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費禕二人的辦公室本就都在原來的丞相府衙內,也就是沒事兒走兩步的距離,有時候看到精彩的,費禕就主動跑到蔣琬那裏,去共賞點評一番,文筆好的,自然也能獲得點讚無數。
現在,費禕正神清氣爽地從外麵進來蔣琬這裏,雙手展開一本折子,眉飛色舞地看著,過門檻兒時,差點被拌了一個狗啃屎來,看得蔣琬直皺眉頭,又是好笑又是好氣。
他對於費禕的舉重若輕,從來隻有羨慕嫉妒的份,反正,他自己是做不到的。但有時候,蔣琬也深感這家夥過於沒心沒肺了,作為蜀漢次席執政首腦人物,不該如此浮浪無狀的。
“這又是哪一家的奏章,讓大司馬大人都沉醉其中其狀如狗了?”
“嘿嘿,倒是一筆錦繡文章!嘖嘖,公琰,該破格提拔才是咧。”
“都誰啊?快別賣關子了,不過是一個花團錦簇罷了,至於嘛你——”
“好久沒有見的一個人了,這一出手,還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呢。”
說著,費禕將折子遞給了蔣琬。
蔣琬才不會上費禕的當,他費禕費文偉怎麽可能會有大把的心思浪費一個摻自己的折子上!但這個人的名字,蔣琬一眼掃過去,卻不由得眉頭皺了一下——龐宏。
龐宏,字巨師,這是當年一代人傑鳳雛先生龐統的兒子,現在在蜀漢,也算是一個異類人物,關於他的一切,關於他的精彩人生,我們在後麵描述。
其實費禕關注的,一點也不是龐宏寫了什麽,而是寫這個東西的人,叫龐宏而已。
至於那些文筆不怎麽樣的奏折,就被他們一目十行看過,一個“好”字都欠奉,便塞在一堆裏,做了景觀物。
然後,這些折子都被他們原封原樣地打包好了,由宮裏來的黃門郎一抱一抱地捧到宮裏,讓陛下親自過目。
一開始,每天早上一抱一捧就是了。
沒過幾天,黃門郎一天要跑好幾趟的,工作量增加的不是一倍兩倍,個個筋骨酸軟叫苦連天。
黃門郎就相當於皇帝陛下的工作秘書,現在,成了運輸隊長,心裏的憋屈,無以複加。
劉禪本來就是一個懶政的性子,自己雖然不再設丞相位置,政治格局恢複到了六部製,表麵上算是正式收迴了皇權,坐實了皇權大於相權的現實,但其實,蔣琬所做的工作與丞相也差不多,隻不過沒有丞相的頭銜兒而已。
可劉禪哪有心思有精力去看那些參蔣琬費禕的折子?
有些折子,已經隱隱有將矛頭對準了他本人的意味在內,隻是不那麽露骨,但劉禪懶是懶了些,卻一點也不笨,怎麽可能看不出來?
年初殺劉琰,前次斬李邈,那都是趁著一股激憤之情做出的行為,骨子裏,劉禪其實依然是一個大度寬容的好人。
所以,對於這些含沙射影的折子,劉禪唯一能做的,便是留中不發。看也不看一眼,就讓人丟了出去。
自己吃了如此大的一個啞巴虧,明明知道魏延在南中幫自己平叛,馬岱在成都替自己頂缸,但什麽也說不出,更不能說出,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於是,劉禪一不做二不休,就此不再上朝了,由你們折騰去吧,反正來再多的折子,一律留中不發!
“等南中事了,再去驚豔所有人”才是此時此刻劉禪最真實的心情寫照。
“相父的不易,朕總算是體會到了。”
劉禪竟然有些懷念起相父諸葛亮了。
“有相父的日子,就是好啊!”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雖然感覺憋屈,覺得皇權旁落,自己隻是一個人形圖章,一個貨真價實的“兒皇帝”,經常在心裏生悶氣,未嚐沒有“假如……便如何……”修理諸葛亮的想法,但現在,當他自己真正第一次參與到某一個大的“局”裏去的時候,才發現,“做局”之大不易,真的好悶殺人啊。
政治,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那麽簡單。更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
甚至,坐在一些位置上的人,連請客吃飯,也一樣蘊含了巨大的政治意味在其中。
皇後娘娘給侯府送吃食的事情,便被有心人抖落出來了。
大家不好意思將矛頭直接對準皇後娘娘,但你一個大長秋巴巴地跑到魏氏侯府幹什麽?太監不幹政,你不知道麽?想當年,若無十常侍,何來亂黃巾?沒有亂黃巾,何來三國殺?
就這一條,能治你死罪知道不?其實誰又不知道,這明顯就是針對皇後娘娘的。
如此一來,劉禪心裏就不痛快了。他對臣下一向寬容,但並不意味著臣子們就可以如此沒了規矩,可以將矛頭對準自己的女人!
有幾個寫折子的人,便被皇帝狠狠地斥責一頓,於是,那些有心人在密謀之後,便將矛頭調整方向,全部都對準了蔣琬和費禕,出奇地一致。
但如此一番操作下,張皇後娘娘目前不得不保持靜默,沒法再去顧及到魏氏。
“管他呢,隻要蔣琬和費禕沒事兒,頂得住,朝政不亂套就好。”劉禪想。
但要真說蔣琬和費禕一點印象沒有,怎麽可能呢?
這場針對他二人的倒蔣倒費運動,本就是有心人發起的,其中,影影綽綽的,竟然有老幹部李嚴的影子出現在其中。
由此可見,一直隱藏於水麵之下的益州幫派的實力,早已經不輸於荊州幫。
此次諸葛亮去世,魏延被誅,楊儀下課,馬岱騎牆,本就是一次最好的反攻倒算的機遇,人家益州幫怎麽可能放棄這樣的機會!
而李嚴的出馬,則就將一切形勢明朗化了。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
李嚴,本不是地地道道的蜀人,而是荊州七郡中的南陽郡人,到達蜀中時間也不算長,但卻成為益州勢力的代表人,可見此人才幹異於常人。
李嚴先為荊州劉表治下官僚,後,曹操略荊州,李嚴舉族入蜀,並在劉璋手下為官,聲名俱佳。
建安十八年(213),劉璋任李嚴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審時度勢,英明神武,當即率領部下投降劉備,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劉備入主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劉備於是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五人一起製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係的基礎。
由此可見,李嚴在劉備時期,就已經成為蜀漢肱骨重臣。
李嚴的軍事才華在劉備時期,更多次顯露無遺。
建安二十三年(218),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勢力直達資中。當時劉備正在漢中鏖戰,無法顧及,而李嚴卻沒有等待上峰的命令,直接率本郡士兵即鄉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四散逃命,迴家為民。
不久,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
由此,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勸劉備晉漢中王的勸進表中,排名情況如下: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
這個排名的政治意味濃厚。
馬超因為是東漢超級貴族門閥,所以,排名第一,表明東漢貴族門閥對劉備的支持!
許靖、龐羲、射援屬於留用的劉璋舊臣,人家的官職是經過東漢政府正式任命的。所以,這幾人勸進,表明東漢政府高級官僚對劉備的認可。
其中的徐靖,本就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傑出代表,其與堂弟許劭一起組織的“月旦評”,風雲一時無兩,漢末人物但凡能被此二人評論上榜的,無論褒貶,皆身價倍增。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操。他為了能上榜,使盡各種手段,逼迫許劭說出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由此,曹操便成為漢末最受矚目的一顆政治新星,冉冉直上,貫達星雲。
接下來是劉備本來陣營的賴恭、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等人,這個不用多說了,是劉備老班底子荊州幫對劉備的支持態度。
接下來的法正,劉璋舊人,但屬於劉璋手下東州軍的第一領袖,政治態度非常具有價值。
再後麵就是李嚴,此時的李嚴,卻是益州幫派勢力的代表。李嚴的勸進,表示益州土著們的支持態度。但益州土著們被排在這些人之後,也間接表明了此時,益州幫在劉備集團裏的座次排名。
此後,蜀漢的政治權力的幫派座次,基本以此次勸進表的排名為準。
李嚴在犍為太守任上,表現出優秀的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這自然是好的一麵。
但是,李嚴的性格缺陷,也在此時表現了出來。
李嚴性情孤傲,難與人相處,在任期間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引得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
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從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李嚴被益州土著勢力接納,便是發生在此一期間的事情。
另外,李嚴與益州土著們的苟合,更像是一個郎有情來妾有意的事情,相看兩不厭。
因為益州土著雖說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得厲害,但在劉備的朝堂裏,代表人物並不多,在軍中更是弱勢得一塌糊塗。好不容易有一個吳懿冒出了頭,但很快,吳懿寡居多年的妹子,卻忽然就成了蜀漢的皇後娘娘,由此,吳懿吳班這一幹軍中代表,便淪為外戚,也被高高掛起了。
而李嚴卻恰好填補了益州土著們在軍中的空白。
李嚴的政治智商其實並不怎麽高明,隻算是中人之姿吧,這樣的人,好操弄擺布。若像法正孟達那樣的智商超群的東州代表,其實很不好相與的。
法正太強橫,孟達多反複。
有了益州土著們的支持,李嚴的能力便也被加倍凸顯出來。
特別是治下剿匪,換了旁人,還真的沒有那麽簡單,但在益州土著們的加持下,李嚴的剿匪事業幹得“如火如荼”“順理成章”“成績斐然”,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匪患,本就是土著豪族們的勢力外延,或者說穿了,就是豪族們的利益訴求的另外一種表達形式。
所以,隻要李嚴需要,就會有匪患發生。然後,隻要李嚴需要,匪患很快便銷聲匿跡。至於犧牲幾個匪頭豪酋,對於土著豪族們來說,這算什麽?連個屁都不算。
既然這些匪首們早就成了別人的工具人,走上了這條路,被犧牲便是一種覺悟。沒有這種覺悟,還想被人家豪族利用,你滾一邊子去,最好有多遠你滾多遠。
這世上,最不缺的,便是擁有這種覺悟的人。
蜀漢最奇葩的一幕便出現了,朝堂上專注外敵,忙得不亦樂乎;李嚴到處平叛,勝利接踵而至。
李嚴成為短暫的劉備時代最耀眼的軍事天才,光芒一度勝過所有開國元勳,包括張飛趙雲等人,都被掩映在其光芒之下,委曲求全。
於是,李嚴的政治地位便越來越重要了。
章武二年(222),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敗迴,征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這就已經有了托孤的意思了。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益州土著們的計劃,正一步一步堅定地走向成功,趨於完美。
大家都拭目以待。
章武三年(223),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將軍,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建興元年(223),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自此,李嚴和諸葛亮成為唯二的托孤大臣,理蜀漢事。
在劉備的托孤計劃中,諸葛亮主理政務,李嚴主理軍務,二人互相配合。此時的李嚴,作為益州土著們的代表,正式開始在蜀漢朝堂上成為頂梁之柱,這是劉備不得已的作為,更是益州土著們樂見其成助推多年不懈怠的結果。
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了婆。
蜀漢風雨飄搖之際,李嚴卻度過了一段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幸福時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該擁有大好前程的李嚴,卻被命運的車輪給碾壓得麵目全非。
劉備托孤時,將荊州幫和益州幫的二合一架構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但他唯獨忘記了一點——此時非和平時期。
也因此,在劉備去世後,隨著蜀漢國外國內迅即發生的一係列變化,劉備原本的托孤格局瞬間就被全盤打破。
首先,因為夷陵一戰將蜀漢的生機幾乎全部敗亡,主力沒有了,一批骨幹人才也都隕於此戰中,南中叛亂四起。諸葛亮必須集中所有力量討伐南中叛軍。
這,需要一個托孤大臣親自坐鎮的吧。
然後,蜀漢和孫吳之間的關係,既是盟友,亦為仇讎。這二者的關係,唇齒相依,但若有機會,由二而一,與曹魏來一個“隔江而治”,也並非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李嚴鎮守永安宮,防止東吳趁火打劫,也就顯得和南中平叛同等的重要了。
於是,兩個托孤大臣一個去了南中,一個鎮永安,就顯得十分合理。
相對而言,征南中的,要有許多動作運作,要集中蜀漢幾乎全部的有生力量,而鎮永安的,隻要睜大兩隻眼睛,不給孫吳以可乘之機就好了。
由此,諸葛亮和李嚴這兩位托孤大臣的命運,就開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兩個方向。
李嚴沒有機會參與南中平叛,從而讓諸葛亮一步步坐大,將軍政民政所有政,都一把抓了。
南中平叛結束,諸葛亮已經一家獨大。
而當蜀漢的精力放在北伐事業上時,李嚴又因為必須坐鎮永安宮,防止孫吳來犯,所以,再次遺憾地全程脫離了北伐戰場,逐漸地淪為看客一枚,並逐漸遠離了蜀漢政權的核心。
北伐十餘年打的轟轟烈烈,諸多將軍文人成為政治明星,名不見經傳的人成為將軍侯爺者,數不勝數。
而托孤大臣李嚴都有意無意地都被排除在外,成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托孤大臣”,被市井笑為“托孤閑人”,獨自凋零在白帝城的巴山蜀水中,淩亂得一批。
這可不是李嚴想要的結果,更不是益州幫們想要的結果。
“憑什麽呀,大家好不容易推你上位,最後你卻一直枯坐白帝城,想幹嘛?釣魚過餘生?”
不管是釣魚,還是摸魚,都是益州土著們所不能忍受的。
在益州幫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搗之下,李嚴的心態便有些變態了。
於是,李嚴多次上書諸葛亮,主動要求參與到北伐戰爭裏去——大家皆為托孤重臣,某願為北伐盡一份力。
諸葛亮也念及他是托孤大臣,總是這樣被孤立在北伐大業外既不好看,也不好聽,於是,李嚴便也參與到北伐事業中來,成了都糧草官,負責為北伐大軍籌集轉運糧草。
如果一切順利,也就罷了,北伐的功勞簿上,也會給李嚴這個托孤大臣記上一筆。
但,諸葛亮的如此安排,卻引來另外一個後果,那就是——李嚴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因為李嚴對這個“都糧草官”很不感冒,甚至認為這是對自己這個托孤大臣的侮辱!
“我去你大野的都糧草官!你把老子當哈兒耍的嗦!”
不出意外,意外很快便會發生。
現在,費禕正神清氣爽地從外麵進來蔣琬這裏,雙手展開一本折子,眉飛色舞地看著,過門檻兒時,差點被拌了一個狗啃屎來,看得蔣琬直皺眉頭,又是好笑又是好氣。
他對於費禕的舉重若輕,從來隻有羨慕嫉妒的份,反正,他自己是做不到的。但有時候,蔣琬也深感這家夥過於沒心沒肺了,作為蜀漢次席執政首腦人物,不該如此浮浪無狀的。
“這又是哪一家的奏章,讓大司馬大人都沉醉其中其狀如狗了?”
“嘿嘿,倒是一筆錦繡文章!嘖嘖,公琰,該破格提拔才是咧。”
“都誰啊?快別賣關子了,不過是一個花團錦簇罷了,至於嘛你——”
“好久沒有見的一個人了,這一出手,還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呢。”
說著,費禕將折子遞給了蔣琬。
蔣琬才不會上費禕的當,他費禕費文偉怎麽可能會有大把的心思浪費一個摻自己的折子上!但這個人的名字,蔣琬一眼掃過去,卻不由得眉頭皺了一下——龐宏。
龐宏,字巨師,這是當年一代人傑鳳雛先生龐統的兒子,現在在蜀漢,也算是一個異類人物,關於他的一切,關於他的精彩人生,我們在後麵描述。
其實費禕關注的,一點也不是龐宏寫了什麽,而是寫這個東西的人,叫龐宏而已。
至於那些文筆不怎麽樣的奏折,就被他們一目十行看過,一個“好”字都欠奉,便塞在一堆裏,做了景觀物。
然後,這些折子都被他們原封原樣地打包好了,由宮裏來的黃門郎一抱一抱地捧到宮裏,讓陛下親自過目。
一開始,每天早上一抱一捧就是了。
沒過幾天,黃門郎一天要跑好幾趟的,工作量增加的不是一倍兩倍,個個筋骨酸軟叫苦連天。
黃門郎就相當於皇帝陛下的工作秘書,現在,成了運輸隊長,心裏的憋屈,無以複加。
劉禪本來就是一個懶政的性子,自己雖然不再設丞相位置,政治格局恢複到了六部製,表麵上算是正式收迴了皇權,坐實了皇權大於相權的現實,但其實,蔣琬所做的工作與丞相也差不多,隻不過沒有丞相的頭銜兒而已。
可劉禪哪有心思有精力去看那些參蔣琬費禕的折子?
有些折子,已經隱隱有將矛頭對準了他本人的意味在內,隻是不那麽露骨,但劉禪懶是懶了些,卻一點也不笨,怎麽可能看不出來?
年初殺劉琰,前次斬李邈,那都是趁著一股激憤之情做出的行為,骨子裏,劉禪其實依然是一個大度寬容的好人。
所以,對於這些含沙射影的折子,劉禪唯一能做的,便是留中不發。看也不看一眼,就讓人丟了出去。
自己吃了如此大的一個啞巴虧,明明知道魏延在南中幫自己平叛,馬岱在成都替自己頂缸,但什麽也說不出,更不能說出,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於是,劉禪一不做二不休,就此不再上朝了,由你們折騰去吧,反正來再多的折子,一律留中不發!
“等南中事了,再去驚豔所有人”才是此時此刻劉禪最真實的心情寫照。
“相父的不易,朕總算是體會到了。”
劉禪竟然有些懷念起相父諸葛亮了。
“有相父的日子,就是好啊!”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雖然感覺憋屈,覺得皇權旁落,自己隻是一個人形圖章,一個貨真價實的“兒皇帝”,經常在心裏生悶氣,未嚐沒有“假如……便如何……”修理諸葛亮的想法,但現在,當他自己真正第一次參與到某一個大的“局”裏去的時候,才發現,“做局”之大不易,真的好悶殺人啊。
政治,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那麽簡單。更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
甚至,坐在一些位置上的人,連請客吃飯,也一樣蘊含了巨大的政治意味在其中。
皇後娘娘給侯府送吃食的事情,便被有心人抖落出來了。
大家不好意思將矛頭直接對準皇後娘娘,但你一個大長秋巴巴地跑到魏氏侯府幹什麽?太監不幹政,你不知道麽?想當年,若無十常侍,何來亂黃巾?沒有亂黃巾,何來三國殺?
就這一條,能治你死罪知道不?其實誰又不知道,這明顯就是針對皇後娘娘的。
如此一來,劉禪心裏就不痛快了。他對臣下一向寬容,但並不意味著臣子們就可以如此沒了規矩,可以將矛頭對準自己的女人!
有幾個寫折子的人,便被皇帝狠狠地斥責一頓,於是,那些有心人在密謀之後,便將矛頭調整方向,全部都對準了蔣琬和費禕,出奇地一致。
但如此一番操作下,張皇後娘娘目前不得不保持靜默,沒法再去顧及到魏氏。
“管他呢,隻要蔣琬和費禕沒事兒,頂得住,朝政不亂套就好。”劉禪想。
但要真說蔣琬和費禕一點印象沒有,怎麽可能呢?
這場針對他二人的倒蔣倒費運動,本就是有心人發起的,其中,影影綽綽的,竟然有老幹部李嚴的影子出現在其中。
由此可見,一直隱藏於水麵之下的益州幫派的實力,早已經不輸於荊州幫。
此次諸葛亮去世,魏延被誅,楊儀下課,馬岱騎牆,本就是一次最好的反攻倒算的機遇,人家益州幫怎麽可能放棄這樣的機會!
而李嚴的出馬,則就將一切形勢明朗化了。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
李嚴,本不是地地道道的蜀人,而是荊州七郡中的南陽郡人,到達蜀中時間也不算長,但卻成為益州勢力的代表人,可見此人才幹異於常人。
李嚴先為荊州劉表治下官僚,後,曹操略荊州,李嚴舉族入蜀,並在劉璋手下為官,聲名俱佳。
建安十八年(213),劉璋任李嚴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審時度勢,英明神武,當即率領部下投降劉備,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劉備入主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劉璋治下,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劉備於是命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和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五人一起製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的法律體係的基礎。
由此可見,李嚴在劉備時期,就已經成為蜀漢肱骨重臣。
李嚴的軍事才華在劉備時期,更多次顯露無遺。
建安二十三年(218),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勢力直達資中。當時劉備正在漢中鏖戰,無法顧及,而李嚴卻沒有等待上峰的命令,直接率本郡士兵即鄉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四散逃命,迴家為民。
不久,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
由此,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勸劉備晉漢中王的勸進表中,排名情況如下: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將軍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
這個排名的政治意味濃厚。
馬超因為是東漢超級貴族門閥,所以,排名第一,表明東漢貴族門閥對劉備的支持!
許靖、龐羲、射援屬於留用的劉璋舊臣,人家的官職是經過東漢政府正式任命的。所以,這幾人勸進,表明東漢政府高級官僚對劉備的認可。
其中的徐靖,本就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傑出代表,其與堂弟許劭一起組織的“月旦評”,風雲一時無兩,漢末人物但凡能被此二人評論上榜的,無論褒貶,皆身價倍增。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操。他為了能上榜,使盡各種手段,逼迫許劭說出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由此,曹操便成為漢末最受矚目的一顆政治新星,冉冉直上,貫達星雲。
接下來是劉備本來陣營的賴恭、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等人,這個不用多說了,是劉備老班底子荊州幫對劉備的支持態度。
接下來的法正,劉璋舊人,但屬於劉璋手下東州軍的第一領袖,政治態度非常具有價值。
再後麵就是李嚴,此時的李嚴,卻是益州幫派勢力的代表。李嚴的勸進,表示益州土著們的支持態度。但益州土著們被排在這些人之後,也間接表明了此時,益州幫在劉備集團裏的座次排名。
此後,蜀漢的政治權力的幫派座次,基本以此次勸進表的排名為準。
李嚴在犍為太守任上,表現出優秀的治政能力: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這自然是好的一麵。
但是,李嚴的性格缺陷,也在此時表現了出來。
李嚴性情孤傲,難與人相處,在任期間曾因遷移郡治官邸一事與持反對態度的郡功曹楊洪爭執,引得楊洪一氣之下主動辭職引退。
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自知為李嚴所疾恨,懼怕因此被誣陷罪名而叛逃降魏。
李嚴自視甚高,護軍輔匡等年齡與地位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卻從不願主動與他們來往。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李嚴被益州土著勢力接納,便是發生在此一期間的事情。
另外,李嚴與益州土著們的苟合,更像是一個郎有情來妾有意的事情,相看兩不厭。
因為益州土著雖說勢力龐大,盤根錯節得厲害,但在劉備的朝堂裏,代表人物並不多,在軍中更是弱勢得一塌糊塗。好不容易有一個吳懿冒出了頭,但很快,吳懿寡居多年的妹子,卻忽然就成了蜀漢的皇後娘娘,由此,吳懿吳班這一幹軍中代表,便淪為外戚,也被高高掛起了。
而李嚴卻恰好填補了益州土著們在軍中的空白。
李嚴的政治智商其實並不怎麽高明,隻算是中人之姿吧,這樣的人,好操弄擺布。若像法正孟達那樣的智商超群的東州代表,其實很不好相與的。
法正太強橫,孟達多反複。
有了益州土著們的支持,李嚴的能力便也被加倍凸顯出來。
特別是治下剿匪,換了旁人,還真的沒有那麽簡單,但在益州土著們的加持下,李嚴的剿匪事業幹得“如火如荼”“順理成章”“成績斐然”,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匪患,本就是土著豪族們的勢力外延,或者說穿了,就是豪族們的利益訴求的另外一種表達形式。
所以,隻要李嚴需要,就會有匪患發生。然後,隻要李嚴需要,匪患很快便銷聲匿跡。至於犧牲幾個匪頭豪酋,對於土著豪族們來說,這算什麽?連個屁都不算。
既然這些匪首們早就成了別人的工具人,走上了這條路,被犧牲便是一種覺悟。沒有這種覺悟,還想被人家豪族利用,你滾一邊子去,最好有多遠你滾多遠。
這世上,最不缺的,便是擁有這種覺悟的人。
蜀漢最奇葩的一幕便出現了,朝堂上專注外敵,忙得不亦樂乎;李嚴到處平叛,勝利接踵而至。
李嚴成為短暫的劉備時代最耀眼的軍事天才,光芒一度勝過所有開國元勳,包括張飛趙雲等人,都被掩映在其光芒之下,委曲求全。
於是,李嚴的政治地位便越來越重要了。
章武二年(222),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敗迴,征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這就已經有了托孤的意思了。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益州土著們的計劃,正一步一步堅定地走向成功,趨於完美。
大家都拭目以待。
章武三年(223),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將軍,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建興元年(223),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自此,李嚴和諸葛亮成為唯二的托孤大臣,理蜀漢事。
在劉備的托孤計劃中,諸葛亮主理政務,李嚴主理軍務,二人互相配合。此時的李嚴,作為益州土著們的代表,正式開始在蜀漢朝堂上成為頂梁之柱,這是劉備不得已的作為,更是益州土著們樂見其成助推多年不懈怠的結果。
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了婆。
蜀漢風雨飄搖之際,李嚴卻度過了一段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幸福時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該擁有大好前程的李嚴,卻被命運的車輪給碾壓得麵目全非。
劉備托孤時,將荊州幫和益州幫的二合一架構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但他唯獨忘記了一點——此時非和平時期。
也因此,在劉備去世後,隨著蜀漢國外國內迅即發生的一係列變化,劉備原本的托孤格局瞬間就被全盤打破。
首先,因為夷陵一戰將蜀漢的生機幾乎全部敗亡,主力沒有了,一批骨幹人才也都隕於此戰中,南中叛亂四起。諸葛亮必須集中所有力量討伐南中叛軍。
這,需要一個托孤大臣親自坐鎮的吧。
然後,蜀漢和孫吳之間的關係,既是盟友,亦為仇讎。這二者的關係,唇齒相依,但若有機會,由二而一,與曹魏來一個“隔江而治”,也並非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李嚴鎮守永安宮,防止東吳趁火打劫,也就顯得和南中平叛同等的重要了。
於是,兩個托孤大臣一個去了南中,一個鎮永安,就顯得十分合理。
相對而言,征南中的,要有許多動作運作,要集中蜀漢幾乎全部的有生力量,而鎮永安的,隻要睜大兩隻眼睛,不給孫吳以可乘之機就好了。
由此,諸葛亮和李嚴這兩位托孤大臣的命運,就開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兩個方向。
李嚴沒有機會參與南中平叛,從而讓諸葛亮一步步坐大,將軍政民政所有政,都一把抓了。
南中平叛結束,諸葛亮已經一家獨大。
而當蜀漢的精力放在北伐事業上時,李嚴又因為必須坐鎮永安宮,防止孫吳來犯,所以,再次遺憾地全程脫離了北伐戰場,逐漸地淪為看客一枚,並逐漸遠離了蜀漢政權的核心。
北伐十餘年打的轟轟烈烈,諸多將軍文人成為政治明星,名不見經傳的人成為將軍侯爺者,數不勝數。
而托孤大臣李嚴都有意無意地都被排除在外,成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托孤大臣”,被市井笑為“托孤閑人”,獨自凋零在白帝城的巴山蜀水中,淩亂得一批。
這可不是李嚴想要的結果,更不是益州幫們想要的結果。
“憑什麽呀,大家好不容易推你上位,最後你卻一直枯坐白帝城,想幹嘛?釣魚過餘生?”
不管是釣魚,還是摸魚,都是益州土著們所不能忍受的。
在益州幫一而再再而三的鼓搗之下,李嚴的心態便有些變態了。
於是,李嚴多次上書諸葛亮,主動要求參與到北伐戰爭裏去——大家皆為托孤重臣,某願為北伐盡一份力。
諸葛亮也念及他是托孤大臣,總是這樣被孤立在北伐大業外既不好看,也不好聽,於是,李嚴便也參與到北伐事業中來,成了都糧草官,負責為北伐大軍籌集轉運糧草。
如果一切順利,也就罷了,北伐的功勞簿上,也會給李嚴這個托孤大臣記上一筆。
但,諸葛亮的如此安排,卻引來另外一個後果,那就是——李嚴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因為李嚴對這個“都糧草官”很不感冒,甚至認為這是對自己這個托孤大臣的侮辱!
“我去你大野的都糧草官!你把老子當哈兒耍的嗦!”
不出意外,意外很快便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