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命運似乎並未眷顧大順軍。


    正月二十四日,在清軍的紅衣大炮一輪又一輪的輪番攻擊下,潼關的一角終於不堪重負,轟然垮塌。


    清軍見狀,頓時如潮水般順著缺口洶湧而入,大順軍頓時軍心大亂,全軍潰敗。


    李自成望著眼前的一片狼藉,痛心疾首,隻得帶著殘餘的兵馬,滿懷悲憤地退迴西安。


    而潼關守將馬世堯,在關破之前,為求自保,選擇了向清軍假意投降。


    但他心中仍念著大順,暗中派親信遞密信給李自成,約定在李自成迴師潼關時,裏應外合,一舉擊敗清軍多鐸部。


    可歎的是,這封信卻被清軍的巡邏士兵截獲。


    多鐸得知此事後,他不願夜長夢多,當即下令將這七千大順軍全部屠殺。


    一時間,潼關城內血流成河,血腥之氣彌漫在空氣中,久久不散。


    李自成率先打破了殿內的沉默,他緩緩抬起頭,目光掃過眾人,悠悠開口道:“眾位愛卿,如今韃子分南北兩路夾擊我大順,潼關之戰已然戰敗,我等如今該何去何從?”


    那聲音中透著幾分無力與迷茫,迴蕩在空曠的大殿之中。


    丞相牛金星微微向前一步,出列稟奏道:“皇上,臣以為當下形勢危急,應速速從西京撤兵,而後轉往湖廣的襄陽,在那裏整頓兵馬,養精蓄銳,以待來日再戰。


    如今陝西之地已陷入清軍的南北夾擊之中,實在是無力抵抗,唯有暫避鋒芒,方為上策。”


    吏政府侍郎顧君恩也緊接著出列,神色凝重地稟奏道:“臣附議丞相所言。我大順如今唯有跳出清軍的包圍圈,方能有重整旗鼓的機會。


    如若撤兵,當斷則斷,宜早不宜遲,否則一旦清軍包圍圈縮小,我等恐將插翅難逃。”


    權將軍劉宗敏亦是滿臉堅毅地出列稟奏:“臣附議!”


    一時間,其他將領也紛紛出列,異口同聲地附議著。


    李自成見狀,深深地歎了一口氣,那歎息聲仿佛承載著整個大順朝的命運,他無奈地說道:“好,既然大家都讚成丞相所言,朕就依了吧!”


    隨後,李自成當機立斷,將麾下兵馬分成東西兩路。


    他自己親率十三萬東路軍,從河南撤往湖廣的襄陽;而十萬西路軍,則交由自己的侄兒李過和大將高一功率領,從陝北、甘肅等地輾轉撤往襄陽。


    在清軍的窮追猛打之下,大順軍一路狼狽不堪地從西安撤出,清軍則如影隨形,緊緊咬住不放。


    此時,清順大戰的硝煙已然蔓延至周雲的夏軍轄地之上,那片原本寧靜的天空,如今也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


    周雲在收到暗影司傳來的清順大戰及多鐸大軍欲往東來時心中頓時一緊,他深知自己的生死存亡時刻即將來臨。


    大順軍的滅亡或許已是命中注定,隻是他沒想到,自己等人的末日也開始進入倒計時了。


    事不宜遲,周雲急忙緊急召見各路大將和各地知府知州,齊聚歸德府。


    而他自己,也快馬加鞭地趕往歸德府,那急促的馬蹄聲在空曠的道路上迴響,仿佛是命運敲響的警鍾。


    當周雲趕到歸德府城時,其他各將領早已齊聚一堂。


    他顧不上旅途的疲憊,來不及喘息片刻,便立刻開始商議應對之策。


    周雲深吸一口氣,神色凝重地將暗影司傳遞的情報大致向眾人詳細地傳達了一遍。


    那低沉的聲音在屋內迴蕩,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憂慮與不安。


    眾人聽聞周雲之言,仿若已見那山雨欲來前的沉沉陰霾,壓抑之感撲麵而來。


    李岩挺身而出,抱拳稟道:“都帥,依屬下之見,清軍雖勝順軍,然此不過是局勢演進之必然。


    無論其勝敗與否,我軍與清軍之戰,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是這弓弦何時拉緊,不過是時間早晚之事罷了。”


    周雲心頭一震,悄然自省,暗忖自己方才確實有些急不可耐,李岩這番話,恰似一記警鍾,點醒了自己。


    他不動聲色,微微頷首,以示對李岩的認同。


    向雲軍都統孫明遠見狀,上前一步,拱手高聲道:“都帥,末將附議副帥所言。


    清軍來勢洶洶,其勢仿若虎狼,固然可怖,可我夏軍亦非柔弱羔羊,任其宰割!我等有熱血、有勇謀,定能與其周旋到底!”


    二人話語擲地有聲,瞬間如春風化雨,將原本彌漫在堂內那令人窒息的壓抑氣氛,消融了許多。


    周雲定了定神,腦海中浮現出那句座右銘:“每臨大事有靜氣。”


    他嘴角上揚,露出一抹從容的微笑,朗聲道:“副帥與孫都統所言甚是。


    這一戰,遲早要來,關鍵在於如何應對,諸位暢所欲言,且談談各自的想法。”


    方雲海穩步出列,神色凝重,沉聲道:“據情報所示,清軍多鐸南路軍攻破潼關後,長驅直入陝西,全力追剿大順軍。


    然近期多爾袞傳令,令其調轉方向,自西向東,意圖拿下關中,進而劍指南明。


    此刻,多鐸大軍已然轉頭,不日即將踏入河南洛陽之地。


    此外,盤踞登封、洛陽一帶的前明河南總兵李際遇,手握二十多萬兵馬,於年前率部盡數投降清軍。


    如此一來,現今多鐸大軍兵力已近三十萬之眾,洶湧而來。”


    此語一出,眾人皆驚,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三十萬兵馬!這數字仿若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壓在眾人的心頭。


    一時間,疑慮與不安在眾人心中悄然滋生:己方如此兵力,麵對清軍這等龐然大物,究竟還有幾分勝算?


    這時,李岩打破沉默,昂首而出,目光堅定如炬,抱拳稟道:“都帥,登封李際遇麾下那二十多萬前明軍雖已降清,但這並非是簡單的此消彼長之勢。


    此股明軍新附不久,內部人心不齊,恰似一盤散沙,並非鐵板一塊。


    隻需我軍選派能言善辯之士前往,巧妙分化瓦解,定能使其內部生亂,不戰自潰。”


    周雲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點頭稱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舞祥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舞祥雲並收藏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