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甘寧戰死,蠻王沙摩柯立下大功,卻說船幫幫主龍五單身一人,搶了一匹戰馬兵器,就向西邊尚在激烈戰鬥的方向狂奔而去。
前麵,一群孫吳的陸軍被蜀漢斷後的部隊死死擋住,卻不提防屁股後麵殺來的龍五衝陣。
因此,龍五輕易便衝殺進去,戰馬過處,一把大槍飛舞盤旋,孫吳將士或死或傷,本來,孫吳的將士已經酣戰許久,精疲力盡,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對麵的蜀漢將士身上,因此,終究是被他這一人一馬穿透了軍陣。
對麵卻是奉命斷後的蜀漢大將傅彤,拚死抵抗孫吳大軍,為皇帝劉備爭取時間,逃奔白帝城。
傅彤將軍率領的正是蜀漢勇武指數排名第一的白毦軍。
漢末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王牌軍隊。
公孫瓚手下有3000白馬義從,曹操手下有5000虎豹騎,董卓則有西涼鐵騎,呂布有陷陣營,孫權手下有祛煩兵。
而蜀漢的皇帝劉備手下,最神秘莫測的,也最能打的,就是這支白毦軍。
諸葛亮時期,蜀漢則有無當飛軍。
白毦軍一共隻有3000人,其中1000人保護皇帝劉備西去,另外2000人奉命跟隨傅彤將軍身邊,選擇了一處最狹窄的地方,阻擊孫吳軍馬。
此時,戰鬥已經進行到最後階段。
白毦軍勇武無雙,但在孫吳幾萬人持續不斷的進攻之下,白毦軍早已經傷亡殆盡。
傅彤將軍也渾身創傷多處,戰馬早已脫力,渾身打顫,再也不能奔騰跳躍。
但傅肜將軍卻兀自死戰不退。
其實傅彤也是占了地利,否則,局麵早已不堪。
夷陵道本就狹窄,有些地方甚至不能兩騎並行。
傅彤恰好就占據了最為狹窄處,一杆大槍舞動,挨著即傷,沾著即亡。
孫吳兵馬欲要追趕蜀漢皇帝劉備,則必須從此路殺過去,雙方就在這裏展開了殊死搏鬥。
其實,若孫吳那邊一陣劍雨過來,這傅肜將軍便是有九條命,也早就死得透透的了。
但因為此時的戰事,早已經是整個夷陵之戰的尾聲,蜀漢軍隊的敗亡,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此戰的最大功臣,卻是那一把大火!
因此,真正死在吳國士兵們手上的人,並不算多。
也就是說,除了主帥陸遜大都督籌劃指揮之功外,真正落到將士們手上的功勞,其實並不多。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可能陸戰的將士們還沒有水軍將士們的功勞更大。
畢竟,蜀漢的水軍基本全部敗亡,十不存一。
所以,在這最後時刻,吳軍大都督陸遜也就刻意放鬆了一些要求,下麵的將士們心知肚明,也都存了些私心,希望能親手斬殺些蜀漢的將卒,將來,戰後敘功的時候,大家畢竟是要靠這些人頭來說話的。
這,就是傅肜將軍和白毦兵還活著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龍五衝殺過來時,傅彤身邊能夠戰鬥的,不過三十餘人,兀自死戰不退。
孫吳的將士們對於對麵的這員蜀漢戰將也充滿了敬意。
作為對手,恨不得將對手俘虜,殺死,碎屍萬段。
但遇到傅彤這樣死戰不退的對手,生出些敬意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表達。
勸降的話已經喊過多遍,但傅彤將軍卻恍若未聞,渾身浴血,酣鬥不休。
不得已,孫吳的軍隊已經在這裏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他們不得不準備用弓箭將傅彤射死算了,不打算再留有活口。
畢竟,他們在這裏耽擱的時間太久了,那蜀漢的皇帝劉備,估計早就到了白帝城!
而且,對麵區區2000人,可孫吳的數萬大軍在這2000人麵前,損傷早就過萬!
恐怕,整個夷陵之戰,孫吳在其他所有戰場損傷的人數,都沒有這裏的多吧。
傅彤將軍的身後,當初留下斷後的2000白毦軍將士們早已將所有的盔甲物資全部堆積在大道中間,將道路堵了個嚴嚴實實,隻在中間留了一條小小的縫隙。
從接到斷後阻敵的那一刻起,這些白毦兵的戰士們就沒有打算活著離開戰場!
此時,剩餘的30餘傷殘白毦軍士卒們正在脫掉身上最後的甲胄,準備做最後的死戰。
就在這時,龍五打馬從孫吳軍的後陣殺來,頓時將孫吳軍陣衝得好一陣大亂。
轉眼間,龍五已經衝出重圍,堪堪來到傅彤馬前。
傅彤已經戰得心力交瘁,神情恍惚,眼神迷離,也就剩下最後一口氣支撐著。
他迷迷糊糊地看見對麵一人一馬一團黑影般迅速奔來,抬手就是一槍,向對方身上紮去,哪裏還能分辨出胸口還是腦袋,能把大槍抬起來就算不錯了。
奔馳中,龍五身體忽然偏轉扭曲,一把扯住傅彤的大槍,兩馬交錯間,傅彤的身子也被龍五帶得一個趔趄,人馬都差點摔倒在地。
龍五停下戰馬,叫一聲:“子丹將軍,隨我走!”
傅彤卻不認識此人,道一聲:“汝是何人!”
“某乃船幫龍五是也!快隨我走!陛下已經安全了。”
傅彤聽到龍五說“陛下已經安全”,渾身的力氣瞬間被抽走一空,大槍再也拿捏不住,身體搖晃幾下,差點栽倒在馬下。
他強自支撐起自後一股氣,勉強挺起胸脯,抬起頭,對龍五說:“龍爺,請將傅彤人頭帶迴交給陛下!”
說完,傅彤鼓起最後一絲力氣,衝著孫吳大軍吼一聲:“來吧,蜀漢隻有戰死的將軍,豈有投降的將軍!”
說完,傅肜拔出腰間佩刀,在所有人的驚唿聲中,橫刀自刎而亡。
龍五根本沒有機會阻攔。
場麵變化也就瞬息之間,傅彤將軍的屍體已經“撲通”一聲,栽下馬來。
那匹戰馬也早就乏力,隨著將軍的倒地身亡,這戰馬一聲嘶鳴,縱身跳入長江,迅速被江水吞噬不見。
龍五慌忙跳下馬,飛搶過去,割下傅彤將軍人頭,後邊的白毦軍士們大叫著:“龍爺快走,我等斷後!”
不得已,龍五隻好帶著傅肜將軍的人頭,急急忙忙從堆積如山的物資中間穿行而過。
身後,燃起衝天大火。
三十餘白毦軍點燃了輜重,然後,大笑著,結伴走進大火中,豪邁淒涼的歌聲響起:“生為白毦兮,何所懼。魂歸高山兮,魄所依……”
孫吳數萬大軍就這樣被大火阻攔,不得寸進。
好容易等到大火自己熄滅之際,再向西追擊過去,不遠處,隻見蜀漢威虎將軍趙子龍一騎白馬,一身素衣白袍,一杆梨花槍,站在大道中央。
身後不遠處,蜀漢將軍陳到帶領剩餘的1000白毦軍攔住去路。
此時孫吳大都督陸遜親自帶兵前來,迎麵便是蜀漢援軍,當道布陣。
最前麵白馬將軍趙雲趙子龍,身後副將為陳到,再後麵,1000白毦軍皆赤裸上身,俱是一言不發,沉默得可怕。
而在他們身後,卻是更大的堆積如山的物資。
有專門的士卒拿著火把守候。
那意思再也明白不過——當他們全部戰死後,後麵的士卒會引燃大火。
想過去?
可以,從我白毦軍的屍體上踏過去吧!
江麵上,江州船幫最後的大小船隻全部集中起來,從上遊趕到此處,對孫吳水軍展開自殺式的襲擊——每隻船上都裝滿了火油,幫眾駕駛著船隻,沒頭沒腦地向孫吳水軍大船撞去……
兩船一旦撞上,就再也脫離不開,因為這船首處都安裝了倒齒鉤,采取的就是與敵皆亡的毀滅式打法。
大江之上,煙火熏天,羽箭亂飛,人頭沉浮,喊聲震天。
喊殺聲,救命聲,勸降聲,咒罵聲,哭喊聲……雜亂無章。
順江漂流者,不知凡幾,沉於江底者,又有幾何!
而這夷陵道上,卻沉默的可怕。
江風吹過,唯有白毦軍的大纛旗獵獵作響。
陸遜等人胯下的戰馬不安地噴著響鼻,而趙雲,以及身後的白毦軍將士們,卻像一尊尊石像一般,每人都是單手掇一條大鐵槍,槍尾杵在地上,槍尖烏黑,散發著幽幽的光。
對峙良久,雙方也不搭話,彼此就這樣靜默……
此時,已是一天中的傍晚時分,金烏西墜,烏雀滿天。
整個戰場之上,最為詭異,也最為緊張的,便是這裏了——
趙子龍。
陳到。
1000白毦兵。
數萬吳軍將士。
彼此無言。
江麵上,烈焰熏天。
上遊,依然有星星點點的江州船幫駕著小舟,載滿火油,直奔下遊的吳軍水軍大船而去,義無反顧……
其中,甚至還出現了婦孺的身影……
長江北岸,黃權帶領5000鎮北軍,早已經消失不見。
最終,陸遜長歎一聲,大手一揮:“撤!”
夷陵之戰就此落幕。
夷陵大戰硝煙散盡,蜀漢帝國傷痕累累,元氣大傷。
這個自不必再說。
而江州船幫更慘。
幫中精幹力量青壯男人一戰隕滅殆盡,大小船隻,幾乎全部沉入江底,實質等於遭遇了滅頂之災,幫中隻剩下老弱婦孺,苟延殘喘,不複往日輝煌。
可憐偌大的江州船幫,現在隻剩下婦孺夜夜對著長江哭泣。
每一個夜晚,江州長江兩岸處,祭祀自家男人的燈燭在江水之上順江而下,連綿不絕,類似鬼火萬朵,異常瘮人。
船幫幫主龍五更是因為在江心水中耗費過度,又連番廝殺,身體自此染病,常年咳嗽不止,身體日漸消瘦,不複往日。
從此之後,江州龍五在江湖上幾近消失。
但蜀漢政權卻沒有忘記船幫的犧牲和奉獻。
諸葛丞相曾經先後幾次約見船幫幫主龍五,卻都被婉言謝絕了。
帶來的口信是:若丞相可憐我船幫婦孺老弱,請給一碗飯吃即可。
諸葛亮卻也是左右為難。
蜀漢國力損耗大半,實力驟減,開國元老幾乎毀於一旦。
曹魏和孫吳兩國大兵壓境,趁你病要你命。
隻要拿下蜀漢,在三國的紛爭之戰,就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
緊接著,蜀漢南中叛亂四起,民不聊生。
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南中平叛,看似短短半年,直接平推了事,其實真正的平叛行動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延續了整整五年之久。
諸葛亮平南兩年後,便立即開始了北伐行動。
當時,許多人看不懂,覺得諸葛亮應該先將國內治理完整,再去考慮那北伐的事情,卻不知道諸葛亮那難言的苦衷。
外戰,才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途徑。
而蜀漢內部的矛盾,隨著先主劉備這個精神圖騰的不在,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李嚴所代表的益州土著勢力要求上台的唿聲,已經越來越高,快要壓製不住了。
北伐!
北伐!
北伐!
唯有北伐,才能將蜀漢那殘存如絲縷的羸弱的精氣神聚集起來,才能讓蜀漢大義名分的旗幟繼續在益州的大地上,繼續飄揚。
連綿不絕的北伐,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北伐上,國民經濟自然會遭到嚴重的打擊,因此,也就沒有多少能力去補償為東征做出巨大貢獻與犧牲的江州船幫。
而東吳陸遜鎖住夷陵道,蜀漢沒有了出川口,夔州駐紮著李嚴的軍隊,上下近乎斷絕,船幫能夠活動的範圍,也就局限在小小的江州一帶,哪裏有多少油水?
整個船幫也就徹底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更何況,即便有機會,哪裏來的人?
就靠一群老幼婦人麽?
年輕精壯男子幾乎全部隕滅,大小船舶也都毀損在夷陵水道,哪裏有資金有能力再造出那麽多的船來?
幫中原來積攢的那點不多的錢糧,能將幫中老幼婦人養活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寅吃卯糧的事情,時有發生。
幫主龍五雖然英武勇烈,卻也是獨木難支,無能為力。
一個欣欣向榮的船幫,就這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傳說中。
諸葛亮丞相本想用官爵來補償龍五,但龍五卻避而不見,一而再,再而三,此事也就作罷。
一個帝國的丞相,哪裏有時間一直關注一個水上幫派的生死存亡事情呢?
龍五的拒絕入朝為官,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
如果那樣,他豈不是用船幫上下的鮮血染厚了自己的官帽?
這樣的人血饅頭,堂堂的龍爺,才不屑於吃呢。
船幫自己掏錢,為幫裏戰死的弟兄們做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水上法事,算是了結。
受傷的,也都想辦法進行收攏救治,老底子也就一下子掏了個幹幹淨淨。
好在後來吳蜀和好,吳國放還了俘虜的蜀國軍士,部分萬幸未死的弟兄們又陸陸續續迴到幫裏,總算是給船幫續了一口陽氣。
經此一役,在蜀漢帝國內部,不管是哪個級別的人,哪個派係的人,對於船幫,無一不抱著巨大的敬意。
尤其是官方和軍方,隻要報出船幫的名字來,無一不萬事通遂,隻要能夠給予方便的,一定會想方設法給予方便。
甚至有時候,地方官府和軍隊會故意將一些權限範圍內的力所能及的生意交到船幫手裏,並且在結算時故意多給,快給,算是用這種方式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吧。
但船幫幫主龍五卻一直不怎麽露麵。
於是謠言四起,有人傳言,幫主龍五已經癱瘓,甚至有傳言,龍五已經不在人世。
但真實情況如何,莫衷一是。
所以,今天龍五的主動來訪,魏延實在是太開心了。
魏延將軍中所有黃白之物雙手奉上,並且二話不說,這種作風,讓沈騰也是異常吃驚。但那龍幫主卻隻是拱手表示謝意後,再也不提。
再有一碗茶的功夫,龍五倒是主動開口,語氣嚴肅地問了一句:“侯爺此次南去,除卻兵貴神速外,卻是有何依仗?”
龍五的一句問話,卻將魏延和沈騰驚得一身冷汗,內心翻騰不已。
是啊,他們除了兵貴神速之外,還有何依仗?
魏延的額頭頓時就滲出許多汗水來。
要知道,魏延所帶領的軍隊,確實都是百戰老卒,戰陣之上,悍不畏死,但南中的戰爭,卻和北方的戰爭大相徑庭。
南中,打的不是陣地戰,很少會有人和你當麵鑼對麵鼓,高喊著“大戰三百合”。更沒有人會集結幾萬軍隊,和你正麵硬杠。
人家都是山民,拿起鋤頭就是民,拿起刀槍就是匪,曆朝曆代,“藏匪於民”最是讓統治者頭疼不已。
他們會隱匿在山林之中,對你進行騷擾,進行劫掠,進行偷襲,進行種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打擊。
你想打人家,對不起,沒有人站在那裏等你打,他們會鑽進山林,藏於沼澤。
他們本就是山林之子,隨便一個山地蠻,都可以在山林之中生活得優哉遊哉。
他們善於藏匿於水渠、樹梢、竹林之中,讓你找不到,卻又防不勝防。
龍五的話,讓在座的幾位不由得都想起秦征百越之故事來——
遠古至秦時,稱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為百越之地,這裏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中原人稱為越人(\"越\"與\"粵\"通用,亦稱粵人),因其支係部落眾多,故稱為\"百越\"。
而實際上,百越本身確實並非民族共同體,其後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漢有蠻,文化亦大相徑庭,生產技術更是差異甚遠。
如果按照大致地理位置來區分的話,百越部落大體分為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部落,在後世的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部落,在後世的福建一帶;南越(亦稱南粵)部落,在後世的廣東一帶;西甌部落,在後世的廣西大部;雒越部落,在後世的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
東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部落自認為漢族遺民,而西甌部落、雒越部落則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
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於為山川五嶺所阻隔,遠離中原。更因為中原文明首先自黃河流域開始,繼而外延至長江流域,到了秦王朝建立後,對於甌江流域、珠江流域的開發,才堪堪提上日程。
這也是曆史發展的機遇,既屬於中原王朝的,也同樣屬於百越人民的,但具體到此時的百越人來說,他們可沒有這種“曆史自覺”。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自古文化的融合,本就沒有自覺一說,都是強迫性的。
於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其實早在戰國前後時期,在後世廣西、廣東的部分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這可能算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
而單獨說到嶺南地區,其社會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尤其是南粵地區,因為地處珠江三角洲一帶,從上古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兼容並存的地方,特別是北方移民南渡,帶來相對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農業生產在百越地區,算是首屈一指的。
文化,隻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越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就已經高於西甌、雒越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裏屬於多族係、多文化匯集的地方。
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曆史的惡趣味也就在這裏,正因為南越地區是多族係、多文化匯合地帶,始終很難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實體,將整個南越地區歸於一統。
鬆散、零亂的方國格局,是南越地區的政治生態,也是政治常態。
西甌、駱越兩大方國的出現,形成了相對統一格局。
這是地方政治發展的成熟表現。
但是,這些成熟,卻再次驗證了曆史的惡趣味——成熟的政治發展體製,讓北方南下的征服者們吃盡了苦頭。
秦王朝的南征,並沒有呈現出降維打擊的態勢,相反,幾十萬南征將士們卻在山林沼澤之中,損兵折將,嚐盡了山民們的種種酷烈手段,被虐得找不著北。
那麽,魏延,就可以嗎?
前麵,一群孫吳的陸軍被蜀漢斷後的部隊死死擋住,卻不提防屁股後麵殺來的龍五衝陣。
因此,龍五輕易便衝殺進去,戰馬過處,一把大槍飛舞盤旋,孫吳將士或死或傷,本來,孫吳的將士已經酣戰許久,精疲力盡,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對麵的蜀漢將士身上,因此,終究是被他這一人一馬穿透了軍陣。
對麵卻是奉命斷後的蜀漢大將傅彤,拚死抵抗孫吳大軍,為皇帝劉備爭取時間,逃奔白帝城。
傅彤將軍率領的正是蜀漢勇武指數排名第一的白毦軍。
漢末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王牌軍隊。
公孫瓚手下有3000白馬義從,曹操手下有5000虎豹騎,董卓則有西涼鐵騎,呂布有陷陣營,孫權手下有祛煩兵。
而蜀漢的皇帝劉備手下,最神秘莫測的,也最能打的,就是這支白毦軍。
諸葛亮時期,蜀漢則有無當飛軍。
白毦軍一共隻有3000人,其中1000人保護皇帝劉備西去,另外2000人奉命跟隨傅彤將軍身邊,選擇了一處最狹窄的地方,阻擊孫吳軍馬。
此時,戰鬥已經進行到最後階段。
白毦軍勇武無雙,但在孫吳幾萬人持續不斷的進攻之下,白毦軍早已經傷亡殆盡。
傅彤將軍也渾身創傷多處,戰馬早已脫力,渾身打顫,再也不能奔騰跳躍。
但傅肜將軍卻兀自死戰不退。
其實傅彤也是占了地利,否則,局麵早已不堪。
夷陵道本就狹窄,有些地方甚至不能兩騎並行。
傅彤恰好就占據了最為狹窄處,一杆大槍舞動,挨著即傷,沾著即亡。
孫吳兵馬欲要追趕蜀漢皇帝劉備,則必須從此路殺過去,雙方就在這裏展開了殊死搏鬥。
其實,若孫吳那邊一陣劍雨過來,這傅肜將軍便是有九條命,也早就死得透透的了。
但因為此時的戰事,早已經是整個夷陵之戰的尾聲,蜀漢軍隊的敗亡,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此戰的最大功臣,卻是那一把大火!
因此,真正死在吳國士兵們手上的人,並不算多。
也就是說,除了主帥陸遜大都督籌劃指揮之功外,真正落到將士們手上的功勞,其實並不多。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可能陸戰的將士們還沒有水軍將士們的功勞更大。
畢竟,蜀漢的水軍基本全部敗亡,十不存一。
所以,在這最後時刻,吳軍大都督陸遜也就刻意放鬆了一些要求,下麵的將士們心知肚明,也都存了些私心,希望能親手斬殺些蜀漢的將卒,將來,戰後敘功的時候,大家畢竟是要靠這些人頭來說話的。
這,就是傅肜將軍和白毦兵還活著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龍五衝殺過來時,傅彤身邊能夠戰鬥的,不過三十餘人,兀自死戰不退。
孫吳的將士們對於對麵的這員蜀漢戰將也充滿了敬意。
作為對手,恨不得將對手俘虜,殺死,碎屍萬段。
但遇到傅彤這樣死戰不退的對手,生出些敬意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表達。
勸降的話已經喊過多遍,但傅彤將軍卻恍若未聞,渾身浴血,酣鬥不休。
不得已,孫吳的軍隊已經在這裏耽誤了太多的時間,他們不得不準備用弓箭將傅彤射死算了,不打算再留有活口。
畢竟,他們在這裏耽擱的時間太久了,那蜀漢的皇帝劉備,估計早就到了白帝城!
而且,對麵區區2000人,可孫吳的數萬大軍在這2000人麵前,損傷早就過萬!
恐怕,整個夷陵之戰,孫吳在其他所有戰場損傷的人數,都沒有這裏的多吧。
傅彤將軍的身後,當初留下斷後的2000白毦軍將士們早已將所有的盔甲物資全部堆積在大道中間,將道路堵了個嚴嚴實實,隻在中間留了一條小小的縫隙。
從接到斷後阻敵的那一刻起,這些白毦兵的戰士們就沒有打算活著離開戰場!
此時,剩餘的30餘傷殘白毦軍士卒們正在脫掉身上最後的甲胄,準備做最後的死戰。
就在這時,龍五打馬從孫吳軍的後陣殺來,頓時將孫吳軍陣衝得好一陣大亂。
轉眼間,龍五已經衝出重圍,堪堪來到傅彤馬前。
傅彤已經戰得心力交瘁,神情恍惚,眼神迷離,也就剩下最後一口氣支撐著。
他迷迷糊糊地看見對麵一人一馬一團黑影般迅速奔來,抬手就是一槍,向對方身上紮去,哪裏還能分辨出胸口還是腦袋,能把大槍抬起來就算不錯了。
奔馳中,龍五身體忽然偏轉扭曲,一把扯住傅彤的大槍,兩馬交錯間,傅彤的身子也被龍五帶得一個趔趄,人馬都差點摔倒在地。
龍五停下戰馬,叫一聲:“子丹將軍,隨我走!”
傅彤卻不認識此人,道一聲:“汝是何人!”
“某乃船幫龍五是也!快隨我走!陛下已經安全了。”
傅彤聽到龍五說“陛下已經安全”,渾身的力氣瞬間被抽走一空,大槍再也拿捏不住,身體搖晃幾下,差點栽倒在馬下。
他強自支撐起自後一股氣,勉強挺起胸脯,抬起頭,對龍五說:“龍爺,請將傅彤人頭帶迴交給陛下!”
說完,傅彤鼓起最後一絲力氣,衝著孫吳大軍吼一聲:“來吧,蜀漢隻有戰死的將軍,豈有投降的將軍!”
說完,傅肜拔出腰間佩刀,在所有人的驚唿聲中,橫刀自刎而亡。
龍五根本沒有機會阻攔。
場麵變化也就瞬息之間,傅彤將軍的屍體已經“撲通”一聲,栽下馬來。
那匹戰馬也早就乏力,隨著將軍的倒地身亡,這戰馬一聲嘶鳴,縱身跳入長江,迅速被江水吞噬不見。
龍五慌忙跳下馬,飛搶過去,割下傅彤將軍人頭,後邊的白毦軍士們大叫著:“龍爺快走,我等斷後!”
不得已,龍五隻好帶著傅肜將軍的人頭,急急忙忙從堆積如山的物資中間穿行而過。
身後,燃起衝天大火。
三十餘白毦軍點燃了輜重,然後,大笑著,結伴走進大火中,豪邁淒涼的歌聲響起:“生為白毦兮,何所懼。魂歸高山兮,魄所依……”
孫吳數萬大軍就這樣被大火阻攔,不得寸進。
好容易等到大火自己熄滅之際,再向西追擊過去,不遠處,隻見蜀漢威虎將軍趙子龍一騎白馬,一身素衣白袍,一杆梨花槍,站在大道中央。
身後不遠處,蜀漢將軍陳到帶領剩餘的1000白毦軍攔住去路。
此時孫吳大都督陸遜親自帶兵前來,迎麵便是蜀漢援軍,當道布陣。
最前麵白馬將軍趙雲趙子龍,身後副將為陳到,再後麵,1000白毦軍皆赤裸上身,俱是一言不發,沉默得可怕。
而在他們身後,卻是更大的堆積如山的物資。
有專門的士卒拿著火把守候。
那意思再也明白不過——當他們全部戰死後,後麵的士卒會引燃大火。
想過去?
可以,從我白毦軍的屍體上踏過去吧!
江麵上,江州船幫最後的大小船隻全部集中起來,從上遊趕到此處,對孫吳水軍展開自殺式的襲擊——每隻船上都裝滿了火油,幫眾駕駛著船隻,沒頭沒腦地向孫吳水軍大船撞去……
兩船一旦撞上,就再也脫離不開,因為這船首處都安裝了倒齒鉤,采取的就是與敵皆亡的毀滅式打法。
大江之上,煙火熏天,羽箭亂飛,人頭沉浮,喊聲震天。
喊殺聲,救命聲,勸降聲,咒罵聲,哭喊聲……雜亂無章。
順江漂流者,不知凡幾,沉於江底者,又有幾何!
而這夷陵道上,卻沉默的可怕。
江風吹過,唯有白毦軍的大纛旗獵獵作響。
陸遜等人胯下的戰馬不安地噴著響鼻,而趙雲,以及身後的白毦軍將士們,卻像一尊尊石像一般,每人都是單手掇一條大鐵槍,槍尾杵在地上,槍尖烏黑,散發著幽幽的光。
對峙良久,雙方也不搭話,彼此就這樣靜默……
此時,已是一天中的傍晚時分,金烏西墜,烏雀滿天。
整個戰場之上,最為詭異,也最為緊張的,便是這裏了——
趙子龍。
陳到。
1000白毦兵。
數萬吳軍將士。
彼此無言。
江麵上,烈焰熏天。
上遊,依然有星星點點的江州船幫駕著小舟,載滿火油,直奔下遊的吳軍水軍大船而去,義無反顧……
其中,甚至還出現了婦孺的身影……
長江北岸,黃權帶領5000鎮北軍,早已經消失不見。
最終,陸遜長歎一聲,大手一揮:“撤!”
夷陵之戰就此落幕。
夷陵大戰硝煙散盡,蜀漢帝國傷痕累累,元氣大傷。
這個自不必再說。
而江州船幫更慘。
幫中精幹力量青壯男人一戰隕滅殆盡,大小船隻,幾乎全部沉入江底,實質等於遭遇了滅頂之災,幫中隻剩下老弱婦孺,苟延殘喘,不複往日輝煌。
可憐偌大的江州船幫,現在隻剩下婦孺夜夜對著長江哭泣。
每一個夜晚,江州長江兩岸處,祭祀自家男人的燈燭在江水之上順江而下,連綿不絕,類似鬼火萬朵,異常瘮人。
船幫幫主龍五更是因為在江心水中耗費過度,又連番廝殺,身體自此染病,常年咳嗽不止,身體日漸消瘦,不複往日。
從此之後,江州龍五在江湖上幾近消失。
但蜀漢政權卻沒有忘記船幫的犧牲和奉獻。
諸葛丞相曾經先後幾次約見船幫幫主龍五,卻都被婉言謝絕了。
帶來的口信是:若丞相可憐我船幫婦孺老弱,請給一碗飯吃即可。
諸葛亮卻也是左右為難。
蜀漢國力損耗大半,實力驟減,開國元老幾乎毀於一旦。
曹魏和孫吳兩國大兵壓境,趁你病要你命。
隻要拿下蜀漢,在三國的紛爭之戰,就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
緊接著,蜀漢南中叛亂四起,民不聊生。
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南中平叛,看似短短半年,直接平推了事,其實真正的平叛行動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延續了整整五年之久。
諸葛亮平南兩年後,便立即開始了北伐行動。
當時,許多人看不懂,覺得諸葛亮應該先將國內治理完整,再去考慮那北伐的事情,卻不知道諸葛亮那難言的苦衷。
外戰,才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途徑。
而蜀漢內部的矛盾,隨著先主劉備這個精神圖騰的不在,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李嚴所代表的益州土著勢力要求上台的唿聲,已經越來越高,快要壓製不住了。
北伐!
北伐!
北伐!
唯有北伐,才能將蜀漢那殘存如絲縷的羸弱的精氣神聚集起來,才能讓蜀漢大義名分的旗幟繼續在益州的大地上,繼續飄揚。
連綿不絕的北伐,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北伐上,國民經濟自然會遭到嚴重的打擊,因此,也就沒有多少能力去補償為東征做出巨大貢獻與犧牲的江州船幫。
而東吳陸遜鎖住夷陵道,蜀漢沒有了出川口,夔州駐紮著李嚴的軍隊,上下近乎斷絕,船幫能夠活動的範圍,也就局限在小小的江州一帶,哪裏有多少油水?
整個船幫也就徹底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更何況,即便有機會,哪裏來的人?
就靠一群老幼婦人麽?
年輕精壯男子幾乎全部隕滅,大小船舶也都毀損在夷陵水道,哪裏有資金有能力再造出那麽多的船來?
幫中原來積攢的那點不多的錢糧,能將幫中老幼婦人養活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寅吃卯糧的事情,時有發生。
幫主龍五雖然英武勇烈,卻也是獨木難支,無能為力。
一個欣欣向榮的船幫,就這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傳說中。
諸葛亮丞相本想用官爵來補償龍五,但龍五卻避而不見,一而再,再而三,此事也就作罷。
一個帝國的丞相,哪裏有時間一直關注一個水上幫派的生死存亡事情呢?
龍五的拒絕入朝為官,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
如果那樣,他豈不是用船幫上下的鮮血染厚了自己的官帽?
這樣的人血饅頭,堂堂的龍爺,才不屑於吃呢。
船幫自己掏錢,為幫裏戰死的弟兄們做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水上法事,算是了結。
受傷的,也都想辦法進行收攏救治,老底子也就一下子掏了個幹幹淨淨。
好在後來吳蜀和好,吳國放還了俘虜的蜀國軍士,部分萬幸未死的弟兄們又陸陸續續迴到幫裏,總算是給船幫續了一口陽氣。
經此一役,在蜀漢帝國內部,不管是哪個級別的人,哪個派係的人,對於船幫,無一不抱著巨大的敬意。
尤其是官方和軍方,隻要報出船幫的名字來,無一不萬事通遂,隻要能夠給予方便的,一定會想方設法給予方便。
甚至有時候,地方官府和軍隊會故意將一些權限範圍內的力所能及的生意交到船幫手裏,並且在結算時故意多給,快給,算是用這種方式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吧。
但船幫幫主龍五卻一直不怎麽露麵。
於是謠言四起,有人傳言,幫主龍五已經癱瘓,甚至有傳言,龍五已經不在人世。
但真實情況如何,莫衷一是。
所以,今天龍五的主動來訪,魏延實在是太開心了。
魏延將軍中所有黃白之物雙手奉上,並且二話不說,這種作風,讓沈騰也是異常吃驚。但那龍幫主卻隻是拱手表示謝意後,再也不提。
再有一碗茶的功夫,龍五倒是主動開口,語氣嚴肅地問了一句:“侯爺此次南去,除卻兵貴神速外,卻是有何依仗?”
龍五的一句問話,卻將魏延和沈騰驚得一身冷汗,內心翻騰不已。
是啊,他們除了兵貴神速之外,還有何依仗?
魏延的額頭頓時就滲出許多汗水來。
要知道,魏延所帶領的軍隊,確實都是百戰老卒,戰陣之上,悍不畏死,但南中的戰爭,卻和北方的戰爭大相徑庭。
南中,打的不是陣地戰,很少會有人和你當麵鑼對麵鼓,高喊著“大戰三百合”。更沒有人會集結幾萬軍隊,和你正麵硬杠。
人家都是山民,拿起鋤頭就是民,拿起刀槍就是匪,曆朝曆代,“藏匪於民”最是讓統治者頭疼不已。
他們會隱匿在山林之中,對你進行騷擾,進行劫掠,進行偷襲,進行種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打擊。
你想打人家,對不起,沒有人站在那裏等你打,他們會鑽進山林,藏於沼澤。
他們本就是山林之子,隨便一個山地蠻,都可以在山林之中生活得優哉遊哉。
他們善於藏匿於水渠、樹梢、竹林之中,讓你找不到,卻又防不勝防。
龍五的話,讓在座的幾位不由得都想起秦征百越之故事來——
遠古至秦時,稱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為百越之地,這裏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中原人稱為越人(\"越\"與\"粵\"通用,亦稱粵人),因其支係部落眾多,故稱為\"百越\"。
而實際上,百越本身確實並非民族共同體,其後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漢有蠻,文化亦大相徑庭,生產技術更是差異甚遠。
如果按照大致地理位置來區分的話,百越部落大體分為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部落,在後世的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以溫州一帶為中心;閩越部落,在後世的福建一帶;南越(亦稱南粵)部落,在後世的廣東一帶;西甌部落,在後世的廣西大部;雒越部落,在後世的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
東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部落自認為漢族遺民,而西甌部落、雒越部落則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
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於為山川五嶺所阻隔,遠離中原。更因為中原文明首先自黃河流域開始,繼而外延至長江流域,到了秦王朝建立後,對於甌江流域、珠江流域的開發,才堪堪提上日程。
這也是曆史發展的機遇,既屬於中原王朝的,也同樣屬於百越人民的,但具體到此時的百越人來說,他們可沒有這種“曆史自覺”。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自古文化的融合,本就沒有自覺一說,都是強迫性的。
於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其實早在戰國前後時期,在後世廣西、廣東的部分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這可能算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
而單獨說到嶺南地區,其社會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尤其是南粵地區,因為地處珠江三角洲一帶,從上古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兼容並存的地方,特別是北方移民南渡,帶來相對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農業生產在百越地區,算是首屈一指的。
文化,隻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越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就已經高於西甌、雒越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裏屬於多族係、多文化匯集的地方。
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曆史的惡趣味也就在這裏,正因為南越地區是多族係、多文化匯合地帶,始終很難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實體,將整個南越地區歸於一統。
鬆散、零亂的方國格局,是南越地區的政治生態,也是政治常態。
西甌、駱越兩大方國的出現,形成了相對統一格局。
這是地方政治發展的成熟表現。
但是,這些成熟,卻再次驗證了曆史的惡趣味——成熟的政治發展體製,讓北方南下的征服者們吃盡了苦頭。
秦王朝的南征,並沒有呈現出降維打擊的態勢,相反,幾十萬南征將士們卻在山林沼澤之中,損兵折將,嚐盡了山民們的種種酷烈手段,被虐得找不著北。
那麽,魏延,就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