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洛陽風雲 五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金鬥不再猶豫,開口說道:“當下清軍強盛,這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我們都不甘願做那滿清的奴才,受那蓄發留辮、見韃子就得下跪稱奴才的屈辱日子,如此一來,便隻有反清這一條路可走了。”
他頓了頓,深吸一口氣,接著說道:
“有人或許會問,我們反清後又該去往何處?南明小朝廷,毫無中興之象,不過是一群喪家之犬罷了。
雖說有幾十萬兵馬,可都被那些軍頭牢牢把持著,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這樣的勢力,我們能投奔嗎?”
“不能!”下麵眾將異口同聲地喊道,聲音震得營帳都微微顫抖。
“清軍不願投,南京明庭不值得投,各地的小勢力又不配投,那我們能不能自立門戶,找個安穩的地方,過逍遙自在的日子呢?”
眾人聽了,一時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有些將領的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一絲心動,似乎真的在考慮帶兵出走,找個世外桃源躲起來。
“可我們能躲到哪兒去呢?張獻忠躲在四川的叢山中,夠遠了吧?可清軍如今已拿下陝西,下一步必定是進攻漢中,緊接著就會進兵四川,他能躲得過嗎?”
眾將領聽了,又都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般,沮喪地歎了口氣,心中都在想,難道真的是上天要絕了他們的路,非得去做那滿清的奴才不可?
陳金鬥這次停頓的時間格外長,他靜靜地看著眾人,隻見許多將領都是一臉沉重,眉頭緊鎖,仿佛被這殘酷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今,隻剩下一條路可走了。”陳金鬥的這句話,瞬間讓全場的氣氛變得緊張而又充滿期待。
“我上次離開大夥後,便四處奔波,隻為給大夥尋一條出路。我從洛陽一路到懷慶,之後進入山西的澤州、潞安、沁州,又輾轉前往開封、歸德。
這一路上,我看到這些地方的百姓安定,官府得力,商業興盛,軍力強盛,這讓我感慨萬千啊。
我深刻地意識到,能拯救這天下的,能給我們兄弟依靠的,唯有一支軍隊……”
下麵的眾將領心中已然猜到陳金鬥要說的是哪支軍隊了,畢竟他們對隔壁的這支軍隊也早有耳聞,私下裏也時常談論。
“相信大夥都猜到了,沒錯,就是……夏軍。”
陳金鬥的話音落下,營帳內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之中,所有人都在靜靜地思考著他的話,權衡著利弊。
終於,除去那跟隨多鐸奔赴潼關的六萬餘兵馬,其餘眾人皆響應陳金鬥之提議,在方雲海所持的那份決意反清書上,莊重地摁下了手印。
自此,這些人馬名義上雖仍隸屬清軍,實則已悄然易幟,成為夏軍。
說是名義上的清軍,隻因他們尚未向夏軍獻上那象征歸順的投名狀,尚未公然揚起反清之旗。
彼時,洛陽城內尚留有五千清軍漢八旗兵丁駐守。
李際遇的突然遇刺身亡,令他們驚慌失措,然而,他們並未因此亂了陣腳,而是迅速采取行動,派兵掌控洛陽的四座城門。
此前,李際遇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清軍,已將自己麾下的兵馬調出城外,騰出營房。
本以為掌控城門會順遂無虞,誰料此刻守衛四門的,竟是最早接納陳金鬥的周如立麾下的兵馬。
清軍派出的隊伍下達移防之令,可城門守軍卻堅稱接到的軍令是死守城門,無將軍之令,任誰來也休想調動。
雙方在城門處僵持不下,局麵劍拔弩張。
清軍將領聽聞城門異常,頓時大驚失色,深知大事不妙,當即決然下令,強行接管城門。
接到命令的清軍紛紛拔刀出鞘,朝著周如立的守軍猛撲過去。
周如立的兵士見清軍來勢洶洶,竟下意識地開始退縮,不敢上前迎敵。
周如立在洛陽城上屯駐著近三萬大軍,此刻卻被清軍不到五千人的隊伍逼得節節敗退,緩緩向城外撤去。
就在這些兵士被持刀威逼退出城門之際,一騎如疾風般從遠方飛馳而來,馬上之人操著地道的河南口音大聲叫嚷:“誰叫恁退哩?給我把城門奪迴來!”
正往外退的兵士一聽是自家將軍來了,頓時精神大振,紛紛抽出腰刀,止住後退的腳步,轉而向城內奮勇衝去。
雙方在城門處推搡擁擠,混亂之中,不知是誰發出一聲慘叫,刹那間,局麵失控,眾人手中的刀具朝著對方的頭顱瘋狂劈砍下去。
原本尚未完全撤出城的周如立大軍,此刻竟對清軍形成了包圍之勢,雙方短兵相接,殺作一團。
未戰多時,城外又響起人喊馬嘶之聲,城外兵營的其餘兵馬如潮水般向著洛陽城門湧來。
原本還處於守勢的清軍,在這洶湧而至的反正軍的衝擊下,被殺得七零八落,狼狽不堪地逃迴營地,憑借營寨拚死防守。
陳金鬥騎在高頭戰馬上,率領眾人凝視著清軍兵營,神色冷峻,隻淡淡丟下一句:“唯有清軍的鮮血,方能堅定我們的決心,你們好自為之!可莫要兩麵三刀!”
言罷,撥轉馬頭,退至後方與方雲海低語商議起來。
這些將領們彼此對視一眼,眼中皆閃爍著瘋狂之色,隨即招唿手下兵馬從四麵八方攻入清軍兵營,見人便殺,不論其是否投降,皆無活路。
直至天色昏暗如墨,這場血腥殺戮方才停止,清軍兵營內血流成河,屍橫遍地,慘不忍睹,滿城皆彌漫著刺鼻的血腥氣息。
此時,從靈寶縣出發抵達陝州的多鐸,已然獲悉李際遇遇刺身亡的消息,他仿若被雷擊中,呆立當場。
李際遇之死,猶如引發了一場連鎖反應,諸多棘手問題接踵而至,對當下的他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他無暇多想,急忙下令大軍加速行軍,同時派遣麾下輕騎先行出發,火速趕往洛陽。
與此同時,他還不忘派兵嚴密監視身邊的幾萬降軍,並責令耿仲明撤換降軍將領,秘密處決部分可疑之人,以防生變。
當大軍行至澠池縣境時,多鐸收到前方輕騎的稟報,得知洛陽如今已是一座空城,二十來萬降軍已全部撤往登封,而自己留在城內的五千大軍竟無一生還。
然而,我們都不甘願做那滿清的奴才,受那蓄發留辮、見韃子就得下跪稱奴才的屈辱日子,如此一來,便隻有反清這一條路可走了。”
他頓了頓,深吸一口氣,接著說道:
“有人或許會問,我們反清後又該去往何處?南明小朝廷,毫無中興之象,不過是一群喪家之犬罷了。
雖說有幾十萬兵馬,可都被那些軍頭牢牢把持著,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這樣的勢力,我們能投奔嗎?”
“不能!”下麵眾將異口同聲地喊道,聲音震得營帳都微微顫抖。
“清軍不願投,南京明庭不值得投,各地的小勢力又不配投,那我們能不能自立門戶,找個安穩的地方,過逍遙自在的日子呢?”
眾人聽了,一時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有些將領的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一絲心動,似乎真的在考慮帶兵出走,找個世外桃源躲起來。
“可我們能躲到哪兒去呢?張獻忠躲在四川的叢山中,夠遠了吧?可清軍如今已拿下陝西,下一步必定是進攻漢中,緊接著就會進兵四川,他能躲得過嗎?”
眾將領聽了,又都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般,沮喪地歎了口氣,心中都在想,難道真的是上天要絕了他們的路,非得去做那滿清的奴才不可?
陳金鬥這次停頓的時間格外長,他靜靜地看著眾人,隻見許多將領都是一臉沉重,眉頭緊鎖,仿佛被這殘酷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今,隻剩下一條路可走了。”陳金鬥的這句話,瞬間讓全場的氣氛變得緊張而又充滿期待。
“我上次離開大夥後,便四處奔波,隻為給大夥尋一條出路。我從洛陽一路到懷慶,之後進入山西的澤州、潞安、沁州,又輾轉前往開封、歸德。
這一路上,我看到這些地方的百姓安定,官府得力,商業興盛,軍力強盛,這讓我感慨萬千啊。
我深刻地意識到,能拯救這天下的,能給我們兄弟依靠的,唯有一支軍隊……”
下麵的眾將領心中已然猜到陳金鬥要說的是哪支軍隊了,畢竟他們對隔壁的這支軍隊也早有耳聞,私下裏也時常談論。
“相信大夥都猜到了,沒錯,就是……夏軍。”
陳金鬥的話音落下,營帳內頓時陷入了一陣沉默之中,所有人都在靜靜地思考著他的話,權衡著利弊。
終於,除去那跟隨多鐸奔赴潼關的六萬餘兵馬,其餘眾人皆響應陳金鬥之提議,在方雲海所持的那份決意反清書上,莊重地摁下了手印。
自此,這些人馬名義上雖仍隸屬清軍,實則已悄然易幟,成為夏軍。
說是名義上的清軍,隻因他們尚未向夏軍獻上那象征歸順的投名狀,尚未公然揚起反清之旗。
彼時,洛陽城內尚留有五千清軍漢八旗兵丁駐守。
李際遇的突然遇刺身亡,令他們驚慌失措,然而,他們並未因此亂了陣腳,而是迅速采取行動,派兵掌控洛陽的四座城門。
此前,李際遇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清軍,已將自己麾下的兵馬調出城外,騰出營房。
本以為掌控城門會順遂無虞,誰料此刻守衛四門的,竟是最早接納陳金鬥的周如立麾下的兵馬。
清軍派出的隊伍下達移防之令,可城門守軍卻堅稱接到的軍令是死守城門,無將軍之令,任誰來也休想調動。
雙方在城門處僵持不下,局麵劍拔弩張。
清軍將領聽聞城門異常,頓時大驚失色,深知大事不妙,當即決然下令,強行接管城門。
接到命令的清軍紛紛拔刀出鞘,朝著周如立的守軍猛撲過去。
周如立的兵士見清軍來勢洶洶,竟下意識地開始退縮,不敢上前迎敵。
周如立在洛陽城上屯駐著近三萬大軍,此刻卻被清軍不到五千人的隊伍逼得節節敗退,緩緩向城外撤去。
就在這些兵士被持刀威逼退出城門之際,一騎如疾風般從遠方飛馳而來,馬上之人操著地道的河南口音大聲叫嚷:“誰叫恁退哩?給我把城門奪迴來!”
正往外退的兵士一聽是自家將軍來了,頓時精神大振,紛紛抽出腰刀,止住後退的腳步,轉而向城內奮勇衝去。
雙方在城門處推搡擁擠,混亂之中,不知是誰發出一聲慘叫,刹那間,局麵失控,眾人手中的刀具朝著對方的頭顱瘋狂劈砍下去。
原本尚未完全撤出城的周如立大軍,此刻竟對清軍形成了包圍之勢,雙方短兵相接,殺作一團。
未戰多時,城外又響起人喊馬嘶之聲,城外兵營的其餘兵馬如潮水般向著洛陽城門湧來。
原本還處於守勢的清軍,在這洶湧而至的反正軍的衝擊下,被殺得七零八落,狼狽不堪地逃迴營地,憑借營寨拚死防守。
陳金鬥騎在高頭戰馬上,率領眾人凝視著清軍兵營,神色冷峻,隻淡淡丟下一句:“唯有清軍的鮮血,方能堅定我們的決心,你們好自為之!可莫要兩麵三刀!”
言罷,撥轉馬頭,退至後方與方雲海低語商議起來。
這些將領們彼此對視一眼,眼中皆閃爍著瘋狂之色,隨即招唿手下兵馬從四麵八方攻入清軍兵營,見人便殺,不論其是否投降,皆無活路。
直至天色昏暗如墨,這場血腥殺戮方才停止,清軍兵營內血流成河,屍橫遍地,慘不忍睹,滿城皆彌漫著刺鼻的血腥氣息。
此時,從靈寶縣出發抵達陝州的多鐸,已然獲悉李際遇遇刺身亡的消息,他仿若被雷擊中,呆立當場。
李際遇之死,猶如引發了一場連鎖反應,諸多棘手問題接踵而至,對當下的他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他無暇多想,急忙下令大軍加速行軍,同時派遣麾下輕騎先行出發,火速趕往洛陽。
與此同時,他還不忘派兵嚴密監視身邊的幾萬降軍,並責令耿仲明撤換降軍將領,秘密處決部分可疑之人,以防生變。
當大軍行至澠池縣境時,多鐸收到前方輕騎的稟報,得知洛陽如今已是一座空城,二十來萬降軍已全部撤往登封,而自己留在城內的五千大軍竟無一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