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李氏來降,代表的是南中漢民豪族態度的話,則這蠻王孟獲,就是南中所有蠻族中最豪橫的那一隻,他,可以代表南中蠻族的極大部分。
孟獲是昆明三江蠻的一隻,是南中蠻族中最大的一隻,最重要的,其是唯一獲得蜀漢政權正式冊封的蠻王!
這蠻王能從最偏遠的永昌昆明那邊來到平夷城,卻也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
劉胄的心,頓時就揪了起來。
劉胄的這個且蘭王是自封的,而蠻王孟獲的王位,則是蜀漢政府鐵券賜封並且世襲罔替的。
蜀漢立國初,南中隻有四郡,為牂牁、越嶲、益州,和永昌。
諸葛丞相平定南中叛亂後,對四郡的力量進行切割,新建建寧、雲南、興古、昆明四郡,其實這四郡,都是從原來的四郡中切割出來的,並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
比如建寧郡就是原來牂牁郡與益州郡的一部分,而建寧郡的李氏徹底被培養成為第一大族,目的就是讓這李氏成為建寧郡的壓艙石。隻要李氏不倒,建寧就不會亂。
昆明郡設在原來益州郡的郡所滇池所在地,益州郡卻隻保留了滇池主體,其餘的,都被分割出去了。
永昌郡本來狹小偏僻,且與西南夷緊密相連,諸葛亮卻將原來益州最大的蠻族——大理三江蠻,也就是孟獲的這一支切割到了永昌郡,這樣一來,最西南邊的永昌郡勢力就大了許多,孟獲這一支,和李氏在建寧一樣,成為永昌郡的壓艙石。
原來的益州郡的北部和越嶲郡的西南部,切割成了朱提郡。
如此一來,南中四郡就變成了七郡,而且建寧有李氏壓倉,永昌有孟氏壓倉,興古有朱氏壓倉,而北邊,則靠近巴蜀的核心區域。
所以,整個南中,真正有危險的,也就是靠近孫吳的牂牁郡和興古郡而已。
這一次,之所以一個小小的平夷城就能將整個南中都翹得震蕩起來,確實是事出有因,一則是蜀漢朝堂權臣諸葛亮去世後,高層掀起新一輪的權力瓜分遊戲,二則,謀國被誅的魏氏小侯爺太過妖冶耀眼。其算無遺策,幾乎算是兵不血刃,一下子就將庲降都督府城拿下,並且公然舉起魏氏大旗,號召南中豪酋大族全部來平夷城召開“分贓大會”。
這件事情,南中任何一個有點影響力的人,或者說任何一個有點想法的人,都不得不趕來平夷城。
大家不一定真就對蜀漢政府有什麽意見,而是對南中事務的關注,在平夷城這裏,任何一點風吹草動,與南中人的利益都息息相關。
至於蜀漢政權,愛誰誰。
劉禪朝堂對於很多南中人來說,才是真正的“山高皇帝遠”呢。
到目前為止,蜀漢在南中的統治,看起來到處也有郡縣製度,也派駐了大大小小的領導班子,但這些都限於南中的局部平原壩子區域,更多的山林之中,則依然保持著洞主領主們的自治狀態,庲降都督府的政令不出平夷城,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很多時候,隻要大家不做過於出格的事情,庲降都督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互相保持著一種刻意的矜持,虛偽的禮貌。
而這所謂的“出格”,也就是公然扯旗造反,鼓動民眾衝擊官衙,打殺官僚,毀壞公共財物,破壞公共秩序。
至於你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稱王稱霸,做個土皇帝,這樣的事情,沒誰會招惹你。隻要你開心就好。
平夷城坐落在牂牁郡、建寧郡、興古郡和昆明郡的中間地帶,更靠近建寧郡一些。
在所有的可能會來的人中間,唯獨讓大家沒有想到的,就是這孟獲。並非是大家忽視了孟獲的實力、影響力,而是大家刻意地繞開了孟獲這個南中蠻族人中的真正的王者。
當年,夷陵之戰尚未開打,南中就已經有了叛亂跡象,其中挑頭的,就是這蠻王孟獲。
孟獲所居銀坑洞,洞外有三江:乃是瀘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匯合,故為三江。
其洞北平坦三百餘裏,多產萬物,堪稱南中難得的一塊物產富饒之地。
東西二百裏,有鹽井。西南二百裏,直抵瀘、甘。
正南三百裏,乃是梁都洞,洞中有山,環抱其洞;山上出銀礦,故名銀坑山。
——這,才是孟氏家族的底氣和硬氣的根本所在。
此地為大理三江蠻族世代居住之地,單純就靠了銀坑洞的產出,孟獲已經是南中首富級的人物了,更何況還有三江口方圓數百裏的豐富物產等的加持。
梁都山中置宮殿樓台,以為蠻王巢穴。其中建一祖廟,名曰“家鬼”。四時殺牛宰馬享祭,名為“卜鬼”。每年常以蜀人並外鄉之人祭之。若人患病,不肯服藥,隻禱巫師,名為“藥鬼”。
其處無刑法,但犯罪即斬。一切生殺大權,皆取於蠻王。
有女長成,卻於溪中沐浴,男女自相混淆,任其自配,父母不禁,名為“學藝”。
年歲雨水均調,則種稻穀;倘若不熟,殺蛇為羹,煮象為飯。每方隅之中,上戶號曰“洞主”,次曰“酋長”。每月初一、十五兩日,皆在三江城中買賣,轉易貨物。所以,三江城成為西南夷和南中蠻夷們的商品流轉之地。
其風俗大抵如此。
正因為三江匯集之處,物產豐富,且礦產以銀礦為主,使得這大理三江蠻族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族。
孟獲一向敢戰,在所有昆明蠻中號稱第一,當年雍闓他們敢於造反,也是因為和孟獲有了聯係,才敢於公然舉旗。
南中蠻族,但凡提到孟獲,無人不稱大王。這是南中蠻族中公認的唯一的王。
即便現在劉胄自稱且蘭王,擁有自己的獨立王國,在孟獲麵前,一樣是個小弟弟。
打死他劉胄也沒有想到,今天,這南中蠻子第一王,竟然千裏迢迢來到了平夷城!
“孟獲的到來,對於咱這平夷城來說,真的不知道是福呢?還是禍呢?”
整個大殿中,無人不心頭蕩漾,因為,南中真正的“王”來了。
所以,大家再看向那魏氏侯爺的眼神中,就多了許多不可言喻的東西來。這魏氏侯爺,在他們眼中,其實早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南中王”了。
“兩王相遇,會碰撞出何等耀眼的火花來?”
“如果這二王相爭,咱們,該幫著誰呢?”
……
無數人的心頭,都湧起這樣那樣的疑惑。
孟獲,世居銀坑洞,自從十多年前揭竿而起,被諸葛亮親自率領的大軍“七擒七縱”之後,孟獲選擇歸降蜀漢。
又因為諸葛亮奉行的“以蠻製蠻”的南中政治策略,所以,孟獲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實際利益上,孟獲都堪稱南中最大的“收割機”。
諸葛亮“以蠻製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蜀漢的敵人其實不在外麵,而在裏麵,最為嚴重的,就是幫派之爭。荊州幫強勢霸榜很多年,任風雲變幻,不改其豪橫本色。
因為荊州幫本來就是靠強橫霸道不講理而聞名於世。
東州幫本是被劉璋刻意培植起來的一股勢力,但因為在益州幫麵前吃癟多年,崛起無望,便轉頭將劉璋賣了個好價錢,劉備入川,最大的功勞,皆歸功於東周幫。
至此,荊州幫和東州幫聯袂稱雄,一時無兩。
但是,東州幫最傑出的領袖法正英年早逝,而第二領袖孟達卻投降了曹魏,順便帶走了新城、庸城地盤,致使東州幫一落千丈,最終土崩瓦解,政治勢力被一掃而空。
而真正的坐地戶益州幫的土著勢力,在劉璋時期囂張跋扈,在劉備時期備受煎熬,風雲變幻間,卻依然把握著蜀漢最基礎最牢靠的經濟命脈,和基層官僚體係,屬於你想打壓也無能為力的存在。
這就是底氣。
東州幫已然成為傳說,益州幫的強勢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過去被荊州幫牢牢把控的軍中,也已經出現的益州幫的身影,比如目前南中最傑出的這三位青年領袖馬忠張嶷張翼等,都出自益州土著集團。
軍中的幫派紛爭還不算嚴重,因為軍隊的特殊性,一旦幫派鬥爭,很可能麵臨的結果就是一個“死”字。
但朝堂之上,明裏暗裏,幫派鬥爭都已經非常嚴重了,以至於當初李嚴甚至有將諸葛亮一網打盡的行動出現。
在任何時代,任何朝代,任何國度,任何地方,外戰,永遠都是轉移國內矛盾的不二法寶,一旦戰事開啟,所有的一切利益也好,紛爭也罷,都不得不為戰爭讓路,否則,你就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敵人,從而被國家名正言順地拋棄。
這樣解讀諸葛亮,顯然是將偉大人物給物質化了,這是對偉人的大不敬。
那麽,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對諸葛亮進行解讀——內心裏,他真的把“恢複漢室”當做終極抱負來追求的。
隻是,蜀漢帝國實在太小了,太弱了,一旦失去了勇武精神,則會更快地消亡在巴山蜀水的溫柔鄉之中。
所以,對於南中地區,諸葛亮不得不采取“以蠻製蠻”,隻求一個“相安無事”即可。
孟氏、楊氏、李氏、呂氏、段氏、朱氏、覃氏、林氏……等南中大族,都因此而受益良多。
當牂牁叛亂且蘭國立的信息傳到永昌郡時,已經是幾個月後的事情了,蠻王孟獲的心裏淡定得很。
一方麵,永昌郡最為偏遠,牂牁郡亂與不亂,都根本不能影響到永昌郡這裏來。
而永昌郡這裏呢,郡小,民眾不多,郡守治所就顯得分量異常的重,隻要郡所不亂,至於山林之中,哪天不是亂的?你總不能因為兩個部落為了一條水渠打架也叫叛亂吧。
永昌郡守呂凱本就是老官僚了,治理蠻夷很有一套,即便當年雍闓孟獲他們鬧得那樣兇,整個南中哪裏還有一塊兒幹淨地兒?但永昌郡守王伉和從事呂凱就堅守在小小的永昌城頭,硬是將所有叛兵都吸引在永昌城下吃土,誰也打不進去。給了諸葛亮大軍一個集中殲滅叛軍的良機。
——這就是硬實力。
所以,孟獲聽說劉胄建國,就如同聽說一條母狗懷孕一樣,權當作沒聽見。關我鳥事!他想要什麽情報,立即去向郡守要就是了,沒有誰將他當作外人看待。隻要咱們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來也白給!
但是,事情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輕視,就煙消雲散了。反而,牂牁郡的事情越鬧騰越大了。
且蘭國成立都一年多了,永昌郡這裏都以為劉胄墳頭的草都有人高了,誰知道,人家且蘭國卻屹立不倒,且蘭王劉胄也活得活蹦亂跳地。
於是,蠻族們,包括永昌郡這裏的諸多蠻族,就都有點不淡定了,風言風語就到了孟獲的耳朵裏。
孟獲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兩個兒子孟古孟今也都已經到了分家的年紀,但一切大權依然掌握在老孟獲的手裏,一丁點也沒有漏出去。
這天,孟獲將弟弟孟優和兒子孟古、孟今都叫來,將他們狠狠教訓了一頓。
“怎麽,聽說你們最近心都已經不在永昌了?翅膀硬了,想飛?想飛到牂牁郡去?老子怎麽還聽說孟今想做且蘭王的女婿,是不是有這迴事兒?”
孟優在哥哥麵前,一向言聽計從,兄弟倆的關係好得能穿同一條褲子。這個家,從來都是孟獲說什麽,孟優做什麽。
所以,不管哥哥說什麽,孟優從來不會打折扣,也不會反駁。他知道哥哥說的不是自己。
他們一母同胞三兄弟,老大孟節隱居在萬安溪,不問世事,算是蠻族中的一個異類了,但卻也因此拉高了孟氏的檔次。更因為當初孟節曾經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過程中,幫助過諸葛亮,因此,卻又成了蜀漢上下人人皆知的智者。
老二就是孟獲。
老三是孟節,一直追隨在二哥孟獲的身後。
孟古和孟今是雙胞胎,兩兄弟現在在南中蠻族中間,也都是響當當的勇士,是敢上山擒虎豹下海捉蛟龍的人物。再加上二人是蠻王的兒子,在外麵,哪個見了不彎腰?
當牂牁郡的消息傳來時,自然在二人心裏也有餘波震動。
但孟獲這樣說,卻是冤枉了二位兄弟。
他們可是隨著老蠻王去過成都的人,知道真正的繁華是什麽樣子。每次去成都後,都不願意再迴來,好說歹說請父親答應他們在成都多呆上一陣子。
孟獲也知道這兄弟倆的心思,但在孟獲的心裏,卻明鏡似的,他們的根腳在南中,在永昌,在三江口,在三江城。
在南中,他們是王,是所有人必須低頭的存在,而蜀漢想要的,也正是這一點。
離開南中,他們即便擁有再多的金銀,再高的品級,算個屁!
屁都不算!
所以,孟獲真的很擔心兩個兒子被成都的繁華蒙蔽了雙眼,宛如豬肉蒙了心,不願意再迴到南中,那麽,他孟氏,也就淪為成都府芸芸眾生中的路人甲路人乙。
非常有錢的路人甲路人乙。
而一旦淪為路人甲路人乙,有錢便是罪過。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道理,蠻王心裏可是明鏡似的。
此時的孟氏一族擁有的金銀,估計在整個三國中,都堪稱首屈一指,是三國時代隱形世界首富,但孟獲的心裏,卻過得一點也不踏實。
為什麽呢?
其一,蜀漢實力不夠強大,就沒法成為孟氏一族永久的保護傘。但若蜀漢實力足夠強大,是否還會允許他這樣的南中蠻王存在而無動於衷呢?這個,可誰也不好說。
其二,南中蠻族一向不服王化,畏威而不敬德,自由散漫,粗鄙好動,動輒便有舉族之亂,而有錢人,最怕的,就是亂世。
所以,在別人眼中,過著土皇帝一般生活的首富蠻王,實際上,每天過得膽戰心驚的,夢裏都是刀兵四起零亂狼藉的場景。
“老了——”孟獲不得不承認。
也正因為老了,想事情也就複雜了許多。
想當年,年輕時的蠻王登高一唿,應者雲集,舉旗造反,生死不懼。
而現在,為了守住家裏府庫中的那如山一般的金銀,連夢,都做得不踏實了,以至於夫人蠻婆祝融時常笑話他——這麽多年,活到狗身上去了,連個娘們兒都不如。
今天,老孟是真的想把心裏話給兩個兒子講講了,他們馬上就要成年了,再不成熟起來,說不定哪天,就攪和到南中這個大亂局中去了。
“小子們,老子告訴你們,我們孟氏,屬於南中,離開南中,我們就失去了價值,狗屁也不是,懂不懂?”
“蜀漢國家之所以重視我們,封我們為王,其實要的就是我們在南中,成為穩定的基石,而不是希望我們離開南中,到成都去做王爺。我告訴你們,成都隻有兩個王爺,皇帝陛下的親弟弟魯王和永王。除此之外,再無王爺,就連陛下自己的親生兒子們,都一個也沒有封王!”
“就那僅有的兩個富貴無比的王爺,也都行屍走肉一般,多少年,連皇帝本人的麵都見不著!”
“這樣說,你們可懂了?”
孟古和孟今連連點頭,生怕點得慢了,少了,便被老爹一腳踢過來。
孟獲是昆明三江蠻的一隻,是南中蠻族中最大的一隻,最重要的,其是唯一獲得蜀漢政權正式冊封的蠻王!
這蠻王能從最偏遠的永昌昆明那邊來到平夷城,卻也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
劉胄的心,頓時就揪了起來。
劉胄的這個且蘭王是自封的,而蠻王孟獲的王位,則是蜀漢政府鐵券賜封並且世襲罔替的。
蜀漢立國初,南中隻有四郡,為牂牁、越嶲、益州,和永昌。
諸葛丞相平定南中叛亂後,對四郡的力量進行切割,新建建寧、雲南、興古、昆明四郡,其實這四郡,都是從原來的四郡中切割出來的,並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
比如建寧郡就是原來牂牁郡與益州郡的一部分,而建寧郡的李氏徹底被培養成為第一大族,目的就是讓這李氏成為建寧郡的壓艙石。隻要李氏不倒,建寧就不會亂。
昆明郡設在原來益州郡的郡所滇池所在地,益州郡卻隻保留了滇池主體,其餘的,都被分割出去了。
永昌郡本來狹小偏僻,且與西南夷緊密相連,諸葛亮卻將原來益州最大的蠻族——大理三江蠻,也就是孟獲的這一支切割到了永昌郡,這樣一來,最西南邊的永昌郡勢力就大了許多,孟獲這一支,和李氏在建寧一樣,成為永昌郡的壓艙石。
原來的益州郡的北部和越嶲郡的西南部,切割成了朱提郡。
如此一來,南中四郡就變成了七郡,而且建寧有李氏壓倉,永昌有孟氏壓倉,興古有朱氏壓倉,而北邊,則靠近巴蜀的核心區域。
所以,整個南中,真正有危險的,也就是靠近孫吳的牂牁郡和興古郡而已。
這一次,之所以一個小小的平夷城就能將整個南中都翹得震蕩起來,確實是事出有因,一則是蜀漢朝堂權臣諸葛亮去世後,高層掀起新一輪的權力瓜分遊戲,二則,謀國被誅的魏氏小侯爺太過妖冶耀眼。其算無遺策,幾乎算是兵不血刃,一下子就將庲降都督府城拿下,並且公然舉起魏氏大旗,號召南中豪酋大族全部來平夷城召開“分贓大會”。
這件事情,南中任何一個有點影響力的人,或者說任何一個有點想法的人,都不得不趕來平夷城。
大家不一定真就對蜀漢政府有什麽意見,而是對南中事務的關注,在平夷城這裏,任何一點風吹草動,與南中人的利益都息息相關。
至於蜀漢政權,愛誰誰。
劉禪朝堂對於很多南中人來說,才是真正的“山高皇帝遠”呢。
到目前為止,蜀漢在南中的統治,看起來到處也有郡縣製度,也派駐了大大小小的領導班子,但這些都限於南中的局部平原壩子區域,更多的山林之中,則依然保持著洞主領主們的自治狀態,庲降都督府的政令不出平夷城,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很多時候,隻要大家不做過於出格的事情,庲降都督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互相保持著一種刻意的矜持,虛偽的禮貌。
而這所謂的“出格”,也就是公然扯旗造反,鼓動民眾衝擊官衙,打殺官僚,毀壞公共財物,破壞公共秩序。
至於你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稱王稱霸,做個土皇帝,這樣的事情,沒誰會招惹你。隻要你開心就好。
平夷城坐落在牂牁郡、建寧郡、興古郡和昆明郡的中間地帶,更靠近建寧郡一些。
在所有的可能會來的人中間,唯獨讓大家沒有想到的,就是這孟獲。並非是大家忽視了孟獲的實力、影響力,而是大家刻意地繞開了孟獲這個南中蠻族人中的真正的王者。
當年,夷陵之戰尚未開打,南中就已經有了叛亂跡象,其中挑頭的,就是這蠻王孟獲。
孟獲所居銀坑洞,洞外有三江:乃是瀘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匯合,故為三江。
其洞北平坦三百餘裏,多產萬物,堪稱南中難得的一塊物產富饒之地。
東西二百裏,有鹽井。西南二百裏,直抵瀘、甘。
正南三百裏,乃是梁都洞,洞中有山,環抱其洞;山上出銀礦,故名銀坑山。
——這,才是孟氏家族的底氣和硬氣的根本所在。
此地為大理三江蠻族世代居住之地,單純就靠了銀坑洞的產出,孟獲已經是南中首富級的人物了,更何況還有三江口方圓數百裏的豐富物產等的加持。
梁都山中置宮殿樓台,以為蠻王巢穴。其中建一祖廟,名曰“家鬼”。四時殺牛宰馬享祭,名為“卜鬼”。每年常以蜀人並外鄉之人祭之。若人患病,不肯服藥,隻禱巫師,名為“藥鬼”。
其處無刑法,但犯罪即斬。一切生殺大權,皆取於蠻王。
有女長成,卻於溪中沐浴,男女自相混淆,任其自配,父母不禁,名為“學藝”。
年歲雨水均調,則種稻穀;倘若不熟,殺蛇為羹,煮象為飯。每方隅之中,上戶號曰“洞主”,次曰“酋長”。每月初一、十五兩日,皆在三江城中買賣,轉易貨物。所以,三江城成為西南夷和南中蠻夷們的商品流轉之地。
其風俗大抵如此。
正因為三江匯集之處,物產豐富,且礦產以銀礦為主,使得這大理三江蠻族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族。
孟獲一向敢戰,在所有昆明蠻中號稱第一,當年雍闓他們敢於造反,也是因為和孟獲有了聯係,才敢於公然舉旗。
南中蠻族,但凡提到孟獲,無人不稱大王。這是南中蠻族中公認的唯一的王。
即便現在劉胄自稱且蘭王,擁有自己的獨立王國,在孟獲麵前,一樣是個小弟弟。
打死他劉胄也沒有想到,今天,這南中蠻子第一王,竟然千裏迢迢來到了平夷城!
“孟獲的到來,對於咱這平夷城來說,真的不知道是福呢?還是禍呢?”
整個大殿中,無人不心頭蕩漾,因為,南中真正的“王”來了。
所以,大家再看向那魏氏侯爺的眼神中,就多了許多不可言喻的東西來。這魏氏侯爺,在他們眼中,其實早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南中王”了。
“兩王相遇,會碰撞出何等耀眼的火花來?”
“如果這二王相爭,咱們,該幫著誰呢?”
……
無數人的心頭,都湧起這樣那樣的疑惑。
孟獲,世居銀坑洞,自從十多年前揭竿而起,被諸葛亮親自率領的大軍“七擒七縱”之後,孟獲選擇歸降蜀漢。
又因為諸葛亮奉行的“以蠻製蠻”的南中政治策略,所以,孟獲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實際利益上,孟獲都堪稱南中最大的“收割機”。
諸葛亮“以蠻製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蜀漢的敵人其實不在外麵,而在裏麵,最為嚴重的,就是幫派之爭。荊州幫強勢霸榜很多年,任風雲變幻,不改其豪橫本色。
因為荊州幫本來就是靠強橫霸道不講理而聞名於世。
東州幫本是被劉璋刻意培植起來的一股勢力,但因為在益州幫麵前吃癟多年,崛起無望,便轉頭將劉璋賣了個好價錢,劉備入川,最大的功勞,皆歸功於東周幫。
至此,荊州幫和東州幫聯袂稱雄,一時無兩。
但是,東州幫最傑出的領袖法正英年早逝,而第二領袖孟達卻投降了曹魏,順便帶走了新城、庸城地盤,致使東州幫一落千丈,最終土崩瓦解,政治勢力被一掃而空。
而真正的坐地戶益州幫的土著勢力,在劉璋時期囂張跋扈,在劉備時期備受煎熬,風雲變幻間,卻依然把握著蜀漢最基礎最牢靠的經濟命脈,和基層官僚體係,屬於你想打壓也無能為力的存在。
這就是底氣。
東州幫已然成為傳說,益州幫的強勢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過去被荊州幫牢牢把控的軍中,也已經出現的益州幫的身影,比如目前南中最傑出的這三位青年領袖馬忠張嶷張翼等,都出自益州土著集團。
軍中的幫派紛爭還不算嚴重,因為軍隊的特殊性,一旦幫派鬥爭,很可能麵臨的結果就是一個“死”字。
但朝堂之上,明裏暗裏,幫派鬥爭都已經非常嚴重了,以至於當初李嚴甚至有將諸葛亮一網打盡的行動出現。
在任何時代,任何朝代,任何國度,任何地方,外戰,永遠都是轉移國內矛盾的不二法寶,一旦戰事開啟,所有的一切利益也好,紛爭也罷,都不得不為戰爭讓路,否則,你就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敵人,從而被國家名正言順地拋棄。
這樣解讀諸葛亮,顯然是將偉大人物給物質化了,這是對偉人的大不敬。
那麽,我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對諸葛亮進行解讀——內心裏,他真的把“恢複漢室”當做終極抱負來追求的。
隻是,蜀漢帝國實在太小了,太弱了,一旦失去了勇武精神,則會更快地消亡在巴山蜀水的溫柔鄉之中。
所以,對於南中地區,諸葛亮不得不采取“以蠻製蠻”,隻求一個“相安無事”即可。
孟氏、楊氏、李氏、呂氏、段氏、朱氏、覃氏、林氏……等南中大族,都因此而受益良多。
當牂牁叛亂且蘭國立的信息傳到永昌郡時,已經是幾個月後的事情了,蠻王孟獲的心裏淡定得很。
一方麵,永昌郡最為偏遠,牂牁郡亂與不亂,都根本不能影響到永昌郡這裏來。
而永昌郡這裏呢,郡小,民眾不多,郡守治所就顯得分量異常的重,隻要郡所不亂,至於山林之中,哪天不是亂的?你總不能因為兩個部落為了一條水渠打架也叫叛亂吧。
永昌郡守呂凱本就是老官僚了,治理蠻夷很有一套,即便當年雍闓孟獲他們鬧得那樣兇,整個南中哪裏還有一塊兒幹淨地兒?但永昌郡守王伉和從事呂凱就堅守在小小的永昌城頭,硬是將所有叛兵都吸引在永昌城下吃土,誰也打不進去。給了諸葛亮大軍一個集中殲滅叛軍的良機。
——這就是硬實力。
所以,孟獲聽說劉胄建國,就如同聽說一條母狗懷孕一樣,權當作沒聽見。關我鳥事!他想要什麽情報,立即去向郡守要就是了,沒有誰將他當作外人看待。隻要咱們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來也白給!
但是,事情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輕視,就煙消雲散了。反而,牂牁郡的事情越鬧騰越大了。
且蘭國成立都一年多了,永昌郡這裏都以為劉胄墳頭的草都有人高了,誰知道,人家且蘭國卻屹立不倒,且蘭王劉胄也活得活蹦亂跳地。
於是,蠻族們,包括永昌郡這裏的諸多蠻族,就都有點不淡定了,風言風語就到了孟獲的耳朵裏。
孟獲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兩個兒子孟古孟今也都已經到了分家的年紀,但一切大權依然掌握在老孟獲的手裏,一丁點也沒有漏出去。
這天,孟獲將弟弟孟優和兒子孟古、孟今都叫來,將他們狠狠教訓了一頓。
“怎麽,聽說你們最近心都已經不在永昌了?翅膀硬了,想飛?想飛到牂牁郡去?老子怎麽還聽說孟今想做且蘭王的女婿,是不是有這迴事兒?”
孟優在哥哥麵前,一向言聽計從,兄弟倆的關係好得能穿同一條褲子。這個家,從來都是孟獲說什麽,孟優做什麽。
所以,不管哥哥說什麽,孟優從來不會打折扣,也不會反駁。他知道哥哥說的不是自己。
他們一母同胞三兄弟,老大孟節隱居在萬安溪,不問世事,算是蠻族中的一個異類了,但卻也因此拉高了孟氏的檔次。更因為當初孟節曾經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過程中,幫助過諸葛亮,因此,卻又成了蜀漢上下人人皆知的智者。
老二就是孟獲。
老三是孟節,一直追隨在二哥孟獲的身後。
孟古和孟今是雙胞胎,兩兄弟現在在南中蠻族中間,也都是響當當的勇士,是敢上山擒虎豹下海捉蛟龍的人物。再加上二人是蠻王的兒子,在外麵,哪個見了不彎腰?
當牂牁郡的消息傳來時,自然在二人心裏也有餘波震動。
但孟獲這樣說,卻是冤枉了二位兄弟。
他們可是隨著老蠻王去過成都的人,知道真正的繁華是什麽樣子。每次去成都後,都不願意再迴來,好說歹說請父親答應他們在成都多呆上一陣子。
孟獲也知道這兄弟倆的心思,但在孟獲的心裏,卻明鏡似的,他們的根腳在南中,在永昌,在三江口,在三江城。
在南中,他們是王,是所有人必須低頭的存在,而蜀漢想要的,也正是這一點。
離開南中,他們即便擁有再多的金銀,再高的品級,算個屁!
屁都不算!
所以,孟獲真的很擔心兩個兒子被成都的繁華蒙蔽了雙眼,宛如豬肉蒙了心,不願意再迴到南中,那麽,他孟氏,也就淪為成都府芸芸眾生中的路人甲路人乙。
非常有錢的路人甲路人乙。
而一旦淪為路人甲路人乙,有錢便是罪過。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道理,蠻王心裏可是明鏡似的。
此時的孟氏一族擁有的金銀,估計在整個三國中,都堪稱首屈一指,是三國時代隱形世界首富,但孟獲的心裏,卻過得一點也不踏實。
為什麽呢?
其一,蜀漢實力不夠強大,就沒法成為孟氏一族永久的保護傘。但若蜀漢實力足夠強大,是否還會允許他這樣的南中蠻王存在而無動於衷呢?這個,可誰也不好說。
其二,南中蠻族一向不服王化,畏威而不敬德,自由散漫,粗鄙好動,動輒便有舉族之亂,而有錢人,最怕的,就是亂世。
所以,在別人眼中,過著土皇帝一般生活的首富蠻王,實際上,每天過得膽戰心驚的,夢裏都是刀兵四起零亂狼藉的場景。
“老了——”孟獲不得不承認。
也正因為老了,想事情也就複雜了許多。
想當年,年輕時的蠻王登高一唿,應者雲集,舉旗造反,生死不懼。
而現在,為了守住家裏府庫中的那如山一般的金銀,連夢,都做得不踏實了,以至於夫人蠻婆祝融時常笑話他——這麽多年,活到狗身上去了,連個娘們兒都不如。
今天,老孟是真的想把心裏話給兩個兒子講講了,他們馬上就要成年了,再不成熟起來,說不定哪天,就攪和到南中這個大亂局中去了。
“小子們,老子告訴你們,我們孟氏,屬於南中,離開南中,我們就失去了價值,狗屁也不是,懂不懂?”
“蜀漢國家之所以重視我們,封我們為王,其實要的就是我們在南中,成為穩定的基石,而不是希望我們離開南中,到成都去做王爺。我告訴你們,成都隻有兩個王爺,皇帝陛下的親弟弟魯王和永王。除此之外,再無王爺,就連陛下自己的親生兒子們,都一個也沒有封王!”
“就那僅有的兩個富貴無比的王爺,也都行屍走肉一般,多少年,連皇帝本人的麵都見不著!”
“這樣說,你們可懂了?”
孟古和孟今連連點頭,生怕點得慢了,少了,便被老爹一腳踢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