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在場的人瞬間都驚呆了。
這是諸葛丞相的靈堂,是吊唁場,這李邈卻不知道吃錯了什麽藥,攔住陛下說要有本上奏!
你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該在這裏上奏,你置故諸葛丞相諸葛孔明於何地?況且,你一個小小的雜號將軍,在如此莊嚴肅穆的靈堂之上,而且還有孫吳的吊唁使節在場,你有什麽本好奏!
想表現,也該挑選一個好時機好不好!
很多人的心裏已經泛起無限的怒意。
虧你特喵地李邈還是出身於丞相府參軍的安漢將軍!
在場的所有人都麵麵相覷,更有人心裏開始打鼓——
“怎麽了,莫非……連一天也不願意再忍了麽?”
“看來,這是故意來給死人難堪了。”
“什麽叫給死人難堪?還不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
不管別人怎麽想,那李邈卻一副泰然處之的神態。
這李邈,卻也不是普通人。
他是蜀中廣漢大姓李氏族人。
李邈,字漢南。其族中兄弟李朝、李邵等3兄弟在蜀中皆有大名,被稱為“李氏三龍”。
然,李邈卻不在此列。
皆因李邈性格囂張,自傲,不容於人。
李邈初為劉璋部下,對劉備入川為主,本就很是不滿,甚至有一次在宴會上當麵對劉備說:“當初振威將軍劉璋邀請您來打張魯,真是沒有想到啊,張魯沒有被打跑,劉老板卻被您打跑了。我覺得您做事很不地道。”
劉備差點沒有被他氣暈在當場,你知道這次宴會是什麽宴會麽?
這是劉備入成都的第一次慶功宴!
劉備並非不知道蜀中土著們對他的排斥很強烈,也做了多種後手準備,當然也包括心理準備。
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人家就這樣赤裸裸地表達了,急頭白臉,毫無顧忌!
劉備也不是能吃癟的人,更何況自己現在是什麽人?一個白手起家,坐擁荊州益州之地,隱隱已為三足鼎立中最大的那條大腿!
於是,劉備當即便反唇相譏道:“小李子,我佩服你的勇氣。其實,你當初完全可以不投降我啊,你怎麽不去幫劉璋打我呢?”
即便是一個傻子,也能聽得出來劉備的憤怒和譏諷之意了,在場的人都為這王八蛋捏了一把汗。
這李邈卻幽幽地說道:“非不為也,是咱本事不夠啊。”
那意思就是——假如我李邈本事足夠,你放心,我肯定會幫著劉璋打你丫的。
劉備當場就要將他處死,還是諸葛亮再三求情,說這李邈本就是一個性質疏狂之人,您老大和這樣的人較真,顯得多沒品!
因此,這李邈才沒有被殺。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蜀中李氏本為豪族,劉備需要邀買人心,還不能剛剛入主,便悍然與益州大族為敵。
今天,站起來的是廣漢李氏,明天,說不定站出來的就是那閬中黃、臨邛王,建寧李,或者武陽張。
反正,蜀中這幾百年來,別的東西沒有,還就是盛產豪族大姓,否則,這劉璋也不至於坐擁如此大好河山,豐富的資源,卻連漢中的一個小小的道教教主張魯都搞不定,並且還要巴巴地將劉備這頭猛虎邀請到蜀地來幫自己搞定張魯那頭小湖羊!
後來李邈被諸葛丞相提拔為丞相府參軍安漢將軍,也算是很對得起他了。
但李邈卻根本就不買諸葛亮的賬。
馬謖失街亭,不僅沒有完成戰略任務,損兵折將,一路勢如破竹的北伐事業因此功虧一簣,數萬大軍差點被阻塞全軍覆沒。
而馬謖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居然丟下大軍,自己跑進了山!
一個月後,在山裏兜兜轉轉的馬謖,竟然又再次出現在漢中都督府中!
諸葛亮忍痛殺馬謖,時為參軍的李邈卻站出來力諫“馬謖不可殺”,還當著大家的麵,誇誇其談,用秦王不殺孟明視三人的案例來佐證自己的說法。
但人家孟明視三人,可沒有在危急關頭拋下大軍不管不顧地鑽山林逃命啊。
總之,李邈就是一個大嘴巴,能力自然也是有些的,但更多的,卻是益州豪族李氏的一個代表人物,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敢無論什麽人,什麽場合,都暢所欲言。
廣漢李氏,是連劉備都需要給些顏麵的蜀中豪族之一。
沒想到,今天,依然是他,在諸葛亮的靈堂前,攔住皇帝陛下,說要有本上奏。
大家都冷冷地看著他,卻沒有任何人站出來阻止他,或者說些其他什麽。
在某些有心人的心裏,其實未嚐就不盼望著會有這麽一個人站出來,至於是誰,不重要,說什麽,才重要。
但既然是蜀中大族李氏的人,更好。
劉禪冷冷地看著李邈,心中已然十分不喜。但劉禪一向是一個寬厚的性子,並不因為自己的不喜,而當麵駁斥大臣的麵子。
他淡淡說了句:“講——”
李邈展開手中奏章,開始高聲朗讀起來——
“《丞相亮卒上疏》: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李邈的第一句話出口,整個靈堂前的大院子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就連靈堂內跪著的黃月英和幾個孩子,也都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來到靈堂外麵,跪在劉禪的身後,一言不發,大氣也不敢喘一口了。
諸葛亮的三個女兒都已經成人或即將成人,哪裏還聽不懂這李邈的大嘴巴噴射出的話語有多麽惡毒!
諸葛鈞的臉色陰沉似水,他恨不得現在就上去,給這姓李的煞筆幾個大嘴巴子。
很多人的臉色已經變得僵硬,更多人的嚇得心“蹦蹦蹦蹦”地跳個不停,像要跳出胸腔一般。
“……”身杖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這上疏中的任何一句話,放之於任何人的身上,這人都是“罪該萬死”的下場!
而李邈一口氣竟然說出了如此多的“虎狼之詞”!
並且,都用在一代名相諸葛亮的身上!
尚書李福不顧禮儀,大喝一聲:“李邈住口!”
李福大步上前,就要去揪李邈的衣襟,卻被李邈躲過。
李福氣得指著李邈的鼻子破口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李邈卻公然侮辱丞相,是何居心!”
另外有幾人也紛紛站了出來,或者指責李邈狼子野心。
但也有人公開站出來支持李邈有自己的話語權。
場麵頓時就亂作一團。
劉禪一句話也沒有說,就靜靜地站在那裏,看著幾個臣子爭吵,推搡。
某一瞬間,劉禪甚至很想笑。
真的,他自己也很疑惑,自己怎麽忽然間就想笑了呢?
笑,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畢竟在這莊嚴肅穆的場合,如果自己真的笑了,那麽,史書上將會怎麽寫呢?
會不會真的將李邈的奏章內容寫上去:“大小為慶”?或者“上為之慶”?
其實,劉禪也知道,諸葛亮去世後,接下來,會有很多人跳出來。隻是沒有想到,有些人竟然已經如此迫不及待,連一天,或者說,連半天一夜,都等不及了。
“你們真的就如此急迫麽?”
他知道很多人等著他給相父諸葛亮一個“蓋棺論定”,但劉禪不希望他們逼著他去“論定”。
蓋棺定論,蓋棺定論,這棺都還沒有蓋好,你們就如此急迫麽?這個“論”,真的就一定會如你們所願麽?
是的,對於強權霸道的諸葛相父,他曾經有過恨,但這個恨,卻絕不是普通人理解的那種恨。
他恨自己得不到重視,恨自己不能拿迴權柄,恨自己始終是一個“兒皇帝”,但是,骨子裏,劉禪並不是一個權力欲望熏心的人,更不是一個傻子。
他是一個心性寬厚之人。
他曾經無數次捫心自問,“假如丞相將權力都還給我,我是否會比相父做得更好?”
每一次,答案都是一樣的——不會。
劉禪不支持北伐,說真的,一點也不支持。
但他理解相父,就如同他理解自己父親執意東征一樣。
他們父子都不是天生的皇帝,但卻都執意要做一個非同尋常的皇帝。
比如父親,他執意東征,為了替一個臣子報仇,而枉顧江山社稷,多少人為他歎息,但縱觀曆史上,可有一個這樣的皇帝?
可有一個將臣子看得比江山社稷還重的皇帝麽?
每想及此,劉禪在痛惜之餘,也不得不為自己有這樣一個父親而驕傲,而自豪!
自己呢?
一個“兒皇帝”,可有做到有什麽不同嗎?
有!
劉禪想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兒皇帝”,就是真的視“相父”為“父”的兒皇帝!
對,這就是我劉禪與所有“兒皇帝”的“與眾不同”!
縱觀曆史上,哪一個“兒皇帝”一旦得到權柄,不對那個“相父”進行清算?輕則毀墳掘墓,重則鞭屍滅族!
我,劉禪,就,不!
當初,相父第四次北伐時,在李嚴的鼓搗下,劉禪一度起了不好的心思,當時他想的,也就是拿迴部分權柄,根本不是想將相父如何如何。
事後,他才知道,李嚴以及背後的益州土著們竟然在背後做了許多事情,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益州豪族之用心之深之險惡,終於給單純善良寬厚的皇帝劉禪上了生動地一課。
在那之後,無論誰在他麵前說相父的壞話,都被他嚴厲製止。
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法分辨別人的心思,但卻知道自己的相父,一直都是像一個父親一樣,嗬護著他。
相父北伐,其實就是一種執念,是大漢臣子的那種“平天下”的執念導致的,至死不休。
或者說,至死方休。
劉禪不支持,但卻理解,更予以寬容對待。
現在,李邈公然在令堂前就開始了對諸葛相父的清算,這就是逼迫他劉禪表態。
李邈不怕死。
劉禪知道李邈不怕死。
還可以用另外一種說法來解讀“李邈不怕死”這句話,就是蜀中以李氏為代表的人,想用李邈一個人的死,來脅迫皇帝劉禪,告訴他,諸葛亮已經死了,接下來,益州土著們的政治訴求,請你尊重!
李邈看也不看李福一眼。
尚書本比他高出許多,但這個時候,李邈卻像一個為了某種信仰而趕赴法場的烈士一般,高昂著頭顱,逼視著皇帝劉禪的眼睛。
他的臉上,甚至還帶著一抹笑意,邪魅,不可名狀的笑意。
李邈,真的,笑了。
他知道,自己死,或者不死,劉禪的態度都已經能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
有了這個態度,就足夠。
蜀中土著們,要的,就是——這個態度!
你劉禪敢給,我們就敢接!
因為人家既然知道了你皇帝劉禪的態度,很好,接下來,人家自然也有自己的態度。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的這句話在益州大族中尤其流行。
劉漢政權對待益州大族的態度,決定了益州大族們對待劉漢政權的態度。
民間諺語:“你做得了初一,我做得了十五”。
益州豪族們一向務實有加。大家才不聽你說什麽,而要看你做什麽。
如此,最實際。
所以,李邈笑了,笑的邪魅,笑的放肆,笑的讓人遍體生寒。
劉禪,也笑了。
他聽見背後傳來嚶嚶嚶嚶的哭聲,顯然,是諸葛夫人黃月英,和孩子們。
他沒有迴頭。
他笑了。
笑得也很邪魅。
站的近些的大臣們看見劉禪的笑意,頓時便都噤若寒蟬。
他們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一些什麽……事情了。
隻有蔣琬,目光清冽,目不斜視,像一尊雕像一般,動也不動。
還有很多人想站出來,卻一時都不敢再有所動靜,即便是與李氏瓜葛甚深的那些人,也都感覺到了絲絲寒意,也都在心裏自問:“今天,是不是做得有點過了。”
黃月英自然聽完了李邈所有的奏辭,心裏便更清楚了,丈夫的擔心,終究畢竟還是來了。
但來得如此之早,之疾,之迅猛,倒也出乎黃月英的意料之外。
僅就站在靈堂前的這些人來說,從人數上講,益州土著的人恐怕還多一些,荊州幫的,更多在軍中,沒有能夠迴來。
以有心算無心之下,今天,估計諸葛家的人會有一番磨難了。
黃月英頓時感覺到無限悲涼,丈夫的靈柩還停放在家中,莫非,這就要迎來清算了麽?
為丈夫而死的心,她早就有。
但這些人連讓丈夫的靈柩下葬,也不願意了麽?
小諸葛瞻膝蓋早已經紅腫,卻依然咬著牙,跪在那裏。膝蓋那裏疼得鑽心,小家夥強硬地昂著頭顱,小拳頭攥得緊緊的,指甲已經嵌入肉裏。
他壓製著滿腔的悲憤,任眼淚直往下掉,卻沒有一絲悲聲發出。
三個姐姐顯然已經開始低聲啜泣,但諸葛瞻卻堅硬地像一塊石頭!
他還小,並不能完全聽懂李邈奏章裏的含義,但某些話語,卻是清清楚楚地讓他知道——那人,在詛咒他的父親!
三個姐姐卻都已經聽明白了。
她們三人都滿眼含著熱淚,憤然盯著對麵那惡魔一般的人,心性激蕩之下,渾身都若篩糠,恨不得撲上去撕碎了李邈那廝的一張爛嘴才好。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在皇帝陛下劉禪的身上。
劉禪嘴角歪了歪,算是笑了。
看著李邈,劉禪道:“來人,將李邈拿下,立即斬首!”
說完,也不等臣子們跪安,就向丞相府大門外走去。
身後,傳來了李邈“哈哈哈哈”的大笑聲……
這是諸葛丞相的靈堂,是吊唁場,這李邈卻不知道吃錯了什麽藥,攔住陛下說要有本上奏!
你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該在這裏上奏,你置故諸葛丞相諸葛孔明於何地?況且,你一個小小的雜號將軍,在如此莊嚴肅穆的靈堂之上,而且還有孫吳的吊唁使節在場,你有什麽本好奏!
想表現,也該挑選一個好時機好不好!
很多人的心裏已經泛起無限的怒意。
虧你特喵地李邈還是出身於丞相府參軍的安漢將軍!
在場的所有人都麵麵相覷,更有人心裏開始打鼓——
“怎麽了,莫非……連一天也不願意再忍了麽?”
“看來,這是故意來給死人難堪了。”
“什麽叫給死人難堪?還不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
不管別人怎麽想,那李邈卻一副泰然處之的神態。
這李邈,卻也不是普通人。
他是蜀中廣漢大姓李氏族人。
李邈,字漢南。其族中兄弟李朝、李邵等3兄弟在蜀中皆有大名,被稱為“李氏三龍”。
然,李邈卻不在此列。
皆因李邈性格囂張,自傲,不容於人。
李邈初為劉璋部下,對劉備入川為主,本就很是不滿,甚至有一次在宴會上當麵對劉備說:“當初振威將軍劉璋邀請您來打張魯,真是沒有想到啊,張魯沒有被打跑,劉老板卻被您打跑了。我覺得您做事很不地道。”
劉備差點沒有被他氣暈在當場,你知道這次宴會是什麽宴會麽?
這是劉備入成都的第一次慶功宴!
劉備並非不知道蜀中土著們對他的排斥很強烈,也做了多種後手準備,當然也包括心理準備。
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人家就這樣赤裸裸地表達了,急頭白臉,毫無顧忌!
劉備也不是能吃癟的人,更何況自己現在是什麽人?一個白手起家,坐擁荊州益州之地,隱隱已為三足鼎立中最大的那條大腿!
於是,劉備當即便反唇相譏道:“小李子,我佩服你的勇氣。其實,你當初完全可以不投降我啊,你怎麽不去幫劉璋打我呢?”
即便是一個傻子,也能聽得出來劉備的憤怒和譏諷之意了,在場的人都為這王八蛋捏了一把汗。
這李邈卻幽幽地說道:“非不為也,是咱本事不夠啊。”
那意思就是——假如我李邈本事足夠,你放心,我肯定會幫著劉璋打你丫的。
劉備當場就要將他處死,還是諸葛亮再三求情,說這李邈本就是一個性質疏狂之人,您老大和這樣的人較真,顯得多沒品!
因此,這李邈才沒有被殺。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蜀中李氏本為豪族,劉備需要邀買人心,還不能剛剛入主,便悍然與益州大族為敵。
今天,站起來的是廣漢李氏,明天,說不定站出來的就是那閬中黃、臨邛王,建寧李,或者武陽張。
反正,蜀中這幾百年來,別的東西沒有,還就是盛產豪族大姓,否則,這劉璋也不至於坐擁如此大好河山,豐富的資源,卻連漢中的一個小小的道教教主張魯都搞不定,並且還要巴巴地將劉備這頭猛虎邀請到蜀地來幫自己搞定張魯那頭小湖羊!
後來李邈被諸葛丞相提拔為丞相府參軍安漢將軍,也算是很對得起他了。
但李邈卻根本就不買諸葛亮的賬。
馬謖失街亭,不僅沒有完成戰略任務,損兵折將,一路勢如破竹的北伐事業因此功虧一簣,數萬大軍差點被阻塞全軍覆沒。
而馬謖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居然丟下大軍,自己跑進了山!
一個月後,在山裏兜兜轉轉的馬謖,竟然又再次出現在漢中都督府中!
諸葛亮忍痛殺馬謖,時為參軍的李邈卻站出來力諫“馬謖不可殺”,還當著大家的麵,誇誇其談,用秦王不殺孟明視三人的案例來佐證自己的說法。
但人家孟明視三人,可沒有在危急關頭拋下大軍不管不顧地鑽山林逃命啊。
總之,李邈就是一個大嘴巴,能力自然也是有些的,但更多的,卻是益州豪族李氏的一個代表人物,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敢無論什麽人,什麽場合,都暢所欲言。
廣漢李氏,是連劉備都需要給些顏麵的蜀中豪族之一。
沒想到,今天,依然是他,在諸葛亮的靈堂前,攔住皇帝陛下,說要有本上奏。
大家都冷冷地看著他,卻沒有任何人站出來阻止他,或者說些其他什麽。
在某些有心人的心裏,其實未嚐就不盼望著會有這麽一個人站出來,至於是誰,不重要,說什麽,才重要。
但既然是蜀中大族李氏的人,更好。
劉禪冷冷地看著李邈,心中已然十分不喜。但劉禪一向是一個寬厚的性子,並不因為自己的不喜,而當麵駁斥大臣的麵子。
他淡淡說了句:“講——”
李邈展開手中奏章,開始高聲朗讀起來——
“《丞相亮卒上疏》: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李邈的第一句話出口,整個靈堂前的大院子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就連靈堂內跪著的黃月英和幾個孩子,也都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來到靈堂外麵,跪在劉禪的身後,一言不發,大氣也不敢喘一口了。
諸葛亮的三個女兒都已經成人或即將成人,哪裏還聽不懂這李邈的大嘴巴噴射出的話語有多麽惡毒!
諸葛鈞的臉色陰沉似水,他恨不得現在就上去,給這姓李的煞筆幾個大嘴巴子。
很多人的臉色已經變得僵硬,更多人的嚇得心“蹦蹦蹦蹦”地跳個不停,像要跳出胸腔一般。
“……”身杖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這上疏中的任何一句話,放之於任何人的身上,這人都是“罪該萬死”的下場!
而李邈一口氣竟然說出了如此多的“虎狼之詞”!
並且,都用在一代名相諸葛亮的身上!
尚書李福不顧禮儀,大喝一聲:“李邈住口!”
李福大步上前,就要去揪李邈的衣襟,卻被李邈躲過。
李福氣得指著李邈的鼻子破口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李邈卻公然侮辱丞相,是何居心!”
另外有幾人也紛紛站了出來,或者指責李邈狼子野心。
但也有人公開站出來支持李邈有自己的話語權。
場麵頓時就亂作一團。
劉禪一句話也沒有說,就靜靜地站在那裏,看著幾個臣子爭吵,推搡。
某一瞬間,劉禪甚至很想笑。
真的,他自己也很疑惑,自己怎麽忽然間就想笑了呢?
笑,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畢竟在這莊嚴肅穆的場合,如果自己真的笑了,那麽,史書上將會怎麽寫呢?
會不會真的將李邈的奏章內容寫上去:“大小為慶”?或者“上為之慶”?
其實,劉禪也知道,諸葛亮去世後,接下來,會有很多人跳出來。隻是沒有想到,有些人竟然已經如此迫不及待,連一天,或者說,連半天一夜,都等不及了。
“你們真的就如此急迫麽?”
他知道很多人等著他給相父諸葛亮一個“蓋棺論定”,但劉禪不希望他們逼著他去“論定”。
蓋棺定論,蓋棺定論,這棺都還沒有蓋好,你們就如此急迫麽?這個“論”,真的就一定會如你們所願麽?
是的,對於強權霸道的諸葛相父,他曾經有過恨,但這個恨,卻絕不是普通人理解的那種恨。
他恨自己得不到重視,恨自己不能拿迴權柄,恨自己始終是一個“兒皇帝”,但是,骨子裏,劉禪並不是一個權力欲望熏心的人,更不是一個傻子。
他是一個心性寬厚之人。
他曾經無數次捫心自問,“假如丞相將權力都還給我,我是否會比相父做得更好?”
每一次,答案都是一樣的——不會。
劉禪不支持北伐,說真的,一點也不支持。
但他理解相父,就如同他理解自己父親執意東征一樣。
他們父子都不是天生的皇帝,但卻都執意要做一個非同尋常的皇帝。
比如父親,他執意東征,為了替一個臣子報仇,而枉顧江山社稷,多少人為他歎息,但縱觀曆史上,可有一個這樣的皇帝?
可有一個將臣子看得比江山社稷還重的皇帝麽?
每想及此,劉禪在痛惜之餘,也不得不為自己有這樣一個父親而驕傲,而自豪!
自己呢?
一個“兒皇帝”,可有做到有什麽不同嗎?
有!
劉禪想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兒皇帝”,就是真的視“相父”為“父”的兒皇帝!
對,這就是我劉禪與所有“兒皇帝”的“與眾不同”!
縱觀曆史上,哪一個“兒皇帝”一旦得到權柄,不對那個“相父”進行清算?輕則毀墳掘墓,重則鞭屍滅族!
我,劉禪,就,不!
當初,相父第四次北伐時,在李嚴的鼓搗下,劉禪一度起了不好的心思,當時他想的,也就是拿迴部分權柄,根本不是想將相父如何如何。
事後,他才知道,李嚴以及背後的益州土著們竟然在背後做了許多事情,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益州豪族之用心之深之險惡,終於給單純善良寬厚的皇帝劉禪上了生動地一課。
在那之後,無論誰在他麵前說相父的壞話,都被他嚴厲製止。
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法分辨別人的心思,但卻知道自己的相父,一直都是像一個父親一樣,嗬護著他。
相父北伐,其實就是一種執念,是大漢臣子的那種“平天下”的執念導致的,至死不休。
或者說,至死方休。
劉禪不支持,但卻理解,更予以寬容對待。
現在,李邈公然在令堂前就開始了對諸葛相父的清算,這就是逼迫他劉禪表態。
李邈不怕死。
劉禪知道李邈不怕死。
還可以用另外一種說法來解讀“李邈不怕死”這句話,就是蜀中以李氏為代表的人,想用李邈一個人的死,來脅迫皇帝劉禪,告訴他,諸葛亮已經死了,接下來,益州土著們的政治訴求,請你尊重!
李邈看也不看李福一眼。
尚書本比他高出許多,但這個時候,李邈卻像一個為了某種信仰而趕赴法場的烈士一般,高昂著頭顱,逼視著皇帝劉禪的眼睛。
他的臉上,甚至還帶著一抹笑意,邪魅,不可名狀的笑意。
李邈,真的,笑了。
他知道,自己死,或者不死,劉禪的態度都已經能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來。
有了這個態度,就足夠。
蜀中土著們,要的,就是——這個態度!
你劉禪敢給,我們就敢接!
因為人家既然知道了你皇帝劉禪的態度,很好,接下來,人家自然也有自己的態度。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的這句話在益州大族中尤其流行。
劉漢政權對待益州大族的態度,決定了益州大族們對待劉漢政權的態度。
民間諺語:“你做得了初一,我做得了十五”。
益州豪族們一向務實有加。大家才不聽你說什麽,而要看你做什麽。
如此,最實際。
所以,李邈笑了,笑的邪魅,笑的放肆,笑的讓人遍體生寒。
劉禪,也笑了。
他聽見背後傳來嚶嚶嚶嚶的哭聲,顯然,是諸葛夫人黃月英,和孩子們。
他沒有迴頭。
他笑了。
笑得也很邪魅。
站的近些的大臣們看見劉禪的笑意,頓時便都噤若寒蟬。
他們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一些什麽……事情了。
隻有蔣琬,目光清冽,目不斜視,像一尊雕像一般,動也不動。
還有很多人想站出來,卻一時都不敢再有所動靜,即便是與李氏瓜葛甚深的那些人,也都感覺到了絲絲寒意,也都在心裏自問:“今天,是不是做得有點過了。”
黃月英自然聽完了李邈所有的奏辭,心裏便更清楚了,丈夫的擔心,終究畢竟還是來了。
但來得如此之早,之疾,之迅猛,倒也出乎黃月英的意料之外。
僅就站在靈堂前的這些人來說,從人數上講,益州土著的人恐怕還多一些,荊州幫的,更多在軍中,沒有能夠迴來。
以有心算無心之下,今天,估計諸葛家的人會有一番磨難了。
黃月英頓時感覺到無限悲涼,丈夫的靈柩還停放在家中,莫非,這就要迎來清算了麽?
為丈夫而死的心,她早就有。
但這些人連讓丈夫的靈柩下葬,也不願意了麽?
小諸葛瞻膝蓋早已經紅腫,卻依然咬著牙,跪在那裏。膝蓋那裏疼得鑽心,小家夥強硬地昂著頭顱,小拳頭攥得緊緊的,指甲已經嵌入肉裏。
他壓製著滿腔的悲憤,任眼淚直往下掉,卻沒有一絲悲聲發出。
三個姐姐顯然已經開始低聲啜泣,但諸葛瞻卻堅硬地像一塊石頭!
他還小,並不能完全聽懂李邈奏章裏的含義,但某些話語,卻是清清楚楚地讓他知道——那人,在詛咒他的父親!
三個姐姐卻都已經聽明白了。
她們三人都滿眼含著熱淚,憤然盯著對麵那惡魔一般的人,心性激蕩之下,渾身都若篩糠,恨不得撲上去撕碎了李邈那廝的一張爛嘴才好。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在皇帝陛下劉禪的身上。
劉禪嘴角歪了歪,算是笑了。
看著李邈,劉禪道:“來人,將李邈拿下,立即斬首!”
說完,也不等臣子們跪安,就向丞相府大門外走去。
身後,傳來了李邈“哈哈哈哈”的大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