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答謝宴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向安翻看著名單,突然看到一個名字,讓他停頓片刻,不由地冷笑出聲。
“爹,這個人送來的東西,一會讓人退還迴去。”
王四順詫異,露出疑惑的神情。
“誰?”
“吳家。”
竟然好意思來送禮,誰知道安的什麽心?
前麵想把他趕盡殺絕,如今倒好意思來講和,想的美!
“我不記得收了他家的禮,莫非人多,搞混淆了?”
看樣子上門的人多,這幾天幾家店的生意更好了,事都壓在一起,可能忙糊塗了。
本來因為生意,和吳家就有衝突,但不至於像吳薛兩家成為死對頭,但總歸不太好。
再加上後來從林秋蘭口裏知道了,吳家對林向安做的事,他就很火大。
但對方家大業大,林家根基淺,就隻能認下這口氣。
自從林家的酒肆開起來,對方家的香玉齋的生意受到最大衝擊,他這才解氣。
但沒想到兒子考中了小三元,這吳家竟然有臉來上門。
想到過去的事,王四順就氣憤,“放心,我讓阿橋把禮送迴去,他家的東西我們不稀罕。”
這禮退迴,就代表兩家沒有和解的可能。
“爹,你迴頭找劉教頭,讓他幫忙介紹幾個人品好,會武的人,聘來咱家當護衛,讓他兩個人默默跟著阿忠和嘉月,保護他們安全,月錢可以給高些,但一定要負責。”
“你不提,我也有此意,已經再留意了。”
林向安點點頭,考慮到要寫請帖,而且都是周邊的親朋好友,請帖基本上一天就能送到。
“爹,三日後,就在咱們家的酒肆請客,提前讓掌櫃和客人溝通一下,若有預約的,就協商一下,送些優惠補償。”
這事林向安還沒有迴來,王四順就已經在安排了。
“我想著咱家好久沒有過這麽喜慶的事,肯定得宴請慶祝一下。但你沒迴來,日子不好定,就怕哪天用到,提前和掌櫃的打過招唿了。”
“行,爹,菜單方麵您看著辦,我來寫請帖,明日讓人幫忙送出去。”
這事就這樣定下了,又聊了一些細節,隨後林秋蘭就做好了飯,喊大家出來吃飯。
林秋蘭一叫喚,所有的人都動了起來,一起幫忙端菜擺碗。
一家八口人,吃了一頓熱熱鬧鬧的飯。
......
夜裏林向安盤算了一下人,要寫請帖的人還不少。
幾位同窗好友,還有李夫子。
除此之外,林向安給知縣、縣主簿、縣丞、周教諭、徐山長都寫了請帖,來不來隨便他們,但禮節要到。
但林向安還是希望有幾個人到場,這樣能告訴眾人,這些人對他的看重。
想對他下黑手,得掂量一下。
至於家裏的親人,大姨、小姨這邊沒寫請帖,但讓他娘帶著林橋,上門去請。
周圍的街坊鄰居,讓弟弟妹妹陪著林老太去說,會更好,還能讓老太太顯擺高興一下。
至於王家村子這邊,其他人不用請帖,但二叔公要寫請帖。
還有一些沒怎麽來往的大戶,也要寫帖子,讓林橋幫忙送去就行。
有讀書人的才寫請帖,沒有讀書人,都不認得字,浪費還不實用。
王家那邊親人需要他爹王四順去請。
但王老爺子和王老太,他不親自去請,不太好。
離開之前,村裏人做的也挺厚道,他至少該露個麵。
忙活大半天,夜深了,林向安才入睡。
第二天,吃完早食,林向安便跟爹娘商量如何去請人,對於他的做法,兩人沒意見,於是就各自分頭行動。
縣裏的幾位,需要林向安親自去送請帖,才能表現誠意。
林遠先陪著林向安去的縣衙。
到縣衙,一說明來意,還沒讓人轉交,衙役就領著他進去了,讓他自己親自去送。
劉知縣見到他來送請帖,非常高興的接過去,拉著他聊了一會,大致意思讓他好好學,早點考中舉人。
最後說一定會來的。
林向安聽到這話後,心裏樂開了花,劉知縣會賞臉,那麽其他人一定會捧場。
畢竟頂頭上司都去,你這下麵人,得有點眼力勁啊!
後麵一一親自送了過去,幸好距離比較近,大部分要他親自請的人,都在縣學,倒也方便。
楊輝這邊已經讓人幫忙帶過了。
迴到縣裏,林向安就去給李夫子送請帖,見李夫子正在給學生上課,林向安就沒有打擾,便讓吳小山幫忙轉交。
等送完請帖,迴到家都已經是下午申時了。
第二日一大早,林向安就跟著王四順一起去鄉下,而林秋蘭帶著林橋去請大姨。
王四順趕馬車的時候,林向安也坐在外麵,看著路上多年不變的景色,林向安懷戀地說道。
“爹,上次和您單獨一起迴去,還是弟弟妹妹出生,咱們去報喜吧!”
被林向安提到那時的記憶,就想到了兒子讀書的契機,感歎道。
“是啊,你那年才五歲,咱們就趕著家裏的驢,慢悠悠的迴去。”
一下子就記起了當時的畫麵,林向安輕笑出聲,“我還記的爹叮囑我王家的情況,讓我迴家記得叫人。”
“你這孩子,記性好,雖然那時小,但我說了一遍,你全都記住了,就再也沒叫錯人。”
父子倆聊著這個話題,不禁相視一笑,好久都沒有這樣的時光了。
一邊看路,一邊趕著馬,王四順不經意地開口。
“兒子,謝謝你幫爹照顧著王家。”
有些事,不是他的功勞,王四順非常清楚。
當他選擇做上門女婿,對麵臨的局麵,就已經想的很清楚了。
在港口幹活的時候,他就明白窮苦人家是沒有麵子的,能養活家人,什麽事都得忍。
如今,得於林家的生意,王老爺子和王老太在村裏腰杆子挺直了,也沒人再說他的是非,對他態度也客氣。
這些主要都看在他兒子的麵子上,才會這樣的。
“爹,咱們一家人,說謝就太生分了,這是兒子該做的事。”
爹娘的養育之恩,是林向安這一生都想報答的。
他記得娘親生他的不易,也記得爹每天的辛苦,家裏能夠這樣穩定,也有他奶的包容和理解。
在這個古代的社會裏,他想有能力守護著這份安穩。
“爹,這個人送來的東西,一會讓人退還迴去。”
王四順詫異,露出疑惑的神情。
“誰?”
“吳家。”
竟然好意思來送禮,誰知道安的什麽心?
前麵想把他趕盡殺絕,如今倒好意思來講和,想的美!
“我不記得收了他家的禮,莫非人多,搞混淆了?”
看樣子上門的人多,這幾天幾家店的生意更好了,事都壓在一起,可能忙糊塗了。
本來因為生意,和吳家就有衝突,但不至於像吳薛兩家成為死對頭,但總歸不太好。
再加上後來從林秋蘭口裏知道了,吳家對林向安做的事,他就很火大。
但對方家大業大,林家根基淺,就隻能認下這口氣。
自從林家的酒肆開起來,對方家的香玉齋的生意受到最大衝擊,他這才解氣。
但沒想到兒子考中了小三元,這吳家竟然有臉來上門。
想到過去的事,王四順就氣憤,“放心,我讓阿橋把禮送迴去,他家的東西我們不稀罕。”
這禮退迴,就代表兩家沒有和解的可能。
“爹,你迴頭找劉教頭,讓他幫忙介紹幾個人品好,會武的人,聘來咱家當護衛,讓他兩個人默默跟著阿忠和嘉月,保護他們安全,月錢可以給高些,但一定要負責。”
“你不提,我也有此意,已經再留意了。”
林向安點點頭,考慮到要寫請帖,而且都是周邊的親朋好友,請帖基本上一天就能送到。
“爹,三日後,就在咱們家的酒肆請客,提前讓掌櫃和客人溝通一下,若有預約的,就協商一下,送些優惠補償。”
這事林向安還沒有迴來,王四順就已經在安排了。
“我想著咱家好久沒有過這麽喜慶的事,肯定得宴請慶祝一下。但你沒迴來,日子不好定,就怕哪天用到,提前和掌櫃的打過招唿了。”
“行,爹,菜單方麵您看著辦,我來寫請帖,明日讓人幫忙送出去。”
這事就這樣定下了,又聊了一些細節,隨後林秋蘭就做好了飯,喊大家出來吃飯。
林秋蘭一叫喚,所有的人都動了起來,一起幫忙端菜擺碗。
一家八口人,吃了一頓熱熱鬧鬧的飯。
......
夜裏林向安盤算了一下人,要寫請帖的人還不少。
幾位同窗好友,還有李夫子。
除此之外,林向安給知縣、縣主簿、縣丞、周教諭、徐山長都寫了請帖,來不來隨便他們,但禮節要到。
但林向安還是希望有幾個人到場,這樣能告訴眾人,這些人對他的看重。
想對他下黑手,得掂量一下。
至於家裏的親人,大姨、小姨這邊沒寫請帖,但讓他娘帶著林橋,上門去請。
周圍的街坊鄰居,讓弟弟妹妹陪著林老太去說,會更好,還能讓老太太顯擺高興一下。
至於王家村子這邊,其他人不用請帖,但二叔公要寫請帖。
還有一些沒怎麽來往的大戶,也要寫帖子,讓林橋幫忙送去就行。
有讀書人的才寫請帖,沒有讀書人,都不認得字,浪費還不實用。
王家那邊親人需要他爹王四順去請。
但王老爺子和王老太,他不親自去請,不太好。
離開之前,村裏人做的也挺厚道,他至少該露個麵。
忙活大半天,夜深了,林向安才入睡。
第二天,吃完早食,林向安便跟爹娘商量如何去請人,對於他的做法,兩人沒意見,於是就各自分頭行動。
縣裏的幾位,需要林向安親自去送請帖,才能表現誠意。
林遠先陪著林向安去的縣衙。
到縣衙,一說明來意,還沒讓人轉交,衙役就領著他進去了,讓他自己親自去送。
劉知縣見到他來送請帖,非常高興的接過去,拉著他聊了一會,大致意思讓他好好學,早點考中舉人。
最後說一定會來的。
林向安聽到這話後,心裏樂開了花,劉知縣會賞臉,那麽其他人一定會捧場。
畢竟頂頭上司都去,你這下麵人,得有點眼力勁啊!
後麵一一親自送了過去,幸好距離比較近,大部分要他親自請的人,都在縣學,倒也方便。
楊輝這邊已經讓人幫忙帶過了。
迴到縣裏,林向安就去給李夫子送請帖,見李夫子正在給學生上課,林向安就沒有打擾,便讓吳小山幫忙轉交。
等送完請帖,迴到家都已經是下午申時了。
第二日一大早,林向安就跟著王四順一起去鄉下,而林秋蘭帶著林橋去請大姨。
王四順趕馬車的時候,林向安也坐在外麵,看著路上多年不變的景色,林向安懷戀地說道。
“爹,上次和您單獨一起迴去,還是弟弟妹妹出生,咱們去報喜吧!”
被林向安提到那時的記憶,就想到了兒子讀書的契機,感歎道。
“是啊,你那年才五歲,咱們就趕著家裏的驢,慢悠悠的迴去。”
一下子就記起了當時的畫麵,林向安輕笑出聲,“我還記的爹叮囑我王家的情況,讓我迴家記得叫人。”
“你這孩子,記性好,雖然那時小,但我說了一遍,你全都記住了,就再也沒叫錯人。”
父子倆聊著這個話題,不禁相視一笑,好久都沒有這樣的時光了。
一邊看路,一邊趕著馬,王四順不經意地開口。
“兒子,謝謝你幫爹照顧著王家。”
有些事,不是他的功勞,王四順非常清楚。
當他選擇做上門女婿,對麵臨的局麵,就已經想的很清楚了。
在港口幹活的時候,他就明白窮苦人家是沒有麵子的,能養活家人,什麽事都得忍。
如今,得於林家的生意,王老爺子和王老太在村裏腰杆子挺直了,也沒人再說他的是非,對他態度也客氣。
這些主要都看在他兒子的麵子上,才會這樣的。
“爹,咱們一家人,說謝就太生分了,這是兒子該做的事。”
爹娘的養育之恩,是林向安這一生都想報答的。
他記得娘親生他的不易,也記得爹每天的辛苦,家裏能夠這樣穩定,也有他奶的包容和理解。
在這個古代的社會裏,他想有能力守護著這份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