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臣推薦大皇子姬公珤
抄家流放,靈鼠萌寶帶全家造反 作者:八寶桂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臣們麵如菜色,完啦,鎮國公真死了,那誰去打仗啊。
皇帝到底是咋想的,把打仗的人殺了,現在家門口都有二十萬軍隊了,他不想辦法,總注意一個死人幹啥啊!
要是這二十萬人直接衝關,闖入境內,那可真是天塌了。
姬淩霄也是當了幾十年皇帝,還是知道要顧全大局的。
“現在邊關是誰在鎮守?”
傳信官又從包袱中拿出一個折子,恭敬的呈了上去。
“迴稟聖上,是威猛將軍陸仁賈。
鎮國公死亡的消息對邊關將士打擊極大,將士們戰鬥意誌不高。
將軍請求聖上派兵支援,撥冗糧草和軍餉。”
姬淩霄有點兒煩這個傳信官了,怎麽從他包袱裏拿出來的消息沒有一個愛聽的。
又要兵又要錢,他國庫比臉都幹淨,拿屁給他。
戶部尚書馬誌成比姬淩霄更緊張,他扶著屁股顫顫巍巍往前走了兩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皇上,戶部沒錢啊!這個月大臣們的月俸都發不出啊!”
他的屁股是皇帝打的,總不能他看丟這麽大一個國庫,什麽事兒都沒有,那皇帝的氣往哪裏撒?
馬誌成非常滿足,能留下條命不錯了,要往常,怕是九族乃至十族都得重開。
姬淩霄扶額,國庫沒錢用你說!
“軍餉的事兒一會兒再談,眾位臣工,若是支援邊境,你們認為誰更合適啊?”
下麵一片鴉雀無聲,誰合適?有鎮國公在,他們都多少年沒想過還有打仗這迴事兒了。
文臣和武將本就互相看不上,誰了解誰啊。
“迴皇上!”護國公張長嶽站了出來,“臣認為,可以派皇子出征。
我朝的江山可是馬背上得來的,不過二十萬兵馬,戰必能勝,剛好也能鍛煉皇子們。
皇子日後若想繼承大統,必須文韜武略樣樣精通,這樣才能護佑我大虞千秋綿長。”
丞相宋尚嘉心裏罵了護國公張長嶽一圈兒,臭老頭,別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不就是想推舉你的外孫子皇八子姬承翔出去,打打名氣嘛!
皇帝年輕身體好,生了不少兒子,雖然中間也有夭折的,但是到現在好好活著的隻有五個。
淑貴妃生的皇長子姬公珤,安嬪的皇三子姬序臨,先皇後之子皇六子(太子)姬邦彥,現皇後之子皇八子姬承翔以及德妃生的皇十一子姬珺堯。
除了十一子姬珺堯隻有十二歲,其他四位皇子均已成年。
成年的皇子可參與朝政,這會兒除了去太廟反省的姬邦彥,其他三位都在前麵站著。
而除了母親位分最低沒什麽倚仗的皇三子,其他四位皇子以及他們背後的人可謂爭的是頭破血流,競爭激烈。
再加上姬淩霄故意沒有對皇子們之間的爭奪進行約束,所以整個朝堂,一遇上和皇子相關的事情,就跟菜市場似的,難看的很。
護國公的心思昭然若揭,姬淩霄當然也看的出來,但是他裝傻。
“護國公,在你看來,哪一位皇子合適啊?”
這話一出,姬公珤,姬序臨和姬承翔三人立刻豎起脖子,就跟上課時候夫子提問似的。
張長嶽舉起芴板,眼神在皇子們的背影上略過。
“迴陛下,臣推舉大皇子姬公珤。”
姬公珤被這句話砸傻了,怎麽個事兒,我剛才還想爭取一下呢,突然就給我了?
或許是皇子之間互相坑的次數太多,姬公珤的第一反應,這裏麵不會有坑吧?
不光是姬公珤,大殿裏連同皇帝在內,全都沒想到這個答案。
“奧?為什麽是大皇子?朕的其他幾位兒子也都不錯。”
護國公張長嶽暗中翻了個白眼,不錯?這話你要是敢去太廟說,太廟的老祖宗們怕是會挨個顯靈給你一巴掌。
“啟稟皇上,其實臣本來是想推薦六皇子的,六皇子得皇上悉心栽培,和其他皇子比更優秀。但是六皇子人在太廟,不合適。
十一皇子年幼,八皇子雖然成年,但未經大事仍然稚嫩,三皇子母親位分太低,難以服眾。
而大皇子是皇上第一個兒子,沉穩有成算,且威猛將軍陸仁賈是大皇子母族的親戚,到邊境也能和大皇子溝通得當,定然能揚我國威,擊退敵軍,鼓舞士氣。”
姬淩霄越聽,越感覺大皇子不合適。
他姥爺的,他族親在邊關都當大頭了,讓他再去聯絡聯絡感情,到時候好造朕的反嗎?
宋尚嘉想的不一樣,他這會兒也算是看透護國公的意思了。
鎮國公剛死,邊關將士又都隻認鎮國公,現在不管是哪一個皇子去,光是收服人心就是一個大難題。
軍心不齊,再多的兵力也不過是一個數字。
若是搞不好,再來一個軍隊嘩變,那可就是沒有功勞沒有苦勞,隻有坐牢。
“臣認為,護國公說的極有道理,臣也舉薦大皇子。”
姬公珤小心的迴頭看自己的外祖父,中書令謝共秋,怎麽一個兩個的政敵都推我啊,我心慌慌啊外祖父!
謝共秋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手上的芴板,一個眼神都沒看姬公珤。
姬公珤腦子瘋狂運轉,這時候推脫不去肯定是不行的,人都舉薦了,你再往後退,這不是膽小怕事嗎?!
可萬一父皇答應了,那他不就是掉進坑了?
思來想去,他心一橫,眼神坦蕩,直接請奏:
“父皇,兒臣願意帶兵出征,揚我國威!
兒臣食百姓之俸祿,也該保家衛國,為父皇開疆擴土,守衛國門!請父皇恩準!”
姬淩霄晦澀的看著大皇子,似乎在想這兒子是真情還是假意。
“皇上!”
大皇子姬公珤暗中鬆了一口氣,我滴個外祖父你終於開口了,老狐狸精們打架我招架不住啊!
中書令謝共秋仍然沒看大皇子,仿佛置身事外似的。
“皇上,大皇子年長這本就應該是擔起的責任。
但邊關之事重大,且是兩國夾擊,臣認為還應該派出一人,兩側馳援,更為穩妥。”
這時候三皇子和八皇子也紛紛站出來:“父皇,兒臣願去!”
皇帝到底是咋想的,把打仗的人殺了,現在家門口都有二十萬軍隊了,他不想辦法,總注意一個死人幹啥啊!
要是這二十萬人直接衝關,闖入境內,那可真是天塌了。
姬淩霄也是當了幾十年皇帝,還是知道要顧全大局的。
“現在邊關是誰在鎮守?”
傳信官又從包袱中拿出一個折子,恭敬的呈了上去。
“迴稟聖上,是威猛將軍陸仁賈。
鎮國公死亡的消息對邊關將士打擊極大,將士們戰鬥意誌不高。
將軍請求聖上派兵支援,撥冗糧草和軍餉。”
姬淩霄有點兒煩這個傳信官了,怎麽從他包袱裏拿出來的消息沒有一個愛聽的。
又要兵又要錢,他國庫比臉都幹淨,拿屁給他。
戶部尚書馬誌成比姬淩霄更緊張,他扶著屁股顫顫巍巍往前走了兩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皇上,戶部沒錢啊!這個月大臣們的月俸都發不出啊!”
他的屁股是皇帝打的,總不能他看丟這麽大一個國庫,什麽事兒都沒有,那皇帝的氣往哪裏撒?
馬誌成非常滿足,能留下條命不錯了,要往常,怕是九族乃至十族都得重開。
姬淩霄扶額,國庫沒錢用你說!
“軍餉的事兒一會兒再談,眾位臣工,若是支援邊境,你們認為誰更合適啊?”
下麵一片鴉雀無聲,誰合適?有鎮國公在,他們都多少年沒想過還有打仗這迴事兒了。
文臣和武將本就互相看不上,誰了解誰啊。
“迴皇上!”護國公張長嶽站了出來,“臣認為,可以派皇子出征。
我朝的江山可是馬背上得來的,不過二十萬兵馬,戰必能勝,剛好也能鍛煉皇子們。
皇子日後若想繼承大統,必須文韜武略樣樣精通,這樣才能護佑我大虞千秋綿長。”
丞相宋尚嘉心裏罵了護國公張長嶽一圈兒,臭老頭,別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不就是想推舉你的外孫子皇八子姬承翔出去,打打名氣嘛!
皇帝年輕身體好,生了不少兒子,雖然中間也有夭折的,但是到現在好好活著的隻有五個。
淑貴妃生的皇長子姬公珤,安嬪的皇三子姬序臨,先皇後之子皇六子(太子)姬邦彥,現皇後之子皇八子姬承翔以及德妃生的皇十一子姬珺堯。
除了十一子姬珺堯隻有十二歲,其他四位皇子均已成年。
成年的皇子可參與朝政,這會兒除了去太廟反省的姬邦彥,其他三位都在前麵站著。
而除了母親位分最低沒什麽倚仗的皇三子,其他四位皇子以及他們背後的人可謂爭的是頭破血流,競爭激烈。
再加上姬淩霄故意沒有對皇子們之間的爭奪進行約束,所以整個朝堂,一遇上和皇子相關的事情,就跟菜市場似的,難看的很。
護國公的心思昭然若揭,姬淩霄當然也看的出來,但是他裝傻。
“護國公,在你看來,哪一位皇子合適啊?”
這話一出,姬公珤,姬序臨和姬承翔三人立刻豎起脖子,就跟上課時候夫子提問似的。
張長嶽舉起芴板,眼神在皇子們的背影上略過。
“迴陛下,臣推舉大皇子姬公珤。”
姬公珤被這句話砸傻了,怎麽個事兒,我剛才還想爭取一下呢,突然就給我了?
或許是皇子之間互相坑的次數太多,姬公珤的第一反應,這裏麵不會有坑吧?
不光是姬公珤,大殿裏連同皇帝在內,全都沒想到這個答案。
“奧?為什麽是大皇子?朕的其他幾位兒子也都不錯。”
護國公張長嶽暗中翻了個白眼,不錯?這話你要是敢去太廟說,太廟的老祖宗們怕是會挨個顯靈給你一巴掌。
“啟稟皇上,其實臣本來是想推薦六皇子的,六皇子得皇上悉心栽培,和其他皇子比更優秀。但是六皇子人在太廟,不合適。
十一皇子年幼,八皇子雖然成年,但未經大事仍然稚嫩,三皇子母親位分太低,難以服眾。
而大皇子是皇上第一個兒子,沉穩有成算,且威猛將軍陸仁賈是大皇子母族的親戚,到邊境也能和大皇子溝通得當,定然能揚我國威,擊退敵軍,鼓舞士氣。”
姬淩霄越聽,越感覺大皇子不合適。
他姥爺的,他族親在邊關都當大頭了,讓他再去聯絡聯絡感情,到時候好造朕的反嗎?
宋尚嘉想的不一樣,他這會兒也算是看透護國公的意思了。
鎮國公剛死,邊關將士又都隻認鎮國公,現在不管是哪一個皇子去,光是收服人心就是一個大難題。
軍心不齊,再多的兵力也不過是一個數字。
若是搞不好,再來一個軍隊嘩變,那可就是沒有功勞沒有苦勞,隻有坐牢。
“臣認為,護國公說的極有道理,臣也舉薦大皇子。”
姬公珤小心的迴頭看自己的外祖父,中書令謝共秋,怎麽一個兩個的政敵都推我啊,我心慌慌啊外祖父!
謝共秋目不轉睛的看著自己手上的芴板,一個眼神都沒看姬公珤。
姬公珤腦子瘋狂運轉,這時候推脫不去肯定是不行的,人都舉薦了,你再往後退,這不是膽小怕事嗎?!
可萬一父皇答應了,那他不就是掉進坑了?
思來想去,他心一橫,眼神坦蕩,直接請奏:
“父皇,兒臣願意帶兵出征,揚我國威!
兒臣食百姓之俸祿,也該保家衛國,為父皇開疆擴土,守衛國門!請父皇恩準!”
姬淩霄晦澀的看著大皇子,似乎在想這兒子是真情還是假意。
“皇上!”
大皇子姬公珤暗中鬆了一口氣,我滴個外祖父你終於開口了,老狐狸精們打架我招架不住啊!
中書令謝共秋仍然沒看大皇子,仿佛置身事外似的。
“皇上,大皇子年長這本就應該是擔起的責任。
但邊關之事重大,且是兩國夾擊,臣認為還應該派出一人,兩側馳援,更為穩妥。”
這時候三皇子和八皇子也紛紛站出來:“父皇,兒臣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