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獲救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平滿臉不解,眼中透著關切,問道:“不知你因何受傷倒在荒山上?我恰好采藥歸來,途經那裏,要不然,你可就危險了。”
周雲心中一凜,自己的身份不宜暴露,當下便說道:“我被仇家追殺至山頂,慌亂之中不慎掉落崖下,所幸被崖上的一棵樹擋住,這才僥幸撿迴一條性命。
好不容易爬上山頂,實在是精疲力竭,撐不住就昏死過去了,承蒙恩公搭救,在下感激不盡。”
王平長歎一聲:“唉!人沒事就好,你且好好休息,有事就喚我。”
言罷,他抬腳邁出屋門。
周雲待他走後,細細打量起屋子來。
屋內陳設甚是簡單,僅有一桌、一椅、一床。
窗外的陽光傾灑而入,在地上形成一束束光線,那光線之中,微小的塵埃在光影裏上下浮動,如夢似幻。
他望著眼前這一切,心中忽生感慨,若是能在這樣的地方安寧平和地生活,倒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然而,他亦明白,在這新舊政權交替的亂世之中,處處都是刀光劍影,餓殍遍野,哪有什麽世外桃源可供人棲身呢?
周雲想起他們說自己已經昏迷兩天了,不禁憂心起來。
也不知道澤州城州衙和徐同道等人現在怎麽樣了?
澤州內外也不知會掀起怎樣的風波?
不過這樣也好,借著這次自己不在的時機,也能看清身邊之人的立場和他們的人品。
此時,澤州城外的軍營內,大小將領和各個衙署官員齊聚一堂,劉良佐和徐同道坐在上首之位,整個營帳內鴉雀無聲,氣氛壓抑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沉悶。
自從周雲帶著二十名警衛前往大陽鎮查看地形後,便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到了當天晚上,周雲一行仍未歸來,眾人頓時心急如焚。
徐同道當即調派人手,往大陽鎮方向一路搜尋。
前去搜尋的兵士迴來稟報,在去往大陽鎮的途中,發現了周雲警衛連那二十名士兵的屍體,皆是被弓箭射殺。
徐同道一把拉住那報信的兵士,焦急地問道:“旅帥如何了?”
那兵士緊張地迴道:“沒……沒有見到旅帥。”
徐同道又有些猶豫地問:“屍體中有……有他嗎?”
兵士趕忙迴答:“未見!”
徐同道將周雲失蹤的消息告知劉良佐後,沒過多久,兩人便一同騎馬疾馳至周雲等人遭襲的現場。
當他們看到滿地密密麻麻的羽箭時,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這得調集多少人來襲殺周雲啊?
能有如此大勢力的,恐怕隻有王家了。
最關鍵的是,周雲如今生死未卜,到底是被射殺了,還是成功逃脫了呢?
若是被射殺,卻不見屍首,那隻有兩種可能,一是被俘,二是逃脫。
兩人一番商議後,決定調兵進入兩邊的大山搜尋周雲。
可連續兩天的搜尋,卻毫無結果。
眾人想著自家旅帥恐怕是兇多吉少了,此刻齊聚於軍帳內,目光都投向徐同道這個武將之首和劉良佐這個文官之首,都在等著他們二人表態,然後再衡量自己該何去何從。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劉良佐,他開口道:“各位,旅帥或許隻是一時被困,相信用不了幾日,便會有他的消息。
我們各司其職,繼續按照旅帥之前定下的策略行事就好。”
劉良佐說完,全場又是一陣死寂般的沉默。
“我覺得讓流民以工代賑之事可以暫且擱置了。
我們自己的糧草都不夠,還要養活軍隊,哪有多餘的糧食分給他們啊?”
被劉良佐提名為新州判的戶房主事陳啟文打破沉默說道。
他話音剛落,劉良佐麵露驚愕之色,眼睛死死地盯著陳啟文。
陳啟文卻隻是淡淡地轉過頭去,神色如常。
“我附議陳州判的說法。”吏房主事緊接著站起來說道。
“我附議”“我附議”……
一時間,州衙六房中隻有工房和兵房主事沒有起身附議,三班衙役中也隻有皂班沒有出聲附議。
大部分衙內官吏都站在了陳啟文一方,而那些沉默未附議之人,也並不代表都支持知州劉良佐。
徐同道看著眼前這一切,一言不發,隻是冷冷地注視著。
陳啟文臉上浮現出一抹笑意,繼續說道:“至於近衛團,我認為沒必要保留這麽多人。
留下些本地招募的士兵即可,從流民中招的兵最好就地解散,州衙現在的糧草可養活不了這麽龐大的軍隊。”
話音剛落,下麵又是一陣“附議”聲。
劉良佐此時臉色鐵青,憤然起身怒吼道:“陳主事!你可知自己在說什麽?
你現在還不是州判呢!有何資格在此大放厥詞?”
陳啟文不慌不忙地迴應道:“如今朝廷都已不複存在,你劉良佐的知州之位又是哪個朝廷所封?
我沒資格,你又何嚐有資格?”
劉良佐氣得肺都要炸了:“我這知州是旅帥府旅帥所封,有根有據,你那州判隻是被提名,並未實封,怎能相提並論?”
陳啟文卻冷笑一聲:“旅帥府?旅帥都沒了,哪還有什麽旅帥府?”
劉良佐聞言一愣,隨後默默坐下,不再言語。
“近衛團的將士們,澤州是我們澤州人的澤州,我們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哪有餘糧去照料那些外地流民的吃食?
若是給了他們,難道要讓我們的家人餓著肚子嗎?”
陳啟文站出來,對著將領這邊大聲疾唿。
將領這邊,本地代表將領、現任周雲警衛連排長的趙虎此時站出來說道:“我同意陳州判的說法,澤州是我們澤州人的澤州。”
他這一句話,宛如在平靜的湖麵投入了一顆巨石,“轟”的一聲,下麵的將領們頓時炸開了鍋,氣氛陡然緊張起來。
方才隻是文官之間的爭議,影響的不過是行政權力的劃分,也隻是止於嘴上的爭鬥。
可如今軍隊中有人公然表明立場,情形瞬間變得嚴峻起來,火藥味愈發濃烈。
在營帳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有一個人仿佛透明一般,靜靜地注視著眼前的一幕幕,手中拿著一支炭筆,在一個小本子上不停地記錄著什麽,卻沒有任何人注意到他,他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舉動,隻是低著頭,默默地記錄著。
周雲心中一凜,自己的身份不宜暴露,當下便說道:“我被仇家追殺至山頂,慌亂之中不慎掉落崖下,所幸被崖上的一棵樹擋住,這才僥幸撿迴一條性命。
好不容易爬上山頂,實在是精疲力竭,撐不住就昏死過去了,承蒙恩公搭救,在下感激不盡。”
王平長歎一聲:“唉!人沒事就好,你且好好休息,有事就喚我。”
言罷,他抬腳邁出屋門。
周雲待他走後,細細打量起屋子來。
屋內陳設甚是簡單,僅有一桌、一椅、一床。
窗外的陽光傾灑而入,在地上形成一束束光線,那光線之中,微小的塵埃在光影裏上下浮動,如夢似幻。
他望著眼前這一切,心中忽生感慨,若是能在這樣的地方安寧平和地生活,倒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然而,他亦明白,在這新舊政權交替的亂世之中,處處都是刀光劍影,餓殍遍野,哪有什麽世外桃源可供人棲身呢?
周雲想起他們說自己已經昏迷兩天了,不禁憂心起來。
也不知道澤州城州衙和徐同道等人現在怎麽樣了?
澤州內外也不知會掀起怎樣的風波?
不過這樣也好,借著這次自己不在的時機,也能看清身邊之人的立場和他們的人品。
此時,澤州城外的軍營內,大小將領和各個衙署官員齊聚一堂,劉良佐和徐同道坐在上首之位,整個營帳內鴉雀無聲,氣氛壓抑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沉悶。
自從周雲帶著二十名警衛前往大陽鎮查看地形後,便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到了當天晚上,周雲一行仍未歸來,眾人頓時心急如焚。
徐同道當即調派人手,往大陽鎮方向一路搜尋。
前去搜尋的兵士迴來稟報,在去往大陽鎮的途中,發現了周雲警衛連那二十名士兵的屍體,皆是被弓箭射殺。
徐同道一把拉住那報信的兵士,焦急地問道:“旅帥如何了?”
那兵士緊張地迴道:“沒……沒有見到旅帥。”
徐同道又有些猶豫地問:“屍體中有……有他嗎?”
兵士趕忙迴答:“未見!”
徐同道將周雲失蹤的消息告知劉良佐後,沒過多久,兩人便一同騎馬疾馳至周雲等人遭襲的現場。
當他們看到滿地密密麻麻的羽箭時,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這得調集多少人來襲殺周雲啊?
能有如此大勢力的,恐怕隻有王家了。
最關鍵的是,周雲如今生死未卜,到底是被射殺了,還是成功逃脫了呢?
若是被射殺,卻不見屍首,那隻有兩種可能,一是被俘,二是逃脫。
兩人一番商議後,決定調兵進入兩邊的大山搜尋周雲。
可連續兩天的搜尋,卻毫無結果。
眾人想著自家旅帥恐怕是兇多吉少了,此刻齊聚於軍帳內,目光都投向徐同道這個武將之首和劉良佐這個文官之首,都在等著他們二人表態,然後再衡量自己該何去何從。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劉良佐,他開口道:“各位,旅帥或許隻是一時被困,相信用不了幾日,便會有他的消息。
我們各司其職,繼續按照旅帥之前定下的策略行事就好。”
劉良佐說完,全場又是一陣死寂般的沉默。
“我覺得讓流民以工代賑之事可以暫且擱置了。
我們自己的糧草都不夠,還要養活軍隊,哪有多餘的糧食分給他們啊?”
被劉良佐提名為新州判的戶房主事陳啟文打破沉默說道。
他話音剛落,劉良佐麵露驚愕之色,眼睛死死地盯著陳啟文。
陳啟文卻隻是淡淡地轉過頭去,神色如常。
“我附議陳州判的說法。”吏房主事緊接著站起來說道。
“我附議”“我附議”……
一時間,州衙六房中隻有工房和兵房主事沒有起身附議,三班衙役中也隻有皂班沒有出聲附議。
大部分衙內官吏都站在了陳啟文一方,而那些沉默未附議之人,也並不代表都支持知州劉良佐。
徐同道看著眼前這一切,一言不發,隻是冷冷地注視著。
陳啟文臉上浮現出一抹笑意,繼續說道:“至於近衛團,我認為沒必要保留這麽多人。
留下些本地招募的士兵即可,從流民中招的兵最好就地解散,州衙現在的糧草可養活不了這麽龐大的軍隊。”
話音剛落,下麵又是一陣“附議”聲。
劉良佐此時臉色鐵青,憤然起身怒吼道:“陳主事!你可知自己在說什麽?
你現在還不是州判呢!有何資格在此大放厥詞?”
陳啟文不慌不忙地迴應道:“如今朝廷都已不複存在,你劉良佐的知州之位又是哪個朝廷所封?
我沒資格,你又何嚐有資格?”
劉良佐氣得肺都要炸了:“我這知州是旅帥府旅帥所封,有根有據,你那州判隻是被提名,並未實封,怎能相提並論?”
陳啟文卻冷笑一聲:“旅帥府?旅帥都沒了,哪還有什麽旅帥府?”
劉良佐聞言一愣,隨後默默坐下,不再言語。
“近衛團的將士們,澤州是我們澤州人的澤州,我們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哪有餘糧去照料那些外地流民的吃食?
若是給了他們,難道要讓我們的家人餓著肚子嗎?”
陳啟文站出來,對著將領這邊大聲疾唿。
將領這邊,本地代表將領、現任周雲警衛連排長的趙虎此時站出來說道:“我同意陳州判的說法,澤州是我們澤州人的澤州。”
他這一句話,宛如在平靜的湖麵投入了一顆巨石,“轟”的一聲,下麵的將領們頓時炸開了鍋,氣氛陡然緊張起來。
方才隻是文官之間的爭議,影響的不過是行政權力的劃分,也隻是止於嘴上的爭鬥。
可如今軍隊中有人公然表明立場,情形瞬間變得嚴峻起來,火藥味愈發濃烈。
在營帳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有一個人仿佛透明一般,靜靜地注視著眼前的一幕幕,手中拿著一支炭筆,在一個小本子上不停地記錄著什麽,卻沒有任何人注意到他,他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舉動,隻是低著頭,默默地記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