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後,襄城的城門果然如約打開。那些降兵打著白旗,滿臉堆笑地迎接劉三軍隊入城,還擺下酒宴,似乎真的願意歸順。


    劉三站在韓辭身旁,看著這些降兵將軍杜仲親自出迎,態度恭敬得近乎謙卑。他低聲問韓辭:“韓將軍,這些人真的可信?”


    韓辭冷笑一聲,目光如電般掃過城門內外那些“恭迎”的兵士,壓低聲音迴道:“不過是一群偽裝的豺狼罷了。這酒宴,是為我們設的,也是為他們自己準備的送命酒。”


    隨著城門大開,劉三的軍隊緩緩進入襄城。那些降兵“熱情”地招唿著義軍士兵入座,不少士兵也放鬆了警惕,準備享用這一場和平的“勝利”。但韓辭的麵色始終冷峻,未曾露出半點鬆懈。他的命令已通過軍中密令傳達,所有忠於他的兵將都悄然握緊武器,等待信號。


    城中,酒宴正酣,杜仲舉起酒杯,衝著劉三和韓辭笑道:“兩位將軍,這一杯酒,是我們襄城所有軍民,對義軍的投誠之意!從此以後,我們願為劉將軍驅使,肝腦塗地!”


    劉三麵帶微笑,舉杯示意,卻未飲下。韓辭冷眼看著杜仲,忽然開口:“杜將軍,襄城兵士雖然投降,但這城中卻還有一件事我始終未能明白。不知杜將軍能否解釋?”


    杜仲愣了一下,忙笑道:“韓將軍請說。”


    韓辭微微一笑,語氣卻冷如寒霜:“襄城投降的守軍如此少,而埋伏的兵士卻那麽多,不知道杜將軍這是投降,還是準備一場降而複叛的鬧劇?”


    杜仲臉色驟變,他還未開口,韓辭猛然一揮手,鏗然喝道:“動手!”


    話音未落,韓辭的親兵早已嚴陣以待,手中長刀出鞘,刹那間將席間偽裝成降兵的伏兵斬殺。義軍士兵也早在命令下掀翻酒桌,亮出利刃,向四周的“降兵”發起猛攻。


    一時間,襄城內殺聲震天,血光四濺。那些所謂的降兵根本沒料到韓辭早有防備,麵對突如其來的屠殺陣腳大亂,毫無還手之力。


    杜仲試圖趁亂逃跑,卻被韓辭冷冷盯住。他的目光中透著一股殺意,腳下步伐如電般逼近杜仲。


    “杜仲,你背信棄義,今日難逃一死!”韓辭手中長刀揮出,刀光如虹,杜仲尚未站穩,便被一刀斬首。他的頭顱滾落在地,雙目圓睜,似乎難以相信自己竟會死在這一場反叛的鬧劇中。


    戰鬥持續了一個時辰,最終,城中近萬守軍無一生還。劉三和陳賢站在韓辭身後,看著滿地橫屍,心中震撼無比。韓辭冷靜地指揮士兵清理戰場,絲毫沒有因為血腥場麵而有所動容。


    雲起站在城牆上,俯瞰著滿地的屍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早已在現代的曆史書中讀過無數戰爭的殘酷,但親眼目睹這種血腥場麵,還是讓他內心震撼無比。城內的血腥味刺鼻,哭喊聲、呻吟聲、還有沉默的死寂交織在一起,仿佛將他拉進了一個無盡的噩夢。


    他低聲呢喃道:“戰爭,竟然真的可以讓人變成這樣....這就是為了活下去的代價嗎?”


    一旁的陳賢慢慢走上前,目光深邃,帶著些許疲憊的淡然。他看了雲起一眼,輕輕開口道:“雲兄,這就是現實。殘酷的、冷漠的、無情的現實。從古至今,權力的爭奪,土地的搶占,從來都伴隨著血與火。這不是你能用仁慈就能改變的東西。”


    雲起語氣有些不滿:“所以就這樣殺下去?難道沒有別的辦法?這世間真的隻能用鮮血來書寫答案嗎?”


    陳賢沉默片刻,忽然露出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聲音低沉:“雲兄,我一直覺得,你與我們這些人有些不同。你的話語,你的見識,甚至你看待這個世界的眼神,都像是....置身事外。”他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說道,“我不知道雲兄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你究竟為何會出現在這個亂世,但我能感覺到,你並不屬於這裏。”


    雲起心中一震,麵色微變,警惕地看向陳賢。他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語氣微微發顫:“你在說什麽?”


    陳賢眼中閃過一絲冷靜的光芒,卻不再繼續追問。他轉身背對著雲起,語氣不緊不慢:“我不是在質問什麽,也不需要答案。你是哪裏人,對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你身在這個亂世之中,就必須學會接受這裏的規則。無論你從前是個什麽樣的人,這片土地不會因為你而改變分毫。”


    沈紅淚走到他身邊,輕輕拉了拉他的袖子,低聲說道:“你還好嗎?陳賢的話雖然不好聽,但他說的確實是實話。”


    “陳賢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看法,他的判斷,甚至他看人的方式,都像是能看透你的所有秘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人。”


    沈紅淚側過頭,認真地打量著雲起:“你是害怕他嗎?”


    “不是害怕。”雲起搖了搖頭,目光深邃,“但我確實覺得他很可怕。他不像劉三那樣直爽,也不像蕭燁那樣忠誠。他是個深不可測的人,他的話,總讓人感覺藏著無數未說出口的東西。”


    “不管他知不知道什麽,至少現在,他和我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隻要你小心些,別讓他抓住你的把柄,他也未必能威脅到你。”


    襄城之內,戰火剛熄,百廢待興。劉三在韓辭的協助下,將原本的軍營整頓為義軍的根據地,而蕭燁則開始全麵接管襄城的城政事務。


    襄城的街道上,原本因戰爭而滿目瘡痍的景象逐漸被新的秩序取代。蕭燁日夜忙碌,先是統計災後損失,隨後迅速製定一係列恢複計劃。他將城內的富戶召集起來,以“義軍為民”的名義,讓他們捐出糧食與物資,用於賑濟百姓。為了安撫民心,他親自巡視街市,傾聽百姓的訴求,處理那些因戰亂而產生的矛盾與糾紛。


    在一處糧倉外,蕭燁站在高台上對圍聚的百姓說道:“諸位鄉親,襄城的亂象已然結束,劉將軍帶領的義軍是為民而戰。今日,這些糧食將按照人丁發放,請大家放心,我們不會讓任何人挨餓。”他說話鏗鏘有力,目光掃過人群,充滿自信與安撫。


    很快,百姓們的怨氣漸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對新秩序的信任。一位老農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到蕭燁麵前,眼含淚水:“蕭先生,多虧了你們義軍,我這把老骨頭才不至於餓死啊!”蕭燁微微一笑,彎腰扶住老人:“老人家不必如此。天闕亂世,我們義軍來此,便是為了讓大家不再受苦。”


    不僅如此,蕭燁還組織勞力修繕襄城的城防,整治城內被破壞的水渠,將劉三從其他地方搜集的糧草分發到各村落,確保春耕能夠順利進行。對於城中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安排了義軍兵士搭建臨時庇護所,並指派專人負責他們的生活起居。


    韓辭曾暗中觀察過蕭燁的安排,不禁暗自點頭。他與劉三私下議論時說道:“蕭燁這人,雖不善戰場廝殺,卻是治理民生的能手。此人輔佐你,可謂天助。”劉三聞言笑著點頭:“蕭大人的確不凡,他治理得井井有條,我都覺得輕鬆不少。”


    短短一個月,襄城的秩序便煥然一新。街頭商販重新叫賣,農田裏恢複了往日的耕作景象,百姓的臉上也重新浮現出了希望的神色。蕭燁的名聲隨之傳揚開來,許多人提起他時,都會豎起大拇指:“這蕭大人,是個真正為百姓著想的好官啊!”


    襄城的安定使劉三在民間聲望大漲,越來越多的百姓主動前來投軍,短短時間內,義軍的兵力便由最初的三萬人擴充到了五萬之眾,劉三的勢力也因此逐漸穩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仙小酒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散鹿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散鹿夢並收藏尋仙小酒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