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字子中 ,南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明朝初年宰相,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曆任元帥府奏差、寧國知縣、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職。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勾結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並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準備謀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塗節上書舉報胡惟庸謀反,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處死。


    胡惟庸為相多年,憑著明太祖的寵信,瞞上欺下,結黨營私,為所欲為。他手中操縱著生殺黜陟之大權,忠臣義士敢於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 胡惟庸被殺後,明太祖遂罷宰相,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一舉措對以後500餘年的政治體製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是原有曆史中的結局,胡惟庸與劉伯溫死對頭,胡惟庸最終成為大明宰相。隨著朱棣和徐妙雲兩位穿越者的到來,一切都發生改變,胡惟庸最後提前領盒飯。


    楊憲在揚州政績作假,不僅如此,他還打壓朝堂,排除異己。胡惟庸,這位權勢滔天的右丞相,一直在暗中籌劃著一場關乎自己仕途的棋局。他手中握著一份足以將當朝左丞相楊憲拉下馬的證據,正準備在朝會上發動一場針對楊憲的猛烈彈劾。然而,朱棣和徐妙雲這兩位穿越者卻早已看穿了楊憲的真麵目。他們決定主動出擊,揭露楊憲的罪行。於是,朱棣和徐妙雲秘密聯係了朝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劉伯溫、徐達、湯和以及藍玉等。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大臣,對楊憲的所作所為也有所耳聞。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支持朱棣和徐妙雲的行動,並一起聯手揭露楊憲的真麵目。在一次朝會上,朱棣和徐妙雲首先站出來,向朱元璋呈上了他們所掌握的證據,詳細闡述了楊憲的種種罪行。接著,劉伯溫、徐達、湯和以及藍玉等人紛紛附和,表示支持朱棣和徐妙雲的說法。朱元璋聽後大為震驚,他立刻下令徹查此事。最終,真相大白,楊憲被罷黜官職,貶為庶民。楊憲下台之後,朝堂之上波瀾暗湧,驚動了整個朝廷。而其中最激動的當屬胡惟庸。他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證據,可以一舉扳倒楊憲,從而登上左丞相之位。如今,楊憲雖然被扳倒,但並非出於他手,而且朱元璋已經提前出手,讓他的計劃落空。胡惟庸意識到,自己必須尋找其他途徑來改變目前的局麵。他暗暗思考:“楊憲這個人我早就看他不順眼了,本來想著收集好證據,彈劾楊憲,這樣左丞相之位,非自己莫屬了,隻可惜被陛下先一步抓住楊憲,這樣一來,自己的目標可就難實現了,看來我要找方法來改變自己才行。”他心中暗自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實現自己的目標。


    胡惟庸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找一個人幫忙。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老師李善長。胡惟庸深知自己想要登上丞相之位,必須得到李善長的支持。


    胡惟庸,這位野心勃勃的官員,眼中閃爍著對權力的渴望。他一直覬覦著丞相的位置,認為隻有這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然而,要想成為大明的新丞相,談何容易?


    他深知,要想成功,必須得到一個人的支持——那便是他的老師,德高望重的李善長。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智囊,還是朝中的重要人物。如果能得到李善長的支持,那麽他就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胡惟庸在書房中踱步,心中盤算著如何向李善長開口。他知道,李善長雖然是他的老師,但更是朱元璋的智囊,對朝廷的局勢了如指掌。要想說服李善長,必須讓他看到胡惟庸成為丞相後的利處。


    最後,胡惟庸下定決心,準備前往李善長的住處。他希望能夠與李善長麵對麵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並爭取到他的支持。


    當胡惟庸來到李善長的住處時,李善長正坐在書房的另一側,靜靜地品著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邃和智慧,仿佛早已看透了世事。


    胡惟庸走進書房,向李善長行禮道:“學生胡惟庸,見過老師。”


    李善長微微抬頭,看著胡惟庸,臉上露出一絲疑惑的表情,說道:“惟庸啊,今天怎麽想起來看老夫來了?”


    胡惟庸微微一笑,走到李善長身邊坐下,輕聲說道:“老師,學生此次前來,是有事請教您。”


    “老師,那楊憲現如今已經倒台了,那麽如今左丞相之位空缺,學生心想……”胡惟庸開口,語氣中充滿了懇切。


    他的目光落在李善長身上,眼神中閃爍著期待與渴望。李善長微微眯起眼睛,看著胡惟庸,似乎明白了他的心思。


    “你心想著老夫能不能幫你坐上這個左丞相之位?”李善長迴應著,嘴角掛著一抹淡淡的笑容。


    胡惟庸連忙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興奮之色。他急切地說道:“正是如此!學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但一心想為朝廷盡忠。若有機會擔任左丞相一職,定當全力以赴,不辜負陛下和老師的期望。還望老師能夠助學生一臂之力。”


    胡惟庸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權力的渴望,同時也表現出對李善長的敬重和依賴。他知道,想要登上高位,沒有李善長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


    李善長微微一笑,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緩緩說道:“你的才華和誌向我都知道。但你要明白,成為丞相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智慧。朱元璋陛下不會輕易做出決定,我們需要一個計劃。”


    胡惟庸心中雖有疑慮,但臉上還是露出了笑容。他恭敬地說道:“老師,您所說的計劃是什麽?學生願聽教誨。”


    李善長看著眼前的胡惟庸,心中不禁感歎,這年輕人真是聰明過人,一點就透。然而,他也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多疑且謹慎,絕不會輕易將丞相之位交予一個無法完全信賴之人。


    李善長微微一笑,輕聲道:“吾兒,如今朝中局勢複雜,朱元璋對丞相一職定會慎之又慎。若要成功登頂相位,我們需得耍些手段。”說著,他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之光。


    胡惟庸聞言,眼中一亮,急忙問道:“還請老師明示!”


    李善長神秘一笑,低聲道:“你可知,欲取之必先予之?”


    胡惟庸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隨即恍然大悟般笑道:“學生明白了!”


    李善長滿意地點頭,繼續道:“我們需在朝中布下一盤棋,迷惑朱元璋。”說罷,他與胡惟庸相視一笑,兩人開始謀劃起來。


    他們精心挑選了一批朝廷中的官員,這些官員皆具一定實力和影響力。李善長和胡惟庸則分別向他們透露一些消息,暗示他們有機會擔任丞相之職,並許下種種承諾。如此一來,這些官員便會認為自己有望成為下一任丞相,從而積極表現,互相競爭。


    這樣做的目的,便是讓朱元璋陷入兩難抉擇之中。麵對眾多看似合格的候選人,他將難以判斷誰才是最合適的人選。與此同時,胡惟庸在暗中觀察局勢,尋找最佳時機出手。


    同一時間,禦書房內氣氛凝重,朱元璋、朱標和朱棣三人圍坐在一起,嚴肅地討論著左丞相的人選問題。朱元璋率先開口:“標兒,老四,你們先談談對於左丞相這個職位,由誰來擔任更為妥當?稍後韓國公也會前來向朕推薦丞相人選。”


    朱棣心中一沉,他深知這其中的門道。按照曆史的進程,胡惟庸必定會事先告知李善長,而李善長早已洞悉朱元璋的性格,絕不會輕易推舉胡惟庸,反而會巧妙地推薦其他人選來迷惑朱元璋,從而將胡惟庸推上丞相之位。想到這裏,朱棣不禁眉頭緊皺。


    朱標神色鄭重地迴答道:“父皇,兒臣認為讓劉伯溫擔任丞相最為適宜。他才華橫溢,且不隸屬於任何一方勢力,定能公正無私地處理政務。”


    這時,朱棣把劉伯溫之前鹽務改革、三輪車改革以及香水推廣中的貢獻與想法一一道來,並詳細解釋給朱元璋聽。朱元璋不禁迴想起劉伯溫一直以來的清廉作風和他在北伐策略上的卓越表現。這些因素讓朱元璋對任命劉伯溫擔任左丞相一事已有了初步的想法。


    \"父皇,大哥,兒臣有話要說。\" 朱棣一臉嚴肅認真地說道。


    \"老四,你怎麽突然變得這麽囉嗦了?快說吧!\" 朱元璋滿臉驚愕地問道。


    \"父皇,兒臣完全讚同大哥的觀點,但兒臣建議等到北伐勝利後再正式實施左丞相的任命。劉老一向以廉潔奉公著稱,可有些人對這個職位虎視眈眈。\" 朱棣道出了自己內心的擔憂。


    \"四弟,你所說的莫非是胡惟庸?\" 朱標敏銳地察覺到了朱棣的意圖。


    \"李善長可是胡惟庸的老師,待會兒李善長過來推薦時,胡惟庸必定會事先做好充分準備。\"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分析道。


    朱元璋、朱標和朱棣三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想法——李善長這一招可謂是老謀深算啊!他表麵上推舉其他官員,實際上卻是在為胡惟庸鋪路。這種手段雖然有些陰險,但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政治策略。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著:“李善長啊李善長,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嗎?不過,我現在還需要你為我所用,等北伐勝利之後再做打算吧。”


    朱標則擔憂地說:“父親,我們不能讓李善長這樣得逞啊!如果胡惟庸當上了丞相,恐怕會對朝廷造成不小的影響。”


    朱棣附和道:“是啊,父親。胡惟庸這個人野心勃勃,如果讓他掌握了大權,必定會引發更多的麻煩。”


    朱元璋安慰他們道:“你們放心,我心裏有數。等北伐勝利之時,就是我決定丞相人選的時候。到時候,我會親自挑選一個合適的人來擔任這個重要職務。”


    朱標和朱棣聽了,稍稍安心一些。他們知道父親的智慧和決策能力,相信他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朱元璋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他要將目光放得更遠,不僅要考慮當前的局勢,還要著眼於未來的發展。他深知,丞相一職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繁榮至關重要,必須慎重對待。


    而此時的李善長並不知道朱元璋等人的想法,他還沉浸在自己的計劃之中,以為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設想進行。然而,他卻沒有料到,朱元璋早已看穿了他的把戲,隻等待時機成熟,給李善長一個意外的驚喜。


    “諸位聽封,徐達封為中山王、湯和封為信國公、藍玉封為涼國公,劉伯溫任命為大明丞相及燕王朱棣賜予令牌。朱元璋威武霸氣說出這番話。


    朝堂之上,一片嘩然。眾人議論紛紛,對朱元璋的這個決定表示驚訝和不解。而胡惟庸則站在人群之中,麵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緊緊握著拳頭,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心中滿是憤懣與不甘。


    胡惟庸自認為是朝廷的棟梁之才,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地輔佐朱元璋,處理政務,理應得到丞相之位。然而現在,朱元璋竟然將這個重要職位交給了劉伯溫。這讓胡惟庸感到無比的屈辱和憤怒。


    胡惟庸他知道,朱元璋心意已決,無論自己如何反對都無濟於事。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去權力和地位,於是決定采取一些手段來奪迴屬於自己的一切。


    從那一天起,胡惟庸開始頻繁地與李善長接觸,並邀請其他淮西勳貴在府中設宴,密謀對策。他們一致認為,必須盡快除掉劉伯溫,才能恢複往日的榮耀和權勢。


    然而,他們的一舉一動並沒有逃過有心人的眼睛。朱棣和徐妙雲熟讀曆史,深知胡惟庸的野心勃勃。他們明白,如果不及時揭露胡惟庸的陰謀,將會給大明朝帶來巨大的危機。


    “妙雲,我們不能坐視不管。”朱棣皺著眉頭說道:“胡惟庸心懷叵測,一旦得逞,後果不堪設想。”


    徐妙雲點點頭,憂心忡忡地說:“是啊,我們要想辦法阻止他們。可是該怎麽做呢?”


    朱棣沉思片刻,然後說:“我們應該把這件事告訴父王和母後,還有大哥。隻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挫敗胡惟庸的陰謀。”


    徐妙雲覺得有道理,於是點頭同意。他們立刻前往王宮,將胡惟庸的陰謀告訴了朱元璋、馬皇後和太子朱標。朱元璋聽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好個胡惟庸,竟敢背著朕搞小動作!”


    馬皇後連忙勸道:“陛下息怒,眼下當務之急是想出應對之策。”


    朱標也附和道:“母後說得對,我們不能讓胡惟庸的陰謀得逞。”


    經過一番商議,眾人決定暫時按兵不動,觀察胡惟庸等人的動靜。同時,加強宮廷的安保措施,以防萬一。


    與此同時,朱棣和徐妙雲也積極收集證據,準備揭露胡惟庸的罪行。他們四處打聽消息,尋找證人證言,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找到了一些關鍵線索,足以證明胡惟庸的謀反之心。


    “妙雲,這次一定要讓胡惟庸的陰謀大白於天下。”朱棣咬牙切齒地說道:“絕不能讓他得逞。”


    徐妙雲堅定地點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她相信,隻要大家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戰勝邪惡,守護大明江山的安寧。


    於是那天晚上,馬皇後徐妙雲親自下廚,朱元璋朱棣及朱標等人分別邀請了徐達、湯和、劉伯溫及藍玉等人小聚,順便商量著讓胡惟庸露出狐狸尾巴,最終挫敗他的陰謀。


    朱棣和徐妙雲精心策劃了一場大戲。他們放出消息,聲稱朱元璋因體察民情,並且帶著徐達和湯和前往,已經秘密離開京城,前往江南一帶巡視。這一消息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官員都信以為真,開始暗中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胡惟庸聽到這一消息後,心中的火焰瞬間被點燃。他眼中閃爍著貪婪和野心,心中暗自思忖:“朱元璋外出巡視,這正是我們的絕佳時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召集了淮西勳貴們,共同商議起事大計。


    這些淮西勳貴們本就是朱元璋的心腹大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心生不滿,渴望重奪朝政大權。而如今,朱元璋的離開給了他們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密謀會議上,胡惟庸激動地說道:“各位兄弟們,朱元璋已離京,現在是我們奪迴權力的時候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必能成功!”眾人紛紛點頭表示支持,決心要抓住這個機會。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行動之際,意外發生了。朱標得知了他們的陰謀,並迅速采取了行動。他帶領軍隊守住城門,阻止了胡惟庸等人的進攻。


    “李善長,胡惟庸,你們是想逼供造反嗎?”朱標在城門上怒視著胡惟庸,聲音中充滿了威嚴。


    “太子殿下,老夫不是造反,而是清君側,劉伯溫、藍玉等人把持朝政,太子殿下趕緊開門。”李善長裝腔作勢地說道。


    “放肆,李善長,你還要不要臉,難道你找人搜尋太子府與燕王府,也是清君側。”劉伯溫生氣地反駁道。


    “李善長,胡惟庸,你們才是反賊,暗中積蓄力量造反。”藍玉憤怒地指責道。


    “識時務者為俊傑,勸你們清醒點,最好開門,否則我們衝進去,你們就比死無疑。”胡惟庸大聲嚷嚷著,試圖威脅朱標。


    “是嗎?那就拭目以待吧!”朱棣說著立即放出信號彈。


    不一會兒,徐達與湯和大將軍地兵馬立即趕來,很快就製止住了叛軍。


    “兩位大人,快逃吧!是徐達大將軍和湯和大將軍的兵馬。我們被包圍了。”身邊的小兵匯報到。


    “老師,我們快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胡惟庸勸說著李善長。


    “亂臣賊子,逼供造反,大勢已去,還想全身而退,做夢,你們的末日到了。”徐達與湯和先後擒住李善長與胡惟庸並有理有據地說著。


    徐達與湯和等人的出現讓李善長與胡惟庸大吃一驚,他們明白自己上當了,中了圈套。


    原來這一切都是朱標朱棣精心設計的一場騙局,目的就是要抓住李善長與胡惟庸。


    朱標朱棣早已洞悉他們的陰謀,並提前安排好徐達與湯和的軍隊在此埋伏。


    當李善長與胡惟庸以為自己的計劃得逞時,卻不知已經陷入了朱標朱棣設下的陷阱。


    此時,李善長與胡惟庸的臉色變得蒼白,眼中充滿了絕望和恐懼。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罪行已經無法逃脫懲罰,末日即將來臨。


    徐達與湯和將李善長與胡惟庸押解到京城,等待朱元璋的審判。


    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終於結束,朱棣以智慧和勇氣成功地粉碎了李善長與胡惟庸的叛亂陰謀,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安寧。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震怒不已。他下令將胡惟庸斬首示眾,以儆效尤。同時,他也對參與叛亂的淮西勳貴進行了嚴懲。


    然而,這場叛亂的影響遠未結束。在清查叛亂餘黨的過程中,朱棣和徐妙雲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胡惟庸竟然還與倭寇勾結,企圖奪取大明的江山!這個發現讓他們震驚不已,同時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朱棣和徐妙雲深知此事關係重大,於是決定立刻將這一重要情報上報給朱元璋。當朱元璋得知這個消息時,他感到無比的痛心和失望。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一直以來所信任的李善長居然也會背叛自己,而胡惟庸更是膽大妄為到勾結異族來謀取皇位。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明白如果不采取果斷行動,將會對大明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朱元璋終於做出了決定:必須嚴懲這些叛逆者,以維護朝廷的穩定和尊嚴。於是,他下令將胡惟庸、李善長以及其他相關人員一並處死。


    這次事件不僅讓朱元璋失去了兩位重要的大臣,更讓他對身邊的人產生了懷疑。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統治方式,並加強了對朝廷內部的監管力度。而對於朱棣和徐妙雲來說,他們的忠誠和智慧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和讚賞,成為了朱元璋心目中的得力助手。


    這場叛亂雖然被平息了,但它給明朝的朝廷帶來了深刻的教訓。朱元璋開始反思自己的治國之道,決心加強中央集權,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一樣的燕王與燕王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3072466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30724669並收藏不一樣的燕王與燕王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