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君臣談心
不一樣的燕王與燕王妃 作者:用戶3072466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去世後,朱棣肩負起了更多的責任,繼續協助朱元璋處理國家政事。
這一日,陽光透過禦書房的窗欞灑在地上,朱高熾也在一旁幫忙。朱高熾已長大成人,與曆史上不同,他身強體壯,健康且充滿活力。
朱元璋坐在桌前,眉頭緊鎖,看著一份奏折,忍不住長歎一聲:“這江南水患,年年治理,年年泛濫,真是讓人頭疼啊!”
朱棣連忙走上前,俯身說道:“父皇,莫要太過憂心,此事或許另有解決之法。兒臣深知江南水患一直是我朝的心腹大患,百姓深受其苦。兒臣覺得可以加大對水利工程的投入,招募更多有經驗的工匠。而且,我們可以借鑒前朝治理水患的成功經驗,再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製定出更為有效的治理方案。”說著,他輕輕為朱元璋捶了捶背。
朱元璋微微側身,看了一眼朱棣,眼中透著一絲疲憊:“棣兒,你所言雖有理,可這資金從何而來?如今國庫並不充裕,若要加大投入,勢必會影響其他方麵的開支。”
朱棣趕忙迴答:“父皇,兒臣想可以從賦稅中適當調配一部分。如今江南一帶商業繁榮,我們可以對富商巨賈適當增加稅收,以籌集資金。再者,精簡宮廷和官府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開支,節省下來的費用也可用於水患治理。另外,還可以發動民間的力量,鼓勵鄉紳富豪捐款捐物,共同為治理水患出一份力。”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沉思片刻說道:“從賦稅中調配,此事需謹慎行事,切不可加重百姓負擔,引發民怨。至於精簡開支,倒是可以考慮,但也需把握好分寸,不能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轉。至於發動民間力量,要確保一切自願,不可強行攤派。”
朱棣點頭應道:“父皇所言極是,兒臣定會小心行事,權衡利弊,務必找到一個最為妥善的辦法來解決資金問題。”
朱高熾也湊過來,拿起那份奏折看了看,說道:“皇爺爺,孫兒覺得可以從長遠規劃,不僅要治理當下的水患,還要注重預防。比如在河流上遊多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朱元璋聽著朱高熾的話,臉上的愁雲漸漸散去,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伸手拍了拍朱高熾的肩膀:“熾兒,不錯不錯,有想法!那依你之見,具體該如何實施呢?”
朱高熾略一思索,迴答道:“皇爺爺,孫兒認為可以先派官員去實地考察,製定詳細的方案,再從各地調集物資和人力。”
朱棣在一旁微微點頭,笑著看向朱高熾:“熾兒平日裏沒少下功夫,見解獨到。不過,這其中的人力調配可要仔細斟酌,不能影響其他地方的正常運轉。”
朱高熾連忙點頭:“父皇說得是,孫兒考慮不周。”
朱元璋拿起桌上的筆,蘸了蘸墨,說道:“你們說得都有道理,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這時,又一份奏折呈了上來,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這北方邊境又有蠻夷騷擾,真是不安生!”
朱高熾皺起眉頭:“皇爺爺,孫兒願親赴邊境,為我大明守衛疆土!”
朱元璋擺擺手:“熾兒,你的心意皇爺爺明白,但此時還不是時候。”
朱棣說道:“父皇,兒臣覺得應當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增派兵力,同時派使者與周邊部落修好,以和為貴。”
朱元璋沉思片刻,點了點頭:“棣兒,此事你去安排,切莫出了差錯。”朱棣拱手應道:“兒臣定當不辱使命,父皇放心。”
爺孫三人在禦書房內,時而討論,時而沉思,時而露出會心的微笑,一心為了國家的繁榮而努力著。
在朝堂之上,氣氛詭譎,暗潮湧動。眾多朝臣們私下裏議論紛紛,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話題——究竟誰會是未來的接班人。
一部分朝臣力挺某位皇孫,隻因與該皇子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他們期望通過扶持這位皇子上位,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而另一部分朝臣則保持觀望態度,他們深知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過早表明立場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他們在暗中觀察著各位皇子的表現,權衡利弊,試圖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還有一些剛正不阿的忠臣,他們一心隻為國家的未來著想,不在乎個人得失。他們依據皇子們的品德、才能和治國理念來判斷誰更適合成為接班人,隻盼著能選出一位真正能夠造福百姓、穩固江山的明君。
“依古製,立嫡立長,應當是朱允炆啊!”有大臣堅定地說道,這一觀點得到了一部分人的附和。他們認為遵循傳統宗法製度,朱允炆的身份最為正統。
另一些大臣則持有不同意見,各抒己見,爭論得麵紅耳赤。有人認為其他皇子更具才能和魄力,更適合繼承大統。
然而,在這一片喧鬧與爭論之中,劉伯溫、藍玉及湯和三人卻仿若置身事外。劉伯溫智謀過人,深知在這敏感的問題上輕易表態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故而他始終默默地跟隨在陛下身邊,全身心投入到為陛下出謀劃策之中,對群臣的討論充耳不聞。
藍玉以勇猛著稱,心思主要放在軍事戰略上,對於這種複雜的皇位繼承討論,他選擇避而遠之,一心專注於鞏固國防,保衛疆土。
湯和為人忠厚老實,對陛下忠心不二。他清楚地明白參與這種激烈的討論極有可能引火燒身,危及自身,所以也從不參與到群臣的爭執當中。
這三人以其特有的沉穩與明智,在這動蕩不安的朝堂局勢中,堅守著自己的立場和原則。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皇宮中一處幽靜的庭院裏,花香四溢,微風輕拂。幾株嬌豔的牡丹在陽光下綻放得格外絢爛,花瓣上還掛著晶瑩剔透的露珠,宛如珍珠般閃爍著光芒。那露珠在陽光的折射下,五彩斑斕,如夢如幻。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徐妙雲、劉伯溫、藍玉及湯和相聚一堂,他們圍坐在一起,氣氛凝重而壓抑。朱元璋端坐在主位上,眉頭緊皺,他的眼神犀利如鷹,目光如炬般掃過眾人。他的雙手緊緊地握著扶手,那扶手上精美的雕花被他握得微微作響,仿佛要嵌入他的掌心。他的身子微微前傾,身上的龍袍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絲線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那光芒仿佛能刺痛人的眼睛。他的聲音低沉而威嚴,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沉聲道:“朕深知近日朝堂之上關於立儲之事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
朱棣站在一旁,雙手抱胸,目光堅定而銳利,猶如即將出擊的猛虎。他的下巴微微揚起,帶著幾分傲氣,鼻翼急促地翕動,唿吸顯得急促而沉重。額頭上的青筋暴起,如蜿蜒的蚯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明顯。他大聲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此事背後定有人暗中搗鬼,必須嚴查!”他的聲音在庭院中迴蕩,驚起了幾隻停歇在枝頭的鳥兒。
朱高熾則顯得較為溫和,他先是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他微微躬身,雙手交疊在前,衣袖輕輕擺動,仿佛在向人們展示他的恭敬和謙遜。他腳下的石板路有些許青苔,隨著他的移動,發出細微的摩擦聲,似乎在提醒著他要小心謹慎。他的眼神充滿了憂慮,眉頭微皺,嘴角卻依然掛著一絲微笑,讓人感到他的真誠和善意。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一種無法忽視的威嚴。他說:“祖父、父親,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中了奸人之計。”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局勢的擔憂,但同時也表現出他對家人的關心和愛護。他的表情嚴肅而認真,讓人感受到他的決心和責任感。
朱高熾的臉上始終帶著謙遜的微笑,即使麵對困難和挑戰,他也能保持鎮定和從容。然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的微笑中也難掩緊張,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汗珠在陽光的映照下,猶如細碎的鑽石,閃爍著光芒。他不時抬手用衣袖輕輕擦拭,試圖掩飾自己的不安。
徐妙雲靜靜地站在一旁,她身姿端莊,微微頷首,嘴角掛著一抹恰到好處的微笑,眼神卻透著聰慧與機敏。她身著一襲華麗的長裙,裙擺上繡著精美的花鳥圖案,隨著她輕移蓮步,走到朱元璋身旁,裙角輕輕拂過地麵的青草,發出細微的沙沙聲。她語氣輕柔卻堅定地說:“陛下,臣妾以為,當以穩定朝局為重,暫且避開這風頭,觀察局勢。”
此刻,劉伯溫邁出一步,雙手莊重地拱手行禮,神情自若,目光澄澈而深遠。他挺直身軀,衣袂隨風輕輕飄動,衣袂上的褶皺猶如漣漪般蕩漾開來。他緩聲道:“陛下,臣等一心隻為大明江山,此時避開,或許能令幕後黑手自露馬腳。然而,臣聽聞,民間有諸多關於皇孫朱允炆的傳言。”
藍玉雙手抱拳,單膝跪地,聲音嘹亮地高聲道:“陛下,末將隻知曉為陛下征戰疆場,對這朝堂紛爭毫無興致!可這朱允炆,不知為何,竟也被卷入這場風波之中。”他的麵龐充斥著忠誠與堅毅,雙目圓睜,炯炯有神,身上的戰甲伴隨著他的舉動發出細微的碰撞聲,戰甲上的鏽跡見證著他的赫赫戰功,在陽光的映照下,那些鏽跡似乎也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湯和也趕忙上前,躬身行禮,頭低得很深,以至於帽子前沿快要觸碰到地麵。他的靴子邊緣沾著些許泥土,那泥土在這整潔的庭院中顯得格外突兀。他說道:“陛下,臣一直跟隨陛下,絕無二心!可這朱允炆之事,如今在民間傳得神乎其神,臣也有所耳聞。”他的臉上寫滿誠懇,眼神堅定,眉頭微微皺起,顯示出內心的急切。雙手不自覺地微微顫抖,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顯得發白。
朱元璋聽著眾人所言,臉色愈發陰沉,卻並未提及朱允炆,隻是緩緩地抬起一隻手,輕輕擺了擺,手指上的玉扳指格外顯眼。那玉扳指上的紋路細膩而精致,在陽光的照耀下,透出溫潤的光澤。他說道:“朕信得過你們。湯和,你來說說,對於此事,你如何看待?”
湯和抬起頭,恭敬地迴答道:“陛下,臣以為此事關乎國之根本,切不可因一時之紛擾而亂了方寸。還需陛下聖裁,方能定奪。”他的表情嚴肅而莊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朱元璋,說完後又趕忙低下頭,額頭上的汗水滴落在地上,瞬間消失不見。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目光轉向劉伯溫,手指輕輕敲打著扶手,發出有節奏的“篤篤”聲:“劉伯溫,你素有智謀,你又作何想法?”
劉伯溫略作沉思,而後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陛下,立儲之事,當綜合考量諸位皇子之德才,以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隻是這朱允炆的傳聞,也不可不察。”他的神色沉穩,目光中透露出深思熟慮,雙手背在身後,腳步沉穩,腳下的落葉被他不經意地踩碎。
朱元璋聽著眾人所言,臉色愈發陰沉,沉思片刻後說道:“暫且避開,朕倒要看看那些人居心何在。不過,這朱允炆為何會卷入這一場風波之中,朕要著重了解清楚。”眾人皆點頭稱是,庭院中一時靜謐無聲,隻有微風輕輕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偶爾有一隻飛鳥掠過天空。
朱棣向前一步,神色嚴肅:“父皇,兒臣以為應先從那些平日裏熱衷權謀爭鬥的大臣入手,暗中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劉伯溫微微搖頭,拱手道:“陛下,臣覺得還需從朱允炆身邊的人查起,或許能發現蛛絲馬跡,知曉他是如何被卷入的。”
藍玉大聲說道:“末將願親率一隊人馬,秘密探訪民間傳聞,看是否能尋得關鍵線索。”
湯和緊接著道:“陛下,臣認為可從宮廷內部的消息渠道入手,查探是否有人故意散播消息,將朱允炆牽扯其中。”
朱高熾輕聲說道:“祖父,父親,或許我們可以從朱允炆日常的行蹤和交往之人查起。”
徐妙雲溫婉地開口:“陛下,妾身覺得還需留意後宮之中有無異樣,是否有人借此風波謀取私利。”
朱元璋聽著眾人的議論,沉思片刻後說道:“那就各方同時進行,務必查個水落石出。至於朱允炆為何卷入,朕定要弄個明白。”
眾人紛紛點頭,眼神堅定,一場深入的調查即將展開。
這一日,陽光透過禦書房的窗欞灑在地上,朱高熾也在一旁幫忙。朱高熾已長大成人,與曆史上不同,他身強體壯,健康且充滿活力。
朱元璋坐在桌前,眉頭緊鎖,看著一份奏折,忍不住長歎一聲:“這江南水患,年年治理,年年泛濫,真是讓人頭疼啊!”
朱棣連忙走上前,俯身說道:“父皇,莫要太過憂心,此事或許另有解決之法。兒臣深知江南水患一直是我朝的心腹大患,百姓深受其苦。兒臣覺得可以加大對水利工程的投入,招募更多有經驗的工匠。而且,我們可以借鑒前朝治理水患的成功經驗,再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製定出更為有效的治理方案。”說著,他輕輕為朱元璋捶了捶背。
朱元璋微微側身,看了一眼朱棣,眼中透著一絲疲憊:“棣兒,你所言雖有理,可這資金從何而來?如今國庫並不充裕,若要加大投入,勢必會影響其他方麵的開支。”
朱棣趕忙迴答:“父皇,兒臣想可以從賦稅中適當調配一部分。如今江南一帶商業繁榮,我們可以對富商巨賈適當增加稅收,以籌集資金。再者,精簡宮廷和官府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開支,節省下來的費用也可用於水患治理。另外,還可以發動民間的力量,鼓勵鄉紳富豪捐款捐物,共同為治理水患出一份力。”
朱元璋皺了皺眉頭,沉思片刻說道:“從賦稅中調配,此事需謹慎行事,切不可加重百姓負擔,引發民怨。至於精簡開支,倒是可以考慮,但也需把握好分寸,不能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轉。至於發動民間力量,要確保一切自願,不可強行攤派。”
朱棣點頭應道:“父皇所言極是,兒臣定會小心行事,權衡利弊,務必找到一個最為妥善的辦法來解決資金問題。”
朱高熾也湊過來,拿起那份奏折看了看,說道:“皇爺爺,孫兒覺得可以從長遠規劃,不僅要治理當下的水患,還要注重預防。比如在河流上遊多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朱元璋聽著朱高熾的話,臉上的愁雲漸漸散去,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伸手拍了拍朱高熾的肩膀:“熾兒,不錯不錯,有想法!那依你之見,具體該如何實施呢?”
朱高熾略一思索,迴答道:“皇爺爺,孫兒認為可以先派官員去實地考察,製定詳細的方案,再從各地調集物資和人力。”
朱棣在一旁微微點頭,笑著看向朱高熾:“熾兒平日裏沒少下功夫,見解獨到。不過,這其中的人力調配可要仔細斟酌,不能影響其他地方的正常運轉。”
朱高熾連忙點頭:“父皇說得是,孫兒考慮不周。”
朱元璋拿起桌上的筆,蘸了蘸墨,說道:“你們說得都有道理,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這時,又一份奏折呈了上來,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這北方邊境又有蠻夷騷擾,真是不安生!”
朱高熾皺起眉頭:“皇爺爺,孫兒願親赴邊境,為我大明守衛疆土!”
朱元璋擺擺手:“熾兒,你的心意皇爺爺明白,但此時還不是時候。”
朱棣說道:“父皇,兒臣覺得應當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增派兵力,同時派使者與周邊部落修好,以和為貴。”
朱元璋沉思片刻,點了點頭:“棣兒,此事你去安排,切莫出了差錯。”朱棣拱手應道:“兒臣定當不辱使命,父皇放心。”
爺孫三人在禦書房內,時而討論,時而沉思,時而露出會心的微笑,一心為了國家的繁榮而努力著。
在朝堂之上,氣氛詭譎,暗潮湧動。眾多朝臣們私下裏議論紛紛,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話題——究竟誰會是未來的接班人。
一部分朝臣力挺某位皇孫,隻因與該皇子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他們期望通過扶持這位皇子上位,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而另一部分朝臣則保持觀望態度,他們深知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過早表明立場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他們在暗中觀察著各位皇子的表現,權衡利弊,試圖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還有一些剛正不阿的忠臣,他們一心隻為國家的未來著想,不在乎個人得失。他們依據皇子們的品德、才能和治國理念來判斷誰更適合成為接班人,隻盼著能選出一位真正能夠造福百姓、穩固江山的明君。
“依古製,立嫡立長,應當是朱允炆啊!”有大臣堅定地說道,這一觀點得到了一部分人的附和。他們認為遵循傳統宗法製度,朱允炆的身份最為正統。
另一些大臣則持有不同意見,各抒己見,爭論得麵紅耳赤。有人認為其他皇子更具才能和魄力,更適合繼承大統。
然而,在這一片喧鬧與爭論之中,劉伯溫、藍玉及湯和三人卻仿若置身事外。劉伯溫智謀過人,深知在這敏感的問題上輕易表態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故而他始終默默地跟隨在陛下身邊,全身心投入到為陛下出謀劃策之中,對群臣的討論充耳不聞。
藍玉以勇猛著稱,心思主要放在軍事戰略上,對於這種複雜的皇位繼承討論,他選擇避而遠之,一心專注於鞏固國防,保衛疆土。
湯和為人忠厚老實,對陛下忠心不二。他清楚地明白參與這種激烈的討論極有可能引火燒身,危及自身,所以也從不參與到群臣的爭執當中。
這三人以其特有的沉穩與明智,在這動蕩不安的朝堂局勢中,堅守著自己的立場和原則。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皇宮中一處幽靜的庭院裏,花香四溢,微風輕拂。幾株嬌豔的牡丹在陽光下綻放得格外絢爛,花瓣上還掛著晶瑩剔透的露珠,宛如珍珠般閃爍著光芒。那露珠在陽光的折射下,五彩斑斕,如夢如幻。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徐妙雲、劉伯溫、藍玉及湯和相聚一堂,他們圍坐在一起,氣氛凝重而壓抑。朱元璋端坐在主位上,眉頭緊皺,他的眼神犀利如鷹,目光如炬般掃過眾人。他的雙手緊緊地握著扶手,那扶手上精美的雕花被他握得微微作響,仿佛要嵌入他的掌心。他的身子微微前傾,身上的龍袍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絲線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那光芒仿佛能刺痛人的眼睛。他的聲音低沉而威嚴,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沉聲道:“朕深知近日朝堂之上關於立儲之事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
朱棣站在一旁,雙手抱胸,目光堅定而銳利,猶如即將出擊的猛虎。他的下巴微微揚起,帶著幾分傲氣,鼻翼急促地翕動,唿吸顯得急促而沉重。額頭上的青筋暴起,如蜿蜒的蚯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明顯。他大聲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此事背後定有人暗中搗鬼,必須嚴查!”他的聲音在庭院中迴蕩,驚起了幾隻停歇在枝頭的鳥兒。
朱高熾則顯得較為溫和,他先是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他微微躬身,雙手交疊在前,衣袖輕輕擺動,仿佛在向人們展示他的恭敬和謙遜。他腳下的石板路有些許青苔,隨著他的移動,發出細微的摩擦聲,似乎在提醒著他要小心謹慎。他的眼神充滿了憂慮,眉頭微皺,嘴角卻依然掛著一絲微笑,讓人感到他的真誠和善意。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一種無法忽視的威嚴。他說:“祖父、父親,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中了奸人之計。”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局勢的擔憂,但同時也表現出他對家人的關心和愛護。他的表情嚴肅而認真,讓人感受到他的決心和責任感。
朱高熾的臉上始終帶著謙遜的微笑,即使麵對困難和挑戰,他也能保持鎮定和從容。然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的微笑中也難掩緊張,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汗珠在陽光的映照下,猶如細碎的鑽石,閃爍著光芒。他不時抬手用衣袖輕輕擦拭,試圖掩飾自己的不安。
徐妙雲靜靜地站在一旁,她身姿端莊,微微頷首,嘴角掛著一抹恰到好處的微笑,眼神卻透著聰慧與機敏。她身著一襲華麗的長裙,裙擺上繡著精美的花鳥圖案,隨著她輕移蓮步,走到朱元璋身旁,裙角輕輕拂過地麵的青草,發出細微的沙沙聲。她語氣輕柔卻堅定地說:“陛下,臣妾以為,當以穩定朝局為重,暫且避開這風頭,觀察局勢。”
此刻,劉伯溫邁出一步,雙手莊重地拱手行禮,神情自若,目光澄澈而深遠。他挺直身軀,衣袂隨風輕輕飄動,衣袂上的褶皺猶如漣漪般蕩漾開來。他緩聲道:“陛下,臣等一心隻為大明江山,此時避開,或許能令幕後黑手自露馬腳。然而,臣聽聞,民間有諸多關於皇孫朱允炆的傳言。”
藍玉雙手抱拳,單膝跪地,聲音嘹亮地高聲道:“陛下,末將隻知曉為陛下征戰疆場,對這朝堂紛爭毫無興致!可這朱允炆,不知為何,竟也被卷入這場風波之中。”他的麵龐充斥著忠誠與堅毅,雙目圓睜,炯炯有神,身上的戰甲伴隨著他的舉動發出細微的碰撞聲,戰甲上的鏽跡見證著他的赫赫戰功,在陽光的映照下,那些鏽跡似乎也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湯和也趕忙上前,躬身行禮,頭低得很深,以至於帽子前沿快要觸碰到地麵。他的靴子邊緣沾著些許泥土,那泥土在這整潔的庭院中顯得格外突兀。他說道:“陛下,臣一直跟隨陛下,絕無二心!可這朱允炆之事,如今在民間傳得神乎其神,臣也有所耳聞。”他的臉上寫滿誠懇,眼神堅定,眉頭微微皺起,顯示出內心的急切。雙手不自覺地微微顫抖,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顯得發白。
朱元璋聽著眾人所言,臉色愈發陰沉,卻並未提及朱允炆,隻是緩緩地抬起一隻手,輕輕擺了擺,手指上的玉扳指格外顯眼。那玉扳指上的紋路細膩而精致,在陽光的照耀下,透出溫潤的光澤。他說道:“朕信得過你們。湯和,你來說說,對於此事,你如何看待?”
湯和抬起頭,恭敬地迴答道:“陛下,臣以為此事關乎國之根本,切不可因一時之紛擾而亂了方寸。還需陛下聖裁,方能定奪。”他的表情嚴肅而莊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朱元璋,說完後又趕忙低下頭,額頭上的汗水滴落在地上,瞬間消失不見。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目光轉向劉伯溫,手指輕輕敲打著扶手,發出有節奏的“篤篤”聲:“劉伯溫,你素有智謀,你又作何想法?”
劉伯溫略作沉思,而後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陛下,立儲之事,當綜合考量諸位皇子之德才,以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隻是這朱允炆的傳聞,也不可不察。”他的神色沉穩,目光中透露出深思熟慮,雙手背在身後,腳步沉穩,腳下的落葉被他不經意地踩碎。
朱元璋聽著眾人所言,臉色愈發陰沉,沉思片刻後說道:“暫且避開,朕倒要看看那些人居心何在。不過,這朱允炆為何會卷入這一場風波之中,朕要著重了解清楚。”眾人皆點頭稱是,庭院中一時靜謐無聲,隻有微風輕輕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偶爾有一隻飛鳥掠過天空。
朱棣向前一步,神色嚴肅:“父皇,兒臣以為應先從那些平日裏熱衷權謀爭鬥的大臣入手,暗中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
劉伯溫微微搖頭,拱手道:“陛下,臣覺得還需從朱允炆身邊的人查起,或許能發現蛛絲馬跡,知曉他是如何被卷入的。”
藍玉大聲說道:“末將願親率一隊人馬,秘密探訪民間傳聞,看是否能尋得關鍵線索。”
湯和緊接著道:“陛下,臣認為可從宮廷內部的消息渠道入手,查探是否有人故意散播消息,將朱允炆牽扯其中。”
朱高熾輕聲說道:“祖父,父親,或許我們可以從朱允炆日常的行蹤和交往之人查起。”
徐妙雲溫婉地開口:“陛下,妾身覺得還需留意後宮之中有無異樣,是否有人借此風波謀取私利。”
朱元璋聽著眾人的議論,沉思片刻後說道:“那就各方同時進行,務必查個水落石出。至於朱允炆為何卷入,朕定要弄個明白。”
眾人紛紛點頭,眼神堅定,一場深入的調查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