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太醫院,桂花飄香。庭院深處的小亭中,幾位白發蒼蒼的老太醫正在品茶論道。


    \"華醫者,今日請你來,是想討教一個問題。\"說話的是太醫院大宗師孫思邈的曾孫孫道濟,他撚著胡須,目光深邃。


    華千機恭敬行禮:\"請老大宗師指教。\"


    \"你這些日子在軍營改良軍糧,我聽說用了不少藥材,\"孫道濟說,\"這讓我想起家祖留下的一句話:醫食同源,補於未病。\"


    旁邊的幾位老太醫也來了興趣。其中王懷隱說:\"正是此理。老夫最近也在研究養生之道,發現飲食實在是關鍵。\"


    \"王老說得對,\"另一位老太醫李慈心接道,\"我們太醫院雖然主治疾病,但預防才是根本。\"


    華千機聽得認真。這幾位都是太醫院的泰鬥,各有所長。孫道濟精通內科,王懷隱擅長外科,李慈心則是婦科聖手。


    \"說來慚愧,\"華千機道,\"晚輩這些日子雖在鑽研軍糧,卻總覺得所學膚淺。\"


    \"此言差矣,\"孫道濟說,\"我聽說你那些軍糧方子,不僅解決了儲存問題,還能調養將士體魄。這正是醫食同源的道理。\"


    他站起身,走到亭邊的藥圃旁:\"你看這些藥材,哪些是可以食用的?\"


    華千機仔細觀察:\"迴老大宗師,這黃精可補氣,枸杞養肝,茯苓健脾......\"


    \"好!\"孫道濟讚許地點頭,\"那你可知這些藥材如何搭配,才能既養生,又美味?\"


    華千機想了想:\"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則。就像......\"


    他突然想到什麽,眼前一亮:\"就像軍營裏的''鐵騎餅''!我用黨參、黃芪為君,枸杞、茯苓為臣,再佐以陳皮、生薑,不僅補氣養血,還開胃健脾。\"


    \"妙!\"王懷隱擊掌,\"這不正是醫食同源的妙用?\"


    正說著,一陣腳步聲傳來。幾個年輕太醫抬著一個傷患匆匆而過。


    \"怎麽迴事?\"李慈心問。


    \"迴大人,是西市的一個商人,\"年輕太醫說,\"說是吃了變質的糧食,腹痛難忍。\"


    華千機和孫道濟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其中的關聯。


    \"我去看看。\"華千機說著就要起身。


    \"且慢,\"孫道濟攔住他,\"讓我們一起去。正好印證一下方才的討論。\"


    幾位老太醫一同來到病房。病人躺在榻上,麵色發青,冷汗涔涔。


    華千機把過脈後說:\"是寒毒入腹。\"


    \"說說你的看法。\"孫道濟道。


    \"脈象沉滯,舌苔發黑,這是寒毒鬱結所致,\"華千機說,\"而且從症狀來看,應該是糧食黴變引起的。\"


    \"如何治?\"


    \"治標要緊。先用薑湯溫中散寒,再用陳皮、厚樸行氣導滯。\"華千機說完,又補充道:\"但治本更重要。\"


    \"此話怎講?\"王懷隱問。


    \"這些日子我在研究軍糧,發現一個問題,\"華千機說,\"糧食變質,往往是因為儲存不當。但如果在儲存時就加入一些藥材......\"


    \"你是說預防?\"李慈心眼前一亮。


    \"正是。比如用陳皮、砂仁這些溫性藥材,不僅能防潮防蟲,還能增添香氣。\"


    \"好!\"孫道濟讚許道,\"這就是醫食同源的真諦。與其治病,不如防病。\"


    這時,病人又一陣劇烈腹痛。


    華千機立即著手配藥,一邊對旁邊的醫徒說:\"去取些生薑、陳皮來。對了,再拿些藿香。\"


    \"藿香?\"王懷隱問,\"為何用這個?\"


    \"藿香不僅能化濕,還能安神,\"華千機說,\"病人現在心神不寧,正需要這味藥。\"


    很快,藥煎好了。病人服下沒多久,果然緩解了許多。


    \"說來慚愧,\"華千機道,\"這個方子其實是從軍糧方子中得到的啟發。\"


    \"哦?此話怎講?\"


    \"楊家軍的方子裏有一味''暖胃散'',就是用薑、陳皮、藿香等藥材製成,\"華千機說,\"將士們在行軍途中,若是吃了不幹淨的東西,服下這個就能解除不適。\"


    \"有意思,\"孫道濟說,\"看來軍中也有不少養生妙法。\"


    \"是啊,\"華千機說,\"這些日子我在整理這些方子,發現裏麵蘊含了很多養生之道。\"


    \"說說看,\"孫道濟來了興趣,\"你從這些方子中有何心得?\"


    華千機想了想:\"我覺得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他取出隨身攜帶的醫案本:\"第一層是治病。比如剛才這個方子,就是針對寒毒入腹的。\"


    翻開第二頁:\"第二層是養生。像軍中的''鐵騎散'',就是根據將士們的體力消耗來調配的。\"


    最後翻到第三頁:\"第三層最為重要,是預防。如何通過日常飲食來增強體魄,避免生病。\"


    \"好!\"孫道濟擊掌,\"你能想到這三層,已經得其精要了。\"


    \"確實,\"王懷隱說,\"這不正是''上醫治未病''的道理?\"


    李慈心也點頭:\"將軍中的實踐經驗與醫理結合,確實很有見地。\"


    這時,病人已經好轉,能夠說話了。


    \"敢問醫者,\"病人虛弱地說,\"可有方子能預防這種情況?\"


    \"有。\"華千機取出一張紙,寫下幾味藥材,\"這些都是常見的調味品:幹薑、陳皮、砂仁、藿香、甘草。平日烹飪時加入一些,不僅可以增香,還能溫中健脾。\"


    \"這......\"病人有些驚訝,\"這些不是藥材嗎?\"


    \"醫食本是同源,\"孫道濟說,\"許多調味品都是良藥。關鍵在於如何運用。\"


    \"正是,\"華千機說,\"比如幹薑,冬日煮湯時加入,可以溫補;陳皮不僅能提味,還能理氣;砂仁既能增香,又能助消化......\"


    \"妙!\"王懷隱說,\"這樣百姓們就容易接受了。\"


    \"而且,\"李慈心補充,\"這些東西本就便宜易得,百姓們完全用得起。\"


    華千機繼續說:\"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楊家軍的方子裏,很多都是根據季節和地域來調整配方的。\"


    \"此話怎講?\"


    \"比如夏天行軍,方子裏會加入薄荷、菊花這些清涼之品;冬天則多用幹薑、桂皮這些溫性藥材。\"


    \"這不正是''因時製宜''嗎?\"孫道濟說。


    \"還有地域的考慮,\"華千機說,\"北方幹燥,方子裏就會加入滋潤的藥材;南方潮濕,則多用化濕的藥材。\"


    \"說到這裏,\"孫道濟突然想起什麽,\"你可知我家祖上還留下一本《千金食治》?\"


    \"《千金食治》?\"華千機眼前一亮,\"可是孫思邈大師的遺著?\"


    \"正是,\"孫道濟起身走到書架前,取出一本裝幀古樸的書籍,\"這裏麵專門記載了食療方麵的內容。\"


    華千機恭敬接過,翻開第一頁,隻見上麵寫著:\"食補勝於藥補,慎防勝於治療。\"


    \"這......\"華千機若有所悟,\"這不正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


    \"不止如此,\"孫道濟說,\"你且往後看。\"


    華千機繼續翻閱,越看越是驚訝:\"這裏麵對各種食材的性質、搭配都有詳細記載,甚至還有針對不同人群的調理方法!\"


    \"正是,\"王懷隱說,\"孫思邈大師早就看出了這個道理。可惜後人多重視用藥,反倒忽視了食療這一關鍵。\"


    \"這讓我想起一事,\"李慈心說,\"前些日子,城中多有貧民求醫,說是營養不良。若是能把這些道理推廣開來......\"


    \"對!\"華千機眼睛一亮,\"我們完全可以編一本通俗易懂的食療手冊,教給百姓們一些簡單的養生之道。\"


    \"好主意,\"孫道濟說,\"不過,這件事要從長計議。\"


    他沉思片刻:\"這樣吧,華醫者,你先把軍中的經驗和這本《千金食治》的內容結合起來,整理出一個基本框架。\"


    \"還要注意實用性,\"王懷隱補充,\"要用老百姓能買得起、容易理解的方法。\"


    \"對,\"李慈心說,\"最好能按四時八節來編排,這樣百姓們好掌握。\"


    就在這時,外麵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個小醫童跑進來:\"大事不好!城南又發現多起糧食中毒的案例!\"


    眾人臉色一變。


    \"看來這件事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孫道濟說,\"華醫者,你那個預防方子,可能要提前用上了。\"


    華千機點頭:\"我這就去準備。不過......\"他看了眼手中的《千金食治》,\"這本書能否借我參考幾日?\"


    \"你拿去吧,\"孫道濟說,\"現在正需要這些智慧。\"


    華千機鄭重地收起書,心中已經有了計劃:這不僅是一本醫書,更是解決當前危機的鑰匙。


    走出病房時,夕陽正好。秋風送來陣陣桂花香,讓人精神一振。


    這一天的論道,不僅讓華千機對醫食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讓他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使命:用這些古老的智慧,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而這,或許正是孫思邈當年記錄這些知識的初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廚食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灣的莎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灣的莎菈並收藏天廚食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