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掙工分
都迴到58年了,我還不能躺平 作者:烤鴨不用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個多小時後易立東坐著晃晃悠悠車子來到了南華公社,檢查過車票之後就下車了。
這個時代下車的時候也要檢票的,買到哪裏的票就隻能坐到哪裏,沒有後門可以下車,隻有一個門可以下車。
你們沒有看錯四五十公裏走了兩個多小時,這在這個時代應該算是快的車了,畢竟郊區停靠的站點比較少,也就是這一道上的各個公社停一下。
易立東在車上也詢問了一下車子都是什麽時間迴四九城,據售票員說這個路線是新開的,因為這整個區都是今年並入到四九城的,這條路線開了沒有幾個月,每天隻有兩趟車,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坐不上隻能等明天了。
易立東下車之後沒有在公社多待,因為沒啥好看的就兩條街,賣東西的都沒有兩家,和四九城根本沒辦法比,要是沒去過城裏的小孩來到公社可能覺的稀罕,但是易立東可是見識過繁華的人,哪能看上這個,再說了原來也來過沒啥新鮮的。
易立東直接奔著易家村走去,易家村在南華公社的西邊距離水庫不是太遠。
在易立東的不多的記憶裏,以前夏天的時候他和易小春再加上同齡的幾個男孩子,可沒少在水庫裏麵洗澡抓魚。
這也就是冬天了,要麽兩人還去不了四九城,最少能在水庫裏麵整點魚吃,說實話這兩年易小春兄妹沒有餓死還得主要感謝這個水庫呢!
出了公社沒有走多遠,就都是莊稼地了,看著眼前稀稀拉拉的麥苗就可以知道收成肯定好不了,就是沒有旱澇的影響也收不了多少糧食。
當然這也不是管理這塊地的人不認真。
這時候的地種糧食可不是和後世似的,一畝地能收個一千多斤的糧食,現在的土地沒有化肥全靠農民自己的農家肥。
現在的也沒有機械沒辦法實施精耕細作,都是肩挑手扛的,一個正兒八經的壯勞力一天也擺置不了多少的地。
再加上農民在使用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施肥、灌溉等方麵也存在諸多不足,雖說沒有撂荒的地,但是人少的根本照顧不過來。
當然最主要的是現在的種子不行,產量沒有那麽大,再加上沒有農藥這一塊,加上病蟲害等待的因素吧。
易立東印象中今年小麥收成也就是一畝地200斤左右吧,就這還是好的呢,當然這裏說的是實際產量。
再加上要上交一部分公糧,這個年代的人很淳樸,交的公糧的是自己打得最好的糧食,顆粒飽滿的都交上去了,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不過今年開始吃大食堂了,這些以後都是隊上交到公社,社員隻拿工分就行。
這就要說道這個時代的農村不是以村為集體的,而是是“生產隊、大集體”的年代,農村形成了“公社—大隊—生產隊”管理模式,村子是一個生產大隊,再劃分出幾個生產小隊,像易家村那樣的大村子,劃分出了4個生產小隊,也就是最小的生產單位。
農村早已實行了工分製,也就是集體勞動評工記分,每天早晨、上午、下午,生產隊長都要安排農活,社員出工幹活,到了晚上,記工員按出工時間或按勞動量給每個勞動力一一記工分,最後逐月累計,交由生產隊會計核算,家家戶戶便可按所得的工分進行分配,分糧、分錢。
你家的勞動力少糧食分的就少,當然可以和隊上借,這就屬於超支戶了。
“超支戶”沒有糧食分。
生產隊分糧食的時候一般有3個人,一個是生產隊隊長,一個是生產隊會計,一個是生產隊糧管員。
生產隊隊長負責監督,生產隊會計負責結算,糧管員負責稱糧食。分糧食是按照工分來分糧食的,你家工分多糧食也就分的多,他家工分少分的糧食自然少。
生產隊安排活一般由副隊長分管,他會根據每個人身體、特長、力氣來分配生產隊生活。
就說春耕生產吧,有施肥、耕田,選種、播種、現在牲畜少都需要人來弄,副隊長就會安排會犁耙耕耖正勞動力耕田,老人技術好播種,婦女負責選種,後生小夥子姑娘負責撒肥。
雙搶是生產隊最忙的季節,不要說沒有力量的老人有活幹,就是小孩子都有活幹。老人可以鏟草,糾稻草,放牛、撿麥穗,守糧食,就是工分不高,老人最多與婦女同低分,幹一天活最多計5分工分。
有的老人真的沒有能力掙工分,那肯定是兒子養。
如果兒子兒媳婦在生產隊工分掙的少,加上孩子老人多,也就是說幹活的人少,吃飯的人多,那麽肯定要超支。
更別說易立東家了,就易立東的娘一個掙工分的還是婦女,工分又少,一直都是超支戶。
超支戶要想分糧食,就必須拿現金去找平了,生產隊才給分糧食,幸虧大伯和大姑接濟才沒讓幾人餓死。
不過,分春糧和夏糧的時候都是按人口分的。比如你家6個人分300斤稻穀,他家3個人就150斤稻穀,這也是易立東家能熬到這個時候的原因,要麽隻是靠接濟杯水車薪,家家都不好過。
到秋糧按工分值由會計決算好以後做報表,知道誰家是“餘糧戶”,誰家是“超支戶”。
“餘糧戶”到年終有錢進帳,“超支戶”要拿現金到生產隊分糧食,社員跟社員之間關係好的,也可以轉帳,就是向“餘糧戶”轉錢分糧食,到有錢了再把錢還給“餘糧戶”。
總結一下工分就是和後世的工資差不多,壯勞力一天就是一個工分,女的一天0.8個工分,老人0.5個公分,半大孩子0.5個工分,到了年底算賬的時候,按照你上了幾天的班來算,用一個大隊的總產值來除以大隊所有人的工,也就是大家一起上了多少天的班。
就好比一個大隊到了年底剩了1千塊錢吧,除以大家上的總天數,就比如一千個工吧,這一個工就是1塊錢,如果是500個工,那一個工就是2塊錢,算算你家多少個工就拿多少錢,或者糧食。
婦女0.8個工分就是一個工8毛錢,以此類推,可能有的公社一年到頭都沒有什麽收入,這都屬於正常現象,這樣大家隻能都白幹一年,到年底可能隻發一封火柴,或者一塊豆腐的都有,這個時代的生活就是如此的艱難。
這個時代下車的時候也要檢票的,買到哪裏的票就隻能坐到哪裏,沒有後門可以下車,隻有一個門可以下車。
你們沒有看錯四五十公裏走了兩個多小時,這在這個時代應該算是快的車了,畢竟郊區停靠的站點比較少,也就是這一道上的各個公社停一下。
易立東在車上也詢問了一下車子都是什麽時間迴四九城,據售票員說這個路線是新開的,因為這整個區都是今年並入到四九城的,這條路線開了沒有幾個月,每天隻有兩趟車,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坐不上隻能等明天了。
易立東下車之後沒有在公社多待,因為沒啥好看的就兩條街,賣東西的都沒有兩家,和四九城根本沒辦法比,要是沒去過城裏的小孩來到公社可能覺的稀罕,但是易立東可是見識過繁華的人,哪能看上這個,再說了原來也來過沒啥新鮮的。
易立東直接奔著易家村走去,易家村在南華公社的西邊距離水庫不是太遠。
在易立東的不多的記憶裏,以前夏天的時候他和易小春再加上同齡的幾個男孩子,可沒少在水庫裏麵洗澡抓魚。
這也就是冬天了,要麽兩人還去不了四九城,最少能在水庫裏麵整點魚吃,說實話這兩年易小春兄妹沒有餓死還得主要感謝這個水庫呢!
出了公社沒有走多遠,就都是莊稼地了,看著眼前稀稀拉拉的麥苗就可以知道收成肯定好不了,就是沒有旱澇的影響也收不了多少糧食。
當然這也不是管理這塊地的人不認真。
這時候的地種糧食可不是和後世似的,一畝地能收個一千多斤的糧食,現在的土地沒有化肥全靠農民自己的農家肥。
現在的也沒有機械沒辦法實施精耕細作,都是肩挑手扛的,一個正兒八經的壯勞力一天也擺置不了多少的地。
再加上農民在使用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施肥、灌溉等方麵也存在諸多不足,雖說沒有撂荒的地,但是人少的根本照顧不過來。
當然最主要的是現在的種子不行,產量沒有那麽大,再加上沒有農藥這一塊,加上病蟲害等待的因素吧。
易立東印象中今年小麥收成也就是一畝地200斤左右吧,就這還是好的呢,當然這裏說的是實際產量。
再加上要上交一部分公糧,這個年代的人很淳樸,交的公糧的是自己打得最好的糧食,顆粒飽滿的都交上去了,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不過今年開始吃大食堂了,這些以後都是隊上交到公社,社員隻拿工分就行。
這就要說道這個時代的農村不是以村為集體的,而是是“生產隊、大集體”的年代,農村形成了“公社—大隊—生產隊”管理模式,村子是一個生產大隊,再劃分出幾個生產小隊,像易家村那樣的大村子,劃分出了4個生產小隊,也就是最小的生產單位。
農村早已實行了工分製,也就是集體勞動評工記分,每天早晨、上午、下午,生產隊長都要安排農活,社員出工幹活,到了晚上,記工員按出工時間或按勞動量給每個勞動力一一記工分,最後逐月累計,交由生產隊會計核算,家家戶戶便可按所得的工分進行分配,分糧、分錢。
你家的勞動力少糧食分的就少,當然可以和隊上借,這就屬於超支戶了。
“超支戶”沒有糧食分。
生產隊分糧食的時候一般有3個人,一個是生產隊隊長,一個是生產隊會計,一個是生產隊糧管員。
生產隊隊長負責監督,生產隊會計負責結算,糧管員負責稱糧食。分糧食是按照工分來分糧食的,你家工分多糧食也就分的多,他家工分少分的糧食自然少。
生產隊安排活一般由副隊長分管,他會根據每個人身體、特長、力氣來分配生產隊生活。
就說春耕生產吧,有施肥、耕田,選種、播種、現在牲畜少都需要人來弄,副隊長就會安排會犁耙耕耖正勞動力耕田,老人技術好播種,婦女負責選種,後生小夥子姑娘負責撒肥。
雙搶是生產隊最忙的季節,不要說沒有力量的老人有活幹,就是小孩子都有活幹。老人可以鏟草,糾稻草,放牛、撿麥穗,守糧食,就是工分不高,老人最多與婦女同低分,幹一天活最多計5分工分。
有的老人真的沒有能力掙工分,那肯定是兒子養。
如果兒子兒媳婦在生產隊工分掙的少,加上孩子老人多,也就是說幹活的人少,吃飯的人多,那麽肯定要超支。
更別說易立東家了,就易立東的娘一個掙工分的還是婦女,工分又少,一直都是超支戶。
超支戶要想分糧食,就必須拿現金去找平了,生產隊才給分糧食,幸虧大伯和大姑接濟才沒讓幾人餓死。
不過,分春糧和夏糧的時候都是按人口分的。比如你家6個人分300斤稻穀,他家3個人就150斤稻穀,這也是易立東家能熬到這個時候的原因,要麽隻是靠接濟杯水車薪,家家都不好過。
到秋糧按工分值由會計決算好以後做報表,知道誰家是“餘糧戶”,誰家是“超支戶”。
“餘糧戶”到年終有錢進帳,“超支戶”要拿現金到生產隊分糧食,社員跟社員之間關係好的,也可以轉帳,就是向“餘糧戶”轉錢分糧食,到有錢了再把錢還給“餘糧戶”。
總結一下工分就是和後世的工資差不多,壯勞力一天就是一個工分,女的一天0.8個工分,老人0.5個公分,半大孩子0.5個工分,到了年底算賬的時候,按照你上了幾天的班來算,用一個大隊的總產值來除以大隊所有人的工,也就是大家一起上了多少天的班。
就好比一個大隊到了年底剩了1千塊錢吧,除以大家上的總天數,就比如一千個工吧,這一個工就是1塊錢,如果是500個工,那一個工就是2塊錢,算算你家多少個工就拿多少錢,或者糧食。
婦女0.8個工分就是一個工8毛錢,以此類推,可能有的公社一年到頭都沒有什麽收入,這都屬於正常現象,這樣大家隻能都白幹一年,到年底可能隻發一封火柴,或者一塊豆腐的都有,這個時代的生活就是如此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