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武鄉城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鄉縣,因境內有武山與鄉水而得名。
這是一座小城,城內人口尚不足兩千戶,宛如亂世中的一方靜謐之地,卻也有著自己的家長裏短和悲歡離合。
縣衙大堂內,縣令蘇崇賢正襟危坐,審理著一樁棘手的案件。
此案乃是當地村民趙智的兩個兒子趙明和趙定之間的爭訟。
趙智離世後,留下了七畝農田,這本是他一生辛勤勞作的成果,卻不想成了兄弟二人反目的禍根。
昔日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七畝田產麵前,竟變得如此脆弱。
兄弟倆為了爭奪這份家業,全然不顧往日情誼,以至於親族多方調解無果,最終鬧上了公堂。
若按照尋常斷案之法,蘇崇賢大可以各打兄弟二人三十大板,然後將田產均分,如此一來,便可迅速結案,也無需多費腦筋。
然而,蘇崇賢深知,田產糾紛雖看似是小事,但兄弟相爭以至於對簿公堂,此乃大惡。
若隻是簡單粗暴地判決,那必將深深損害兄弟之間的親情,這種傷害猶如一顆毒瘤,會在家族中蔓延,更會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使人心漸冷,世風日下。
於是,蘇崇賢心生一計。
他命差役取來一條堅固的鐵索,將趙明和趙定緊緊綁在一起,而後封住鐵索的鑰匙口,嚴令不許私自打開。
從此,兄弟二人的行動便被這鐵索牢牢束縛,他們必須同席而坐、聯袂而食、並頭而臥,行則同起,居則同止,就連最為私密的便溺等行為也都要一起,片刻不得相離。
剛開始的時候,兩人心中滿是憤懣與不甘,沉默不語,隻是悻悻地背對背而坐,仿佛對方是這世上最可惡之人。
然而,時間是最奇妙的調和劑,過了一兩天,兩人心中的堅冰開始有了一絲鬆動,漸漸相向而坐。
三四天後,兄弟二人常常麵對麵歎息,偶爾還能有一兩句簡單的交流。
又過了些日子,他們竟可以一起平靜地吃飯了。
蘇崇賢得知這些變化後,心中知曉,他們已經有了悔意。
接著,蘇崇賢再次命人將兄弟倆帶上公堂審問,同時,他還把兄弟二人的兒子都叫到堂前來聽審。
公堂之上,蘇崇賢並未直接對案件本身發表意見,而是神色凝重地說道:“你們的父親當初真不該生下你們兄弟二人,才導致今日這般局麵。”
隨後,他話鋒一轉,語氣嚴厲地表示,為防止他們的兒子日後也像他們一樣為爭奪財產而反目成仇,他決定讓兄弟二人各自留下一個兒子,將趙明的小兒子、趙定的大兒子押交養濟院,賞給丐首做親兒子。
他言辭懇切地說道:“丐家無田可爭,如此,可免他日禍患。”
聽到要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乞丐,兩兄弟頓時大驚失色,心急如焚。
他們紛紛伏地痛哭,向蘇崇賢表示知錯後悔,願意將父親留下的田地讓給對方,隻求不要將兒子送走。
最後,蘇崇賢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他決定將這七畝田作為他們父親的祭產,讓兄弟二人輪流收租,所得租金用於祭奠祖先。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田產糾紛,又能讓兄弟二人共同維護家族的尊嚴,子孫世世代代也可永無爭端。
在兩兄弟明確表示“至死不複爭”後,蘇崇賢又讓他們迴去詢問妻子的意見。
今日,再次迴到公堂時,二人的妻子邀請了族長一同前來。
當堂之上,他們誠懇地請求息訟,對蘇崇賢的判決歡欣感激。
四人當堂拜謝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好不容易結案的蘇崇賢,隻覺身心疲憊,緩緩向後衙走去。
剛到門口,夫人便迎了出來,她輕輕接過蘇崇賢脫下的官袍,關切地問道:“老爺,前堂的案子問完了?”
蘇崇賢長舒一口氣,說道:“結案了!”
接著,他便將這一案件的前因後果詳細地向夫人說了一遍。
夫人聽後,眉頭微皺,說道:“有必要為了這麽個小案子勞神費力的嗎?簡單點,兩兄弟一人一半就好了,縣衙裏的事情那麽多,你哪裏忙得過來?”
蘇崇賢微微搖頭,神色嚴肅地說道:“夫人有所不知,那樣判事情確實簡單,但為官一任,不僅僅是治理一方百姓,還有教化鄉民的重要職責啊。”
夫人輕歎一聲,眼中滿是憂慮,說道:“可如今這世道,烽煙四起,戰火紛飛的,你所效力的明朝已經亡了,皇帝都上吊自盡了,大順朝來了,沒幾天又跑了,現在滿清朝廷又來了,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接受你這個小小縣令呢?”
蘇崇賢聞言,心中一陣苦澀,無奈地說道:“哎……誰說不是呢!如今也隻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吧!”
“稟大老爺,門外有個叫李山石的人求見。”
正當蘇崇賢夫婦二人交談之際,門外小廝的稟報聲打斷了他們的對話。
蘇夫人一臉疑惑,連珠炮似的問道:“李山石?這是誰?找老爺你幹什麽?”
蘇崇賢也是一頭霧水,說道:“我也不知,你帶他到偏廳奉茶,待本官更衣,稍後就來。”
蘇崇賢更衣後,隻身前往偏廳。
剛一進門,便看見一位身穿錦袍,頭束方巾,氣質不凡的俊朗中年文士,正悠閑地喝著茶。
蘇崇賢不動聲色地在主位坐下,目光直視對方,問道:“不知這位先生要見我有何事?”
那中年文士放下茶杯,不卑不亢地迴道:“縣尊大人,在下李山石,此來求見縣尊,是有事關縣尊安危的大事相商。”
蘇崇賢微微皺眉,說道:“哦……還請先生明說。”
李山石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我在城內聽聞百姓稱頌縣尊大人愛民如子,斷案如神,令愚下深受感動。
在如今這改朝換代之際,還有爾等這種奉公守法,勤政愛民之官員,實不多見。”
蘇崇賢擺了擺手,語氣略顯不耐:“那都是過譽之言,請先生直述來意,本官時間有限。”
李山石卻似乎並不在意蘇崇賢的態度,依舊不緊不慢地說道:“縣尊大人,可知大順右軍師,製將軍,李岩否?”
蘇崇賢心中一驚,仔細打量著眼前之人,突然站起身來,驚訝得有些語無倫次:“李山石,李岩!你……你是李岩?這……你怎麽會……”
李岩站起身,拱手抱拳,神色從容地說道:“縣尊無須驚訝,鄙人正是李岩,先前說為縣尊及全城安危事宜而來並非虛言。”
蘇崇賢已經從驚訝中迴過神來,連忙說道:“李軍……不,李先生請講。”
李岩神色一正,說道:“我們大軍已到達城外,隻是傷兵較多,急需傷藥醫治和休養,煩請縣尊開城接納並幫助尋醫問藥救治,我等將不勝感激。”
說完,他再次拱手抱拳,向蘇崇賢深深一揖,眼神中滿是真誠。
蘇崇賢聽聞此言,也站起身來,在廳內來迴踱步,低頭思索著該如何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
李岩見此,也不打攪,隻是重新坐下,靜靜地喝著茶,耐心地等待這位縣令的決斷。
李岩之所以會出現在城內縣衙之中,還得從之前說起。
當時,周雲準備派兵攻占這武鄉縣城,於是先派了夜不收的兩支小隊進城打探情況,徐同道也跟著進了城。
這武鄉縣城的守軍是由當地鄉紳子弟和衙役組成的團練鄉軍,人數約有近千人,至於戰鬥力如何,雖不好說,但人數上也不容小覷。
探聽到城內縣令是個清正廉明、愛民如子的好官,深受城內百姓擁戴。
徐同道等人將探聽到的情況向旅帥部稟報後,周雲和李岩都十分重視。
他們深知,攻打一個貪官主管的城池,遠比攻打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城池要容易得多。
因為後者會得到百姓的支持,屆時,人力和物資都會是事先所探得的數倍甚至更多。
本來此次攻打縣城就是為了救助傷兵,若是沒救到傷兵,反而還要增添更多的傷亡,那可真是得不償失。
周雲本就是個喜歡占便宜、不願吃虧的人,硬打不劃算,放棄又不甘心。
於是,周雲便計劃用自己的夜不收隊實施斬首行動,從而一舉奪下武鄉縣城。
然而,就在此時,李岩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他認為,既然硬打不行,隻能動用夜不收這等暗殺行動了,那不妨再加一個附屬計劃,就是招撫。
而且,無論招撫成功與否,都與周雲的斬首行動無關,不會影響斬首行動的繼續執行。
這就好比是死馬當活馬醫,招撫計劃可以同時進行。
周雲聽後,也覺得這方法不錯,便點頭同意了。
可問題來了,派誰去城內招撫呢?
縣令是文官,文官大多清高,之乎者也一堆,派一名將領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還談什麽招撫,那簡直就是脅迫。
而他們這邊又沒有什麽合適的讀書人。
周雲想了上說自己去試試看,雖說自己也沒讀過多少書,但好在略懂一些。
李岩卻笑了笑說他不就是讀書人嗎?還是正兒八經的天啟七年的舉人。
周雲一聽,恍然大悟,趕忙準備保衛人員,護送李岩進城。
這是一座小城,城內人口尚不足兩千戶,宛如亂世中的一方靜謐之地,卻也有著自己的家長裏短和悲歡離合。
縣衙大堂內,縣令蘇崇賢正襟危坐,審理著一樁棘手的案件。
此案乃是當地村民趙智的兩個兒子趙明和趙定之間的爭訟。
趙智離世後,留下了七畝農田,這本是他一生辛勤勞作的成果,卻不想成了兄弟二人反目的禍根。
昔日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七畝田產麵前,竟變得如此脆弱。
兄弟倆為了爭奪這份家業,全然不顧往日情誼,以至於親族多方調解無果,最終鬧上了公堂。
若按照尋常斷案之法,蘇崇賢大可以各打兄弟二人三十大板,然後將田產均分,如此一來,便可迅速結案,也無需多費腦筋。
然而,蘇崇賢深知,田產糾紛雖看似是小事,但兄弟相爭以至於對簿公堂,此乃大惡。
若隻是簡單粗暴地判決,那必將深深損害兄弟之間的親情,這種傷害猶如一顆毒瘤,會在家族中蔓延,更會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使人心漸冷,世風日下。
於是,蘇崇賢心生一計。
他命差役取來一條堅固的鐵索,將趙明和趙定緊緊綁在一起,而後封住鐵索的鑰匙口,嚴令不許私自打開。
從此,兄弟二人的行動便被這鐵索牢牢束縛,他們必須同席而坐、聯袂而食、並頭而臥,行則同起,居則同止,就連最為私密的便溺等行為也都要一起,片刻不得相離。
剛開始的時候,兩人心中滿是憤懣與不甘,沉默不語,隻是悻悻地背對背而坐,仿佛對方是這世上最可惡之人。
然而,時間是最奇妙的調和劑,過了一兩天,兩人心中的堅冰開始有了一絲鬆動,漸漸相向而坐。
三四天後,兄弟二人常常麵對麵歎息,偶爾還能有一兩句簡單的交流。
又過了些日子,他們竟可以一起平靜地吃飯了。
蘇崇賢得知這些變化後,心中知曉,他們已經有了悔意。
接著,蘇崇賢再次命人將兄弟倆帶上公堂審問,同時,他還把兄弟二人的兒子都叫到堂前來聽審。
公堂之上,蘇崇賢並未直接對案件本身發表意見,而是神色凝重地說道:“你們的父親當初真不該生下你們兄弟二人,才導致今日這般局麵。”
隨後,他話鋒一轉,語氣嚴厲地表示,為防止他們的兒子日後也像他們一樣為爭奪財產而反目成仇,他決定讓兄弟二人各自留下一個兒子,將趙明的小兒子、趙定的大兒子押交養濟院,賞給丐首做親兒子。
他言辭懇切地說道:“丐家無田可爭,如此,可免他日禍患。”
聽到要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乞丐,兩兄弟頓時大驚失色,心急如焚。
他們紛紛伏地痛哭,向蘇崇賢表示知錯後悔,願意將父親留下的田地讓給對方,隻求不要將兒子送走。
最後,蘇崇賢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他決定將這七畝田作為他們父親的祭產,讓兄弟二人輪流收租,所得租金用於祭奠祖先。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田產糾紛,又能讓兄弟二人共同維護家族的尊嚴,子孫世世代代也可永無爭端。
在兩兄弟明確表示“至死不複爭”後,蘇崇賢又讓他們迴去詢問妻子的意見。
今日,再次迴到公堂時,二人的妻子邀請了族長一同前來。
當堂之上,他們誠懇地請求息訟,對蘇崇賢的判決歡欣感激。
四人當堂拜謝後,滿心歡喜地離去。
好不容易結案的蘇崇賢,隻覺身心疲憊,緩緩向後衙走去。
剛到門口,夫人便迎了出來,她輕輕接過蘇崇賢脫下的官袍,關切地問道:“老爺,前堂的案子問完了?”
蘇崇賢長舒一口氣,說道:“結案了!”
接著,他便將這一案件的前因後果詳細地向夫人說了一遍。
夫人聽後,眉頭微皺,說道:“有必要為了這麽個小案子勞神費力的嗎?簡單點,兩兄弟一人一半就好了,縣衙裏的事情那麽多,你哪裏忙得過來?”
蘇崇賢微微搖頭,神色嚴肅地說道:“夫人有所不知,那樣判事情確實簡單,但為官一任,不僅僅是治理一方百姓,還有教化鄉民的重要職責啊。”
夫人輕歎一聲,眼中滿是憂慮,說道:“可如今這世道,烽煙四起,戰火紛飛的,你所效力的明朝已經亡了,皇帝都上吊自盡了,大順朝來了,沒幾天又跑了,現在滿清朝廷又來了,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接受你這個小小縣令呢?”
蘇崇賢聞言,心中一陣苦澀,無奈地說道:“哎……誰說不是呢!如今也隻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吧!”
“稟大老爺,門外有個叫李山石的人求見。”
正當蘇崇賢夫婦二人交談之際,門外小廝的稟報聲打斷了他們的對話。
蘇夫人一臉疑惑,連珠炮似的問道:“李山石?這是誰?找老爺你幹什麽?”
蘇崇賢也是一頭霧水,說道:“我也不知,你帶他到偏廳奉茶,待本官更衣,稍後就來。”
蘇崇賢更衣後,隻身前往偏廳。
剛一進門,便看見一位身穿錦袍,頭束方巾,氣質不凡的俊朗中年文士,正悠閑地喝著茶。
蘇崇賢不動聲色地在主位坐下,目光直視對方,問道:“不知這位先生要見我有何事?”
那中年文士放下茶杯,不卑不亢地迴道:“縣尊大人,在下李山石,此來求見縣尊,是有事關縣尊安危的大事相商。”
蘇崇賢微微皺眉,說道:“哦……還請先生明說。”
李山石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我在城內聽聞百姓稱頌縣尊大人愛民如子,斷案如神,令愚下深受感動。
在如今這改朝換代之際,還有爾等這種奉公守法,勤政愛民之官員,實不多見。”
蘇崇賢擺了擺手,語氣略顯不耐:“那都是過譽之言,請先生直述來意,本官時間有限。”
李山石卻似乎並不在意蘇崇賢的態度,依舊不緊不慢地說道:“縣尊大人,可知大順右軍師,製將軍,李岩否?”
蘇崇賢心中一驚,仔細打量著眼前之人,突然站起身來,驚訝得有些語無倫次:“李山石,李岩!你……你是李岩?這……你怎麽會……”
李岩站起身,拱手抱拳,神色從容地說道:“縣尊無須驚訝,鄙人正是李岩,先前說為縣尊及全城安危事宜而來並非虛言。”
蘇崇賢已經從驚訝中迴過神來,連忙說道:“李軍……不,李先生請講。”
李岩神色一正,說道:“我們大軍已到達城外,隻是傷兵較多,急需傷藥醫治和休養,煩請縣尊開城接納並幫助尋醫問藥救治,我等將不勝感激。”
說完,他再次拱手抱拳,向蘇崇賢深深一揖,眼神中滿是真誠。
蘇崇賢聽聞此言,也站起身來,在廳內來迴踱步,低頭思索著該如何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
李岩見此,也不打攪,隻是重新坐下,靜靜地喝著茶,耐心地等待這位縣令的決斷。
李岩之所以會出現在城內縣衙之中,還得從之前說起。
當時,周雲準備派兵攻占這武鄉縣城,於是先派了夜不收的兩支小隊進城打探情況,徐同道也跟著進了城。
這武鄉縣城的守軍是由當地鄉紳子弟和衙役組成的團練鄉軍,人數約有近千人,至於戰鬥力如何,雖不好說,但人數上也不容小覷。
探聽到城內縣令是個清正廉明、愛民如子的好官,深受城內百姓擁戴。
徐同道等人將探聽到的情況向旅帥部稟報後,周雲和李岩都十分重視。
他們深知,攻打一個貪官主管的城池,遠比攻打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城池要容易得多。
因為後者會得到百姓的支持,屆時,人力和物資都會是事先所探得的數倍甚至更多。
本來此次攻打縣城就是為了救助傷兵,若是沒救到傷兵,反而還要增添更多的傷亡,那可真是得不償失。
周雲本就是個喜歡占便宜、不願吃虧的人,硬打不劃算,放棄又不甘心。
於是,周雲便計劃用自己的夜不收隊實施斬首行動,從而一舉奪下武鄉縣城。
然而,就在此時,李岩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他認為,既然硬打不行,隻能動用夜不收這等暗殺行動了,那不妨再加一個附屬計劃,就是招撫。
而且,無論招撫成功與否,都與周雲的斬首行動無關,不會影響斬首行動的繼續執行。
這就好比是死馬當活馬醫,招撫計劃可以同時進行。
周雲聽後,也覺得這方法不錯,便點頭同意了。
可問題來了,派誰去城內招撫呢?
縣令是文官,文官大多清高,之乎者也一堆,派一名將領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還談什麽招撫,那簡直就是脅迫。
而他們這邊又沒有什麽合適的讀書人。
周雲想了上說自己去試試看,雖說自己也沒讀過多少書,但好在略懂一些。
李岩卻笑了笑說他不就是讀書人嗎?還是正兒八經的天啟七年的舉人。
周雲一聽,恍然大悟,趕忙準備保衛人員,護送李岩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