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州,小關口。
袁向庵坐在行軍司官署的正廳裏,他的手上拿著一封書信,臉上陰晴不定。
這封信是今天中午被軍營的人直接送到官署的,剛開始他並沒在意,直到無意間看到,在這封信的背麵左下角的地方,赫然用朱筆描了三個紅點,這才重視起來。
袁向庵抬手揮退左右的人,坐在椅子上打開這封信,上麵的字跡跟自己剛才想的一樣。
當年就是這樣的字跡,使自己義無反顧地拋下家裏的一切,去追求那個注定沒有結果的答案。
為此,他和他的兄弟們都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袁向庵,本名應該叫袁應才才對,確實是陳州武城縣人氏。
他因家境貧寒,自幼便刻苦讀書,才學也算過人,二十一歲便中了舉,在當時堪稱一時轟動。
可惜在那之後始終沒能再有寸進,次次赴京次次未中。
為此,他不惜放下心中摯愛,說動父母搬離武城,遠赴洛城求學,可依然難以如願。
景耀十年春天,他最後一次會試仍然未中,名落孫山多年,心中自然鬱鬱難歡,所以便在洛城酒樓之上多喝了兩杯。
當時正逢會試結束,酒樓之上多為讀書之人,大家來自天南地北,各自述說著自己的不容易。
袁應才身處其間,自然未能免俗,酒意微醺之際,他竟當眾指責朝廷會試存在不公,主持會試的禮部堂官何堅,更是有徇私舞弊之嫌。
結果可想而知,他當場就被官府的人直接帶走,連累著二老也差點丟了性命。
雖然最後還是被放了出來,但也丟了半條命去。
更讓他悔恨的是,當他養好身體,準備來年重新參加科舉時,卻被好友告知,他已經失去了科舉的資格。
那一刻,他的天,塌了!
他一個人在屋子裏待了好幾天,再出來時父母幾乎認不出他,一番抱頭痛哭後,他們收拾了行李,灰溜溜迴到武城老家。
隻是這麽多年過去,武城已經再也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了。
當年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如今人影寥寥,當年書聲朗朗的書院裏,如今也是門可羅雀。
出了縣城,外麵的百姓更是衣衫襤褸,麵有菜色。
更讓他感到心寒的是,田野裏的農夫居然戴著鐐銬耕作,而當年歌舞升平的秦樓楚館內,依舊鶯鶯燕燕,好不妖嬈!
官員士子、鄉紳豪強往來間,出手闊綽,比往年更顯奢華,而農戶家的飯食裏全是清湯!
他作為一個舉人,出於對未來的考慮,他聯合幾個好友,共同向當時的陳州知府嶽海,提出了抑製豪強,均田免賦的倡議。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下算是捅了馬蜂窩。
就因為此舉,他不僅被州裏的學正,當眾評為枉負盛名,品行低劣之輩,還被嶽海告知,將會通報禮部,奪去他的舉人身份。
從此之後,他的聲望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意氣風發。
父母對此也是憂勞過度,同時病倒,勉強支撐了四個月,便雙雙故去。
就在他萬念俱灰,也想找根白綾,隨著二老一起離開的時候,有人送來了一封書信。
看過信後,他強打精神葬了雙親,按著書信裏的指引找到了一個地方。
就是在那個地方,他見識了跟官府不一樣的做事風格,也陡然增添了對未來的期望。
大羅景耀十二年九月,武城縣爆發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農民“叛亂”,起義軍隻經過一天的功夫,就拿下了大半個陳州,逼得嶽海險些棄城而逃。
隻可惜,起義軍內部卻在此時突然發生內鬥,錯過了擴充實力的重要時間,也直接葬送了袁應才的辛苦謀劃。
大羅官府應變神速,利用武城人心不齊的特點,又是拉攏,又是調兵,沒用三個月,就將武城義軍全部圍在了武城縣城裏。
他現在還能記起那一夜的衝天大火,義軍兄弟們被官兵逼至絕路,紛紛義無反顧衝進火場,沒有哀傷,沒有嚎叫,隻靜靜地站在火海裏盯著走近官兵,滿眼仇恨。
他膽小,怕火焰太燙人,沒有那個勇氣這麽做,隻好遠遠的躲在地上撞死,眼睜睜看著曾經的兄弟們一個個倒下後,再也沒有人起來。
原本他以為,義軍已經覆滅,武城也會重新平靜下來,自己隱姓埋名也許能躲過一劫。
事實上,他也確實躲過了,隻不過不是因為官兵的仁慈,而是武城縣百姓的犧牲。
那場大火熄滅後,官兵並沒有收兵迴營,而是將屠刀對準了整個武城的百姓。
嶽海認為,武城義軍之所以能鬧得這般大,都是因為武城百姓的大力支持,不把這些百姓消滅幹淨,這樣的“叛亂”還會再次發生。
那一天,武城血流成河,而他,因為被百姓藏進一個非常隱蔽枯井裏,又躲過了一劫。
當他爬出井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座武城完全化為了一片白地。
所有的建築統統消失,所有的生物化為灰燼,整個世界陷入一片安靜。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走出那裏的,隻記得他穿著那身圓領寬袍,一直傻愣愣的向前走,直到力氣用盡,終於暈倒在地。
再次醒過來時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葉州,被一家貧寒的農戶所救。
那年冬天,雪下的很大,本不宜出行,但他仍然辭別救命恩人,拄著一根木棍,靠著乞討,來到了淮州。
在這裏,他遇到了曾經闊別已久的白氏兄妹,感受到了以前從未珍惜過的溫情。
他在那時想:這已經是自己不錯的結局了,老天待我還是不薄的。
於是他就留在了將軍嶺上,這一住就是三年。
三年裏,他幾乎沒有真正想過什麽事情,隻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白氏兄妹,讓他們小心操練精兵,以求自保,並控製著手下的弟兄們,約束他們不得騷擾山下百姓。
至於其他的,隨他們去吧,自己隻想好好待在這裏,直至過完這令祖先蒙羞的一生。
為此,他還專門改了名字,把“應才”改為“向庵”,表明自己內心之中,再也沒有更大的向往了。
隻是沒想到天意弄人,自己一個不小心,在見到都尉的第一麵,就被他下令直接擒下,並以白大哥的安危為要挾,間接逼迫自己加入了行軍司的陣營。
到了如今,行軍司雖然規模還不算大,但自己卻備受都尉器重,更是在他帶兵離開後,主持小關口的一切軍政事宜。
老天可真會給自己開玩笑,難道,這就是我的宿命嗎?
袁向庵坐在行軍司官署的正廳裏,他的手上拿著一封書信,臉上陰晴不定。
這封信是今天中午被軍營的人直接送到官署的,剛開始他並沒在意,直到無意間看到,在這封信的背麵左下角的地方,赫然用朱筆描了三個紅點,這才重視起來。
袁向庵抬手揮退左右的人,坐在椅子上打開這封信,上麵的字跡跟自己剛才想的一樣。
當年就是這樣的字跡,使自己義無反顧地拋下家裏的一切,去追求那個注定沒有結果的答案。
為此,他和他的兄弟們都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袁向庵,本名應該叫袁應才才對,確實是陳州武城縣人氏。
他因家境貧寒,自幼便刻苦讀書,才學也算過人,二十一歲便中了舉,在當時堪稱一時轟動。
可惜在那之後始終沒能再有寸進,次次赴京次次未中。
為此,他不惜放下心中摯愛,說動父母搬離武城,遠赴洛城求學,可依然難以如願。
景耀十年春天,他最後一次會試仍然未中,名落孫山多年,心中自然鬱鬱難歡,所以便在洛城酒樓之上多喝了兩杯。
當時正逢會試結束,酒樓之上多為讀書之人,大家來自天南地北,各自述說著自己的不容易。
袁應才身處其間,自然未能免俗,酒意微醺之際,他竟當眾指責朝廷會試存在不公,主持會試的禮部堂官何堅,更是有徇私舞弊之嫌。
結果可想而知,他當場就被官府的人直接帶走,連累著二老也差點丟了性命。
雖然最後還是被放了出來,但也丟了半條命去。
更讓他悔恨的是,當他養好身體,準備來年重新參加科舉時,卻被好友告知,他已經失去了科舉的資格。
那一刻,他的天,塌了!
他一個人在屋子裏待了好幾天,再出來時父母幾乎認不出他,一番抱頭痛哭後,他們收拾了行李,灰溜溜迴到武城老家。
隻是這麽多年過去,武城已經再也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了。
當年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如今人影寥寥,當年書聲朗朗的書院裏,如今也是門可羅雀。
出了縣城,外麵的百姓更是衣衫襤褸,麵有菜色。
更讓他感到心寒的是,田野裏的農夫居然戴著鐐銬耕作,而當年歌舞升平的秦樓楚館內,依舊鶯鶯燕燕,好不妖嬈!
官員士子、鄉紳豪強往來間,出手闊綽,比往年更顯奢華,而農戶家的飯食裏全是清湯!
他作為一個舉人,出於對未來的考慮,他聯合幾個好友,共同向當時的陳州知府嶽海,提出了抑製豪強,均田免賦的倡議。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下算是捅了馬蜂窩。
就因為此舉,他不僅被州裏的學正,當眾評為枉負盛名,品行低劣之輩,還被嶽海告知,將會通報禮部,奪去他的舉人身份。
從此之後,他的聲望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意氣風發。
父母對此也是憂勞過度,同時病倒,勉強支撐了四個月,便雙雙故去。
就在他萬念俱灰,也想找根白綾,隨著二老一起離開的時候,有人送來了一封書信。
看過信後,他強打精神葬了雙親,按著書信裏的指引找到了一個地方。
就是在那個地方,他見識了跟官府不一樣的做事風格,也陡然增添了對未來的期望。
大羅景耀十二年九月,武城縣爆發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農民“叛亂”,起義軍隻經過一天的功夫,就拿下了大半個陳州,逼得嶽海險些棄城而逃。
隻可惜,起義軍內部卻在此時突然發生內鬥,錯過了擴充實力的重要時間,也直接葬送了袁應才的辛苦謀劃。
大羅官府應變神速,利用武城人心不齊的特點,又是拉攏,又是調兵,沒用三個月,就將武城義軍全部圍在了武城縣城裏。
他現在還能記起那一夜的衝天大火,義軍兄弟們被官兵逼至絕路,紛紛義無反顧衝進火場,沒有哀傷,沒有嚎叫,隻靜靜地站在火海裏盯著走近官兵,滿眼仇恨。
他膽小,怕火焰太燙人,沒有那個勇氣這麽做,隻好遠遠的躲在地上撞死,眼睜睜看著曾經的兄弟們一個個倒下後,再也沒有人起來。
原本他以為,義軍已經覆滅,武城也會重新平靜下來,自己隱姓埋名也許能躲過一劫。
事實上,他也確實躲過了,隻不過不是因為官兵的仁慈,而是武城縣百姓的犧牲。
那場大火熄滅後,官兵並沒有收兵迴營,而是將屠刀對準了整個武城的百姓。
嶽海認為,武城義軍之所以能鬧得這般大,都是因為武城百姓的大力支持,不把這些百姓消滅幹淨,這樣的“叛亂”還會再次發生。
那一天,武城血流成河,而他,因為被百姓藏進一個非常隱蔽枯井裏,又躲過了一劫。
當他爬出井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座武城完全化為了一片白地。
所有的建築統統消失,所有的生物化為灰燼,整個世界陷入一片安靜。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走出那裏的,隻記得他穿著那身圓領寬袍,一直傻愣愣的向前走,直到力氣用盡,終於暈倒在地。
再次醒過來時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葉州,被一家貧寒的農戶所救。
那年冬天,雪下的很大,本不宜出行,但他仍然辭別救命恩人,拄著一根木棍,靠著乞討,來到了淮州。
在這裏,他遇到了曾經闊別已久的白氏兄妹,感受到了以前從未珍惜過的溫情。
他在那時想:這已經是自己不錯的結局了,老天待我還是不薄的。
於是他就留在了將軍嶺上,這一住就是三年。
三年裏,他幾乎沒有真正想過什麽事情,隻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白氏兄妹,讓他們小心操練精兵,以求自保,並控製著手下的弟兄們,約束他們不得騷擾山下百姓。
至於其他的,隨他們去吧,自己隻想好好待在這裏,直至過完這令祖先蒙羞的一生。
為此,他還專門改了名字,把“應才”改為“向庵”,表明自己內心之中,再也沒有更大的向往了。
隻是沒想到天意弄人,自己一個不小心,在見到都尉的第一麵,就被他下令直接擒下,並以白大哥的安危為要挾,間接逼迫自己加入了行軍司的陣營。
到了如今,行軍司雖然規模還不算大,但自己卻備受都尉器重,更是在他帶兵離開後,主持小關口的一切軍政事宜。
老天可真會給自己開玩笑,難道,這就是我的宿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