宣上金鑾,召入便殿,先議論安邦之策,定國之謀。
將近巳末午初時候,卻命宮人取過大棋來,與魏征對弈起來。
臣兩個對弈此棋,正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魏征忽然踏伏在案邊,鼾鼾盹睡。
太宗以為魏征為處理政事心勞力倦,任他睡著,更不唿喚。
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讓魏征成功斬龍。
魏征在睡夢間魂離天外,乘著瑞雲來到了剮龍台上,一聲令下,龍頭落虛空。
魏征剛醒,向唐王請恕慢君之罪。
忽然朝門外大唿小叫,原來是秦叔寶、徐茂功等趕來,將著一個血淋的龍頭,擲在帝前。
唐王相問,魏征這才開口道明夢中斬龍一事。
太宗聞言,心中悲喜不一。
喜者誇獎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傑,愁甚江山不穩?
悲者謂夢中曾許救龍,不期竟致遭誅。
當夜二更時分,太宗正朦朧睡間,見那涇河龍王,手提著一顆血淋淋的首級,高叫:
“唐太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你昨夜滿口許諾救我,怎麽天明時反宣人曹官來斬我?
你出來,你出來!
我與你到閻君處折辨折辨!”
他扯住太宗,再三嚷鬧不放,太宗箝口難言,隻掙得汗流遍體。
正在那難分難解之時,隻見正南上香雲繚繞,彩霧飄飄,有一個女真人上前,將楊柳枝用手一擺,那沒頭的龍,悲悲啼啼,徑往西北而去。
原來這是觀音菩薩,領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此住長安城都土地廟裏,安排了這一幕大戲,最後現身來救,謀求南贍部洲的人族信仰,推動西遊。
卻說太宗蘇醒迴來,隻叫
“有鬼,有鬼!”
召醫官來診,卻道:
“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髒無氣,恐不諱隻在七日之內矣。”
為護唐王夢中周全,敬德、叔寶護衛前門,該著魏征護衛後門。
這才安歇。
太宗身體漸重,吩咐國家大事,叮囑仿劉蜀主托孤之意。
言畢,沐浴更衣,待時而已。
旁閃魏征,手扯龍衣,奏道:
“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
太宗道:
“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
魏征雲:
“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玨。”
太宗道:
“崔玨是誰?”
魏征雲:
“崔玨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後升禮部侍郎。
在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
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
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迴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
太宗聞言,接在手中,籠入袖裏,遂瞑目而亡。
那三宮六院、皇後嬪妃、侍長儲君及兩班文武,俱舉哀戴孝,又在白虎殿上,停著梓宮不題。
太宗魂靈離體,便有崔判官跪拜路旁接駕。
唐王展了書信。
崔判官看了書,滿心歡喜道:
“魏人曹前日夢斬老龍一事,臣已早知,甚是誇獎不盡。
又蒙他早晚看顧臣的子孫,今日既有書來,陛下寬心,微臣管送陛下還陽,重登玉闕。”
太宗稱謝了。
二人正說間,隻見那邊有一對青衣童子,執幢幡寶蓋,高叫道:
“閻王有請,有請。”
太宗遂與崔判官並二童子舉步進了幽冥地府鬼門關,卻見街旁邊有先主李淵,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
“世民來了,世民來了!”
那建成、元吉就來揪打索命。
太宗躲閃不及,被他扯住。
幸有崔判官喚一青麵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脫身而去。
十代閻君在殿內見了太宗。
十王出在森羅寶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太宗謙下,不敢前行。
十王道:
“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
太宗道:
“朕得罪麾下,豈敢論陰陽人鬼之道?”
遜之不已。
太宗前行,徑入森羅殿上,與十王禮畢,分賓主坐定。
太宗說了涇河龍王之事,十王聞言,伏禮道:
“自那龍未生之前,南鬥星死簿上已注定該遭殺於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但隻是他在此折辯,定要陛下來此三曹對案,是我等將他送入輪藏,轉生去了。
今又有勞陛下降臨,望乞恕我催促之罪。”
言畢,命掌生死簿判官:
“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天祿該有幾何?”
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隻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觀一十三年。
崔判官吃了一驚,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卻將簿子呈上。
十王從頭看時,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還有二十年陽壽,即送太宗還陽。
太宗出森羅殿,又起手問十王道:
“朕宮中老少安否如何?”
十王道:
“俱安,但恐禦妹壽似不永。”
禦妹壽命不長了?
太宗記下。
太宗又再拜啟謝:
“朕迴陽世,無物可酬謝,惟答瓜果而已。”
十王喜曰:
“我處頗有東瓜西瓜,隻少南瓜。”
隻少南瓜?
這南瓜並非稀罕之物,怎勞十王相討?
太宗心中疑惑,但還是應下了。
太宗道:
“朕迴去即送來,即送來。”
從此遂相揖而別。
崔判官卻又多生事端,不直接送太宗還陽,反而邀請其“遊觀地府”、“教陛下轉托超生”。
崔判官領著太宗走過十八層地獄。
太宗觀之、聞之,戰戰兢兢,心中驚慘。
過了奈何橋、又到枉死城,隻聽哄哄人嚷,分明說:
“李世民來了,李世民來了!”
太宗聽叫,心驚膽戰。
見一夥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魅,上前攔住,都叫道:
“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隻叫:
“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
判官道:
“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
盡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
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我才救得哩。”
太宗聞言一愣。
縱使是添壽還陽,對崔判官來說都是小事一件。
前也有崔判官喝退冤魂。
如今帶自己走過淒慘地獄,嚇得自己魂不附體,卻要起錢鈔來了?
但還陽要緊,太宗道:
“寡人空身到此,卻哪裏得有錢鈔?”
崔判官道:
“陛下,陽間有一人,金銀若幹,在我這陰司裏寄放。
陛下可出名立一約,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庫,給散這些餓鬼,方得過去。”
太宗點點頭,原來是為陽間子孫謀好處。
也罷,區區小事,答應崔判官又如何?
太宗問曰:
“此人是誰?”
崔判官道:
“他是河南開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庫金銀在此。
陛下若借用過他的,到陽間還他便了。”
太宗甚喜,情願出名借用。
遂立了文書與判官,借他金銀一庫,盡行給散。
崔判官複吩咐道:
“這些金銀,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爺爺過去,他的陽壽還早哩。
我領了十王鈞語,送他還魂,教他到陽間做一個水陸大會,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眾鬼聞言,得了金銀,俱唯唯而退。
太宗聽了,心中道:
“怎麽還要做一場水陸大會?
將我帶到這,便是先嚇唬一番,再要錢鈔澤被後人。
那這水陸大會又是為了什麽呢?
算了,相比於二十年陽壽,這些都是小事,允了也無妨。”
崔判官令太尉搖動引魂幡,領太宗出離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陽大路,飄飄蕩蕩而去。
到了“六道輪迴”之所,又見那騰雲的身披霞帔,受籙的腰掛金魚,僧尼道俗,走獸飛禽,魑魅魍魎,滔滔都奔走那輪迴之下,各進其道。
唐王問曰:
“此意何如?”
判官道:
“陛下明心見性,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
這喚做六道輪迴: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唐王聽了,又生疑惑。
傳與陽間人知?
世人知了,便少了三份畏懼,多了幾分欲求。
說是揚善抑惡,也不為過。
隻是,怎麽偏偏生在這時候?
崔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貴道門。
唐王想到之前先主李淵、先兄建成、故弟元吉守在幽冥地府鬼門關的身影。
盡忠的超生貴道?
壽命乃是定數?
這大地府,也不過是小人間。
崔判官拜唿道:
“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
若是陰司裏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
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太宗心裏對自己壽盡還陽一事有了懷疑。
如今再聽到這句,心中冷笑。
若是陰司裏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
可是如今的大唐遠比之前就很太平,難道以前陰司裏沒有報怨之聲?
也從未聽之前的皇帝都要做水陸大會。
如今這形勢,自己能說個“不”字?
唐王一一準奏,辭了崔判官,由朱太尉送往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