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選擇私塾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 作者:百柒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向安聽完介紹,妥妥地明白了:
樹人私塾是一所新開學校,寶賢私塾是一所有成績的老校,而雲林書院就是一所私立貴族學校。
這要不考慮實際情況,肯定選擇雲林書院。
畢竟不光能讀書,還能結識人脈。
不過要看背景關係的,壓根進不去。
寶賢私塾,有曆史成績,生源很好,篩一輪學生資質,估計再挑出重點學生培養。
但創辦人吳秀才年紀大了,精力有限。
樹人私塾,新創辦的,暫時沒有成績,但是個年輕秀才。
前者貴一些,後者便宜點。
林向安對比了一下,剔除雲林書院,後麵兩所私塾,對於他啟蒙,大差不差。
畢竟都是秀才,一老一年輕,各有優勢。
學費也是考慮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距離,在古代純靠腿走的年代,是個大問題。
“爹,哪一所私塾離咱家最近?”
王四順怔了一下,“樹人私塾離這邊近,就在後街那邊,離你小姨家較近。寶賢私塾靠近南邊,過去大概半個時辰,咱家有驢車,接送也方便。”
離家近,學費還便宜一點。
“爹,娘,我去樹人私塾。”
若是家裏的族老沒有說兒子是讀書的料,王四順肯定不會多想,會直接選擇樹人私塾。
即便他對讀書事不了解,但也知道寶賢私塾更好。
知道兒子懂事,怕他心疼錢,便勸道。
“兒子,你不必顧慮家裏。寶賢私塾更好,即便貴一點,咱家也能送你去的。”
“小豆子,娘知道你從小懂事。家裏這些年存了些錢,你放心,夠你讀書用的。”
平日家裏就很節儉,但給他用的東西,都盡可能稍微好些。
雖然父母願意,但林向安還是沒有改主意。
“爹,娘,兒子選擇樹人私塾並不是因為束修便宜。”
“首先,兩個私塾夫子都是秀才,但樹人私塾夫子更年輕,精力會更好,能夠更仔細教育學生。”
“其次,現在是夏天,天熱,來迴去私塾無礙。但冬日裏天寒地凍,路途太遠,我年紀又小,怕是不易。”
“樹人私塾離小姨家近,我獨自迴來,你們也放心些。但寶賢私塾遠,我若獨自來迴,爹娘可放心?”
好吧, 林向安解釋完,夫妻倆同時沉默,沒想到他會考慮這麽遠。
“爹,娘,即便是李秀才不如吳老秀才,兒子也有信心好好讀書。”
他現在年紀小,但思想是成年人,不誇大了說,見識和理解能力還是有些的。
現在沒必要鋒芒畢露,安靜讀書就好。
也不必弄出神童的名聲,雖說神童名聲也能有一些好處,但所承擔的期望值也會很大。
稍有跌落,那就不隻是冷嘲熱諷,連帶家人都受到影響。
雖說古人淳樸,但總結的人生經驗,跨越幾千年依舊句句經典,字字血淚。
可以說任何時候,人性是相通的。
所以低調安靜,好好讀書,不必當顯眼包。
童生考試,那肯定是沒問題的。
若說考中秀才,他倒是也有幾分把握的。
至於考中舉人進士,目前太遠了,暫不做考慮。
畢竟,在華夏,秀才相當於鎮黨委委員。
舉人相當於縣委常委。
進士相當於市委常委或黨委常委。
這樣一比較,就知道古代科舉有多難了!!!
林向安還是有自知之明,他隻是胎穿了,比人多活了三十年,不是真成了天才!!!
“既然你已經想好了,那就這麽定。明日,讓你爹帶你去樹人私塾報名。”
林秋蘭和林老太商量過之後,林老太便幫孫子準備好了拜師的六禮。
肉幹、芹菜、龍眼幹、蓮子、紅棗、紅豆。
第二天收攤迴來後,王四順飯都沒有吃,隨手啃了兩個饅頭,就急匆匆駕著驢車,帶著林向安前往樹人私塾。
不到一炷香的時間,大概六、七裏路,就到了。
看著頭頂上掛著樹人私塾的牌匾,林向安一向平靜的內心,終於起了點波瀾。
王四順上前敲門,裏麵出來一個門童。
那門童見成年男子手裏提著籃子,領著一孩子,便心領神會,客氣地將人請了進去。
“兩位裏麵請,先隨我到廳堂,稍等片刻。”
將人領進屋後,門童就出去了。
王四順顯得有些拘謹。
林向安倒是淡定自若地打量四周。
廳堂正中央掛著孔老夫子的畫像,畫像兩旁掛著一副對聯。
上聯:溫良恭謙讓
下聯:仁義禮智信
見到對聯上的繁體字,林向安有點囧,心裏不禁吐槽筆畫真多!
想到以後最困難的大概是練書法了。
畢竟幾十年養成寫簡體字的習慣,哪能說改就改?
繁體字筆畫一大堆,而且還是用毛筆寫,想想都頭大!!!
怎麽辦?
還沒開始讀書,他就有點懷念簡體字了!
等了一盞茶的功夫,從門外進來一個斯斯文文的年輕男子,頭戴儒巾,身穿圓領加襇袍,身型筆直,踏著四方小步,走了進來。
林向安看的一愣一愣的。
這夫子看著好年輕,大概常年讀書浸染,身上有種儒雅的氣質。
就是眼神有些冷淡,無形中有種疏離感,感覺不好相處。
剛才去叫人的門童跟在他身後,朝林向安父子倆說道。
“兩位,這位是樹人私塾的李夫子。”
王四順吞了一下口水,微微躬身,小心謹慎地開口。
“李夫子好,這是我家小兒,剛滿五歲。自小聰慧懂事,家裏想送他來私塾啟蒙,您看合適嗎?”
李夫子聽到孩子的年紀,輕微皺了一下眉頭。
但見這孩子在他看過去時,一臉平靜,絲毫沒有膽怯。
甚至比他父親還要淡定,頗意外,平靜問道:
“你叫什麽?”
林向安微微躬身,行了抱拳禮,道。
“迴夫子,晚輩叫林向安。”
見這孩子懂禮節,便接著問道。
“你今年才5歲,是家人想讓你讀書,還是你自己要來讀書?”
對方特意點出年紀,難道是嫌棄他太小?
不過也是,一般有錢或者有底蘊的人家,孩子三、四歲就開始啟蒙。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七、八歲以後才啟蒙。
林向安想了一下,便迴答。
“迴夫子,家裏長輩見小子頗機靈,便勸父母送我來私塾啟蒙。我知讀書是好事,也想來讀書。”
李夫子停頓片刻,內心頗滿意,來他這裏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也有五歲送來的小孩,膽小害怕,迴答斷斷續續,最開始收過,但教起來非常費力,還哭鬧,影響其他學生。
之後再收孩子,便會考察再收。
見這五歲稚子,能這樣迴答,可見頭腦清晰,心裏很滿意。
轉過頭對王四順說道,“這孩子,我收下了!”
“多謝夫子,請問小兒何時能來念書?家裏需要幫他準備哪些東西?”
李夫子隻是麵上冷,但人很耐心。
“你們迴去買兩本啟蒙的書籍,《三字經》和《千字文》即可,可以在家裏準備些筆墨紙硯,後日上午再帶著束修六禮一起過來,私塾包一餐。”
接著又細心詢問道:
“你們住在哪裏?這孩子年紀太小,每日迴家時,申時需家裏有人來接。”
“迴夫子,我們家住在港口那邊的大馬巷。”
大馬巷那邊是集市最熱鬧,家裏也經常過去買菜,李夫子知道不遠,點點頭。
“每日辰時之前,要將孩子送到私塾,一月休沐兩天,可還有疑問?”
*
備注:
古代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等級很嚴格,而考中秀才成為了士族,雖然是最低的,但跨越了階級。
而且出過秀才當官的現象,秀才不一定能做官,但可以獲得破格提拔當官的資格。
每年考取秀才,都是有名額限製的。
例如明朝時期,江西是科舉大省,但一個府(市)三年下來,大概40個秀才,這已經算多的了。
如果非要比較,在我看來相含金量相當於80年代的本科生,有補貼生活費,免學費,而且本科畢業直接包工作分配的。
在明清的曆史上,有2次朱元璋直接提拔了秀才做了官:1371年,提拔丁士梅做了蘇州知府;1382年,直接曾泰命為尚書。
樹人私塾是一所新開學校,寶賢私塾是一所有成績的老校,而雲林書院就是一所私立貴族學校。
這要不考慮實際情況,肯定選擇雲林書院。
畢竟不光能讀書,還能結識人脈。
不過要看背景關係的,壓根進不去。
寶賢私塾,有曆史成績,生源很好,篩一輪學生資質,估計再挑出重點學生培養。
但創辦人吳秀才年紀大了,精力有限。
樹人私塾,新創辦的,暫時沒有成績,但是個年輕秀才。
前者貴一些,後者便宜點。
林向安對比了一下,剔除雲林書院,後麵兩所私塾,對於他啟蒙,大差不差。
畢竟都是秀才,一老一年輕,各有優勢。
學費也是考慮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距離,在古代純靠腿走的年代,是個大問題。
“爹,哪一所私塾離咱家最近?”
王四順怔了一下,“樹人私塾離這邊近,就在後街那邊,離你小姨家較近。寶賢私塾靠近南邊,過去大概半個時辰,咱家有驢車,接送也方便。”
離家近,學費還便宜一點。
“爹,娘,我去樹人私塾。”
若是家裏的族老沒有說兒子是讀書的料,王四順肯定不會多想,會直接選擇樹人私塾。
即便他對讀書事不了解,但也知道寶賢私塾更好。
知道兒子懂事,怕他心疼錢,便勸道。
“兒子,你不必顧慮家裏。寶賢私塾更好,即便貴一點,咱家也能送你去的。”
“小豆子,娘知道你從小懂事。家裏這些年存了些錢,你放心,夠你讀書用的。”
平日家裏就很節儉,但給他用的東西,都盡可能稍微好些。
雖然父母願意,但林向安還是沒有改主意。
“爹,娘,兒子選擇樹人私塾並不是因為束修便宜。”
“首先,兩個私塾夫子都是秀才,但樹人私塾夫子更年輕,精力會更好,能夠更仔細教育學生。”
“其次,現在是夏天,天熱,來迴去私塾無礙。但冬日裏天寒地凍,路途太遠,我年紀又小,怕是不易。”
“樹人私塾離小姨家近,我獨自迴來,你們也放心些。但寶賢私塾遠,我若獨自來迴,爹娘可放心?”
好吧, 林向安解釋完,夫妻倆同時沉默,沒想到他會考慮這麽遠。
“爹,娘,即便是李秀才不如吳老秀才,兒子也有信心好好讀書。”
他現在年紀小,但思想是成年人,不誇大了說,見識和理解能力還是有些的。
現在沒必要鋒芒畢露,安靜讀書就好。
也不必弄出神童的名聲,雖說神童名聲也能有一些好處,但所承擔的期望值也會很大。
稍有跌落,那就不隻是冷嘲熱諷,連帶家人都受到影響。
雖說古人淳樸,但總結的人生經驗,跨越幾千年依舊句句經典,字字血淚。
可以說任何時候,人性是相通的。
所以低調安靜,好好讀書,不必當顯眼包。
童生考試,那肯定是沒問題的。
若說考中秀才,他倒是也有幾分把握的。
至於考中舉人進士,目前太遠了,暫不做考慮。
畢竟,在華夏,秀才相當於鎮黨委委員。
舉人相當於縣委常委。
進士相當於市委常委或黨委常委。
這樣一比較,就知道古代科舉有多難了!!!
林向安還是有自知之明,他隻是胎穿了,比人多活了三十年,不是真成了天才!!!
“既然你已經想好了,那就這麽定。明日,讓你爹帶你去樹人私塾報名。”
林秋蘭和林老太商量過之後,林老太便幫孫子準備好了拜師的六禮。
肉幹、芹菜、龍眼幹、蓮子、紅棗、紅豆。
第二天收攤迴來後,王四順飯都沒有吃,隨手啃了兩個饅頭,就急匆匆駕著驢車,帶著林向安前往樹人私塾。
不到一炷香的時間,大概六、七裏路,就到了。
看著頭頂上掛著樹人私塾的牌匾,林向安一向平靜的內心,終於起了點波瀾。
王四順上前敲門,裏麵出來一個門童。
那門童見成年男子手裏提著籃子,領著一孩子,便心領神會,客氣地將人請了進去。
“兩位裏麵請,先隨我到廳堂,稍等片刻。”
將人領進屋後,門童就出去了。
王四順顯得有些拘謹。
林向安倒是淡定自若地打量四周。
廳堂正中央掛著孔老夫子的畫像,畫像兩旁掛著一副對聯。
上聯:溫良恭謙讓
下聯:仁義禮智信
見到對聯上的繁體字,林向安有點囧,心裏不禁吐槽筆畫真多!
想到以後最困難的大概是練書法了。
畢竟幾十年養成寫簡體字的習慣,哪能說改就改?
繁體字筆畫一大堆,而且還是用毛筆寫,想想都頭大!!!
怎麽辦?
還沒開始讀書,他就有點懷念簡體字了!
等了一盞茶的功夫,從門外進來一個斯斯文文的年輕男子,頭戴儒巾,身穿圓領加襇袍,身型筆直,踏著四方小步,走了進來。
林向安看的一愣一愣的。
這夫子看著好年輕,大概常年讀書浸染,身上有種儒雅的氣質。
就是眼神有些冷淡,無形中有種疏離感,感覺不好相處。
剛才去叫人的門童跟在他身後,朝林向安父子倆說道。
“兩位,這位是樹人私塾的李夫子。”
王四順吞了一下口水,微微躬身,小心謹慎地開口。
“李夫子好,這是我家小兒,剛滿五歲。自小聰慧懂事,家裏想送他來私塾啟蒙,您看合適嗎?”
李夫子聽到孩子的年紀,輕微皺了一下眉頭。
但見這孩子在他看過去時,一臉平靜,絲毫沒有膽怯。
甚至比他父親還要淡定,頗意外,平靜問道:
“你叫什麽?”
林向安微微躬身,行了抱拳禮,道。
“迴夫子,晚輩叫林向安。”
見這孩子懂禮節,便接著問道。
“你今年才5歲,是家人想讓你讀書,還是你自己要來讀書?”
對方特意點出年紀,難道是嫌棄他太小?
不過也是,一般有錢或者有底蘊的人家,孩子三、四歲就開始啟蒙。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是七、八歲以後才啟蒙。
林向安想了一下,便迴答。
“迴夫子,家裏長輩見小子頗機靈,便勸父母送我來私塾啟蒙。我知讀書是好事,也想來讀書。”
李夫子停頓片刻,內心頗滿意,來他這裏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也有五歲送來的小孩,膽小害怕,迴答斷斷續續,最開始收過,但教起來非常費力,還哭鬧,影響其他學生。
之後再收孩子,便會考察再收。
見這五歲稚子,能這樣迴答,可見頭腦清晰,心裏很滿意。
轉過頭對王四順說道,“這孩子,我收下了!”
“多謝夫子,請問小兒何時能來念書?家裏需要幫他準備哪些東西?”
李夫子隻是麵上冷,但人很耐心。
“你們迴去買兩本啟蒙的書籍,《三字經》和《千字文》即可,可以在家裏準備些筆墨紙硯,後日上午再帶著束修六禮一起過來,私塾包一餐。”
接著又細心詢問道:
“你們住在哪裏?這孩子年紀太小,每日迴家時,申時需家裏有人來接。”
“迴夫子,我們家住在港口那邊的大馬巷。”
大馬巷那邊是集市最熱鬧,家裏也經常過去買菜,李夫子知道不遠,點點頭。
“每日辰時之前,要將孩子送到私塾,一月休沐兩天,可還有疑問?”
*
備注:
古代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等級很嚴格,而考中秀才成為了士族,雖然是最低的,但跨越了階級。
而且出過秀才當官的現象,秀才不一定能做官,但可以獲得破格提拔當官的資格。
每年考取秀才,都是有名額限製的。
例如明朝時期,江西是科舉大省,但一個府(市)三年下來,大概40個秀才,這已經算多的了。
如果非要比較,在我看來相含金量相當於80年代的本科生,有補貼生活費,免學費,而且本科畢業直接包工作分配的。
在明清的曆史上,有2次朱元璋直接提拔了秀才做了官:1371年,提拔丁士梅做了蘇州知府;1382年,直接曾泰命為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