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這是你林家的想法?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完二叔公的解釋,林向安這才深刻體會,古代社會宗族給家族後人提供全方位的生存保障。
但相應也約束族人的行為,就是遵守族規。
難怪古代有人被逐出宗族,作為最嚴厲的懲罰。
在休息的這幾天,林向安和趙澤每日卯時起來練功,然後練書法,等做完這些之後,才下田裏幫忙,撿撿稻穗,偶爾停下來看人家割稻子。
割好的稻子擺放整整齊齊,方便脫粒的時候好拿。
脫粒要用到木質的打穀桶,非常的沉重。像一個方形木桶,使勁摔打便能脫粒。
之後就是曬幹,家家戶戶都有平整的院子,很寬廣,會清理平整幹淨。
在晴天的時候,將稻穀放在竹席上曬,時不時翻一翻。
差不多曬上一周,就能裝在麻袋裏了。
一畝水田,大概能產一石稻米,沒有脫殼,估摸不會超過160斤,不過這已經算是高產了。
【備注:一石大米,脫殼的,大概是150-155斤左右。
石是容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密度,才能算重量。
在我國50年代,好年成種水稻,一畝田能產200斤,這算高產了。】
在林向安的記憶裏,高產的是雜交水稻,一般一畝能達到上千斤。
可惜不是相關專業,不會培養,早知道會穿越迴古代,就學點農業技能了。
哎!
在觀察收稻穀的時候,林向安遇到很多村裏的小孩,他和趙澤有點心糕點,除了給家裏的孩子吃,同時在村裏遇到其他孩子,也會分享給他們。
於是在食物的誘惑下,林向安和趙澤成了村裏孩子最歡迎的人。
小孩子們精神好,一起撿稻子、爬樹、捉魚,還到地裏捉泥鰍,在村子裏跑老跑去,各種瘋玩。
倒是讓林向安找迴了不少童年記憶,偶爾這樣也挺開心的。
從這些孩子口中,林向安套出了不少村子的信息。
比如,村裏有42戶人家,差不多三四百人,有六個大分支。
除了村長、二叔公外,還有四個族老。
說是以前有更多的族人和族田,但後來沒有了,隻留下他們這一脈。
小孩子知道的也不多,隻是聽大人閑聊記住了。
待的這段期間,林向安感覺村子整體很和諧,產量還可以,但賦稅很重。
大周朝有兩冊製度,分為黃冊和魚鱗冊。
黃冊詳細登記各戶的籍貫、丁口、名、歲、事產情況,每隔十年必須重新核實編造。記錄人口生死增減,財產的買賣以及產權的轉移等,一一登錄在冊。
而魚鱗圖冊,即土地登記冊。
兩冊對賦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黃冊重在徭役,魚鱗圖冊重在田賦。
分夏秋兩季繳納,夏不過八月,秋不過次年二月。
基本上是夏征麥,秋征米。
大周朝初期規定:官田每畝稅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鬥二升。
【沒官田:是指因為犯罪查抄等原因充公的官田。
1石=10鬥,1鬥=10升,1升=10合,1合=10勺,這是古代常用的計量單位。
這是借鑒大明朝初期定下的稅收。】
江南各地區是全國稅收重地,比明麵上規定的稅收要重很多,上麵怎麽收,老百姓也隻能照辦,完全沒有申辯的權利。
在王家塢,王老爺子家的日子算是過得不錯的,除了農活是吃米飯,大多平常都是稀飯和菜餅。
也就他們來了,帶了一些吃的,這才吃的好一些。
這種情況下,林向安便試著跟王老爺子說他爹以後想開個養豬場,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到時候得請人照顧之類的。
王老爺子咋一聽,覺得不靠譜,說養豬需要大量吃食,而且還沒得經驗,同時要很多錢才行。
林向安就給老爺子解釋,家裏的豆腐生意情況,以及有親人是養豬的,錢也是沒問題的,就是卻地方,一直沒找到安全的地。
還說養豬的好處,王老爺子這才半疑半信。
沒有當林向安的麵說什麽,結果後麵出去就找他們這一支的族老提了此事,然後很快幾位族老和村長都知道了。
這事幾個人討論,有人讚同,也有人反對,沒能達成一致。
不過就在離開村子的前一天,二叔公讓王景辰來找林向安,讓他過去一趟。
趙澤想跟著過去,被林向安給攔住了,既然單獨叫人來喊他,肯定是有事,帶著趙澤過去,反而不合適。
便讓王和智陪他玩,看著他,不要讓他亂跑。
......
結果到二叔公家裏,才發現村長王長田也在。
林向安怔了一下,便禮貌地開口喊人,“田叔,二叔公。”
也沒主動詢問叫他來幹什麽,等兩長輩開口。
“是我讓景辰去喊你過來的,有點事想問問你。”
王長田仔細打量這孩子,隔了幾個月,倒是有些不同,他和王鴻提過這事,然後王鴻說這孩子讀書天賦很不錯,晚輩中最有希望考科舉的。
也是這點,讓他傾向於,讚成在村子周邊圈塊地養豬。
隻不過王四順的話有多少可信度,就不好說了。
“聽說四順想要養豬,這是你林家的想法?”
林向安恍然大悟,原來是為這事來找他的,那天王老爺子一臉不相信,他還以為得慢慢來呢。
沒想到王老爺子演技好,轉頭就說出去了。
“是的,我們一家商量過了,是有打算多養些豬,我家鋪子每日剩餘大量的豆渣,想著更好利用,而我小姨父是養豬的,有經驗,銀錢倒是好弄,就是地方一直沒有找到。”
“我們家養豬到時候還要請人弄,豬糞也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利用。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的。”
村長聽了這話,沉默了好一會,才開口說,“之後讓你爹有空迴來一趟。”
之後沒有再說什麽了,林向安明白這是讓他爹來溝通。
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呢!
第二天一早,趙家的馬車就來村口了,這一次王老爺子終於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馬車,一臉興奮。
王三平上馬車前,王二雷還拉著他說話,讓他有啥好事記得喊他。
於是在一群人的羨慕之中,離開了村子。
在村口還看到一起玩的小孩和他們告別,趙澤看到玩的小夥伴,便從車上把他娘重新送來的點心,分給了他們。
人就是這樣,有些人一分別,就是一輩子都不會見了。
但相應也約束族人的行為,就是遵守族規。
難怪古代有人被逐出宗族,作為最嚴厲的懲罰。
在休息的這幾天,林向安和趙澤每日卯時起來練功,然後練書法,等做完這些之後,才下田裏幫忙,撿撿稻穗,偶爾停下來看人家割稻子。
割好的稻子擺放整整齊齊,方便脫粒的時候好拿。
脫粒要用到木質的打穀桶,非常的沉重。像一個方形木桶,使勁摔打便能脫粒。
之後就是曬幹,家家戶戶都有平整的院子,很寬廣,會清理平整幹淨。
在晴天的時候,將稻穀放在竹席上曬,時不時翻一翻。
差不多曬上一周,就能裝在麻袋裏了。
一畝水田,大概能產一石稻米,沒有脫殼,估摸不會超過160斤,不過這已經算是高產了。
【備注:一石大米,脫殼的,大概是150-155斤左右。
石是容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密度,才能算重量。
在我國50年代,好年成種水稻,一畝田能產200斤,這算高產了。】
在林向安的記憶裏,高產的是雜交水稻,一般一畝能達到上千斤。
可惜不是相關專業,不會培養,早知道會穿越迴古代,就學點農業技能了。
哎!
在觀察收稻穀的時候,林向安遇到很多村裏的小孩,他和趙澤有點心糕點,除了給家裏的孩子吃,同時在村裏遇到其他孩子,也會分享給他們。
於是在食物的誘惑下,林向安和趙澤成了村裏孩子最歡迎的人。
小孩子們精神好,一起撿稻子、爬樹、捉魚,還到地裏捉泥鰍,在村子裏跑老跑去,各種瘋玩。
倒是讓林向安找迴了不少童年記憶,偶爾這樣也挺開心的。
從這些孩子口中,林向安套出了不少村子的信息。
比如,村裏有42戶人家,差不多三四百人,有六個大分支。
除了村長、二叔公外,還有四個族老。
說是以前有更多的族人和族田,但後來沒有了,隻留下他們這一脈。
小孩子知道的也不多,隻是聽大人閑聊記住了。
待的這段期間,林向安感覺村子整體很和諧,產量還可以,但賦稅很重。
大周朝有兩冊製度,分為黃冊和魚鱗冊。
黃冊詳細登記各戶的籍貫、丁口、名、歲、事產情況,每隔十年必須重新核實編造。記錄人口生死增減,財產的買賣以及產權的轉移等,一一登錄在冊。
而魚鱗圖冊,即土地登記冊。
兩冊對賦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黃冊重在徭役,魚鱗圖冊重在田賦。
分夏秋兩季繳納,夏不過八月,秋不過次年二月。
基本上是夏征麥,秋征米。
大周朝初期規定:官田每畝稅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鬥二升。
【沒官田:是指因為犯罪查抄等原因充公的官田。
1石=10鬥,1鬥=10升,1升=10合,1合=10勺,這是古代常用的計量單位。
這是借鑒大明朝初期定下的稅收。】
江南各地區是全國稅收重地,比明麵上規定的稅收要重很多,上麵怎麽收,老百姓也隻能照辦,完全沒有申辯的權利。
在王家塢,王老爺子家的日子算是過得不錯的,除了農活是吃米飯,大多平常都是稀飯和菜餅。
也就他們來了,帶了一些吃的,這才吃的好一些。
這種情況下,林向安便試著跟王老爺子說他爹以後想開個養豬場,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到時候得請人照顧之類的。
王老爺子咋一聽,覺得不靠譜,說養豬需要大量吃食,而且還沒得經驗,同時要很多錢才行。
林向安就給老爺子解釋,家裏的豆腐生意情況,以及有親人是養豬的,錢也是沒問題的,就是卻地方,一直沒找到安全的地。
還說養豬的好處,王老爺子這才半疑半信。
沒有當林向安的麵說什麽,結果後麵出去就找他們這一支的族老提了此事,然後很快幾位族老和村長都知道了。
這事幾個人討論,有人讚同,也有人反對,沒能達成一致。
不過就在離開村子的前一天,二叔公讓王景辰來找林向安,讓他過去一趟。
趙澤想跟著過去,被林向安給攔住了,既然單獨叫人來喊他,肯定是有事,帶著趙澤過去,反而不合適。
便讓王和智陪他玩,看著他,不要讓他亂跑。
......
結果到二叔公家裏,才發現村長王長田也在。
林向安怔了一下,便禮貌地開口喊人,“田叔,二叔公。”
也沒主動詢問叫他來幹什麽,等兩長輩開口。
“是我讓景辰去喊你過來的,有點事想問問你。”
王長田仔細打量這孩子,隔了幾個月,倒是有些不同,他和王鴻提過這事,然後王鴻說這孩子讀書天賦很不錯,晚輩中最有希望考科舉的。
也是這點,讓他傾向於,讚成在村子周邊圈塊地養豬。
隻不過王四順的話有多少可信度,就不好說了。
“聽說四順想要養豬,這是你林家的想法?”
林向安恍然大悟,原來是為這事來找他的,那天王老爺子一臉不相信,他還以為得慢慢來呢。
沒想到王老爺子演技好,轉頭就說出去了。
“是的,我們一家商量過了,是有打算多養些豬,我家鋪子每日剩餘大量的豆渣,想著更好利用,而我小姨父是養豬的,有經驗,銀錢倒是好弄,就是地方一直沒有找到。”
“我們家養豬到時候還要請人弄,豬糞也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利用。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的。”
村長聽了這話,沉默了好一會,才開口說,“之後讓你爹有空迴來一趟。”
之後沒有再說什麽了,林向安明白這是讓他爹來溝通。
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呢!
第二天一早,趙家的馬車就來村口了,這一次王老爺子終於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馬車,一臉興奮。
王三平上馬車前,王二雷還拉著他說話,讓他有啥好事記得喊他。
於是在一群人的羨慕之中,離開了村子。
在村口還看到一起玩的小孩和他們告別,趙澤看到玩的小夥伴,便從車上把他娘重新送來的點心,分給了他們。
人就是這樣,有些人一分別,就是一輩子都不會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