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汽車公司後續
從直播賣貨開始做全屋智能生態 作者:我想養隻大熊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鴻康,蕭易辦公室,此時蕭易正在跟李東海溝通接下來的公司規劃。
“李叔,咱們汽車公司造車資質的申請進展現在什麽情況了。”
“蕭總,我們已經將全部資料以及咱們的資金實力證明還有造車目標都提交上去,但因為目前行業內湧現了太多新能源汽車公司,其中大部分申請資質是為騙取政府的新能源補貼,致使現在上頭對造車資質審核極為嚴格。”
“行,你繼續跟進,多找林市長和張局長協助咱們,咱們鴻康有充足的信心與資金把這件事做好,不會讓他們失望的,而且咱們可以向他們承諾,以後咱們的汽車超級工廠肯定落戶在羊城,讓他們可以放心。”
“明白了蕭總,已經跟林市長溝通過了,林市長也跟我說,羊城市政府對鴻康造車一事高度重視,他會負責跟上麵聯係溝通,確保幫咱們爭取到這個造車資格。”
“行,我有預感,現在要是拿不到這個造車資格,往後隻會越來越難申請,如果再這樣拖下去的話,就給他們施加點壓力,如果實在拿不到,那咱們可能就得把汽車工廠建在其他城市了,讓其他城市幫我們申請。”
“好的蕭總,我明白了,這事交給我。”
“行,那你先忙吧。”
“蕭總,還有一事,上午 tv台董記者聯係我,說想再來做一次采訪,是關於咱們突破 100億營收的事還有汽車的事情。”
“行,沒問題,你先準備好,到時候她們來了通知我一聲。”
“好的蕭總。”
第二天,鴻康會客廳內,蕭易和李東海正在接待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來客。
“董記者,沒想到又見麵了。”
站在蕭易身前的人,正是之前過來采訪過 3次的熟人——tv台的董記者。
“蕭總,恭喜鴻康月營收突破 100億,台裏麵的領導特意吩咐我們過來采訪,看蕭總這邊有什麽感悟能分享一下,蕭總帶領鴻康隻用了2年多時間,就將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經營到如今這般規模。”
“客氣了,這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咱們鴻康全體員工的努力與奮鬥。”
董記者輕輕一笑,迴應道:“蕭總還是那麽謙虛,這是我們這次的采訪稿,蕭總可以看看,要是沒問題。”
“好的,麻煩董記者了。”
……
張強,佛誠汽車零配件公司的一個小老板,眼下汽車零部件生意著實難做,不單價格方麵一直被甲方壓製,賬期還拖得老長。
汽車行業現在這般情況讓張強深感乏力,空有一顆想要做大做強的心,但就是沒有足夠利潤投入研發更新零部件的生產線。
張強也跟行業內其他一些供應商交流溝通過,最後發現大家的遭遇與他基本相同,都被甲方不停壓榨。
本來張強已經對行業不抱希望了,但就在今天,張強留意到網絡上眾多網友在熱議鴻康進軍汽車行業一事。
張強作為一個做零部件生產的老板,也聽過行業內其他老板對鴻康的評價,無一不是豎起大拇指,甚至說若其他公司能像鴻康一樣,自家公司也不至於半死不活。
特別是一些做智能家電零部件的公司,自從搭上鴻康這條線後,業務蒸蒸日上,技術升級、產線拓展,不斷做大做強。
每次看到這些,張強都羨慕不已,恨不得自己也能加入到鴻康的供應鏈裏麵,而現在突然冒出一個加入鴻康供應鏈的機會,張強又開始猶豫了。
新能源車這條路在2016年基本大家都不看好,要是做不起來,自己的公司就算搭上了鴻康這些線也隻能跟著遭殃。
從白天思考到到晚上,張強依舊拿不定主意,此時電視剛好打開,播到 tv1台。
正在沉思的張強突然聽到電視裏傳來關於鴻康的消息,他一個激靈,徑直看向電視,隻見 tv1台上正在對蕭易進行采訪。
此時電視裏記者發問:“蕭總,恭喜鴻康首次實現月度營收突破 100億,對此您有什麽感想呢?”
蕭易:“說實話,我挺驚訝的,咱們一開始就想著能給用戶提供更多好用又便捷的產品,沒想到就這麽突破 100億營收了。對此,我特別感謝一直支持我們的用戶和鴻康的員工,這都是你們的功勞。”
記者:“據我們了解,鴻康 2年多前還是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公司,是什麽原因讓鴻康發展到如今月營收突破 100億的規模呢?”
蕭易:“我覺得咱們能從一個小公司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關鍵在於研發與創新。大家也清楚,我們鴻康在研發上投入很大,就拿 8月份來說,投入研發的資金有 4.5億,比純利潤還高。我也一直跟公司的研發團隊講,隻有創新才有未來,大膽投入,別怕浪費。”
記者:“幾天前鴻康成立了一家新的汽車公司,不知蕭總接下來有何打算?”
蕭易:“對於汽車領域我們確實有想法,我堅信新能源汽車未來必然會在汽車行業占據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至於鴻康後續怎麽做,我還沒想好,但我可以向各位用戶保證,既然決定做這件事,就肯定會把產品做好,確保給用戶舒適的體驗。”
“……”
tv1台對鴻康的采訪持續了 3分鍾才結束,而正在看電視的張強此刻已然明確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沒有這次對鴻康的采訪,張強或許還畏首畏尾需要繼續考慮。
但經此采訪這個事情後,張強敏銳的意識到,tv1台在這個時候進行采訪,還特意提及新能源車問題,那就表明未來新能源車肯定是個極為重要的方向,不然 tv1台與鴻康不會在此時此地進行這場采訪。
想到這兒,張強再無顧慮,當即開始規劃加入鴻康汽車供應鏈的事宜。
而此時,不止張強,其他許多老板也看到了這條新聞采訪,與張強有類似想法的不在少數。
“李叔,咱們汽車公司造車資質的申請進展現在什麽情況了。”
“蕭總,我們已經將全部資料以及咱們的資金實力證明還有造車目標都提交上去,但因為目前行業內湧現了太多新能源汽車公司,其中大部分申請資質是為騙取政府的新能源補貼,致使現在上頭對造車資質審核極為嚴格。”
“行,你繼續跟進,多找林市長和張局長協助咱們,咱們鴻康有充足的信心與資金把這件事做好,不會讓他們失望的,而且咱們可以向他們承諾,以後咱們的汽車超級工廠肯定落戶在羊城,讓他們可以放心。”
“明白了蕭總,已經跟林市長溝通過了,林市長也跟我說,羊城市政府對鴻康造車一事高度重視,他會負責跟上麵聯係溝通,確保幫咱們爭取到這個造車資格。”
“行,我有預感,現在要是拿不到這個造車資格,往後隻會越來越難申請,如果再這樣拖下去的話,就給他們施加點壓力,如果實在拿不到,那咱們可能就得把汽車工廠建在其他城市了,讓其他城市幫我們申請。”
“好的蕭總,我明白了,這事交給我。”
“行,那你先忙吧。”
“蕭總,還有一事,上午 tv台董記者聯係我,說想再來做一次采訪,是關於咱們突破 100億營收的事還有汽車的事情。”
“行,沒問題,你先準備好,到時候她們來了通知我一聲。”
“好的蕭總。”
第二天,鴻康會客廳內,蕭易和李東海正在接待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來客。
“董記者,沒想到又見麵了。”
站在蕭易身前的人,正是之前過來采訪過 3次的熟人——tv台的董記者。
“蕭總,恭喜鴻康月營收突破 100億,台裏麵的領導特意吩咐我們過來采訪,看蕭總這邊有什麽感悟能分享一下,蕭總帶領鴻康隻用了2年多時間,就將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經營到如今這般規模。”
“客氣了,這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咱們鴻康全體員工的努力與奮鬥。”
董記者輕輕一笑,迴應道:“蕭總還是那麽謙虛,這是我們這次的采訪稿,蕭總可以看看,要是沒問題。”
“好的,麻煩董記者了。”
……
張強,佛誠汽車零配件公司的一個小老板,眼下汽車零部件生意著實難做,不單價格方麵一直被甲方壓製,賬期還拖得老長。
汽車行業現在這般情況讓張強深感乏力,空有一顆想要做大做強的心,但就是沒有足夠利潤投入研發更新零部件的生產線。
張強也跟行業內其他一些供應商交流溝通過,最後發現大家的遭遇與他基本相同,都被甲方不停壓榨。
本來張強已經對行業不抱希望了,但就在今天,張強留意到網絡上眾多網友在熱議鴻康進軍汽車行業一事。
張強作為一個做零部件生產的老板,也聽過行業內其他老板對鴻康的評價,無一不是豎起大拇指,甚至說若其他公司能像鴻康一樣,自家公司也不至於半死不活。
特別是一些做智能家電零部件的公司,自從搭上鴻康這條線後,業務蒸蒸日上,技術升級、產線拓展,不斷做大做強。
每次看到這些,張強都羨慕不已,恨不得自己也能加入到鴻康的供應鏈裏麵,而現在突然冒出一個加入鴻康供應鏈的機會,張強又開始猶豫了。
新能源車這條路在2016年基本大家都不看好,要是做不起來,自己的公司就算搭上了鴻康這些線也隻能跟著遭殃。
從白天思考到到晚上,張強依舊拿不定主意,此時電視剛好打開,播到 tv1台。
正在沉思的張強突然聽到電視裏傳來關於鴻康的消息,他一個激靈,徑直看向電視,隻見 tv1台上正在對蕭易進行采訪。
此時電視裏記者發問:“蕭總,恭喜鴻康首次實現月度營收突破 100億,對此您有什麽感想呢?”
蕭易:“說實話,我挺驚訝的,咱們一開始就想著能給用戶提供更多好用又便捷的產品,沒想到就這麽突破 100億營收了。對此,我特別感謝一直支持我們的用戶和鴻康的員工,這都是你們的功勞。”
記者:“據我們了解,鴻康 2年多前還是一家瀕臨破產的小公司,是什麽原因讓鴻康發展到如今月營收突破 100億的規模呢?”
蕭易:“我覺得咱們能從一個小公司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關鍵在於研發與創新。大家也清楚,我們鴻康在研發上投入很大,就拿 8月份來說,投入研發的資金有 4.5億,比純利潤還高。我也一直跟公司的研發團隊講,隻有創新才有未來,大膽投入,別怕浪費。”
記者:“幾天前鴻康成立了一家新的汽車公司,不知蕭總接下來有何打算?”
蕭易:“對於汽車領域我們確實有想法,我堅信新能源汽車未來必然會在汽車行業占據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至於鴻康後續怎麽做,我還沒想好,但我可以向各位用戶保證,既然決定做這件事,就肯定會把產品做好,確保給用戶舒適的體驗。”
“……”
tv1台對鴻康的采訪持續了 3分鍾才結束,而正在看電視的張強此刻已然明確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沒有這次對鴻康的采訪,張強或許還畏首畏尾需要繼續考慮。
但經此采訪這個事情後,張強敏銳的意識到,tv1台在這個時候進行采訪,還特意提及新能源車問題,那就表明未來新能源車肯定是個極為重要的方向,不然 tv1台與鴻康不會在此時此地進行這場采訪。
想到這兒,張強再無顧慮,當即開始規劃加入鴻康汽車供應鏈的事宜。
而此時,不止張強,其他許多老板也看到了這條新聞采訪,與張強有類似想法的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