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政是中央朝廷直接派遣的官員,以三年為期限,執掌一省的教育行政。


    在任期三年內,至少兩次巡迴所轄各府,視察教育情況,針對生員舉行歲試和科試,同時還主持院試。


    事實上,院試的負責人是學政,但他身邊隻有私人幕僚,沒有公家的官僚,實際院試所有事務由各地知府協同負責。


    知府作為提調官總攬大局,而府衙官僚配合承擔事務。


    和往年院試不同,因為李正清收到舉報,提到外搜官吏檢查時,有人協助作弊,栽贓誣陷。


    不知道打通關節有多深,李正清便寫信,將事情告知了江南道監察禦史何淮大人。


    同時怕打草驚蛇,這才請求異地衛所來負責外搜檢查,是在院試開始前通知更換的人員。


    府衙周石原本有微詞,說是於理不合,但李正清以府城管轄之地,時不時傳出作弊的風聲。


    為了肅清作弊嫌疑,特請不相幹外來人,以證清白。


    監察禦史何大人到來的行蹤,並沒有透露出去,而是根據李正清收到的舉報內容,暗地裏調查。


    結果外搜檢查沒有問題,卻依然出現了作弊的現象。


    外麵沒有問題,那就隻有裏麵有問題。


    那麽所有參與這次院試考核的官員、以及接觸試卷的官吏,都有嫌疑。


    勸退考生後,李正清就讓百戶帶著士兵將府衙圍住,在監察禦史何大人來到之前,沒洗清嫌疑的,都不能私自離開。


    當天下午,何淮就領著手下匆忙趕來,沒有接受其他人的拜見,第一時間去找了李正清了解情況。


    何淮與李正清是同一批進士出身,分在不同的部門當差,私底下有些交情。


    今年是李正清提督學政任職最後一年,原本以為能圓滿解圍,沒想到遇到了這起作弊事件。


    而何淮是今年新任的監察禦史。


    兩人見麵沒有多寒暄,便直接進入正題。


    “何大人,你沒來之前,我已經單獨詢問了舉報作弊的考生,提供線索的共有八位學子。


    其中有五位,正是我給你寫信提到被誣陷的學子。他們手裏有人證,遭人誣陷後失去考試資格和廩生身份。


    他們去縣衙、府衙都告過,但無人受理,被人趕走了。


    其中有位學子迴鄉後,因為這誣名,不堪忍受,走上了絕路。”


    李正清歎了一口氣,感慨萬千,將記錄下來的證詞遞給了何淮。


    何淮緩緩抿茶,語氣低沉,並未急著看證詞,便說道。


    “這事我已知曉,我手下的人根據線索,一一去核查,已經收到了最新消息。


    但這幾人卻是上次府試作弊相關的人,與這次院試無關。


    這次你特地抽調外地人手輔助,為何還會出問題?”


    微微皺了皺眉頭,李正清繼續說道。


    “這就是要說到另三位考生舉報線索,其中一人無確切證據。


    但他說,有位富商之子平日不學無術,愛喝酒逛花樓,曾酒後在花樓大言不慚,


    提及秀才名額是他囊中之物,當日在場有好幾個學子聽到了。


    另一個學子,舉報的是四月府試有人作弊,說是在考卷上做有標記,裏外勾結。”


    上次府試,他們來之前,根本沒有聽說此事,反而來了,之前的事卻被捅開了,看樣子之前有人阻止了消息的擴散,若不是那封密信,都還被蒙在鼓裏。


    縣府院試,並沒有後麵的鄉試嚴格,出題情況也不一樣。


    鄉試的考官由朝廷欽派,正、副考官各一人,從進士出身的侍郎以下京官中選拔,任命時間因中央到各省的距離遠近而不同。


    正、副考官一經任命,必須盡快啟程,在考試日期前到達指定的省份。


    鄉試,不到開考,根本不知道考官是誰。


    但縣府院試,由當地知縣、知府主持,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


    院試雖然用了糊名製度,但相關考官都是府衙的人,難保不會有人勾結考生。


    輕輕放下茶杯,何淮臉色一沉,聲音低緩而肅然。


    “李大人,最後一位說了什麽?”


    “這最後一位,還是請何大人看證詞吧。”


    李正清實在不知道如何開口,這位考生舉報的是知府家的下人,販賣消息,讓當地富商家的子弟,在試卷上作弊,提前約定好一句話,考生在答題的過程中,寫出來。


    雖然謄錄院,將試卷內容全部謄寫一遍,不會認得筆記,但若是考官與考生約定,用四書五經裏不常用的字句,作為約定。


    當考官看到了,便會心領神會將試卷留下。


    批閱考卷的結果,是多人共同商議的,有一些內容大體差不多,也沒有問題,但會因為考官喜好不同,呈現兩種結果。


    那些留下約定的試卷,就會通過這種光明正大的方式,全部錄取。


    看完證詞,何淮緩緩站起來,雙手負後,來迴踱步,麵露慍色。


    “豈有此理,堂堂一個州府,竟然如此腐敗,上行下效,查,一定要嚴查。讓人去把縣、府、院所有通過的考生答卷,統統送過來,一一仔細核查清楚。我倒要看看,究竟能揪出多少作弊人員!”


    證詞上,明確指出知府和當地富商來往密切,偶爾會指點這幾家的學子。


    而經過他指點這幾位學子,竟然全部都通過了府試以及院試。


    這幾位學子,在書院中名聲不顯,一到考試卻能脫穎而出。


    “這事涉及到官員,還需要確鑿證據,如今鬧得學子群情激奮,必須慎之又慎。”


    兩人又商量了接下來的對策,先從試卷作為突破口,將人員揪出來,一一詢問,威嚴之下,定有人會露出馬腳。


    一連兩天,外麵鬧的人心惶惶,本來中了秀才,應是喜慶的日子,結果現在鬧得滿城風雨,大有山雨欲來的節奏。


    時不時就聽到學子被帶走的消息,人被帶走,就沒有出來的,也不知道具體情況。


    原本在宅子裏,安心等待結果,突然第二天下午,有三個士兵上門來敲門。


    “這裏可是烏程縣考生林向安和楊輝的住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柒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柒柒並收藏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