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情係宣紙,賀壽恩師
不一樣的燕王與燕王妃 作者:用戶3072466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洪武年間,大明朝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朱棣和徐妙雲,這對心懷壯誌的夫妻,將目光投向了造紙技術的改進。
當時,紙張在人們的生活和文化傳承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現有的造紙技術存在諸多不足,紙張價格高昂且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朱棣和徐妙雲深知改進造紙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於是毅然決定攜手攻克這一難題。
一日,在書房中,朱棣皺著眉頭,神色凝重地對徐妙雲說道:“妙雲,這造紙之事,關乎民生與文化,吾等定要做出改變。”徐妙雲微微頷首,目光堅定,迴應道:“夫君,妾身明白,定當全力以赴。”
在製作工坊裏,朱棣看著一堆原料,疑惑地說道:“妙雲,這製紙原料眾多,該如何抉擇?”徐妙雲走上前,拿起幾種原料仔細觀察,思索片刻後說道:“夫君,妾身覺得這特定的草木纖維甚好,價格相對低廉,且質地適合,就如那深藏在山中的璞玉,隻需精心雕琢,必能大放異彩。”朱棣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說道:“妙雲所言極是,那這原料又該如何處理?”徐妙雲微笑著說:“夫君,不妨先將其漚製,漚製時間需控製在約七天左右,去除雜質,再精心蒸煮,蒸煮時溫度需保持在八十度上下,持續約三個時辰,使纖維分離得更為均勻細膩。”
於是,他們開始了艱辛的製紙過程。首先,把選好的草木纖維原料放入大缸中進行漚製,朱棣和徐妙雲親自監督,他們如同守護幼苗的園丁,認真而專注;時不時查看原料的變化,他們似偵察敵情的哨兵,敏銳而細致。徐妙雲神情專注,輕聲說道:“夫君,這漚製時間需把握得當,短了雜質去除不淨,長了又會影響纖維質量,這就如同烹飪一道佳肴,火候的掌控至關重要。”朱棣點頭稱是。
漚製完成後,便是蒸煮環節。朱棣指揮著工匠們控製火候,徐妙雲則在一旁仔細觀察纖維的分離情況,提醒道:“夫君,火不可過急,否則纖維易受損,這就像嗬護幼苗,需溫柔以待;這就像雕琢美玉,需小心翼翼;這就像烹製美食,需精準把握。蒸煮時,每半個時辰要查看一次,確保溫度穩定在八十度左右。”蒸煮後的纖維變得柔軟且均勻。
接著是製漿,朱棣挽起衣袖,和工匠們一起攪拌,汗水濕透了他的額頭,攪拌次數不少於五百次,那用力的模樣仿佛在攪動著一池希望的春水;那堅定的神情仿佛在開拓著一片光明的未來;那豪邁的氣勢仿佛在書寫著一段傳奇的篇章。徐妙雲拿著巾帕,為朱棣擦拭汗水,眼中滿是心疼與鼓勵。
抄紙時,朱棣和徐妙雲一同調整抄紙簾的密度和傾斜角度,抄紙簾的網格密度需達到每平方厘米約二十個,徐妙雲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朱棣在旁目不轉睛地盯著,生怕出現差錯,此時的他們就像雕琢美玉的工匠,力求完美;就像繪製宏圖的畫師,精心布局;就像搭建大廈的工匠,一絲不苟。
最後是幹燥,他們采用自然風幹與適度烘烤相結合的方式。自然風幹時間約為兩天,烘烤溫度控製在五十度左右,時長約一個時辰。朱棣時刻關注著溫度,徐妙雲則用手輕輕觸摸紙張,判斷幹燥程度,那謹慎的樣子仿佛在對待一件稀世珍寶;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守護一份傳世經典;那小心的姿態仿佛在嗬護一顆璀璨明珠。
有一次試驗失敗後,徐妙雲滿臉失落,咬著嘴唇,朱棣則輕輕握住她的手,安慰道:“莫要灰心,妙雲,失敗乃成功之母。”徐妙雲抬起頭,眼中重新燃起希望,說道:“嗯,夫君,我們繼續。”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他們經曆了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但始終堅持不懈。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成功製作出了廉價且質量上乘的宣紙。當看到第一張完美的宣紙時,朱棣和徐妙雲相視而笑,眼中滿是喜悅與自豪。
宣紙製作完成,朱棣和徐妙雲滿心歡喜地捧著一部分宣紙,興衝衝地就往皇宮趕。
到了朱元璋、馬皇後和朱標跟前,朱棣趕忙呈上宣紙,興奮地說道:“父皇、母後、皇兄,這次我們弄出來的新型宣紙,跟以往的可大不一樣。這宣紙選用的是精心甄選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樹皮的纖維纖細如絲且堅韌異常,沙田稻草則柔軟綿密又飽含彈性,二者天衣無縫地融合,堪稱絕配。這宣紙厚度才約 0.1 毫米,薄得跟蟬翼似的,可卻結實耐用得很。”
徐妙雲也跟著補充說:“可不是嘛,陛下、娘娘、太子殿下。正因為這獨具匠心的原材料組合,這宣紙的吸水性出奇地強,每平方米能吸納約 150 克的水分呢。書寫的時候,墨汁能瞬間滲透,卻絲毫不會洇散,寫出來的字清晰秀美,令人讚歎。”
朱元璋聽後,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拿起一張宣紙,輕輕撫摸著紙麵,感受著它的細膩與柔韌。他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嗯,這宣紙確實不錯。你們是如何想到用這種材料來製作宣紙的?”
朱棣笑著迴答道:“迴父皇,兒臣一直對紙有著濃厚的興趣,曾經研究過各種紙張的製作方法。有一次偶然間發現了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這兩種材料,經過多次試驗和改進,終於找到了最佳的配比和工藝,製作出了這種新型宣紙。”
朱元璋從桌上拿起一張宣紙,仔細端詳了一番,眼中流露出滿滿的讚賞之意,不禁讚歎道:“朕看這宣紙,薄如輕霧,卻又如此堅韌,實在是難得啊!其製作工藝之精巧,可見一斑。想必你們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吧?而且所選原料也頗為講究,青檀樹皮與沙田稻草的完美結合,才成就了如此出色的紙張。若是用於書寫詔令,朕的旨意定能更加清晰地傳達至天下百姓。”
一旁的馬皇後也伸手輕輕撫摸著宣紙,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容,輕聲細語地說道:“這紙的觸感極為細膩,如同絲綢般光滑,仿佛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心血與智慧。若宮中的妃嬪們以此紙書寫詩詞,必定會增添許多雅致。此外,這宣紙還散發著淡淡的草木香氣,令人心曠神怡。這種原材料的天然優質特性,在這張紙上得到了完美展現。”
朱標也微笑著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開口說道:“皇弟和弟媳這次真是做得太出色了!這宣紙不僅品質上乘,製作成本更是比之前降低了大約三成。如此一來,更多的學子能夠使用上好的紙張,對於他們的求學之路無疑是一大助力。這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說,實在是一件大好事啊!而且,你們精心挑選的原材料,既保證了紙張的質量,又成功地將成本降低了下來,如果能夠廣泛推廣開來,必定會讓許多老百姓受益,同時也有助於文化的廣泛傳播。”
聽到朱元璋、馬皇後和朱標的讚揚,朱棣和徐妙雲的臉上頓時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充滿了自豪和欣慰之情。緊接著,朱棣和徐妙雲相互對視了一眼,然後朱棣首先開口說道:“父皇、母後、皇兄,兒臣與妙雲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微微挑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好奇,問道:“哦?何事如此神秘,說來聽聽。”
徐妙雲緊跟著開口說道:“此次新製的宣紙,兒臣與朱棣認為應暫時內部使用,先不讓群臣知曉。”
朱標麵露疑惑之色,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何?”
朱棣趕忙接過話頭,向父親和兄長解釋道:“後天便是恩師劉伯溫的壽辰,兒臣與妙雲思量著,代表皇家送小部分宣紙作為生日禮物給恩師。這宣紙乃是精心所製,品質上乘,我們想以此獨特之禮表達對恩師的敬意。待恩師壽辰過後,再行推廣之事。”
馬皇後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輕聲說道:“你們幾個孩子,還真是有心啊!懂得尊師重道,這可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呢。”她的眼神充滿了慈愛和欣慰,看著眼前這些懂事的孩子們。
朱元璋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後,緩緩開口:“吾兒有這份心意,朕很是高興。劉伯溫不僅是朕的重臣,更是你們的恩師,這禮物確實別具一格。既然如此,朕便準許了。不過,關於這宣紙的推廣事宜,你們可要好好籌劃一番。”他的語氣堅定而嚴肅,透露出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朱標也點頭表示讚同,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四弟和四弟妹的這個舉動,既表達了他們對老師的敬重之情,又能夠在未來妥善地推廣這種宣紙,考慮得十分周全。”
朱棣和徐妙雲聞言,心中大喜過望,兩人對視一眼,齊聲應道:“多謝父皇、母後、皇兄的支持,兒臣一定會全力以赴,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們的聲音中充滿了感激和決心,仿佛已經看到了美好的未來。
於是,朱棣和徐妙雲滿懷期待地開始籌備給劉伯溫的這份特別禮物,盼著能在壽辰之日為恩師送上一份驚喜。
眨眼一天過去了,劉伯溫老先生的生日悄然來臨。劉老先生身為國之重臣,一生清廉,他的生日宴也隻是家人相聚一堂,溫馨而簡單。今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微風輕拂,鳥兒在枝頭歡唱。在劉伯溫老先生生日這一天,朱棣與徐妙雲懷著崇敬與感恩之情,踏入了劉府。
劉府外,朱紅色的大門莊重而典雅,門口的石獅子威風凜凜。府內,小徑旁的花草散發著淡淡的芬芳,幾棵古老的大樹灑下一片片陰涼。簡單的布置卻充滿了溫馨的氛圍。
就在這寧靜的時刻,一陣敲門聲打破了平靜,隨後一群人簇擁著朱棣和徐妙雲來到了劉府門前。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舉止優雅,顯然是代表皇家來為劉伯溫賀壽的。
劉府的大門被輕輕叩響,劉伯溫心中湧起一絲疑惑,但還是起身去開門。當他打開門,看到門外站著的朱棣和徐妙雲時,眼中滿是驚喜與難以置信。
朱棣麵帶微笑,拱手向劉伯溫行禮,聲音溫和地說道:“恩師,生辰快樂!”一旁的徐妙雲也盈盈下拜,聲音清脆悅耳:“老先生,願您鬆鶴長春,壽比南山。”
劉伯溫激動得嘴唇微微顫抖,眼中淚光閃爍,連忙上前扶起二人,感動地說:“燕王殿下,燕王妃,老臣何德何能,竟讓您二位親自前來,我不敢相信,燕王殿下還記得老臣的生日。”
朱棣快步走上前,緊緊握住劉伯溫的手,眼中滿是真誠:“恩師啊,您對本王的諄諄教誨,本王始終銘記在心,一刻不敢忘卻。您的生辰,本王又怎會輕易忘懷?此次前來,本王不僅是代表我們自己,更是代表父皇母後,特意趕來為您祝壽的!”
徐妙雲微笑著站在一旁,輕聲說道:“老先生一心為國,品行高潔,您的壽辰值得我們如此鄭重相待。”
眾人一同走進屋內,隻見簡單而溫馨的宴席已然擺放整齊。朱棣和徐妙雲與劉伯溫及其家人圍坐在桌旁,氣氛融洽,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桌上擺滿了精心準備的菜肴,每一道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大家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暢談天下大事、家常瑣事,彼此之間的感情愈發深厚。
朱棣舉杯向劉伯溫敬酒,言辭懇切地表示感激之情。他深知劉伯溫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對自己的教導之恩。
劉伯溫則謙遜地迴應,表示願意繼續為國家效力,並祝福朱棣和徐妙雲幸福美滿。
劉伯溫感慨萬分地說道:“多謝皇上和皇後娘娘的關心,還有此生能得殿下和王妃的這份情誼,老臣死而無憾啊!”他的臉上洋溢著感激之情,眼中閃爍著淚光。
朱棣連忙迴應道:“恩師切莫說這等話,您還要看著大明更加昌盛繁榮呢!”他緊緊握住劉伯溫的手,語氣堅定地表示。
朱棣深知劉伯溫對國家的貢獻,他不僅是自己的老師,更是大明王朝的重要支柱。朱棣希望劉伯溫能夠繼續見證大明的輝煌發展,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場的眾人都被這種師徒情深所感動,他們紛紛表示要珍惜眼前人,努力為國家的繁榮做出更多的貢獻。
朱棣嘴角含笑,眼神專注而誠懇,邊說邊輕輕揮了一下衣袖,然後向前邁一步靠近劉伯溫,語重心長地說道:“恩師啊,這宣紙可是我和妙雲特意為您準備的生辰之禮呢!這宣紙經過我們的改良後,品質更勝從前,不僅書寫流暢,成本也降低了不少。遙想當年,您為我講解兵法策略時,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為例,讓我明白了欲成大事,必須要有深遠的謀劃。還記得那一次北境戰事吃緊,敵軍來勢洶洶,是您建議我避其鋒芒,以逸待勞,最終成功擊退敵軍。”說到這裏,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對往昔的迴憶與感慨,眉頭微微蹙起,不自覺地握緊了拳頭。
劉伯溫微微仰頭,望向遠方,他的目光深邃而明亮,仿佛能夠穿透時間和空間的屏障。他輕輕地捋了捋胡須,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表示對朱棣的讚同。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智慧和自信。
朱棣接著說道,他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迴憶起了過去的艱難時刻。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憂慮,但同時也充滿了決心。他用手撫摸著額頭,仿佛試圖緩解內心的壓力,他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
朱棣繼續說道,他的語氣變得嚴肅而認真。他提到了自己在治理屬地時麵臨的困境和挑戰,以及劉伯溫提出的建議如何幫助他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他強調了劉伯溫的智慧和策略對於實現屬地的繁榮昌盛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並表示沒有劉伯溫的指導,他可能無法達到今天的成就。
劉伯溫謙虛地擺了擺手,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欣慰和滿足,對朱棣的稱讚表示感激。他將雙手交疊放在身前,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迴應朱棣的讚揚。他強調朱棣自身的才能和努力是取得成就的關鍵因素,並表示願意繼續為朱棣提供支持和建議。
徐妙雲突然插話進來,她的臉上洋溢著親切的微笑,雙手自然地交疊在身前,然後微微欠身,輕聲說道:“聽聞恩師喜好書法,這改良後的宣紙品質上乘,希望能助恩師在揮毫潑墨時更添神韻。”
劉伯溫聞言,連忙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接過那卷宣紙,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欣喜若狂的神情,仿佛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寶一般。他輕輕地撫摸著宣紙,感受著它的質感,眼中閃爍著驚喜與感動的光芒。他的手指在宣紙的邊緣輕輕摩挲,仿佛在品味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美好。接著,他連連點頭,滿臉感激之情,彎下腰向徐妙雲和朱棣致謝道:“殿下和王妃如此用心,老夫實在慚愧。這宣紙珍貴無比,老夫定當好好珍惜。”
朱棣走上前,真誠地看著劉伯溫,目光堅定而熾熱。他伸出雙手,搭在劉伯溫的肩膀上,語氣誠懇地說道:“恩師為大明鞠躬盡瘁,這點心意實不足以表達我們對您的敬意。往後還望恩師能多多教誨。”
劉伯溫緩緩地抬起頭來,那雙充滿智慧的眼睛裏閃爍著晶瑩的淚光,仿佛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他微微顫抖著嘴唇,用堅定的語氣說道:“承蒙殿下厚愛,老夫願效犬馬之勞。”接著,他又向朱棣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願意繼續為大明效力,並教導朱棣。
朱棣點了點頭,神情嚴肅而認真。他深深地凝視著劉伯溫,眼中透露出對這位老人的敬重和信任。然後,他鄭重地說:“先生,我需要您的智慧和經驗。請您不吝賜教,指導本王。”
劉伯溫聽後,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認可,也明白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他挺直身子,目光堅定地迴應道:“隻要殿下需要,老夫定當竭盡全力。”說完,他再次深深作揖,額頭幾乎碰到了雙手。這個動作表達了他對朱棣的敬意和忠誠。
此時,微風拂過,帶來一陣涼爽,也仿佛在訴說著這份深厚情誼的源遠流長。這份特殊的禮物,承載著朱棣和徐妙雲對劉伯溫的深深敬意和祝福,也讓劉伯溫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感受到了來自皇家的溫暖與關懷。那些曾經共同經曆的曆史典故,更是加深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
在朱棣與徐妙雲為劉伯溫賀壽並獻上改良後的宣紙之後的第二天,朱元璋下令讓群臣參觀新的宣紙。
朝堂之上,群臣濟濟。朱元璋高坐龍椅,神色威嚴而充滿期待。他大手一揮,朗聲道:“眾愛卿,今日讓爾等一同見識這新宣紙之妙處。”
朱棣率先向前一步,身姿挺拔,雙手抱拳行禮,目光炯炯有神,一臉自信地說道:“諸位大人,此宣紙經過改良,質量上乘,書寫順滑流暢,墨色滲透均勻,且生產成本大幅降低。”說著,他拿起一張宣紙,輕輕抖動展示其柔韌的質地,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
徐妙雲站在一旁,微笑著補充道:“這宣紙不僅利於書寫,用於作畫亦能使色彩更為鮮亮持久。”她邊說邊用手輕輕撫摸著宣紙。
劉伯溫微微頷首,捋著胡須,眼中閃爍著驚喜與讚賞的光芒,向前邁一步靠近宣紙,仔細端詳後說道:“實乃我大明之幸事,此等好物,當大力推廣。”他邊說邊不住地點頭,笑容裏滿是欣慰。
朱元璋聽後,龍顏大悅:“朕命朱棣、徐妙雲及劉老先生負責推廣宣紙製造技術,湯和、徐達、藍玉負責維持秩序。專利部務必守護好大明的科研成果,不得有失!”
湯和、徐達、藍玉齊聲應道:“末將遵旨!”三人神情嚴肅,目光堅定。
專利部官員也趕忙跪地領命:“臣等定當不辱使命,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隨後,在朱棣等人的引領下,群臣紛紛圍攏過來,仔細端詳著新宣紙,不時發出讚歎之聲。
從此,大明在推廣宣紙製造技術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一創新成果也為大明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宣紙的推廣帶來了諸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首先,宣紙的推廣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由於宣紙具有優良的書寫和繪畫性能,文人墨客們能夠更加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多的人願意投身於文學創作和藝術繪畫之中,各類詩詞、文章、畫作大量湧現,豐富了大明的文化寶庫。
在教育領域,優質且成本降低的宣紙使得書籍的製作更加便捷和經濟。更多的書籍得以印刷和傳播,促進了知識的普及和教育的發展。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塾,學生們能夠更容易地獲取教材和學習資料,提高了整體國民的文化素養。
從經濟角度來看,宣紙的推廣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宣紙的製造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從而刺激了原材料的種植和采集業,以及造紙工匠的就業。與此相關的運輸、銷售等行業也隨之繁榮,為國家的財政收入增添了新的來源。
在外交方麵,宣紙作為大明的特色產品,成為了對外交流的重要禮物和商品。它展示了大明的高超工藝和文化魅力,增強了周邊國家對大明的敬仰和向往,促進了友好的外交關係和貿易往來。
而且,宣紙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社會的凝聚力。朱棣每每提及宣紙的推廣,眼中都閃爍著堅定而熾熱的光芒。他雙手緊握,慷慨激昂地說道:“宣紙的推廣乃是我大明之幸事!它不僅能彰顯我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工藝水平,更能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通過這一舉措,我們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大明的魅力,吸引四方來朝,促進貿易繁榮,使國家日益昌盛!”他積極投身於宣紙推廣的各項工作中,親自監督生產流程,與工匠們交流改進意見,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明在文化和經濟上都能更上一層樓。
劉伯溫輕撫著胡須,目光深邃而睿智,緩緩說道:“宣紙的推廣實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壯舉。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激發著民眾的創造力和對國家的自豪感。這細膩柔韌的宣紙,承載著無數的智慧與情感,必將成為大明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助力大明在世界之林綻放光彩。我堅信,隨著宣紙的廣泛傳播,大明的文化影響力將日益深遠,國家形象也將更加光輝燦爛。”
朱棣、徐妙雲及劉伯溫等人負責推廣宣紙製造技術,湯和、徐達、藍玉負責維持秩序,專利部守護科研成果,各階層人士在宣紙推廣的過程中各司其職,共同為這一事業努力,增強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總的來說,宣紙的推廣對當時的大明產生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積極影響,不僅豐富了文化內涵,促進了經濟發展,還提升了國家的影響力和社會的凝聚力,成為大明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當時,紙張在人們的生活和文化傳承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現有的造紙技術存在諸多不足,紙張價格高昂且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朱棣和徐妙雲深知改進造紙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於是毅然決定攜手攻克這一難題。
一日,在書房中,朱棣皺著眉頭,神色凝重地對徐妙雲說道:“妙雲,這造紙之事,關乎民生與文化,吾等定要做出改變。”徐妙雲微微頷首,目光堅定,迴應道:“夫君,妾身明白,定當全力以赴。”
在製作工坊裏,朱棣看著一堆原料,疑惑地說道:“妙雲,這製紙原料眾多,該如何抉擇?”徐妙雲走上前,拿起幾種原料仔細觀察,思索片刻後說道:“夫君,妾身覺得這特定的草木纖維甚好,價格相對低廉,且質地適合,就如那深藏在山中的璞玉,隻需精心雕琢,必能大放異彩。”朱棣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說道:“妙雲所言極是,那這原料又該如何處理?”徐妙雲微笑著說:“夫君,不妨先將其漚製,漚製時間需控製在約七天左右,去除雜質,再精心蒸煮,蒸煮時溫度需保持在八十度上下,持續約三個時辰,使纖維分離得更為均勻細膩。”
於是,他們開始了艱辛的製紙過程。首先,把選好的草木纖維原料放入大缸中進行漚製,朱棣和徐妙雲親自監督,他們如同守護幼苗的園丁,認真而專注;時不時查看原料的變化,他們似偵察敵情的哨兵,敏銳而細致。徐妙雲神情專注,輕聲說道:“夫君,這漚製時間需把握得當,短了雜質去除不淨,長了又會影響纖維質量,這就如同烹飪一道佳肴,火候的掌控至關重要。”朱棣點頭稱是。
漚製完成後,便是蒸煮環節。朱棣指揮著工匠們控製火候,徐妙雲則在一旁仔細觀察纖維的分離情況,提醒道:“夫君,火不可過急,否則纖維易受損,這就像嗬護幼苗,需溫柔以待;這就像雕琢美玉,需小心翼翼;這就像烹製美食,需精準把握。蒸煮時,每半個時辰要查看一次,確保溫度穩定在八十度左右。”蒸煮後的纖維變得柔軟且均勻。
接著是製漿,朱棣挽起衣袖,和工匠們一起攪拌,汗水濕透了他的額頭,攪拌次數不少於五百次,那用力的模樣仿佛在攪動著一池希望的春水;那堅定的神情仿佛在開拓著一片光明的未來;那豪邁的氣勢仿佛在書寫著一段傳奇的篇章。徐妙雲拿著巾帕,為朱棣擦拭汗水,眼中滿是心疼與鼓勵。
抄紙時,朱棣和徐妙雲一同調整抄紙簾的密度和傾斜角度,抄紙簾的網格密度需達到每平方厘米約二十個,徐妙雲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朱棣在旁目不轉睛地盯著,生怕出現差錯,此時的他們就像雕琢美玉的工匠,力求完美;就像繪製宏圖的畫師,精心布局;就像搭建大廈的工匠,一絲不苟。
最後是幹燥,他們采用自然風幹與適度烘烤相結合的方式。自然風幹時間約為兩天,烘烤溫度控製在五十度左右,時長約一個時辰。朱棣時刻關注著溫度,徐妙雲則用手輕輕觸摸紙張,判斷幹燥程度,那謹慎的樣子仿佛在對待一件稀世珍寶;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守護一份傳世經典;那小心的姿態仿佛在嗬護一顆璀璨明珠。
有一次試驗失敗後,徐妙雲滿臉失落,咬著嘴唇,朱棣則輕輕握住她的手,安慰道:“莫要灰心,妙雲,失敗乃成功之母。”徐妙雲抬起頭,眼中重新燃起希望,說道:“嗯,夫君,我們繼續。”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他們經曆了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但始終堅持不懈。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成功製作出了廉價且質量上乘的宣紙。當看到第一張完美的宣紙時,朱棣和徐妙雲相視而笑,眼中滿是喜悅與自豪。
宣紙製作完成,朱棣和徐妙雲滿心歡喜地捧著一部分宣紙,興衝衝地就往皇宮趕。
到了朱元璋、馬皇後和朱標跟前,朱棣趕忙呈上宣紙,興奮地說道:“父皇、母後、皇兄,這次我們弄出來的新型宣紙,跟以往的可大不一樣。這宣紙選用的是精心甄選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樹皮的纖維纖細如絲且堅韌異常,沙田稻草則柔軟綿密又飽含彈性,二者天衣無縫地融合,堪稱絕配。這宣紙厚度才約 0.1 毫米,薄得跟蟬翼似的,可卻結實耐用得很。”
徐妙雲也跟著補充說:“可不是嘛,陛下、娘娘、太子殿下。正因為這獨具匠心的原材料組合,這宣紙的吸水性出奇地強,每平方米能吸納約 150 克的水分呢。書寫的時候,墨汁能瞬間滲透,卻絲毫不會洇散,寫出來的字清晰秀美,令人讚歎。”
朱元璋聽後,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拿起一張宣紙,輕輕撫摸著紙麵,感受著它的細膩與柔韌。他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嗯,這宣紙確實不錯。你們是如何想到用這種材料來製作宣紙的?”
朱棣笑著迴答道:“迴父皇,兒臣一直對紙有著濃厚的興趣,曾經研究過各種紙張的製作方法。有一次偶然間發現了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這兩種材料,經過多次試驗和改進,終於找到了最佳的配比和工藝,製作出了這種新型宣紙。”
朱元璋從桌上拿起一張宣紙,仔細端詳了一番,眼中流露出滿滿的讚賞之意,不禁讚歎道:“朕看這宣紙,薄如輕霧,卻又如此堅韌,實在是難得啊!其製作工藝之精巧,可見一斑。想必你們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吧?而且所選原料也頗為講究,青檀樹皮與沙田稻草的完美結合,才成就了如此出色的紙張。若是用於書寫詔令,朕的旨意定能更加清晰地傳達至天下百姓。”
一旁的馬皇後也伸手輕輕撫摸著宣紙,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容,輕聲細語地說道:“這紙的觸感極為細膩,如同絲綢般光滑,仿佛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心血與智慧。若宮中的妃嬪們以此紙書寫詩詞,必定會增添許多雅致。此外,這宣紙還散發著淡淡的草木香氣,令人心曠神怡。這種原材料的天然優質特性,在這張紙上得到了完美展現。”
朱標也微笑著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開口說道:“皇弟和弟媳這次真是做得太出色了!這宣紙不僅品質上乘,製作成本更是比之前降低了大約三成。如此一來,更多的學子能夠使用上好的紙張,對於他們的求學之路無疑是一大助力。這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說,實在是一件大好事啊!而且,你們精心挑選的原材料,既保證了紙張的質量,又成功地將成本降低了下來,如果能夠廣泛推廣開來,必定會讓許多老百姓受益,同時也有助於文化的廣泛傳播。”
聽到朱元璋、馬皇後和朱標的讚揚,朱棣和徐妙雲的臉上頓時綻放出燦爛的笑容,充滿了自豪和欣慰之情。緊接著,朱棣和徐妙雲相互對視了一眼,然後朱棣首先開口說道:“父皇、母後、皇兄,兒臣與妙雲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微微挑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好奇,問道:“哦?何事如此神秘,說來聽聽。”
徐妙雲緊跟著開口說道:“此次新製的宣紙,兒臣與朱棣認為應暫時內部使用,先不讓群臣知曉。”
朱標麵露疑惑之色,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何?”
朱棣趕忙接過話頭,向父親和兄長解釋道:“後天便是恩師劉伯溫的壽辰,兒臣與妙雲思量著,代表皇家送小部分宣紙作為生日禮物給恩師。這宣紙乃是精心所製,品質上乘,我們想以此獨特之禮表達對恩師的敬意。待恩師壽辰過後,再行推廣之事。”
馬皇後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輕聲說道:“你們幾個孩子,還真是有心啊!懂得尊師重道,這可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呢。”她的眼神充滿了慈愛和欣慰,看著眼前這些懂事的孩子們。
朱元璋微微頷首,沉思片刻後,緩緩開口:“吾兒有這份心意,朕很是高興。劉伯溫不僅是朕的重臣,更是你們的恩師,這禮物確實別具一格。既然如此,朕便準許了。不過,關於這宣紙的推廣事宜,你們可要好好籌劃一番。”他的語氣堅定而嚴肅,透露出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朱標也點頭表示讚同,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四弟和四弟妹的這個舉動,既表達了他們對老師的敬重之情,又能夠在未來妥善地推廣這種宣紙,考慮得十分周全。”
朱棣和徐妙雲聞言,心中大喜過望,兩人對視一眼,齊聲應道:“多謝父皇、母後、皇兄的支持,兒臣一定會全力以赴,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他們的聲音中充滿了感激和決心,仿佛已經看到了美好的未來。
於是,朱棣和徐妙雲滿懷期待地開始籌備給劉伯溫的這份特別禮物,盼著能在壽辰之日為恩師送上一份驚喜。
眨眼一天過去了,劉伯溫老先生的生日悄然來臨。劉老先生身為國之重臣,一生清廉,他的生日宴也隻是家人相聚一堂,溫馨而簡單。今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微風輕拂,鳥兒在枝頭歡唱。在劉伯溫老先生生日這一天,朱棣與徐妙雲懷著崇敬與感恩之情,踏入了劉府。
劉府外,朱紅色的大門莊重而典雅,門口的石獅子威風凜凜。府內,小徑旁的花草散發著淡淡的芬芳,幾棵古老的大樹灑下一片片陰涼。簡單的布置卻充滿了溫馨的氛圍。
就在這寧靜的時刻,一陣敲門聲打破了平靜,隨後一群人簇擁著朱棣和徐妙雲來到了劉府門前。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舉止優雅,顯然是代表皇家來為劉伯溫賀壽的。
劉府的大門被輕輕叩響,劉伯溫心中湧起一絲疑惑,但還是起身去開門。當他打開門,看到門外站著的朱棣和徐妙雲時,眼中滿是驚喜與難以置信。
朱棣麵帶微笑,拱手向劉伯溫行禮,聲音溫和地說道:“恩師,生辰快樂!”一旁的徐妙雲也盈盈下拜,聲音清脆悅耳:“老先生,願您鬆鶴長春,壽比南山。”
劉伯溫激動得嘴唇微微顫抖,眼中淚光閃爍,連忙上前扶起二人,感動地說:“燕王殿下,燕王妃,老臣何德何能,竟讓您二位親自前來,我不敢相信,燕王殿下還記得老臣的生日。”
朱棣快步走上前,緊緊握住劉伯溫的手,眼中滿是真誠:“恩師啊,您對本王的諄諄教誨,本王始終銘記在心,一刻不敢忘卻。您的生辰,本王又怎會輕易忘懷?此次前來,本王不僅是代表我們自己,更是代表父皇母後,特意趕來為您祝壽的!”
徐妙雲微笑著站在一旁,輕聲說道:“老先生一心為國,品行高潔,您的壽辰值得我們如此鄭重相待。”
眾人一同走進屋內,隻見簡單而溫馨的宴席已然擺放整齊。朱棣和徐妙雲與劉伯溫及其家人圍坐在桌旁,氣氛融洽,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桌上擺滿了精心準備的菜肴,每一道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大家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暢談天下大事、家常瑣事,彼此之間的感情愈發深厚。
朱棣舉杯向劉伯溫敬酒,言辭懇切地表示感激之情。他深知劉伯溫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對自己的教導之恩。
劉伯溫則謙遜地迴應,表示願意繼續為國家效力,並祝福朱棣和徐妙雲幸福美滿。
劉伯溫感慨萬分地說道:“多謝皇上和皇後娘娘的關心,還有此生能得殿下和王妃的這份情誼,老臣死而無憾啊!”他的臉上洋溢著感激之情,眼中閃爍著淚光。
朱棣連忙迴應道:“恩師切莫說這等話,您還要看著大明更加昌盛繁榮呢!”他緊緊握住劉伯溫的手,語氣堅定地表示。
朱棣深知劉伯溫對國家的貢獻,他不僅是自己的老師,更是大明王朝的重要支柱。朱棣希望劉伯溫能夠繼續見證大明的輝煌發展,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場的眾人都被這種師徒情深所感動,他們紛紛表示要珍惜眼前人,努力為國家的繁榮做出更多的貢獻。
朱棣嘴角含笑,眼神專注而誠懇,邊說邊輕輕揮了一下衣袖,然後向前邁一步靠近劉伯溫,語重心長地說道:“恩師啊,這宣紙可是我和妙雲特意為您準備的生辰之禮呢!這宣紙經過我們的改良後,品質更勝從前,不僅書寫流暢,成本也降低了不少。遙想當年,您為我講解兵法策略時,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為例,讓我明白了欲成大事,必須要有深遠的謀劃。還記得那一次北境戰事吃緊,敵軍來勢洶洶,是您建議我避其鋒芒,以逸待勞,最終成功擊退敵軍。”說到這裏,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對往昔的迴憶與感慨,眉頭微微蹙起,不自覺地握緊了拳頭。
劉伯溫微微仰頭,望向遠方,他的目光深邃而明亮,仿佛能夠穿透時間和空間的屏障。他輕輕地捋了捋胡須,然後緩緩地點了點頭,表示對朱棣的讚同。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智慧和自信。
朱棣接著說道,他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迴憶起了過去的艱難時刻。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憂慮,但同時也充滿了決心。他用手撫摸著額頭,仿佛試圖緩解內心的壓力,他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
朱棣繼續說道,他的語氣變得嚴肅而認真。他提到了自己在治理屬地時麵臨的困境和挑戰,以及劉伯溫提出的建議如何幫助他克服困難並取得成功。他強調了劉伯溫的智慧和策略對於實現屬地的繁榮昌盛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並表示沒有劉伯溫的指導,他可能無法達到今天的成就。
劉伯溫謙虛地擺了擺手,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欣慰和滿足,對朱棣的稱讚表示感激。他將雙手交疊放在身前,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迴應朱棣的讚揚。他強調朱棣自身的才能和努力是取得成就的關鍵因素,並表示願意繼續為朱棣提供支持和建議。
徐妙雲突然插話進來,她的臉上洋溢著親切的微笑,雙手自然地交疊在身前,然後微微欠身,輕聲說道:“聽聞恩師喜好書法,這改良後的宣紙品質上乘,希望能助恩師在揮毫潑墨時更添神韻。”
劉伯溫聞言,連忙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接過那卷宣紙,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欣喜若狂的神情,仿佛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寶一般。他輕輕地撫摸著宣紙,感受著它的質感,眼中閃爍著驚喜與感動的光芒。他的手指在宣紙的邊緣輕輕摩挲,仿佛在品味著一種無法言喻的美好。接著,他連連點頭,滿臉感激之情,彎下腰向徐妙雲和朱棣致謝道:“殿下和王妃如此用心,老夫實在慚愧。這宣紙珍貴無比,老夫定當好好珍惜。”
朱棣走上前,真誠地看著劉伯溫,目光堅定而熾熱。他伸出雙手,搭在劉伯溫的肩膀上,語氣誠懇地說道:“恩師為大明鞠躬盡瘁,這點心意實不足以表達我們對您的敬意。往後還望恩師能多多教誨。”
劉伯溫緩緩地抬起頭來,那雙充滿智慧的眼睛裏閃爍著晶瑩的淚光,仿佛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他微微顫抖著嘴唇,用堅定的語氣說道:“承蒙殿下厚愛,老夫願效犬馬之勞。”接著,他又向朱棣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願意繼續為大明效力,並教導朱棣。
朱棣點了點頭,神情嚴肅而認真。他深深地凝視著劉伯溫,眼中透露出對這位老人的敬重和信任。然後,他鄭重地說:“先生,我需要您的智慧和經驗。請您不吝賜教,指導本王。”
劉伯溫聽後,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認可,也明白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他挺直身子,目光堅定地迴應道:“隻要殿下需要,老夫定當竭盡全力。”說完,他再次深深作揖,額頭幾乎碰到了雙手。這個動作表達了他對朱棣的敬意和忠誠。
此時,微風拂過,帶來一陣涼爽,也仿佛在訴說著這份深厚情誼的源遠流長。這份特殊的禮物,承載著朱棣和徐妙雲對劉伯溫的深深敬意和祝福,也讓劉伯溫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感受到了來自皇家的溫暖與關懷。那些曾經共同經曆的曆史典故,更是加深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
在朱棣與徐妙雲為劉伯溫賀壽並獻上改良後的宣紙之後的第二天,朱元璋下令讓群臣參觀新的宣紙。
朝堂之上,群臣濟濟。朱元璋高坐龍椅,神色威嚴而充滿期待。他大手一揮,朗聲道:“眾愛卿,今日讓爾等一同見識這新宣紙之妙處。”
朱棣率先向前一步,身姿挺拔,雙手抱拳行禮,目光炯炯有神,一臉自信地說道:“諸位大人,此宣紙經過改良,質量上乘,書寫順滑流暢,墨色滲透均勻,且生產成本大幅降低。”說著,他拿起一張宣紙,輕輕抖動展示其柔韌的質地,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
徐妙雲站在一旁,微笑著補充道:“這宣紙不僅利於書寫,用於作畫亦能使色彩更為鮮亮持久。”她邊說邊用手輕輕撫摸著宣紙。
劉伯溫微微頷首,捋著胡須,眼中閃爍著驚喜與讚賞的光芒,向前邁一步靠近宣紙,仔細端詳後說道:“實乃我大明之幸事,此等好物,當大力推廣。”他邊說邊不住地點頭,笑容裏滿是欣慰。
朱元璋聽後,龍顏大悅:“朕命朱棣、徐妙雲及劉老先生負責推廣宣紙製造技術,湯和、徐達、藍玉負責維持秩序。專利部務必守護好大明的科研成果,不得有失!”
湯和、徐達、藍玉齊聲應道:“末將遵旨!”三人神情嚴肅,目光堅定。
專利部官員也趕忙跪地領命:“臣等定當不辱使命,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隨後,在朱棣等人的引領下,群臣紛紛圍攏過來,仔細端詳著新宣紙,不時發出讚歎之聲。
從此,大明在推廣宣紙製造技術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一創新成果也為大明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宣紙的推廣帶來了諸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首先,宣紙的推廣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由於宣紙具有優良的書寫和繪畫性能,文人墨客們能夠更加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多的人願意投身於文學創作和藝術繪畫之中,各類詩詞、文章、畫作大量湧現,豐富了大明的文化寶庫。
在教育領域,優質且成本降低的宣紙使得書籍的製作更加便捷和經濟。更多的書籍得以印刷和傳播,促進了知識的普及和教育的發展。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塾,學生們能夠更容易地獲取教材和學習資料,提高了整體國民的文化素養。
從經濟角度來看,宣紙的推廣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宣紙的製造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從而刺激了原材料的種植和采集業,以及造紙工匠的就業。與此相關的運輸、銷售等行業也隨之繁榮,為國家的財政收入增添了新的來源。
在外交方麵,宣紙作為大明的特色產品,成為了對外交流的重要禮物和商品。它展示了大明的高超工藝和文化魅力,增強了周邊國家對大明的敬仰和向往,促進了友好的外交關係和貿易往來。
而且,宣紙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社會的凝聚力。朱棣每每提及宣紙的推廣,眼中都閃爍著堅定而熾熱的光芒。他雙手緊握,慷慨激昂地說道:“宣紙的推廣乃是我大明之幸事!它不僅能彰顯我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工藝水平,更能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通過這一舉措,我們能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大明的魅力,吸引四方來朝,促進貿易繁榮,使國家日益昌盛!”他積極投身於宣紙推廣的各項工作中,親自監督生產流程,與工匠們交流改進意見,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明在文化和經濟上都能更上一層樓。
劉伯溫輕撫著胡須,目光深邃而睿智,緩緩說道:“宣紙的推廣實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壯舉。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激發著民眾的創造力和對國家的自豪感。這細膩柔韌的宣紙,承載著無數的智慧與情感,必將成為大明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助力大明在世界之林綻放光彩。我堅信,隨著宣紙的廣泛傳播,大明的文化影響力將日益深遠,國家形象也將更加光輝燦爛。”
朱棣、徐妙雲及劉伯溫等人負責推廣宣紙製造技術,湯和、徐達、藍玉負責維持秩序,專利部守護科研成果,各階層人士在宣紙推廣的過程中各司其職,共同為這一事業努力,增強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總的來說,宣紙的推廣對當時的大明產生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積極影響,不僅豐富了文化內涵,促進了經濟發展,還提升了國家的影響力和社會的凝聚力,成為大明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