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婚事之謀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王微微一怔,稍作停頓後,又無奈地長歎一聲道:“唉……也不知道你那臭小子哥哥什麽時候才能迴家呀,先把他的媳婦娶了再說唄。”
說完,他又看著女兒,語重心長地說道:“他暫時迴不來,你就先辦吧,哪有那麽多的規矩呀。”
王彩雲有些為難地說道:“可……可我還沒準備好啊。”
老王一聽,不禁瞪大了眼睛,說道:“有什麽好準備的呀?你那點小心思別以為爹不知道,你就別再想他了,他要是心裏有你,早就上門提親了,你可不能一直這麽等下去吧?”
王彩雲聽了父親的話,眼睛一翻,有些委屈地說道:“不是的,人家那麽忙,哪有時間考慮這些兒女情長的事呀,爹,你可別冤枉人家。”
老王卻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冤枉他?老夫當初可是救了他的命呀,難道現在還要讓老夫搭上女兒一輩子的幸福去等他嗎?他不來提親,就說明他心裏根本沒你,你都這麽大了,還要等到什麽時候呀?”
王彩雲聽了父親的話,眼中閃過一絲落寞,默默地低下頭,不再言語了。
她心中確實有些委屈,那個人從來沒有對她有過任何承諾,自己對他的心意,他應該是知道的呀,可他卻什麽都沒有對自己說過。
難道真的要像爹爹說的那樣,年後就找戶人家把自己嫁了嗎?自己真的甘心嗎?
父女倆怎麽也沒想到,他們的這番談話被正打算上門拜年的紅娘子聽得清清楚楚。
紅娘子聽到這些話,心中一陣尷尬,連忙悄悄地退了迴去,在門外等了一會兒,才裝作若無其事地走上前去敲門。
兩天之後,在歸德府坐鎮的李岩收到了紅娘子的加急書信。
李岩心中十分疑惑,這大過年的,紅娘子究竟有什麽急事,竟然用了加急書信。
他迫不及待地拆開書信,仔細一看,頓時心下再也無法平靜,在屋內來迴不停地踱步,心中不停地思索著這件事該如何處理才好。
原來,紅娘子在信中把王家父子的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了一遍,還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覺得這件事必須盡快通知周雲,征求他的意見。
否則,兩人相隔甚遠,等年後周雲得知消息,這書信一來一迴,恐怕王家姑娘就要在年後許配給別人了,到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而且,紅娘子還覺得王家姑娘品性十分不錯,與周雲堪稱良配。
李岩對紅娘子的想法表示認同,但他考慮得更為深遠。
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兩情相悅的問題,還需要從政治方麵進行深入的考量。
對於當下的周雲以及整個夏軍來說,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助力,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助力都至關重要,多一份助力就意味著多一份在這亂世中生存下去的可能。
畢竟,現在可不是和平時期的婚嫁,隨便選一個平民女子娶了就行。
如今身處亂世,夏軍的勢力還相對弱小,隨時都有被強大的清軍覆滅的危險,所以,通過政治聯姻來鞏固現有的政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周雲光有他李岩的支持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其他強大的勢力作為基本盤,隻有這樣,結成的利益共同體才能讓夏軍的勢力更加穩固。
李岩在屋中反複地思索盤算著,到底該幫周雲物色一個怎樣的人選才最合適呢?
突然,他的目光被桌案上的一封奏報吸引住了,準確地說,是被奏報上的署名吸引住了,那上麵赫然寫著:汝寧知府李真。
李岩不禁咧嘴笑了笑,隨即拿起桌案上的紅娘子書信,毫不猶豫地將其扔入了身旁的炭爐之中。
隻見一片橘紅色的火光瞬間燃起,又迅速地熄滅,消失在那熊熊燃燒的炭火之中。
隨後,他立刻召來黑雲衛的李富貴,對其仔仔細細地交代了一番。
在汝陽城中,周雲正與李真一同商議著開春後的糧食播種時的短缺問題。
由於劉洪起的倉皇撤退,汝寧府府庫中的糧草雖然沒有被全部帶走,但也所剩無幾,僅夠勉強自給自足而已。
李真皺著眉頭,有些無奈地說道:“都帥,這糧秣實在是不夠呀,咱們能不能向汝寧府的百姓借些糧食呢?等年後我們再給他們加息奉還。”
周雲聽了,沉吟片刻後,緩緩地說道:“恐怕很難如願啊。如今這年頭,誰會願意把糧食借給我們呀?況且我們剛剛占領此地,在百姓心中還沒有什麽信譽可言,這一來就借糧,在他們看來,和明搶又有什麽區別呢?”
李真聽了周雲的話,不禁有些頭痛地歎了口氣道:“開封和歸德兩府的情況實在是太糟糕了,民力已經窮盡,要想恢複元氣,談何容易呀。”
周雲此時卻突然眼睛一亮,說道:“我倒是有個法子,也不知道是否可行。”
李真一聽,頓時眼前一亮,連忙說道:“都帥請講!”
周雲微笑著說道:“捐官。”
李真一聽,不禁有些驚訝地問道:“捐官?”
周雲點了點頭,說道:“沒錯,就是讓他們根據捐納糧秣的多少來授予知縣以下的官職,但有一點,這些人隻能在汝寧府之外任職。”
李真聽了,眉頭又皺了起來,有些擔憂地說道:“都帥,這……這恐怕不太妥當吧?如果這樣的話,那以後誰還願意讀書和從軍拚殺呀,豈不是隻要有錢糧就可以當官了。”
周雲笑著解釋道:“這隻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並非長例呀!我們現在也是沒辦法了。
要想讓歸德府和開封府能夠快速安定下來,同時也為了讓大軍有足夠的物資來對抗清軍,隻能出此下策了。”
李真聽了周雲的解釋,還是有些不太讚同,但也沒有再說話。
周雲見狀,又繼續說道:“懷清呀,你想想,我們新收複的開封等地,那些官員真的是我們自己的人嗎?歸德的鹿邑等地,那些官員又真的和我們是一條心嗎?”
李真搖了搖頭,說道:“雖說有交叉任職,但實際上都不是我們自己的人,大多隻是前明或大順所任命的歸順過來的官員而已。”
周雲點了點頭,說道:“這不就對了嘛,既然這些人暫時還不能和我們一條心,那我們還不如另外派一批我們自己認可的捐納官員過去,至少這些捐納的官員絕對是和我們一條心的呀,因為隻有我們才認可他們這些捐納的官員。”
李真聽了周雲的話,心中一動,眼前一亮,不禁點頭說道:“這麽說,倒也有一定的道理,確實是一舉兩得,還算合適。”
周雲見終於說服了李真,便讓他立刻行文發給歸德府的李岩,讓李岩批複之後,再轉給自己確認。
說完,他又看著女兒,語重心長地說道:“他暫時迴不來,你就先辦吧,哪有那麽多的規矩呀。”
王彩雲有些為難地說道:“可……可我還沒準備好啊。”
老王一聽,不禁瞪大了眼睛,說道:“有什麽好準備的呀?你那點小心思別以為爹不知道,你就別再想他了,他要是心裏有你,早就上門提親了,你可不能一直這麽等下去吧?”
王彩雲聽了父親的話,眼睛一翻,有些委屈地說道:“不是的,人家那麽忙,哪有時間考慮這些兒女情長的事呀,爹,你可別冤枉人家。”
老王卻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冤枉他?老夫當初可是救了他的命呀,難道現在還要讓老夫搭上女兒一輩子的幸福去等他嗎?他不來提親,就說明他心裏根本沒你,你都這麽大了,還要等到什麽時候呀?”
王彩雲聽了父親的話,眼中閃過一絲落寞,默默地低下頭,不再言語了。
她心中確實有些委屈,那個人從來沒有對她有過任何承諾,自己對他的心意,他應該是知道的呀,可他卻什麽都沒有對自己說過。
難道真的要像爹爹說的那樣,年後就找戶人家把自己嫁了嗎?自己真的甘心嗎?
父女倆怎麽也沒想到,他們的這番談話被正打算上門拜年的紅娘子聽得清清楚楚。
紅娘子聽到這些話,心中一陣尷尬,連忙悄悄地退了迴去,在門外等了一會兒,才裝作若無其事地走上前去敲門。
兩天之後,在歸德府坐鎮的李岩收到了紅娘子的加急書信。
李岩心中十分疑惑,這大過年的,紅娘子究竟有什麽急事,竟然用了加急書信。
他迫不及待地拆開書信,仔細一看,頓時心下再也無法平靜,在屋內來迴不停地踱步,心中不停地思索著這件事該如何處理才好。
原來,紅娘子在信中把王家父子的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了一遍,還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覺得這件事必須盡快通知周雲,征求他的意見。
否則,兩人相隔甚遠,等年後周雲得知消息,這書信一來一迴,恐怕王家姑娘就要在年後許配給別人了,到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而且,紅娘子還覺得王家姑娘品性十分不錯,與周雲堪稱良配。
李岩對紅娘子的想法表示認同,但他考慮得更為深遠。
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兩情相悅的問題,還需要從政治方麵進行深入的考量。
對於當下的周雲以及整個夏軍來說,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助力,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助力都至關重要,多一份助力就意味著多一份在這亂世中生存下去的可能。
畢竟,現在可不是和平時期的婚嫁,隨便選一個平民女子娶了就行。
如今身處亂世,夏軍的勢力還相對弱小,隨時都有被強大的清軍覆滅的危險,所以,通過政治聯姻來鞏固現有的政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周雲光有他李岩的支持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其他強大的勢力作為基本盤,隻有這樣,結成的利益共同體才能讓夏軍的勢力更加穩固。
李岩在屋中反複地思索盤算著,到底該幫周雲物色一個怎樣的人選才最合適呢?
突然,他的目光被桌案上的一封奏報吸引住了,準確地說,是被奏報上的署名吸引住了,那上麵赫然寫著:汝寧知府李真。
李岩不禁咧嘴笑了笑,隨即拿起桌案上的紅娘子書信,毫不猶豫地將其扔入了身旁的炭爐之中。
隻見一片橘紅色的火光瞬間燃起,又迅速地熄滅,消失在那熊熊燃燒的炭火之中。
隨後,他立刻召來黑雲衛的李富貴,對其仔仔細細地交代了一番。
在汝陽城中,周雲正與李真一同商議著開春後的糧食播種時的短缺問題。
由於劉洪起的倉皇撤退,汝寧府府庫中的糧草雖然沒有被全部帶走,但也所剩無幾,僅夠勉強自給自足而已。
李真皺著眉頭,有些無奈地說道:“都帥,這糧秣實在是不夠呀,咱們能不能向汝寧府的百姓借些糧食呢?等年後我們再給他們加息奉還。”
周雲聽了,沉吟片刻後,緩緩地說道:“恐怕很難如願啊。如今這年頭,誰會願意把糧食借給我們呀?況且我們剛剛占領此地,在百姓心中還沒有什麽信譽可言,這一來就借糧,在他們看來,和明搶又有什麽區別呢?”
李真聽了周雲的話,不禁有些頭痛地歎了口氣道:“開封和歸德兩府的情況實在是太糟糕了,民力已經窮盡,要想恢複元氣,談何容易呀。”
周雲此時卻突然眼睛一亮,說道:“我倒是有個法子,也不知道是否可行。”
李真一聽,頓時眼前一亮,連忙說道:“都帥請講!”
周雲微笑著說道:“捐官。”
李真一聽,不禁有些驚訝地問道:“捐官?”
周雲點了點頭,說道:“沒錯,就是讓他們根據捐納糧秣的多少來授予知縣以下的官職,但有一點,這些人隻能在汝寧府之外任職。”
李真聽了,眉頭又皺了起來,有些擔憂地說道:“都帥,這……這恐怕不太妥當吧?如果這樣的話,那以後誰還願意讀書和從軍拚殺呀,豈不是隻要有錢糧就可以當官了。”
周雲笑著解釋道:“這隻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並非長例呀!我們現在也是沒辦法了。
要想讓歸德府和開封府能夠快速安定下來,同時也為了讓大軍有足夠的物資來對抗清軍,隻能出此下策了。”
李真聽了周雲的解釋,還是有些不太讚同,但也沒有再說話。
周雲見狀,又繼續說道:“懷清呀,你想想,我們新收複的開封等地,那些官員真的是我們自己的人嗎?歸德的鹿邑等地,那些官員又真的和我們是一條心嗎?”
李真搖了搖頭,說道:“雖說有交叉任職,但實際上都不是我們自己的人,大多隻是前明或大順所任命的歸順過來的官員而已。”
周雲點了點頭,說道:“這不就對了嘛,既然這些人暫時還不能和我們一條心,那我們還不如另外派一批我們自己認可的捐納官員過去,至少這些捐納的官員絕對是和我們一條心的呀,因為隻有我們才認可他們這些捐納的官員。”
李真聽了周雲的話,心中一動,眼前一亮,不禁點頭說道:“這麽說,倒也有一定的道理,確實是一舉兩得,還算合適。”
周雲見終於說服了李真,便讓他立刻行文發給歸德府的李岩,讓李岩批複之後,再轉給自己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