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華千機剛在養心殿為皇帝診完脈,就聽見外麵傳來一陣嘈雜。
\"司馬光求見!\"
這個聲音讓殿內眾人都是一愣。司馬光素來深居簡出,專注著述,很少參與朝廷紛爭。他這時候來,必有深意。
皇帝已經好轉,精神也恢複了不少:\"宣。\"
司馬光大步走入殿內,先是向皇帝行禮,然後轉向華千機:\"華醫者,昨夜老夫偶然得見一個有趣的典故,想請教一二。\"
華千機立即明白這是司馬光有話要說,便順著他的話題:\"不知是何典故?\"
\"說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有一次突患重病,\"司馬光撚須道,\"眾醫束手無策,最後是一個老農獻上了一道特製的羹湯,不但治好了病,還讓齊國的施政有了新的啟發。\"
殿內眾人都豎起耳朵。大家都知道,司馬光說的每一個典故都意有所指。
\"這羹湯有何特別之處?\"華千機問。
\"據說用了五味調和之法,\"司馬光說,\"酸甜苦辣鹹,各有側重,卻又相輔相成。老農說,治國如烹羹,太過或不及,都難以成湯。\"
華千機若有所思:\"司馬大人的意思是......\"
\"新政之爭,表麵上是激進與保守之爭,實則是過與不及之辯。\"司馬光說,\"就像醫者用藥,猛藥可治重症,卻也傷及元氣。溫補之法雖慢,卻能固本培元。\"
這番話一出,殿內眾人都露出思索的神色。範仲淹和呂夷簡更是若有所悟。
\"說得好!\"皇帝突然開口,\"朕昨日飲羹中毒,今日卻因羹得悟。司馬愛卿,你且詳細道來。\"
司馬光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臣已將想法寫在這裏。這是一個''五味調和''的施政方案......\"
他的方案分為五個方麵:
其一,關於農事。
\"就像調羹要用新鮮食材,治國首重農桑。應當減輕農稅,改良耕種之法......\"
其二,關於商賈。
\"如同香料點染,鹽鐵之利不可或缺。但當疏通商路,平抑物價,使百姓能享其利......\"
其三,關於軍政。
\"猶如火候之調節,既要整飭軍備,又要節製用度。華醫者改良軍糧一事,就很值得推廣......\"
其四,關於吏治。
\"似水之調和,官員選拔當如良廚擇材,不可急功近利,要以德行為先......\"
其五,關於民生。
\"這是如同味之總成,前麵種種,都是為了百姓能安居樂業,與民同甘共苦......\"
說到這裏,司馬光轉向華千機:\"華醫者以為如何?\"
華千機深深一揖:\"司馬大人此言,與醫食之道不謀而合。醫者治病,講究標本兼治。這''五味調和''之法,正是治國良方。\"
他取出昨夜配製的一包香料:\"比如這個,是臣根據''五味調和''之理研製的。聞之可清心明目,助人思慮。\"
司馬光接過聞了聞:\"好一個''五味調和''!不知華醫者如何配製?\"
\"這要從選料說起,\"華千機解釋道:
\"其一,用沉香為君,取其穩重持久。
其二,用檀香為臣,助其化濁為清。
其三,用丁香為佐,增其溫和之性。
其四,用龍涎為使,導其上達之力。
其五,用本土香料調和,使之根深葉茂。\"
\"這不正是為政之道嗎?\"司馬光讚歎,\"以仁德為君,以賢才為臣,以法度為佐,以吏治為使,以民心為本。五者調和,方成大器。\"
這時,呂夷簡突然起身:\"既然說到香料,老夫倒想請教華醫者一事。\"
\"呂大人請說。\"
\"聽說西夏進貢的''玉魂香''有問題,\"呂夷簡陰測測地說,\"不知華醫者能否辨別真偽?\"
華千機心中一凜,知道對方是在試探:\"正好,我昨夜研究了一些香料,或許能為大人解惑。\"
他取出幾個小瓷瓶:\"這些都是從不同渠道收集的香料樣品。呂大人請看......\"
他將瓷瓶逐一打開,讓眾人聞香:
\"這是正品玉魂香,氣味清雅;
這是仿製品,香氣浮躁;
這是摻雜了別的香料的,味道駁雜;
這是加了毒物的,暗藏殺機......\"
最後一瓶打開時,呂夷簡的臉色明顯變了。
\"這味道......\"司馬光若有所思,\"似乎在哪裏聞到過......\"
\"迴大人,\"華千機說,\"這正是昨日羹湯中的香氣。\"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驟然緊張。
呂夷簡強作鎮定:\"這...這不過是巧合罷了。\"
\"巧合?\"華千機不慌不忙地從袖中取出那個繡著芙蓉花的香囊,\"那這個又作何解釋?\"
呂夷簡臉色大變:\"你...你怎麽會有這個?\"
\"此物是在養心殿內發現的,\"華千機說,\"囊上的芙蓉花和''呂''字,似乎透露著某些信息。\"
司馬光接過香囊仔細檢查:\"這繡工,倒像是出自呂府千金之手。\"
\"正是家父愛女所繡。\"一個清朗的聲音突然響起。眾人轉頭看去,隻見一個年輕文士大步走來。
\"小弟呂晦之,見過諸位大人。\"年輕人先是行禮,然後直視著呂夷簡,\"家父,事已至此,何不說實話?\"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殿內眾人一時愕然。呂夷簡更是臉色鐵青:\"逆子!你......\"
\"孩兒知道自己這麽做會寒了父親的心,\"呂晦之沉聲道,\"但為了大宋的未來,不得不如此。\"
他轉向皇帝:\"陛下,孩兒有罪,請容孩兒將事情原委道來。\"
皇帝點點頭:\"說。\"
原來,呂晦之早就發現父親與西夏細作往來。起初他以為隻是普通的賄賂,後來才知道對方是想通過毒香來瓦解大宋的力量。
\"那天我無意中發現妹妹的繡品被人用來裝毒香,\"他說,\"這才知道事態嚴重。本想勸阻父親,卻發現......\"
\"發現什麽?\"範仲淹追問。
\"發現西夏使團不隻是賄賂了禮部的官員,還在軍中安插了眼線。他們想趁新政推行之際,在朝中製造混亂。\"
華千機心中一動:\"所以軍需案和這次的毒香事件......\"
\"正是一體兩麵。\"呂晦之說,\"他們先是用毒香試探,見計劃成功,就開始在軍需上動手腳。若不是華醫者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這番話說完,殿內一片寂靜。呂夷簡麵如死灰,癱坐在地。
\"陛下,\"司馬光突然開口,\"老臣以為,此事可以成為推行新政的契機。\"
\"哦?此話怎講?\"
\"新政之爭,表麵上是黨爭,實則關乎國運。\"司馬光說,\"今日之事證明,我朝確實需要改革。但改革之道,當如醫者治病,以五味調和為上。\"
他轉向華千機:\"華醫者,你的''五味調和''之法,不正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嗎?\"
華千機恭敬迴答:\"正是。醫者治病,既要去疾,更要養生。治國之道,也是如此。太過猛烈則傷元氣,太過和緩則病症難除。關鍵在於把握分寸,調和得當。\"
範仲淹眼前一亮:\"所以新政也應當采取漸進之策,既要革除積弊,又要顧及根本。\"
\"正是此理。\"司馬光說,\"臣請陛下明察:呂大人雖有大錯,但其子尚知大義。不如借此機會,既懲前,又治後。\"
皇帝思索片刻:\"那依愛卿之見,應當如何處置?\"
\"可效法醫者治病之道,\"司馬光說,\"先去其疾,後養其身。對呂大人,當革職查辦,以正視聽。但對呂晦之這樣的賢才,卻要妥善任用,以勵來者。\"
他停頓一下,又道:\"至於新政,也當如此。先整治急需改革之處,同時也要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循序漸進,方能取得實效。\"
範仲淹若有所思:\"確實,之前我們的改革步子邁得太大,難免引起反彈。若能如華醫者的五味調和之法,或許更容易為人接受。\"
華千機趁機補充:\"臣在醫治軍中將士時發現,很多問題都是積累已久,非一日之功可解。但隻要方向正確,假以時日,必能見效。\"
\"說得好!\"皇帝龍顏大悅,\"朕思來想去,終覺得非改革不可。但改革之道,確實需要講究方法。就如朕這次中毒,若不是華醫者以緩藥調理,恐怕早就......\"
他沒說完,但眾人都明白其中深意。
\"陛下聖明!\"司馬光說,\"臣請以華醫者的五味調和之法為基礎,重新擬定新政章程,使之既能除弊,又不傷身。\"
皇帝點頭:\"準奏。\"
就這樣,一場本應劍拔弩張的對決,因為司馬光的調和之策,反而讓新政有了新的轉機。
華千機走出養心殿時,司馬光叫住了他:
\"華醫者,老夫有一事相求。\"
\"大人請說。\"
\"老夫正在編撰一部曆史著作,名為《資治通鑒》。其中有一章專門記載各朝飲食民生之事。不知華醫者可願為我提供一些見解?\"
華千機大喜:\"這正是醫食之道的根本。能為大人效勞,是臣的榮幸。\"
離開皇宮後,司馬光邀請華千機到他的書齋一敘。
書齋名為\"涑水軒\",取自司馬光故鄉的一條小河。整個院落布置簡樸,但處處透著文人雅致。案頭上堆滿了典籍,都是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時收集的史料。
\"華醫者,你可知我為何對醫食之道如此關注?\"司馬光為華千機斟了一杯清茶。
茶是西湖龍井,清冽甘甜。華千機品了一口,輕聲道:\"莫非與大人編撰《資治通鑒》有關?\"
\"正是。\"司馬光說,\"史書記載的多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卻很少關注尋常百姓的飲食起居。但老夫以為,一個朝代的興衰,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之處。\"
他翻開案頭的一本史稿:\"比如這裏記載的漢武帝時期,因為窮兵黷武,導致百姓饑寒交迫。最後不得不下詔改革,這不正印證了醫食之道的重要性嗎?\"
華千機若有所思:\"大人是說,治國如同養生,要懂得適可而止?\"
\"正是此理。\"司馬光指著自己配的一株蘭花,\"你看這蘭花,澆水太多則爛根,澆水太少則枯萎。治國也是如此,過猶不及。\"
他站起來,在書架上取出一本medical文獻:\"這是前朝的《食療本草》,記載了許多藥膳方子。老夫注意到,其中很多理論都可以用於治國。\"
華千機接過來翻看,隻見書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食材的性質和搭配之法。
\"比如這裏說的''四氣五味''之說,\"司馬光指著一段文字,\"寒熱溫涼,相生相克。這不正是朝廷各派勢力的寫照嗎?\"
\"確實如此。\"華千機說,\"就像今日的新政之爭,表麵上是路線之爭,實則是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若能像調配藥膳一樣,讓它們達到平衡......\"
\"所以我想在《資治通鑒》中專門開一章,\"司馬光說,\"記載曆代的飲食民生之事。既為後人留下醫食參考,也能給治國者以啟示。\"
他取出一份詳細的提綱:\"這是我的初步構想,還請華醫者指教。\"
提綱分為幾個部分:
其一,論民生。
\"探討各朝飲食變遷與民生關係,從糧食產量到市井百態,皆要記載。\"
其二,論醫術。
\"曆代名醫的施治之法,尤其是那些影響朝政的醫案,都值得研究。\"
其三,論軍食。
\"軍糧的改良與保存,直接關係到國家戰力。這方麵華醫者最有發言權。\"
其四,論飲饌。
\"從官府到民間,各色飲食都要記錄。這些都是了解一個時代的窗口。\"
其五,論食德。
\"飲食之道,不隻是果腹,更寓含著做人處世的道理。\"
華千機認真看完,深感佩服:\"大人這個構想,可謂是前無古人。若能完成,必將成為千古巨著。\"
\"正因為任重道遠,\"司馬光說,\"所以特請華醫者相助。你在軍需案和這次毒香案中的表現,讓我看到了醫食之道的深遠意義。\"
他取出一個玉製的印章:\"這是我的私印,上麵刻著''涑水居士''四字。今日送給華醫者,也算是個紀念。\"
華千機受寵若驚:\"這...這怎麽使得?\"
\"你我二人,一個懸壺濟世,一個著書立說。表麵上看是不同的路,其實都是為了這天下蒼生。\"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
正說著,外麵傳來腳步聲。是範仲淹派人送來消息:朝廷已經決定對新政做出調整,準備采納司馬光的建議,以\"五味調和\"之法循序漸進。
\"這是好事。\"司馬光說,\"新政若能穩步推進,必能造福百姓。\"
華千機卻突然想到什麽:\"隻是這西夏細作的事......\"
\"你是擔心他們還會有後手?\"
\"正是。之前的軍需案和這次的毒香案,都顯示他們布局已久。即便這次敗露,恐怕還會有別的計劃。\"
司馬光沉思片刻:\"這倒提醒了我。明日歐陽修要辦一場文會,不如請華醫者也去參加。據說會有不少邊塞來的文人,或許能打聽到一些消息。\"
\"歐陽大人的文會?\"華千機有些驚訝。
\"不錯。\"司馬光笑道,\"他最近在研究飲食文化,說是要寫一部《食貨誌》。這次文會的主題,就是''食與文''。\"
華千機明白過來:\"所以大人是想......\"
\"文人筆下,往往藏著真相。\"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而真相,正是我們最需要的。\"
夜色漸深,涑水軒內燈火依舊明亮。
\"說起邊塞文人,\"華千機若有所思地說,\"我倒是想起一個奇怪的現象。\"
司馬光正在整理案頭的文稿,聞言抬起頭:\"哦?什麽現象?\"
\"之前在軍營查案時,我發現那些毒香的配方似乎暗合某種詩文格律。\"華千機取出一張寫滿筆記的紙,\"您看這個......\"
他指著紙上的幾行字:\"這些香料的配比,若按五言詩的格式排列,竟然能讀出某種韻律。\"
司馬光接過一看,眉頭緊蹙:\"有意思......這確實像是某種文人手筆。\"
\"而且,\"華千機續道,\"這種手法我在查閱醫書時也見過。宋齊邱的《食醫心鑒》中就有類似的記載,說是有人用詩詞格律來記錄藥方,以防外泄。\"
\"你的意思是,這些毒香配方可能出自某個精通醫術的文人之手?\"
\"不隻是醫術。\"華千機說,\"能把香料、毒藥和詩文如此巧妙地結合,此人恐怕還精通音律。因為這些配比的比例,與琴曲的節拍也頗為相似。\"
司馬光的神色越發凝重:\"這倒讓我想起一件事。前些時日,確實聽說有個西域來的琴師,在邊塞一帶很受歡迎。據說他不但能演奏各地曲調,還精通香料調配。\"
\"西域琴師?\"華千機心中一動,\"可知此人現在何處?\"
\"據說準備來汴京獻藝。\"司馬光說,\"而且......\"他壓低聲音,\"聽聞歐陽修的文會上,這人也會出現。\"
兩人對視一眼,都明白了對方的想法。
\"所以大人建議我去參加文會,是為了......\"
\"不錯。\"司馬光說,\"這次文會表麵上是談文論道,實則暗藏玄機。歐陽修邀請這個琴師,恐怕也有深意。\"
他站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卷竹簡:\"這是最近從西域傳來的一些文字記載。其中提到了一個叫''音香密錄''的術法,說是可以用音律配合香料,達到影響人心智的效果。\"
\"原來如此!\"華千機恍然大悟,\"難怪那些中毒的將士,不隻是身體受創,連心神都有些恍惚。這分明是......\"
\"音香之毒!\"司馬光說,\"比單純的毒藥更可怕。因為它不隻傷及肉身,還能摧毀意誌。\"
這時,外麵突然傳來一陣古怪的琴聲。聲音若有若無,卻讓人心中莫名煩躁。
\"這聲音......\"華千機警覺地起身。
\"不好!\"司馬光快步走到窗前,\"是西域的''亂心曲''!\"
華千機立即從懷中取出一包特製的安神香,點燃後插在窗邊的香爐中。淡雅的香氣漸漸驅散了那股令人不安的琴音。
\"好在你準備充分。\"司馬光鬆了口氣,\"看來對方是在試探。\"
\"不隻是試探。\"華千機說,\"他們是在警告我們,表示他們已經知道我們發現了他們的計劃。\"
\"那明日的文會......\"
\"恐怕會很熱鬧。\"華千機說,\"不過這倒給了我一個主意。\"
他從藥箱中取出幾味香料,開始調配:\"既然對方擅長以音製香,我們不妨以香克音。這些都是能安定心神的藥材,隻要配比得當......\"
司馬光在一旁看著他熟練地處理各種香料,不禁感慨:\"醫者仁心,當真是國之大幸。\"
\"大人過獎了。\"華千機一邊調配一邊說,\"我不過是盡己所能,報效朝廷。況且有大人這樣的賢臣在,何愁國事不興?\"
兩人相視一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堅定的信念。
夜色更深了,涑水軒外的風聲中似乎還飄蕩著若有若無的琴音。但有了華千機特製的安神香,那股令人不安的感覺已經消散。
\"時候不早了。\"司馬光說,\"你且早些休息,明日的文會還要養精蓄銳。\"
華千機起身告辭,臨走前看了眼案上的《資治通鑒》稿本。他知道,自己的醫食之道,或許真能在這部千古巨著中留下一筆。
而明日的文會,必定會是一場博弈。不是單純的文論,而是關乎國運的較量。
\"且看明日,\"他在心中暗道,\"到底是音勝香,還是香克音......\"
\"司馬光求見!\"
這個聲音讓殿內眾人都是一愣。司馬光素來深居簡出,專注著述,很少參與朝廷紛爭。他這時候來,必有深意。
皇帝已經好轉,精神也恢複了不少:\"宣。\"
司馬光大步走入殿內,先是向皇帝行禮,然後轉向華千機:\"華醫者,昨夜老夫偶然得見一個有趣的典故,想請教一二。\"
華千機立即明白這是司馬光有話要說,便順著他的話題:\"不知是何典故?\"
\"說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有一次突患重病,\"司馬光撚須道,\"眾醫束手無策,最後是一個老農獻上了一道特製的羹湯,不但治好了病,還讓齊國的施政有了新的啟發。\"
殿內眾人都豎起耳朵。大家都知道,司馬光說的每一個典故都意有所指。
\"這羹湯有何特別之處?\"華千機問。
\"據說用了五味調和之法,\"司馬光說,\"酸甜苦辣鹹,各有側重,卻又相輔相成。老農說,治國如烹羹,太過或不及,都難以成湯。\"
華千機若有所思:\"司馬大人的意思是......\"
\"新政之爭,表麵上是激進與保守之爭,實則是過與不及之辯。\"司馬光說,\"就像醫者用藥,猛藥可治重症,卻也傷及元氣。溫補之法雖慢,卻能固本培元。\"
這番話一出,殿內眾人都露出思索的神色。範仲淹和呂夷簡更是若有所悟。
\"說得好!\"皇帝突然開口,\"朕昨日飲羹中毒,今日卻因羹得悟。司馬愛卿,你且詳細道來。\"
司馬光從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臣已將想法寫在這裏。這是一個''五味調和''的施政方案......\"
他的方案分為五個方麵:
其一,關於農事。
\"就像調羹要用新鮮食材,治國首重農桑。應當減輕農稅,改良耕種之法......\"
其二,關於商賈。
\"如同香料點染,鹽鐵之利不可或缺。但當疏通商路,平抑物價,使百姓能享其利......\"
其三,關於軍政。
\"猶如火候之調節,既要整飭軍備,又要節製用度。華醫者改良軍糧一事,就很值得推廣......\"
其四,關於吏治。
\"似水之調和,官員選拔當如良廚擇材,不可急功近利,要以德行為先......\"
其五,關於民生。
\"這是如同味之總成,前麵種種,都是為了百姓能安居樂業,與民同甘共苦......\"
說到這裏,司馬光轉向華千機:\"華醫者以為如何?\"
華千機深深一揖:\"司馬大人此言,與醫食之道不謀而合。醫者治病,講究標本兼治。這''五味調和''之法,正是治國良方。\"
他取出昨夜配製的一包香料:\"比如這個,是臣根據''五味調和''之理研製的。聞之可清心明目,助人思慮。\"
司馬光接過聞了聞:\"好一個''五味調和''!不知華醫者如何配製?\"
\"這要從選料說起,\"華千機解釋道:
\"其一,用沉香為君,取其穩重持久。
其二,用檀香為臣,助其化濁為清。
其三,用丁香為佐,增其溫和之性。
其四,用龍涎為使,導其上達之力。
其五,用本土香料調和,使之根深葉茂。\"
\"這不正是為政之道嗎?\"司馬光讚歎,\"以仁德為君,以賢才為臣,以法度為佐,以吏治為使,以民心為本。五者調和,方成大器。\"
這時,呂夷簡突然起身:\"既然說到香料,老夫倒想請教華醫者一事。\"
\"呂大人請說。\"
\"聽說西夏進貢的''玉魂香''有問題,\"呂夷簡陰測測地說,\"不知華醫者能否辨別真偽?\"
華千機心中一凜,知道對方是在試探:\"正好,我昨夜研究了一些香料,或許能為大人解惑。\"
他取出幾個小瓷瓶:\"這些都是從不同渠道收集的香料樣品。呂大人請看......\"
他將瓷瓶逐一打開,讓眾人聞香:
\"這是正品玉魂香,氣味清雅;
這是仿製品,香氣浮躁;
這是摻雜了別的香料的,味道駁雜;
這是加了毒物的,暗藏殺機......\"
最後一瓶打開時,呂夷簡的臉色明顯變了。
\"這味道......\"司馬光若有所思,\"似乎在哪裏聞到過......\"
\"迴大人,\"華千機說,\"這正是昨日羹湯中的香氣。\"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驟然緊張。
呂夷簡強作鎮定:\"這...這不過是巧合罷了。\"
\"巧合?\"華千機不慌不忙地從袖中取出那個繡著芙蓉花的香囊,\"那這個又作何解釋?\"
呂夷簡臉色大變:\"你...你怎麽會有這個?\"
\"此物是在養心殿內發現的,\"華千機說,\"囊上的芙蓉花和''呂''字,似乎透露著某些信息。\"
司馬光接過香囊仔細檢查:\"這繡工,倒像是出自呂府千金之手。\"
\"正是家父愛女所繡。\"一個清朗的聲音突然響起。眾人轉頭看去,隻見一個年輕文士大步走來。
\"小弟呂晦之,見過諸位大人。\"年輕人先是行禮,然後直視著呂夷簡,\"家父,事已至此,何不說實話?\"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殿內眾人一時愕然。呂夷簡更是臉色鐵青:\"逆子!你......\"
\"孩兒知道自己這麽做會寒了父親的心,\"呂晦之沉聲道,\"但為了大宋的未來,不得不如此。\"
他轉向皇帝:\"陛下,孩兒有罪,請容孩兒將事情原委道來。\"
皇帝點點頭:\"說。\"
原來,呂晦之早就發現父親與西夏細作往來。起初他以為隻是普通的賄賂,後來才知道對方是想通過毒香來瓦解大宋的力量。
\"那天我無意中發現妹妹的繡品被人用來裝毒香,\"他說,\"這才知道事態嚴重。本想勸阻父親,卻發現......\"
\"發現什麽?\"範仲淹追問。
\"發現西夏使團不隻是賄賂了禮部的官員,還在軍中安插了眼線。他們想趁新政推行之際,在朝中製造混亂。\"
華千機心中一動:\"所以軍需案和這次的毒香事件......\"
\"正是一體兩麵。\"呂晦之說,\"他們先是用毒香試探,見計劃成功,就開始在軍需上動手腳。若不是華醫者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這番話說完,殿內一片寂靜。呂夷簡麵如死灰,癱坐在地。
\"陛下,\"司馬光突然開口,\"老臣以為,此事可以成為推行新政的契機。\"
\"哦?此話怎講?\"
\"新政之爭,表麵上是黨爭,實則關乎國運。\"司馬光說,\"今日之事證明,我朝確實需要改革。但改革之道,當如醫者治病,以五味調和為上。\"
他轉向華千機:\"華醫者,你的''五味調和''之法,不正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嗎?\"
華千機恭敬迴答:\"正是。醫者治病,既要去疾,更要養生。治國之道,也是如此。太過猛烈則傷元氣,太過和緩則病症難除。關鍵在於把握分寸,調和得當。\"
範仲淹眼前一亮:\"所以新政也應當采取漸進之策,既要革除積弊,又要顧及根本。\"
\"正是此理。\"司馬光說,\"臣請陛下明察:呂大人雖有大錯,但其子尚知大義。不如借此機會,既懲前,又治後。\"
皇帝思索片刻:\"那依愛卿之見,應當如何處置?\"
\"可效法醫者治病之道,\"司馬光說,\"先去其疾,後養其身。對呂大人,當革職查辦,以正視聽。但對呂晦之這樣的賢才,卻要妥善任用,以勵來者。\"
他停頓一下,又道:\"至於新政,也當如此。先整治急需改革之處,同時也要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循序漸進,方能取得實效。\"
範仲淹若有所思:\"確實,之前我們的改革步子邁得太大,難免引起反彈。若能如華醫者的五味調和之法,或許更容易為人接受。\"
華千機趁機補充:\"臣在醫治軍中將士時發現,很多問題都是積累已久,非一日之功可解。但隻要方向正確,假以時日,必能見效。\"
\"說得好!\"皇帝龍顏大悅,\"朕思來想去,終覺得非改革不可。但改革之道,確實需要講究方法。就如朕這次中毒,若不是華醫者以緩藥調理,恐怕早就......\"
他沒說完,但眾人都明白其中深意。
\"陛下聖明!\"司馬光說,\"臣請以華醫者的五味調和之法為基礎,重新擬定新政章程,使之既能除弊,又不傷身。\"
皇帝點頭:\"準奏。\"
就這樣,一場本應劍拔弩張的對決,因為司馬光的調和之策,反而讓新政有了新的轉機。
華千機走出養心殿時,司馬光叫住了他:
\"華醫者,老夫有一事相求。\"
\"大人請說。\"
\"老夫正在編撰一部曆史著作,名為《資治通鑒》。其中有一章專門記載各朝飲食民生之事。不知華醫者可願為我提供一些見解?\"
華千機大喜:\"這正是醫食之道的根本。能為大人效勞,是臣的榮幸。\"
離開皇宮後,司馬光邀請華千機到他的書齋一敘。
書齋名為\"涑水軒\",取自司馬光故鄉的一條小河。整個院落布置簡樸,但處處透著文人雅致。案頭上堆滿了典籍,都是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時收集的史料。
\"華醫者,你可知我為何對醫食之道如此關注?\"司馬光為華千機斟了一杯清茶。
茶是西湖龍井,清冽甘甜。華千機品了一口,輕聲道:\"莫非與大人編撰《資治通鑒》有關?\"
\"正是。\"司馬光說,\"史書記載的多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卻很少關注尋常百姓的飲食起居。但老夫以為,一個朝代的興衰,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之處。\"
他翻開案頭的一本史稿:\"比如這裏記載的漢武帝時期,因為窮兵黷武,導致百姓饑寒交迫。最後不得不下詔改革,這不正印證了醫食之道的重要性嗎?\"
華千機若有所思:\"大人是說,治國如同養生,要懂得適可而止?\"
\"正是此理。\"司馬光指著自己配的一株蘭花,\"你看這蘭花,澆水太多則爛根,澆水太少則枯萎。治國也是如此,過猶不及。\"
他站起來,在書架上取出一本medical文獻:\"這是前朝的《食療本草》,記載了許多藥膳方子。老夫注意到,其中很多理論都可以用於治國。\"
華千機接過來翻看,隻見書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食材的性質和搭配之法。
\"比如這裏說的''四氣五味''之說,\"司馬光指著一段文字,\"寒熱溫涼,相生相克。這不正是朝廷各派勢力的寫照嗎?\"
\"確實如此。\"華千機說,\"就像今日的新政之爭,表麵上是路線之爭,實則是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若能像調配藥膳一樣,讓它們達到平衡......\"
\"所以我想在《資治通鑒》中專門開一章,\"司馬光說,\"記載曆代的飲食民生之事。既為後人留下醫食參考,也能給治國者以啟示。\"
他取出一份詳細的提綱:\"這是我的初步構想,還請華醫者指教。\"
提綱分為幾個部分:
其一,論民生。
\"探討各朝飲食變遷與民生關係,從糧食產量到市井百態,皆要記載。\"
其二,論醫術。
\"曆代名醫的施治之法,尤其是那些影響朝政的醫案,都值得研究。\"
其三,論軍食。
\"軍糧的改良與保存,直接關係到國家戰力。這方麵華醫者最有發言權。\"
其四,論飲饌。
\"從官府到民間,各色飲食都要記錄。這些都是了解一個時代的窗口。\"
其五,論食德。
\"飲食之道,不隻是果腹,更寓含著做人處世的道理。\"
華千機認真看完,深感佩服:\"大人這個構想,可謂是前無古人。若能完成,必將成為千古巨著。\"
\"正因為任重道遠,\"司馬光說,\"所以特請華醫者相助。你在軍需案和這次毒香案中的表現,讓我看到了醫食之道的深遠意義。\"
他取出一個玉製的印章:\"這是我的私印,上麵刻著''涑水居士''四字。今日送給華醫者,也算是個紀念。\"
華千機受寵若驚:\"這...這怎麽使得?\"
\"你我二人,一個懸壺濟世,一個著書立說。表麵上看是不同的路,其實都是為了這天下蒼生。\"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
正說著,外麵傳來腳步聲。是範仲淹派人送來消息:朝廷已經決定對新政做出調整,準備采納司馬光的建議,以\"五味調和\"之法循序漸進。
\"這是好事。\"司馬光說,\"新政若能穩步推進,必能造福百姓。\"
華千機卻突然想到什麽:\"隻是這西夏細作的事......\"
\"你是擔心他們還會有後手?\"
\"正是。之前的軍需案和這次的毒香案,都顯示他們布局已久。即便這次敗露,恐怕還會有別的計劃。\"
司馬光沉思片刻:\"這倒提醒了我。明日歐陽修要辦一場文會,不如請華醫者也去參加。據說會有不少邊塞來的文人,或許能打聽到一些消息。\"
\"歐陽大人的文會?\"華千機有些驚訝。
\"不錯。\"司馬光笑道,\"他最近在研究飲食文化,說是要寫一部《食貨誌》。這次文會的主題,就是''食與文''。\"
華千機明白過來:\"所以大人是想......\"
\"文人筆下,往往藏著真相。\"司馬光意味深長地說,\"而真相,正是我們最需要的。\"
夜色漸深,涑水軒內燈火依舊明亮。
\"說起邊塞文人,\"華千機若有所思地說,\"我倒是想起一個奇怪的現象。\"
司馬光正在整理案頭的文稿,聞言抬起頭:\"哦?什麽現象?\"
\"之前在軍營查案時,我發現那些毒香的配方似乎暗合某種詩文格律。\"華千機取出一張寫滿筆記的紙,\"您看這個......\"
他指著紙上的幾行字:\"這些香料的配比,若按五言詩的格式排列,竟然能讀出某種韻律。\"
司馬光接過一看,眉頭緊蹙:\"有意思......這確實像是某種文人手筆。\"
\"而且,\"華千機續道,\"這種手法我在查閱醫書時也見過。宋齊邱的《食醫心鑒》中就有類似的記載,說是有人用詩詞格律來記錄藥方,以防外泄。\"
\"你的意思是,這些毒香配方可能出自某個精通醫術的文人之手?\"
\"不隻是醫術。\"華千機說,\"能把香料、毒藥和詩文如此巧妙地結合,此人恐怕還精通音律。因為這些配比的比例,與琴曲的節拍也頗為相似。\"
司馬光的神色越發凝重:\"這倒讓我想起一件事。前些時日,確實聽說有個西域來的琴師,在邊塞一帶很受歡迎。據說他不但能演奏各地曲調,還精通香料調配。\"
\"西域琴師?\"華千機心中一動,\"可知此人現在何處?\"
\"據說準備來汴京獻藝。\"司馬光說,\"而且......\"他壓低聲音,\"聽聞歐陽修的文會上,這人也會出現。\"
兩人對視一眼,都明白了對方的想法。
\"所以大人建議我去參加文會,是為了......\"
\"不錯。\"司馬光說,\"這次文會表麵上是談文論道,實則暗藏玄機。歐陽修邀請這個琴師,恐怕也有深意。\"
他站起身,從書架上取下一卷竹簡:\"這是最近從西域傳來的一些文字記載。其中提到了一個叫''音香密錄''的術法,說是可以用音律配合香料,達到影響人心智的效果。\"
\"原來如此!\"華千機恍然大悟,\"難怪那些中毒的將士,不隻是身體受創,連心神都有些恍惚。這分明是......\"
\"音香之毒!\"司馬光說,\"比單純的毒藥更可怕。因為它不隻傷及肉身,還能摧毀意誌。\"
這時,外麵突然傳來一陣古怪的琴聲。聲音若有若無,卻讓人心中莫名煩躁。
\"這聲音......\"華千機警覺地起身。
\"不好!\"司馬光快步走到窗前,\"是西域的''亂心曲''!\"
華千機立即從懷中取出一包特製的安神香,點燃後插在窗邊的香爐中。淡雅的香氣漸漸驅散了那股令人不安的琴音。
\"好在你準備充分。\"司馬光鬆了口氣,\"看來對方是在試探。\"
\"不隻是試探。\"華千機說,\"他們是在警告我們,表示他們已經知道我們發現了他們的計劃。\"
\"那明日的文會......\"
\"恐怕會很熱鬧。\"華千機說,\"不過這倒給了我一個主意。\"
他從藥箱中取出幾味香料,開始調配:\"既然對方擅長以音製香,我們不妨以香克音。這些都是能安定心神的藥材,隻要配比得當......\"
司馬光在一旁看著他熟練地處理各種香料,不禁感慨:\"醫者仁心,當真是國之大幸。\"
\"大人過獎了。\"華千機一邊調配一邊說,\"我不過是盡己所能,報效朝廷。況且有大人這樣的賢臣在,何愁國事不興?\"
兩人相視一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堅定的信念。
夜色更深了,涑水軒外的風聲中似乎還飄蕩著若有若無的琴音。但有了華千機特製的安神香,那股令人不安的感覺已經消散。
\"時候不早了。\"司馬光說,\"你且早些休息,明日的文會還要養精蓄銳。\"
華千機起身告辭,臨走前看了眼案上的《資治通鑒》稿本。他知道,自己的醫食之道,或許真能在這部千古巨著中留下一筆。
而明日的文會,必定會是一場博弈。不是單純的文論,而是關乎國運的較量。
\"且看明日,\"他在心中暗道,\"到底是音勝香,還是香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