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長子縣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雲率領大軍一路向著長子縣進發。
夕陽的餘暉灑在前行的大軍上,周雲騎在馬上,目光堅定地望著長子縣的方向。
長子縣,坐落於上黨盆地西南側,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綿延起伏,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守護著澤州的西部。
這裏,自秦漢時期起,便是上黨郡的郡治所在,曾是上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心髒,見證了無數的曆史變遷。
長平之戰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那一段慘烈的曆史,依舊在歲月的長河中迴蕩,仿佛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此刻,周雲的思緒被夜不收的哨探打斷。
“報!長子縣知縣為李真,現城門緊閉,城牆上防備森嚴,突襲恐難以得手,請旅帥定奪!”
周雲微微挑眉,心中暗自詫異,這李真倒是個有幾分能耐的官員,竟能如此迅速地做出應對。
“既如此,到城下再做計較。”他勒緊韁繩,大軍繼續向著長子城進發。
下午時分,大軍抵達長子城。
近衛二團各營迅速展開,按照一前二後三左四右五中,警衛營居中心的布局紮下營帳。
一時間,營帳林立,旗幟飄揚,軍中彌漫著緊張而又肅殺的氣息。
周雲召集各營主將,開啟戰前軍議。
眾人齊聚一堂,目光中透著堅定與決然,周雲望著他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信心。
在這亂世之中,軍隊便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亦是他實現抱負的利器。
“雲海、雲升,你二人先說說探聽到的消息。”
周雲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方雲海和薑雲升身上。
方雲海起身,拱手道:“據暗影迴報,長子知縣李真為官清廉,自律甚嚴,對屬吏亦是要求苛刻,在百姓中威望頗高。
縣中設有團練,約有千人之眾,團練使孫明遠治軍有方,城內尚有部分衙役可供差遣。”
薑雲升緊接著說道:“夜不收探查得知,城外挖有壕溝,寬約十尺,深約六尺,城門前壕上懸有吊橋,並有甕城防護。
城牆高約二十四五尺,四方設有四門,我軍當前所對乃是南門,城牆四角築有望樓,戒備森嚴。”
眾人聽聞,皆麵露凝重之色。
這長子城,果然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周雲輕輕一笑,打破沉默:“嗬!這長子城可不易攻打,畢竟曾是前朝上黨郡治所。諸位暢所欲言,談談該如何破城?”
一時間,軍議現場陷入沉默,眾人皆低頭沉思。
副團長羅洪率先打破僵局,拱手進言:“卑職以為,可先禮後兵。我軍威名赫赫,或可先招降,若不成,再行攻打。”
周雲微微點頭:“羅副團長此計甚善,諸位可各抒己見。”
五營長蕭子光起身道:“卑職覺得,應先打造攻城器械,待準備周全,再行攻城。”
三營長賀長風卻大聲反駁:“與其耗時準備,不如現在便試探攻城,找出敵軍薄弱之處。”
蕭子光皺起眉頭:“此舉不妥,城牆高聳,我軍尚無如此高之雲梯,即便探得薄弱點,亦難以強攻。”
一營長亦開口道:“可否設法引敵軍出城,奪其城門,即便不成,亦可殲敵一部。”
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利弊權衡之聲此起彼伏。
周雲並未打斷眾人的討論,他深知,這種思維的碰撞,有助於將領們成長,讓他們在分析利弊中認識自身不足,提升統軍之能。
待眾人討論漸息,他輕咳一聲,朗聲道:“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處,雖略有瑕疵,卻不失為良策。
吾意先招降,若不成,再行攻打。攻打之前,先全力準備,以投石機開路,火槍壓製,刀盾兵攻城。
可聲東擊西再擊南,利用敵寡我眾之優勢,尋其破綻,一舉破城。”
眾人領命,各司其職。
而此時,長子城內縣衙之中,知縣李真正赤足敞衣,席地而坐,凝視著眼前的城防圖,仿若一位老農守護著自己的田園。
他心中暗自盤算,敵軍會從何處進攻,己方又該在何處增兵布防。
“大人,敵軍派人求見。”小吏的稟報打斷了他的思緒。
李真微微抬頭,思索片刻:“帶他進來,聽聽來意。”
少頃,羅洪隨小吏踏入屋內。“夏軍周旅帥麾下副團長羅洪,參見李知縣。”羅洪行禮道。
李真淡淡擺手:“你這副團長,相當於何職?”
羅洪略一思忖:“約等同於明朝營官,在大順軍中,應似都尉之位。”
李真點頭:“既如此,來此何事?”“奉旅帥之命,特呈親筆書信一封,請大人過目。”
羅洪說罷,從懷中取出書信,遞與小吏。
李真接過,快速瀏覽,而後置於案上:“信已送到,羅副團長請迴吧。”“旅帥還有幾句話,讓卑職轉達。”
“但說無妨。”
羅洪昂首挺胸,大聲道:“知縣大人愛民如子,周旅帥亦心懷蒼生。
為免百姓生靈塗炭,望大人早作決斷。我軍欲北上抗敵,長子縣乃澤州西部要衝,周某誌在必得。
限大人三日之內,若不降,城破之日,全城官吏家小皆服徒刑,往山中為澤州挖礦十年。望大人慎思。”
言罷,拱手作揖,轉身離去。
城牆上,吊籃緩緩放下,羅洪迴到軍營,向周雲迴稟:“大人,信已送達,話亦帶到。李真未置可否,但看其神情,似有猶豫。”
周雲微微眯眼,望向長子城的方向:“且看他三日之內如何抉擇,我軍亦不可懈怠,全力準備攻城器械,以待不時之需。”
李真待羅洪離去後,再次拾起桌上那封信箋,目光緩緩掃過其上的字跡。
周雲於信中詳盡地鋪陳了自己的戰略謀劃,其奪取長子城的鋼鐵決心躍然紙上。
更剖析了當下波譎雲詭的天下大勢,以及李真可能麵臨的種種命運歸途,還有長子城百姓的不同命運走向。
信裏直言,若李真僥幸勝了周雲,日後與清軍對抗,恐將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淒慘下場;
而若投降清軍,亦不過成為遭人唾棄的漢奸走狗,以二等漢官的身份在鄙夷中苟延殘喘。
夕陽的餘暉灑在前行的大軍上,周雲騎在馬上,目光堅定地望著長子縣的方向。
長子縣,坐落於上黨盆地西南側,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綿延起伏,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守護著澤州的西部。
這裏,自秦漢時期起,便是上黨郡的郡治所在,曾是上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心髒,見證了無數的曆史變遷。
長平之戰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那一段慘烈的曆史,依舊在歲月的長河中迴蕩,仿佛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此刻,周雲的思緒被夜不收的哨探打斷。
“報!長子縣知縣為李真,現城門緊閉,城牆上防備森嚴,突襲恐難以得手,請旅帥定奪!”
周雲微微挑眉,心中暗自詫異,這李真倒是個有幾分能耐的官員,竟能如此迅速地做出應對。
“既如此,到城下再做計較。”他勒緊韁繩,大軍繼續向著長子城進發。
下午時分,大軍抵達長子城。
近衛二團各營迅速展開,按照一前二後三左四右五中,警衛營居中心的布局紮下營帳。
一時間,營帳林立,旗幟飄揚,軍中彌漫著緊張而又肅殺的氣息。
周雲召集各營主將,開啟戰前軍議。
眾人齊聚一堂,目光中透著堅定與決然,周雲望著他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信心。
在這亂世之中,軍隊便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亦是他實現抱負的利器。
“雲海、雲升,你二人先說說探聽到的消息。”
周雲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方雲海和薑雲升身上。
方雲海起身,拱手道:“據暗影迴報,長子知縣李真為官清廉,自律甚嚴,對屬吏亦是要求苛刻,在百姓中威望頗高。
縣中設有團練,約有千人之眾,團練使孫明遠治軍有方,城內尚有部分衙役可供差遣。”
薑雲升緊接著說道:“夜不收探查得知,城外挖有壕溝,寬約十尺,深約六尺,城門前壕上懸有吊橋,並有甕城防護。
城牆高約二十四五尺,四方設有四門,我軍當前所對乃是南門,城牆四角築有望樓,戒備森嚴。”
眾人聽聞,皆麵露凝重之色。
這長子城,果然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周雲輕輕一笑,打破沉默:“嗬!這長子城可不易攻打,畢竟曾是前朝上黨郡治所。諸位暢所欲言,談談該如何破城?”
一時間,軍議現場陷入沉默,眾人皆低頭沉思。
副團長羅洪率先打破僵局,拱手進言:“卑職以為,可先禮後兵。我軍威名赫赫,或可先招降,若不成,再行攻打。”
周雲微微點頭:“羅副團長此計甚善,諸位可各抒己見。”
五營長蕭子光起身道:“卑職覺得,應先打造攻城器械,待準備周全,再行攻城。”
三營長賀長風卻大聲反駁:“與其耗時準備,不如現在便試探攻城,找出敵軍薄弱之處。”
蕭子光皺起眉頭:“此舉不妥,城牆高聳,我軍尚無如此高之雲梯,即便探得薄弱點,亦難以強攻。”
一營長亦開口道:“可否設法引敵軍出城,奪其城門,即便不成,亦可殲敵一部。”
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利弊權衡之聲此起彼伏。
周雲並未打斷眾人的討論,他深知,這種思維的碰撞,有助於將領們成長,讓他們在分析利弊中認識自身不足,提升統軍之能。
待眾人討論漸息,他輕咳一聲,朗聲道:“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處,雖略有瑕疵,卻不失為良策。
吾意先招降,若不成,再行攻打。攻打之前,先全力準備,以投石機開路,火槍壓製,刀盾兵攻城。
可聲東擊西再擊南,利用敵寡我眾之優勢,尋其破綻,一舉破城。”
眾人領命,各司其職。
而此時,長子城內縣衙之中,知縣李真正赤足敞衣,席地而坐,凝視著眼前的城防圖,仿若一位老農守護著自己的田園。
他心中暗自盤算,敵軍會從何處進攻,己方又該在何處增兵布防。
“大人,敵軍派人求見。”小吏的稟報打斷了他的思緒。
李真微微抬頭,思索片刻:“帶他進來,聽聽來意。”
少頃,羅洪隨小吏踏入屋內。“夏軍周旅帥麾下副團長羅洪,參見李知縣。”羅洪行禮道。
李真淡淡擺手:“你這副團長,相當於何職?”
羅洪略一思忖:“約等同於明朝營官,在大順軍中,應似都尉之位。”
李真點頭:“既如此,來此何事?”“奉旅帥之命,特呈親筆書信一封,請大人過目。”
羅洪說罷,從懷中取出書信,遞與小吏。
李真接過,快速瀏覽,而後置於案上:“信已送到,羅副團長請迴吧。”“旅帥還有幾句話,讓卑職轉達。”
“但說無妨。”
羅洪昂首挺胸,大聲道:“知縣大人愛民如子,周旅帥亦心懷蒼生。
為免百姓生靈塗炭,望大人早作決斷。我軍欲北上抗敵,長子縣乃澤州西部要衝,周某誌在必得。
限大人三日之內,若不降,城破之日,全城官吏家小皆服徒刑,往山中為澤州挖礦十年。望大人慎思。”
言罷,拱手作揖,轉身離去。
城牆上,吊籃緩緩放下,羅洪迴到軍營,向周雲迴稟:“大人,信已送達,話亦帶到。李真未置可否,但看其神情,似有猶豫。”
周雲微微眯眼,望向長子城的方向:“且看他三日之內如何抉擇,我軍亦不可懈怠,全力準備攻城器械,以待不時之需。”
李真待羅洪離去後,再次拾起桌上那封信箋,目光緩緩掃過其上的字跡。
周雲於信中詳盡地鋪陳了自己的戰略謀劃,其奪取長子城的鋼鐵決心躍然紙上。
更剖析了當下波譎雲詭的天下大勢,以及李真可能麵臨的種種命運歸途,還有長子城百姓的不同命運走向。
信裏直言,若李真僥幸勝了周雲,日後與清軍對抗,恐將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淒慘下場;
而若投降清軍,亦不過成為遭人唾棄的漢奸走狗,以二等漢官的身份在鄙夷中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