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紫禁城武英殿中,殿門大開,微風拂過,吹動著殿內的紗幔。朱棣身著一襲寬鬆的常服,坐在寬大的書桌後,手中輕輕轉動著一支毛筆,眼神望向遠方,似乎在思索著什麽。徐妙雲坐在一旁的軟榻上,手持書卷,正細細翻閱。


    朱棣放下毛筆,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宮外的市井景象,開口道:“妙雲,如今大明看似繁榮昌盛,但這稅收之弊卻如隱疾一般,時刻威脅著國家的根基。我們穿越而來,深知攤丁入畝與一條鞭法的益處,是時候改變這現狀了。”


    徐妙雲放下書卷,起身走到朱棣身旁,輕聲說道:“陛下所言極是。隻是此二法雖能從根本上解決稅收問題,但推行起來必定阻力重重。”


    朱棣微微點頭,目光堅定:“正因為如此,才需召集眾人商議。傳太子、太子妃,還有楊榮、楊士奇、楊浦進宮,就今日午後,在這武英殿議事。”


    午後,陽光透過雲層灑在武英殿的金磚上,熠熠生輝。太子朱高熾與太子妃張妍率先步入殿內,朱高熾身形富態,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張妍則儀態萬千,神色端莊。緊接著,楊榮、楊士奇、楊浦三人聯袂而至,他們步伐穩健,神情肅穆。


    眾人向朱棣和徐妙雲行禮完畢後,朱棣示意大家入座。他站起身來,雙手背後,在殿中緩緩踱步,目光掃視眾人:“今日把你們招來,是要商議兩件關乎大明未來的大事 —— 攤丁入畝與一條鞭法。想必你們對這兩項舉措或多或少有所聽聞,但朕還是要詳細講講。”


    朱棣詳述攤丁入畝


    朱棣停下腳步,神色凝重,緩緩說道:“先說說這攤丁入畝。諸位,我大明現行的丁稅製度,是以人頭來計征賦稅的。在這種製度下,出現了諸多弊端。大家想想,普通百姓家中人口眾多,為了維持生計,辛苦勞作,可田產卻少得可憐。然而,他們卻要按照家中的人口數量來繳納丁稅。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他微微皺眉,眼中流露出憂慮之色,繼續說道:“就拿一個五口之家來說,家中僅有幾畝薄田,每年收獲的糧食,除去一家人的口糧,所剩無幾。但即便如此,還得按照五個人頭來繳納丁稅。這使得許多家庭在溫飽線上苦苦掙紮,甚至為了逃避丁稅,不得不隱匿人口。”


    朱棣的聲音逐漸提高,帶著一絲憤慨:“而那些豪門富戶呢?他們憑借著權勢和財富,大量兼並土地,田連阡陌。可按照現有的製度,他們所繳納的丁稅,僅僅是按照家中的丁口數量來計算。相比他們龐大的田產和財富,這點賦稅簡直微不足道。如此一來,賦稅的公平性何在?國家的稅收又怎能不受到影響?”


    朱棣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攤丁入畝,就是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局麵。將丁銀攤入田賦之中,統一征收。從此以後,賦稅的多少,將主要依據土地的多寡來確定。田多的人家,自然要多納稅;田少的人家,納稅相對較少;而那些沒有土地的窮苦百姓,則無需繳納丁稅。這樣做,既能減輕窮苦百姓的負擔,讓他們能夠安心生產生活,又能確保國家的稅收來源,讓稅收更加公平合理。”


    朱棣細解一條鞭法


    說完攤丁入畝,朱棣稍作停頓,走到書桌前,拿起一杯茶,輕抿一口,潤了潤嗓子,接著說道:“接下來,再講講這一條鞭法。”


    他放下茶杯,雙手撐在書桌上,目光炯炯有神:“如今我大明的賦稅征收,項目繁多,極為繁雜。田賦要收,各種名目的徭役也要征,還有數不清的雜征。這些賦稅和徭役,征收的方式和時間各不相同,百姓們往往被弄得暈頭轉向,苦不堪言。”


    朱棣眉頭緊皺,神情嚴肅:“而且,這種繁雜的稅收製度,給了各級官吏可乘之機。他們在征收賦稅的過程中,肆意刁難百姓,巧立名目,額外征收費用,中飽私囊。百姓們不僅要承受沉重的賦稅負擔,還要遭受官吏的盤剝,生活愈發艱難。”


    他緩緩直起身來,語氣加重:“一條鞭法,就是要對這種混亂的局麵進行徹底改革。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所有“所有的雜征,統統合並為一項,征收銀兩。” 朱棣目光銳利地掃視眾人,加重語氣強調,“並且按畝折算繳納。如此一來,百姓隻需在規定時間,按照自家田畝數量折算成相應的銀兩繳納即可,再也不用為應付各種名目的賦稅而疲於奔命。”


    朱高熾微微眯起眼睛,認真思索後,起身抱拳說道:“父皇,如此一來,百姓繳納賦稅確實便利許多。可兒臣擔心,以銀兩征收賦稅,這對於一些偏遠地區,尤其是不常與外界通商、難以獲取銀兩的百姓來說,會不會反而增添負擔?”


    朱棣微微點頭,對朱高熾的提問表示認可:“高熾,你能想到這一層,可見用心。這確實是個問題。但朕以為,隨著一條鞭法的推行,商品經濟必然會進一步發展,銀兩的流通也會更加廣泛。在推行初期,對於那些確實難以獲取銀兩的地區,可以允許他們在一定期限內,以實物代替銀兩繳納賦稅,但這隻是權宜之計。長遠來看,要引導百姓參與到商品交易之中,讓他們能夠順利獲取銀兩來完稅。”


    楊士奇捋著胡須,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聖明。隻是這折算的比例至關重要,若折算不合理,依舊會讓百姓遭受損失。臣以為,需派遣得力官員,深入各地,根據當地實際的物價、田畝產量等情況,製定出公平合理的折算標準。”


    朱棣讚許地看了楊士奇一眼:“楊愛卿所言極是。這折算比例必須要精準合理,容不得半點馬虎。在製定標準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當地百姓、士紳的意見,確保公平公正。”


    這時,楊浦微微躬身,沉穩地說道:“陛下,皇後,推行這兩項新政,除了要應對豪門勳貴的阻力和解決百姓賦稅的具體問題,還需考慮到地方財政的收支平衡。以往的稅收方式下,地方財政有多種收入渠道,如今兩項新政推行,地方財政收入結構改變,若不提前規劃,恐會出現地方財政運轉困難的情況。”


    徐妙雲輕輕點頭,眼神中透著睿智:“楊愛卿思慮周全。此事需戶部牽頭,會同各地布政使司,詳細核算各地的財政收支情況,提前製定應對之策。對於財政缺口較大的地區,朝廷可適當給予補貼,同時也要鼓勵地方通過發展商業、手工業等方式,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楊榮雙手抱拳,高聲說道:“陛下,皇後,新政雖難,但關乎我大明的長治久安,臣等定當全力以赴。隻是這新政推行,還需一個強有力的統籌機構,協調各方事務,確保新政順利推進。”


    朱棣神色威嚴,大手一揮:“朕決定成立新政推行司,由太子朱高熾總領其事,楊榮、楊士奇、楊浦三位愛卿協同輔佐。太子妃張妍也可參與其中,為新政出謀劃策。你們要緊密配合,遇到問題及時向朕與皇後匯報。”


    朱高熾趕忙上前,單膝跪地,鄭重說道:“兒臣領命!定不負父皇母後所托,全力推行新政。”


    張妍也微微福身,柔聲道:“臣妾定當盡心盡力,協助太子殿下。”


    朱棣看著眾人,目光中滿是期待與信任:“朕相信你們。這兩項新政,是我大明走向繁榮昌盛的關鍵一步。雖然前路艱難,但隻要我們君臣一心,定能克服重重困難,讓新政在我大明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讓百姓受益,讓國家富強!”


    眾人齊聲高唿:“陛下聖明!臣等願為新政赴湯蹈火!”


    此時,陽光透過雲層,灑在武英殿內,映照在眾人堅毅的臉龐上,仿佛預示著這場變革的曙光,正緩緩照亮大明的未來 。


    朱棣微微頷首,臉上浮現出一絲欣慰的笑容,說道:“既然如此,那便即刻著手準備。推行新政,宣傳乃是先行之事。楊榮,此事就交由你來主抓。”


    楊榮立刻拱手領命:“陛下放心,臣定會讓新政的好處廣為人知。臣打算先組織翰林院的學士們撰寫一係列文章,從各個角度闡釋攤丁入畝與一條鞭法的益處,張貼在各地的城門口、集市等人流密集之處。同時,派遣官員到各地學府、書院,舉辦新政宣講會,向學子們詳細講解新政內容。學子們日後分散各地,便能將新政的理念傳播開來。”


    朱棣滿意地點點頭:“很好,不過宣傳之時,言辭要通俗易懂,務必讓百姓們都能聽得明白。切不可用那些晦澀難懂的文辭,以免百姓誤解。”


    楊榮恭敬答道:“陛下慮事周全,臣定會叮囑下去。”


    朱棣接著看向楊士奇,說道:“楊愛卿,土地丈量與賦稅折算標準製定這兩件大事,朕就交給你負責。你可有什麽想法?”


    楊士奇神情嚴肅,認真答道:“陛下,土地丈量是個龐大且複雜的工程,臣打算挑選一批清正廉潔、精通地理測量與田畝核算的官員,分赴各地。為確保丈量準確公正,在丈量過程中,要讓當地的裏正、鄉紳以及百姓代表參與監督。對於土地的肥瘦等級,也要綜合多方意見進行評定。至於賦稅折算標準,臣會派遣專人收集各地的糧食產量、物價等數據,根據實際情況,製定出合理且符合當地實情的折算比例。”


    朱棣微微皺眉,提醒道:“丈量土地和製定折算標準時,切不可讓地方官吏借機盤剝百姓。若有貪汙腐敗、徇私舞弊者,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楊士奇堅定地說:“陛下放心,臣定會嚴格監管,一旦發現此類惡行,絕不姑息。”


    隨後,朱棣將目光投向楊浦:“楊愛卿,新政推行過程中的財政核算與調配,就由你統籌。這方麵事務繁雜瑣碎,卻又至關重要,你可有應對之策?”


    楊浦沉穩地迴答:“陛下,臣首先會讓戶部對全國的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全麵清查,梳理出各地原有的賦稅收入和支出項目。在新政推行後,密切關注地方財政的變化,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合理調配財政資金。對於一些因新政實施而出現財政困難的地區,除了朝廷補貼和鼓勵地方開源外,還可以通過調整稅收上繳比例等方式,幫助地方度過難關。同時,建立嚴格的財政審計製度,確保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公開透明。”


    朱棣點頭稱讚:“很好,財政乃國家命脈,必須謹慎對待。”


    這時,太子朱高熾開口道:“父皇,兒臣認為在新政推行過程中,應設立舉報渠道。讓百姓們能夠及時舉報那些在新政執行過程中違法亂紀的官員。對於舉報屬實者,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可以讓新政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監督。”


    朱棣露出讚許的神色:“高熾此建議甚好。如此一來,既能讓百姓參與到新政推行中來,又能對官員形成有效約束。傳朕旨意,各地要設立專門的舉報箱,安排專人負責管理,確保舉報信息能夠及時傳達。”


    太子妃張妍輕聲說道:“陛下,臣妾覺得在新政推行初期,可以先選擇幾個地區進行試點。觀察新政在這些地區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教訓,再逐步向全國推廣。這樣可以降低新政推行的風險,避免出現大的問題。”


    朱棣和徐妙雲對視一眼,徐妙雲微笑著點頭表示讚同。朱棣說道:“太子妃所言有理。此事就由太子負責挑選試點地區,密切關注試點情況。”


    朱高熾應道:“兒臣明白。”


    朱棣環顧眾人,目光中透著堅定:“諸位,新政推行,關係重大。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朕與皇後會全力支持你們。希望大家齊心協力,為我大明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麵!”


    眾人再次齊聲應道:“臣等謹遵聖命!”


    朱棣揮了揮手:“今日就先商議到這裏,各自迴去準備。待諸事安排妥當,即刻推行新政。”


    眾人行禮後,依次退出武英殿。朱棣望著眾人離去的背影,對徐妙雲輕聲說道:“妙雲,朕相信,有他們相助,這新政定能成功。”


    徐妙雲微微頷首,目光中滿是期許:“陛下深謀遠慮,又有如此得力的臣子輔佐,大明定會越來越好。隻是這過程中,還需多多留意各方動向,及時應對。


    朱棣輕輕歎了口氣,說道:“是啊,新政觸動多方利益,必然會有諸多波折。那些豪門勳貴,向來享受著特權,新政推行,他們首當其衝利益受損,恐怕不會輕易罷休。”


    徐妙雲微微皺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陛下所言極是。但我們既已決定推行新政,便不能退縮。這些年來,朝廷財政日益緊張,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改革,大明的未來堪憂。”


    朱棣握緊拳頭,語氣堅定:“不錯,朕意已決。若有人敢公然反對新政,妄圖從中作梗,朕絕不姑息遷就!”


    此時,朱高熾和太子妃張妍返迴武英殿。朱高熾一臉憂慮地說道:“父皇,母後,兒臣剛剛想到,新政推行,可能會引起一些勳貴武將的不滿。他們手握兵權,若是聯合起來抵製新政,後果不堪設想。”


    朱棣神色一凜,沉思片刻後說道:“高熾,你擔憂的不無道理。但朕也並非毫無準備。朕會先安撫好那些忠心耿耿、深明大義的勳貴武將,曉以新政對國家、對他們自身長遠利益的好處。對於那些妄圖興風作浪的人,朕會提前布局,掌控他們的動向。必要時,會采取雷霆手段,確保新政順利推行。”


    太子妃張妍說道:“陛下,兒臣覺得也可給那些勳貴一些出路。比如在新政推行過程中,為他們提供一些參與商業、實業發展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新的領域中獲取利益,以此減少他們對新政的抵觸情緒。”


    徐妙雲微微點頭,讚同道:“太子妃這個想法不錯。勳貴們若能看到新政給他們帶來新的機遇,或許會減少反對的聲音。可以挑選幾位德高望重、有影響力的勳貴,先與他們私下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再對症下藥。”


    朱棣看向朱高熾:“高熾,此事就由你去辦。挑選幾位合適的勳貴,與他們好好談談。既要表明朕推行新政的決心,也要讓他們看到新政帶來的好處。談話過程中,要注意分寸,不可泄露過多機密。”


    朱高熾領命道:“兒臣明白,兒臣定會謹慎行事。”


    朱棣接著說道:“還有,新政推行司成立後,要盡快製定詳細的工作流程和規章製度。明確各官員的職責權限,避免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同時,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傳遞機製,讓各地的新政推行情況能夠及時準確地反饋到朝廷。”


    朱高熾點頭稱是:“兒臣會督促楊榮、楊士奇、楊浦三位大人盡快落實。”


    朱棣又叮囑道:“在選拔新政推行官員時,一定要嚴格把關。這些官員是新政推行的關鍵,必須清正廉潔、有能力且有決心。對於那些品行不端、心懷叵測之人,堅決不能任用。”


    朱高熾認真答道:“兒臣記住了。兒臣會與三位大人一起,仔細考察每一位候選官員,確保新政推行隊伍的純潔性和專業性。”


    徐妙雲看著朱高熾和太子妃張妍,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二人要相互扶持,共同為新政出謀劃策。這是關乎大明命運的大事,切不可掉以輕心。”


    朱高熾和太子妃張妍齊聲說道:“兒臣(臣妾)謹遵母後教誨。”


    朱棣揮了揮手:“去吧,好好籌備。朕期待看到新政順利推行,給大明帶來新氣象。”


    朱高熾和太子妃張妍行禮後,再次退出武英殿。朱棣和徐妙雲站在殿中,望著殿外的天空,目光中充滿了對新政的期待與決心,他們深知,前方的道路布滿荊棘,但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他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 。


    徐妙雲輕輕走到窗邊,望著遠方,輕聲說道:“陛下,新政推行關乎民生社稷,可這一路必然艱辛。臣妾擔心在執行過程中,一些政策會走樣變形,到時候受苦的還是百姓。”


    朱棣走到她身旁,微微皺眉道:“朕也有此擔憂。這就需要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管。朕打算派遣一些親信大臣,以巡視之名,暗中監督新政推行情況。一旦發現有官員陽奉陰違,就地處決,以儆效尤。”


    徐妙雲轉身看向朱棣,眼中帶著一絲憂慮:“陛下,此舉雖能起到震懾作用,但臣妾以為,在懲處官員的同時,也需注重引導和教育。畢竟新政實施,許多官員也是初次接觸,難免會出現理解偏差和執行失誤。不如開設新政培訓課程,讓官員們深入學習新政內容和精神,再派往各地推行,如此或許能減少失誤。”


    朱棣微微點頭,思索片刻後道:“皇後所言有理。朕會讓禮部和新政推行司共同籌備新政培訓事宜。讓朝中的大臣們為各地官員講解新政要點,確保他們能準確領會,公正執行。”


    這時,太監來報:“陛下,英國公張輔求見。”


    朱棣與徐妙雲對視一眼,朱棣說道:“快請進來。”


    張輔大步走進武英殿,行禮道:“陛下,皇後,臣聽聞陛下欲推行新政,特來求見。”


    朱棣微微點頭,說道:“英國公,此次新政推行,關乎我大明興衰。想必你也有所了解,可有什麽看法?”


    張輔神色凝重,說道:“陛下,臣以為新政若能順利推行,對我大明自然是好事。隻是這新政涉及麵廣,觸動諸多利益,推行起來恐非易事。”


    朱棣看著張輔,目光堅定:“英國公,朕知道其中艱難。但如今朝廷財政吃緊,百姓負擔過重,若不改革,大明隱患重重。朕意已決,定要推行新政。英國公乃朕肱股之臣,可有什麽建議?”


    張輔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臣認為首先要穩定軍心。新政推行,一些勳貴武將可能會心生不滿,陛下需先安撫好他們,讓他們明白新政對國家、對軍隊的好處。臣願為陛下奔走,勸說那些勳貴們以大局為重。”


    朱棣麵露欣慰之色:“英國公深明大義,有你相助,朕心安許多。你在勳貴武將中威望極高,若能出麵勸說,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張輔接著說道:“另外,新政推行過程中,還需注意輿論導向。民間或許會有一些不實傳言,擾亂人心。陛下可讓禮部和都察院加強對輿論的管控,及時澄清謠言,宣揚新政的好處。”


    徐妙雲微笑著說道:“英國公所慮周全。如今新政未行,輿論先行至關重要。要讓百姓從心底認可新政,才能更好地推行。”


    朱棣說道:“英國公,此事就交由你來負責。協調禮部和都察院,把控好輿論方向。”


    張輔拱手領命:“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朱棣拍了拍張輔的肩膀:“有英國公助力,朕對新政推行更有信心了。英國公迴去後,若有什麽想法,可隨時進宮與朕商議。”


    張輔行禮告退:“臣告退,陛下、皇後保重。”


    待張輔離去後,朱棣對徐妙雲說道:“皇後,有英國公支持,新政推行又多了幾分勝算。”


    徐妙雲點頭道:“是啊,張輔威望高、能力強,有他從中斡旋,想必能化解不少矛盾。隻是新政推行千頭萬緒,後續還會有更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應對。”


    朱棣目光堅定,望向遠方:“不管有多少艱難險阻,朕都要將新政推行到底,為我大明開創一個繁榮昌盛的新紀元!”


    徐妙雲輕輕握住朱棣的手,柔聲道:“陛下既有此壯誌,臣妾自當全力支持。隻是新政推行期間,陛下日夜操勞,也要多注意龍體安康才是。”


    朱棣微微動容,看著徐妙雲說道:“皇後這些年一直陪伴朕左右,為朕分憂解難,朕又怎會不知你的心意。隻是這新政責任重大,朕不敢有絲毫懈怠。”


    正說著,殿外又傳來太監的通報聲:“陛下,戶部尚書夏原吉求見。”


    朱棣立刻說道:“快宣。”


    夏原吉匆匆步入殿內,行禮之後,神色有些憂慮地說道:“陛下,臣剛核算完去年的財政收支情況,發現虧空比往年更為嚴重。如今又要推行新政,各項開支恐怕會進一步增大,這……”


    朱棣微微皺眉,說道:“夏愛卿,朕推行新政,正是為了解決財政困境。攤丁入畝與一條鞭法實施後,朝廷的稅收會更加合理,長遠來看,財政狀況定會好轉。隻是前期可能會有一些投入,這也是必要的。”


    夏原吉點頭稱是,接著說道:“陛下所言極是。隻是在新政推行初期,各地需要大量資金用於土地丈量、人員培訓等事務,目前戶部的儲備資金有限,恐怕難以滿足全部需求。”


    徐妙雲思索片刻後說道:“夏愛卿,既然戶部資金不足,能否考慮從其他方麵籌集?比如向富商巨賈借貸,或者發行一些國債之類的,待新政推行取得成效後再予以償還。”


    夏原吉微微低頭,思考一番後說道:“皇後的想法頗有新意。向富商借貸一事,操作起來可能較為複雜,需製定詳細的規則和契約,確保雙方權益。至於發行國債,這在我大明尚無先例,需要謹慎研究其可行性和具體實施辦法。”


    朱棣說道:“夏愛卿,你迴去後,與戶部的官員們仔細商討這兩件事。若可行,盡快拿出具體方案。同時,也要嚴格把控新政推行過程中的各項開支,杜絕浪費。”


    夏原吉拱手應道:“陛下放心,臣定會全力以赴。隻是在資金分配上,還請陛下示下。哪些方麵應優先保障資金投入?”


    朱棣沉思片刻,說道:“首先是新政宣傳和官員培訓,這是新政推行的基礎,必須保證充足的資金。其次是土地丈量,這關係到新政的核心內容,也不能馬虎。至於其他方麵,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調配。”


    夏原吉記錄下來後說道:“陛下,還有一事。新政推行後,稅收製度改變,一些地方的稅收管理機構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這也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資金支持。”


    朱棣說道:“此事你與新政推行司的大臣們共同商議,按照新政的要求進行合理調整。務必做到既不影響稅收工作,又能提高效率。”


    夏原吉領命道:“是,陛下。臣告退,這就迴去著手安排。”


    等夏原吉離開後,朱棣有些感慨地說道:“財政之事,千頭萬緒。新政推行,處處都需要錢。”


    徐妙雲安慰道:“陛下莫急,隻要我們合理規劃,開源節流,定能度過難關。而且新政一旦成功,大明的財政狀況必將大為改觀。”


    朱棣點了點頭,說道:“但願如此。朕相信,隻要君臣一心,沒有辦不成的事。接下來,就看新政推行司的動作有多快,成效有多顯著了。”


    此時天色漸暗,太監前來準備掌燈,武英殿內燈火亮起,映照出朱棣和徐妙雲堅定的麵容,他們在為大明的未來,謀劃著每一步棋 。


    朱棣看著燈火,若有所思地說:“皇後,這新政推行涉及諸多方麵,朕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監督機製,不僅僅是監督官員執行新政的情況,更要監督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是否合理。”


    徐妙雲微微點頭表示讚同:“陛下所言極是。新政推行資金巨大,若沒有嚴格監督,難免會出現中飽私囊的情況。不如從都察院挑選一些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禦史,成立一個新政監督小組,專門負責此事。”


    朱棣拍了下桌子,說道:“好主意!就這麽辦。都察院這些禦史,向來以彈劾不法官員為職責,有他們監督,想必能讓那些心懷不軌的官員有所忌憚。”


    徐妙雲又補充道:“不過,為了確保監督小組能公正行事,不受其他勢力幹擾,陛下可賦予他們直接向您奏報的權力,繞過中間一些可能存在阻礙的環節。”


    朱棣撫須微笑:“皇後考慮得周到。如此一來,朕便能及時掌握新政推行中的各種問題,也能讓新政監督小組放開手腳去做事。”


    就在這時,一陣微風拂過,吹得殿內的燭火輕輕搖曳。朱棣的臉色突然變得嚴肅起來:“皇後,此次新政推行,定會觸動不少人利益,朕擔心會有一些勢力暗中搞破壞。”


    徐妙雲神色凝重,說道:“陛下擔憂不無道理。那些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極有可能采取極端手段。我們一方麵要加強皇宮的安保,另一方麵,對於京城內外的動向也要密切關注。”


    朱棣點頭,語氣堅定:“朕會讓錦衣衛加大巡查力度,密切監視各方勢力的動靜。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刻上報。”


    徐妙雲輕聲歎了口氣:“陛下,這新政推行之路,注定充滿波折。但臣妾相信,隻要我們不忘初心,始終以百姓和大明的利益為重,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


    朱棣握住徐妙雲的手,深情地說:“皇後,這些年你一直是朕最堅實的後盾。有你在朕身邊,朕什麽都不怕。不管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朕都要將新政進行到底,為大明的後世子孫謀一個太平盛世。”


    徐妙雲眼中閃爍著光芒,說道:“陛下心懷天下,臣妾自當相隨。隻是新政推行,也不能忽視了民間的聲音。陛下可安排一些官員,深入民間,了解百姓對新政的看法和需求,以便我們及時調整政策。”


    朱棣思索片刻後說:“皇後提醒得是。朕會讓六部安排一些得力官員,喬裝打扮混入民間,收集百姓的意見和建議。隻有真正了解百姓所需,新政才能符合民意,順利推行。”


    兩人正說著,太監又前來奏報:“陛下,皇後,太子殿下求見,說有新政推行的重要事宜要向陛下稟明。”


    朱棣立刻說道:“快宣他進來。”


    朱高熾快步走進武英殿,行禮之後,神色有些急切地說道:“父皇,母後,兒臣剛剛收到消息,京城裏有些勳貴私下裏聚會,似乎在商議如何抵製新政。”


    朱棣眉頭緊皺,眼中閃過一絲怒色:“哼,朕就知道會有人不安分。他們都說了些什麽?”


    朱高熾微微低頭,說道:“具體內容兒臣還未完全查清,但聽聞他們抱怨新政會損害他們的利益,甚至有人揚言要聯名上書反對。”


    徐妙雲麵露擔憂之色,說道:“陛下,看來勳貴這邊的安撫工作得加快進行了,不能讓他們抱團反對新政。”


    朱棣點點頭,對朱高熾說道:“熾兒,你在勳貴中素有賢名。你明日就去拜訪幾位有影響力的勳貴,向他們闡明新政的意義和好處,告訴他們朕推行新政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並非要刻意針對他們。”


    朱高熾應道:“兒臣遵旨。兒臣定會盡力勸說他們,讓他們以大局為重。不過,兒臣覺得光靠勸說可能不夠,是否可以給予他們一些適當的優惠政策,以緩解他們的抵觸情緒?”


    朱棣思索片刻後說道:“優惠政策可以有,但不能太過,不能違背新政的原則。你可以和他們商議,在新政推行初期,對於一些合理的需求,朝廷可以適當考慮。但前提是他們必須配合新政的實施。”


    朱高熾點頭稱是:“兒臣明白。另外,兒臣還想建議,在新政推行過程中,不妨多啟用一些年輕有為、思想開明的官員。這些官員對新政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有衝勁和活力。”


    徐妙雲微笑著說道:“太子所言有理。年輕官員沒有太多舊有的利益牽扯,能更好地貫徹新政理念。陛下可讓吏部在選拔官員時,多關注這些人才。”


    朱棣說道:“好,此事朕會吩咐吏部去辦。熾兒,你在與勳貴溝通的過程中,也留意一下他們對官員任用方麵的看法。看看他們是否有合適的推薦人選。”


    朱高熾拱手道:“是,父皇。兒臣還想到一點,新政推行需要大量的人才,我們是否可以開辦一些新政學堂,專門培養適應新政需求的人才?”


    朱棣眼前一亮,說道:“此想法甚好。可以在京城和各地設立新政學堂,聘請朝中大臣和有學識的人擔任講師,教授新政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此一來,既能為新政儲備人才,也能讓新政理念更深入人心。”


    徐妙雲補充道:“在學堂招生方麵,不妨放寬條件,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才華、有誌向,都可報名參加。這樣能選拔出更多優秀的人才為朝廷所用。”


    朱棣點頭同意:“就按皇後所說辦。熾兒,這件事你負責牽頭,與禮部、吏部等部門共同商議具體的實施方案。”


    朱高熾領命道:“兒臣遵旨。兒臣這就去著手安排。父皇,母後,兒臣告退。”


    待朱高熾離開後,朱棣看著徐妙雲說道:“皇後,此次新政推行,有太子協助,朕安心許多。”


    徐妙雲微笑著說:“太子仁厚賢明,有他在,新政推行多了一份保障。不過,新政之路漫長且艱難,我們仍需步步謹慎。”


    朱棣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朕不怕艱難。隻要我們同心同德,大明定能在新政的推動下走向繁榮昌盛。”


    徐妙雲微微頷首,眼神中透著擔憂與堅定:“陛下,新政雖有諸多利好,可推行之時難免會遇到突發狀況。萬一那些勳貴陽奉陰違,表麵答應配合,暗中卻使絆子,該如何應對?”


    朱棣冷哼一聲:“若是他們敢如此,朕絕不輕饒。朕會讓錦衣衛和東廠密切監視,一旦發現他們有任何不軌之舉,立即嚴懲,以儆效尤。”


    徐妙雲輕輕搖頭:“陛下,嚴懲雖能起到威懾作用,但畢竟勳貴勢力盤根錯節,處理不當容易引發動蕩。臣妾覺得還是應以安撫為主,分化他們的聯盟。對於那些真正願意支持新政的勳貴,給予嘉獎和更多的信任,讓他們在勳貴群體中起到帶頭作用。”


    朱棣思索片刻後,緩緩說道:“皇後所言極是。朕也不想輕易與勳貴集團徹底決裂。這樣吧,讓太子在與勳貴溝通時,著重強調這一點。對於主動支持新政的勳貴,在經濟和政治待遇上給予一定傾斜。”


    正說著,殿外突然傳來一陣嘈雜聲。朱棣眉頭一皺,大聲問道:“外麵發生何事?”


    很快,一個小太監慌慌張張地跑進來,跪地稟道:“陛下,皇後,剛剛有幾個侍衛在宮外抓住了一名形跡可疑之人,此人身上帶有一些信件,似乎與新政推行之事有關,現在正押在宮外等候處置。”


    朱棣麵色一沉:“將人帶進來,朕要親自審問。”


    不多時,幾名侍衛押著一名黑衣人走進武英殿。黑衣人低著頭,不敢直視朱棣。


    朱棣威嚴地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形跡可疑?身上所帶信件又是怎麽迴事?從實招來,或許朕還能饒你一命。”


    黑衣人微微顫抖,猶豫片刻後說道:“陛下,小的是一名普通百姓,受人指使來給一位大人送這封信。小的並不知道信裏寫了什麽,也不清楚具體是怎麽迴事。”


    朱棣怒喝道:“一派胡言!受人指使?受何人指使?不說實話,朕立刻將你處死!”


    黑衣人嚇得癱倒在地,連忙說道:“陛下饒命!小的真不知道指使之人是誰。隻知道有人在街邊找到小的,給了小的一些銀子,讓小的把信送到指定地點。”


    徐妙雲輕聲對朱棣說:“陛下,看此人模樣,不像是在說謊。或許背後另有主謀。”


    朱棣點點頭,對侍衛說道:“仔細搜查此人身上,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再去他所說的指定地點,看看能否找到送信的對象。”


    侍衛領命後,立刻對黑衣人進行搜查,可並未發現其他有用線索。


    朱棣看著黑衣人,說道:“暫且將他關押起來,待查清真相後再做處置。”


    待黑衣人被押下去後,朱棣對徐妙雲說道:“皇後,看來新政推行的阻力比朕想象中還要大。這背後不知道隱藏著多少陰謀。”


    徐妙雲神色凝重:“陛下,此事必須徹查到底。揪出幕後主謀,才能讓新政順利推行。而且,我們也要加強皇宮的防備,以防有人對陛下不利。”


    朱棣緊緊握住拳頭:“朕定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不論是誰,敢阻擋新政推行,朕絕不姑息!”


    徐妙雲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此次事件或許是個契機。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在朝堂上向眾臣表明您推行新政的決心,同時警示那些妄圖暗中破壞新政的勢力。”


    朱棣眼神堅定地點點頭:“皇後所言甚是。明日早朝,朕便要向群臣說明此事,讓他們明白朕推行新政的決心堅如磐石,不容置疑。”


    徐妙雲又道:“另外,對於這信件之事,可讓刑部和大理寺聯合調查。這兩個部門一向公正嚴謹,或許能從信件入手,找到一些關鍵線索。”


    朱棣撫著胡須,沉吟道:“好,朕會下旨讓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全力徹查。希望能盡快找出幕後黑手,給朝廷和百姓一個交代。”


    此時,徐妙雲輕輕歎了口氣,說道:“陛下,新政推行以來,雖有諸多困難,但臣妾看到了民間百姓對新政的期待。不少地方的百姓在新政的扶持下,生活有了改善。隻要我們堅持下去,定能看到新政給大明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朱棣臉上浮現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皇後,你總是能看到這些細微之處。百姓的期待就是朕推行新政的動力。為了大明的百姓,朕哪怕曆經千難萬險也絕不退縮。”


    忽然,朱棣像是想起了什麽,對徐妙雲說道:“皇後,朕記得你曾提及要編撰一部大典,收錄天下各類書籍知識。如今新政事務繁忙,這事兒倒被朕擱置了。”


    徐妙雲微笑道:“陛下還記得此事,實乃幸事。臣妾覺得編撰大典一事意義重大,不僅能將我大明乃至天下的知識文化匯聚一堂,流傳後世,也能彰顯我大明的昌盛繁榮。即便新政事務繁多,此事也不應荒廢。”


    朱棣點頭讚同:“皇後所言極是。待新政推行稍穩,朕便著手安排此事。找幾位學識淵博的大臣主持,召集天下文人墨客共同參與,爭取編出一部前無古人的大典。”


    徐妙雲眼中閃爍著光芒:“如此甚好。陛下聖明,有陛下支持,這部大典定能成為我大明的光輝巨著。”


    朱棣感慨道:“皇後,朕這一生,有你相伴,諸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不論是新政推行,還是編撰大典,有你的建言獻策,朕心裏踏實。”


    徐妙雲深情地看著朱棣:“陛下乃大明之主,心懷天下。臣妾不過是盡些分內之事,能為陛下分憂,為大明貢獻綿薄之力,是臣妾之幸。”


    就在這時,殿外的更鼓聲傳來,夜已深沉。朱棣站起身來,說道:“皇後,時辰不早了,今日商討諸多事宜,也該早些休息,明日早朝還有諸多政務要處理。”


    徐妙雲微微欠身:“陛下早些安歇。” 兩人攜手走向內殿,武英殿中的燈火在夜色中漸漸熄滅 ,卻仿佛預示著大明在新政道路上即將迎來新的曙光 。


    次日清晨,朱棣身著明黃色龍袍,神色威嚴地端坐在奉天殿的龍椅之上。


    眾臣朝拜完畢後,朱棣目光冷峻地掃視著朝堂,緩緩開口道:“昨日,朕得知一件大事。有人竟敢在京城之中,暗中傳遞與新政相關的信件,妄圖破壞新政推行。朕推行新政,是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為了天下百姓,豈容這些宵小之輩肆意搗亂!”


    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大臣們交頭接耳,紛紛猜測此事背後的主謀。


    這時,一位年邁的大臣出列,拱手說道:“陛下,新政推行以來,確實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但臣相信,大多數臣子都是衷心擁護陛下新政的。還望陛下明察,莫要因個別之事,寒了忠臣之心。”


    朱棣目光落在這位大臣身上,說道:“李愛卿,朕自然明白。朕也相信大多數臣子是忠誠於朝廷的。但對於那些妄圖破壞新政的人,朕絕不能姑息。刑部和大理寺已著手調查此事,朕定會讓幕後之人原形畢露。”


    又有一位年輕大臣站出來,慷慨激昂地說:“陛下,新政乃是利國利民之舉,臣等定當全力支持。那些妄圖螳臂當車之人,必將遭到曆史的唾棄。”


    朱棣微微點頭,露出一絲讚許之色:“說得好!朕推行新政,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新政若能順利推行,我大明必將繁榮昌盛。朕希望眾愛卿能齊心協力,共助新政。”


    這時,太子朱高熾出列,說道:“父皇,兒臣昨日與幾位勳貴進行了溝通,他們之中大多數人已認識到新政的重要性,表示願意配合。兒臣也向他們傳達了父皇對於支持新政之人的嘉獎之意。”


    朱棣滿意地笑了笑:“很好,太子辦事得力。朕再次重申,對於支持新政的勳貴和大臣,朕絕不吝嗇賞賜;而對於那些陽奉陰違、暗中使壞的人,朕絕不輕饒。”


    朝堂上的氣氛逐漸嚴肅起來,大臣們紛紛表態,願意支持新政。


    散朝之後,朱棣迴到乾清宮,剛坐下,便有太監來報:“陛下,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求見。”


    朱棣說道:“讓他們進來。”


    不多時,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快步走進乾清宮,行禮之後,刑部尚書說道:“陛下,經過臣等初步調查,那信件雖未明確指向幕後主謀,但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信件的紙張材質特殊,是京城一家老字號店鋪所售,臣等已派人去調查購買記錄。”


    大理寺卿接著說:“陛下,除此之外,送信之人雖稱不知幕後指使,但從他的言行舉止來看,應該還有所隱瞞。臣等打算加大審訊力度,爭取早日從他口中得到有用線索。”


    朱棣沉思片刻後說道:“你們的調查方向是對的。但審訊之時,不可濫用刑罰,以免屈打成招。一定要謹慎行事,務必盡快查出幕後主謀。”


    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領命後便退下了。


    朱棣坐在龍椅上,陷入了沉思。這時,徐妙雲從內室走了出來,輕聲問道:“陛下,早朝情況如何?刑部和大理寺那邊可有進展?”


    朱棣將早朝的情況以及刑部和大理寺的調查進展告知了徐妙雲。


    徐妙雲說道:“陛下,既然有了線索,相信很快就能真相大白。不過,在這期間,也要注意防範,莫要讓幕後之人狗急跳牆。”


    朱棣站起身來,走到窗邊,望著宮外的景色,說道:“皇後放心,朕已安排錦衣衛加強巡邏,皇宮內外戒備森嚴。朕倒要看看,那些人還能耍出什麽花樣。”


    徐妙雲走到朱棣身旁,目光柔和卻透著堅毅:“陛下,臣妾覺得此事或許可以和編撰大典之事結合起來。”


    朱棣微微轉頭,一臉疑惑地看向她:“皇後此言何意?新政調查與編撰大典看似並無關聯,如何結合?”


    徐妙雲微微一笑,解釋道:“陛下,編撰大典需要召集眾多文人學士,這其中不乏各地有才學之人。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廣開言路,讓天下文人各抒己見。一來能豐富大典內容,二來或許能從他們的見解中發現新政推行過程中隱藏的問題,甚至說不定還能得到有關此次陰謀的線索。”


    朱棣聽聞,眼睛一亮,拍手稱讚道:“皇後果然心思縝密!這確實是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天下文人來自五湖四海,消息靈通,他們說不定能察覺到一些朝廷難以發現的細節。”


    徐妙雲又接著說道:“而且,通過編撰大典,也能讓天下人看到陛下重視文化、求賢若渴的胸懷,進一步凝聚人心。對於新政的推行,也能起到正麵的推動作用。”


    朱棣點頭稱是:“皇後提醒得及時。朕這就命禮部盡快擬定編撰大典的具體事宜,廣貼告示,招募天下有才之士進京參與。”


    正說著,門外太監高聲通報:“陛下,太子求見。”


    朱棣應道:“宣他進來。”


    太子朱高熾匆匆走進殿內,行禮之後說道:“父皇,兒臣剛得到消息,京城幾家商鋪聯合起來,以新政影響生意為由,準備罷市抗議。”


    朱棣眉頭緊皺,怒聲道:“這些人好大的膽子!竟敢以罷市威脅朝廷。太子,你怎麽看此事?”


    朱高熾思索片刻後迴答道:“父皇,兒臣覺得這背後或許有勢力在暗中推動。這些商鋪平日裏經營狀況尚可,新政雖有調整,但並未對他們造成實質性的重大損失,突然聯合罷市,定有蹊蹺。”


    徐妙雲看向朱棣,說道:“陛下,此事不可硬來。若是強行鎮壓,恐怕會引發更多事端。不如先派人去與這些商鋪代表溝通,了解他們的訴求,再做打算。”


    朱棣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皇後所言有理。太子,你即刻安排幾個得力之人,去與商鋪代表談判。聽聽他們到底有何訴求,但也要明確告知他們,罷市絕非解決問題的辦法,朝廷推行新政是為了國家長遠發展,他們應該以大局為重。”


    朱高熾領命道:“兒臣明白,這就去安排。”


    待太子離開後,朱棣無奈地歎道:“新政推行不過數月,便遇到如此多的阻礙。朕雖有決心,但也深感任重道遠啊。”


    徐妙雲輕輕握住朱棣的手,安慰道:“陛下莫要氣餒。自古以來,改革新政都非易事,必然會遇到各種阻力。隻要我們堅持下去,方法得當,定能克服重重困難。臣妾會一直陪伴陛下左右,共渡難關。”


    朱棣看著徐妙雲,眼中滿是感激與愛意:“有皇後在朕身邊,朕便有了主心骨。不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朕都有信心一一克服。”


    就在這時,負責在京城暗中查訪的錦衣衛指揮使匆匆進入乾清宮,跪地行禮後稟報道:“陛下,卑職在調查信件之事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經過對那特殊紙張售賣記錄的追查,發現近期購買此紙張的人中,有一位與朝中一位大臣來往密切。”


    朱棣神色一凜,追問道:“是哪位大臣?”


    錦衣衛指揮使猶豫了一下,緩緩說道:“是吏部侍郎劉大人。”


    朱棣臉色瞬間陰沉下來:“竟然是他!朕平日對他信任有加,他為何要做出這等事?”


    徐妙雲在一旁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此事目前還隻是線索,尚未定論。或許其中有什麽誤會,不可僅憑這一點就斷定劉侍郎與陰謀有關。”


    朱棣深吸一口氣,強壓怒火:“皇後說得對。你且繼續深入調查,一定要把事情查個水落石出,不得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錦衣衛指揮使領命而去。


    過了幾日,太子朱高熾前來複命:“父皇,兒臣派去與商鋪代表談判的人已經有了結果。那些商鋪代表稱,他們主要是擔心新政中的商業稅調整會影響未來的生計。兒臣已向他們詳細解釋了新政對商業的扶持政策,以及稅收調整的長遠益處,他們表示願意考慮重新開市。”


    朱棣微微點頭:“嗯,此事你處理得不錯。但不可掉以輕心,要持續關注他們的動向。”


    朱高熾接著說:“兒臣還與幾位朝中大臣商議了編撰大典的初步規劃,打算先設立幾個專門的部門,分別負責經史子集等不同類別的書籍整理和編撰。”


    朱棣說道:“很好,具體人選你可與內閣大臣們仔細商討,務必挑選出真正有學識、有責任心的人來擔當重任。”


    就在這時,負責調查信件案的刑部尚書前來求見。


    朱棣趕忙宣他進宮,刑部尚書匆匆進入殿內,行禮後說道:“陛下,經過多日調查,我們已基本查明真相。此次暗中傳遞信件、妄圖破壞新政之人,正是吏部侍郎劉大人。他與一些對新政不滿的勳貴勾結,企圖利用各種手段阻止新政推行。”


    朱棣怒拍龍椅扶手:“果然是他!竟敢如此膽大妄為,公然結黨營私,破壞朕的新政!傳朕旨意,將劉侍郎即刻下獄,嚴查他的黨羽,一個都不許放過!”


    刑部尚書領命後離去。


    徐妙雲輕聲說道:“陛下,如今真相大白,也算是給新政推行掃除了一個障礙。接下來,我們可以趁著這個勢頭,大力宣傳新政的成果,讓百姓更加了解新政的好處,減少反對的聲音。”


    朱棣點頭道:“皇後所言極是。朕這就命禮部安排人手,在京城及各地宣揚新政成效。同時,編撰大典之事也要加快推進,讓天下百姓看到我大明的新氣象。”


    朱高熾說道:“父皇,兒臣會全力協助禮部做好宣傳工作,也會密切關注編撰大典的進展,確保一切順利進行。”


    朱棣欣慰地看著太子:“有你在朕身邊幫忙,朕放心許多。希望我們能早日看到新政的成效,讓我大明江山更加繁榮昌盛。”


    隨著一係列措施的推進,京城的商鋪陸續恢複營業,百姓們對新政的疑慮也逐漸減少。而編撰大典的消息傳出後,天下文人紛紛響應,懷揣著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大明的忠誠,向著京城匯聚而來 ,大明的新政之路終於迎來了春天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一樣的燕王與燕王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3072466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30724669並收藏不一樣的燕王與燕王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