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之道,終究還是應取正兵,而非詭道。詭道在優勢不夠大的情況下,難免不得不使用,但以正道取勝,才更利於日後的施展。”平手汎秀是如此說的,然後給孩子演示了一番。
四萬五千大軍,聚集在大河內二川一山,後麵將數以萬石記的軍糧源源不斷運送過來,做好經年累月長期圍困的物質準備,沿途河內、大和、山城、南近江各處設定了十個作為中轉點的兵站,組成縱橫交替的網絡。兩個相鄰據點之間,距離以不超過三百町(30公裏)為標準,保證小股的部隊可以朝發夕至。
每個兵站配置包括院牆和哨塔在內的土木工事和兩百至三百名守兵,保證一般的盜賊無法接近,麵臨大股部隊進攻也能稍作堅持。內部主要空間是倉庫,堆放糧食和武具。其次也安排了接收傷員和招待過路友軍的場所。在條件允許的地段,還建有附屬的牲畜欄,緊急情況下可供換乘。
各地大名為了便於作戰往往也要指點一些臨時性的集散地,但像這樣重新修築永久性的兵站作中轉的例子則還不太多。
平安、鐮倉時代曾搞過官驛但因為經濟原因無法維持,後來近畿地區的陸上物資流通主要被各地商人掌握,宿場代替了驛館,而宿場的存在又多半依賴於當地的寺社或者豪強勢力。大名要遠征,往往也必須委托商家來承包後勤才行。平手汎秀並未對近畿商人采取強製性措施,隻是暗中扶植界町商人與他們對抗,然後建立官方物流渠道來取代之。
由於缺乏足夠可用官僚,完全建立一支後勤隊伍是不可能的,兵站的日常維護和防衛,仍然不得不有相當一部分,要由各處的在地武士承擔。這樣雖然減弱了控製力,提高了風險,但能顯著降低管理成本,而且隻要賬本保持清晰,就不用擔心任何貓膩。
這個戰亂時代,還不需要講究人道主義,所以在兵站管理法度之中,有意的“貪墨軍糧”與無意的“失職引發火災燒毀軍糧”是同罪的,不存在什麽“火龍燒倉”的問題。同時“漂沒”和“耗獻”之類的,不論數量多少,也是全額由經手人自己貼錢補上。甚至中途被盜賊搶了,也要求負責運送的人盡數賠償。
看上去似乎很不講人情,但依然是國人眾趨之若鶩,十分樂意承擔的,畢竟可以抵扣賦稅徭役嘛!冒一點風險,也比上戰場拚命,或者是交出大半收入要強,而且還能以“維持兵站”為由,獲得更多的“帶刀狀”額度。總之以現今集權度之低,暫時還不用過於擔憂腐敗問題。
借著攻打伊勢的機會,平手汎秀在近畿建立了類似“傳馬製”的封建兵站體係,雖然還不太成熟但會隨著檢地、刀狩和士農分離的進程而不斷優化。
而在前線,則是各種攻城手段的試驗田。
十二門大筒被分為六個組,自行選擇地點與射擊策略,向城內發射炮彈,不求起到什麽奇效,隻希望積累經驗,反正時間有的是。
扶桑的地理情況很複雜,築城風格也是因地製宜別具一格,怎麽使用大型火器才能最有效摧毀建築,又怎麽才能更高效率殺傷守軍,然後又該如何配合本方的突擊隊或者攻城器械,有這些問題尚需研究,正好逐一嚐試。
大河內城西和北兩麵臨川,於是平手汎秀命人在河流交匯處阻斷水流,建築堤壩和橋梁,以作為進攻堡壘使用。這樣當然會引來城中的遠程打擊,所以同時派遣大批弓手和鐵炮手部隊進行壓製和反擊。
如何在占領區進行土木建設也是一門學問。普通工商從業者顯然難以適應刀光劍影鮮血四溢的環境,士兵們又不具備專業技巧,武田家曾以金山礦工為根基組成專門挖坑築台的常備部隊,這一點很值得學習。
那麽除了攔河建堤之外,在城牆另外兩個方向,進行地道挖掘和城門爆破的嚐試,也是很有必要的。順帶著在山間探查水脈,看看有沒有辦法斷絕城裏的井水供應,或者下一點毒藥什麽的。
同時也不能忘了傳統工具。
由於扶桑多山,大型器械難以四處運輸,到了戰場臨時組裝又太過於麻煩,幾百年來攻城器械的技術可謂不進反退,懂得其中技巧的人並不多。
幸好也不是什麽高深到研究不出來的科技,雲梯、井闌、衝車的運行機製還是挺好理解的,集中匠人和材料,慢工出細活,遲早能拿出一點東西的。
隻有大型弩這個創意找不到人敢接活,連小型的都沒多少人了解,可能是對工藝精細度和材料強度要求過高,也可能是扶桑缺乏用弩的傳統。好在火器的研究已經有一定進展,各種口徑的鐵炮可以適用各種環境。
倒是有西國匠人,自稱從明國那裏了解到投石機的製作方法,還弄出了樣品,可以將五斤左右的東西扔到二百多步遠。這個重量的石塊已經能對城牆造成相當嚴重的打擊,也可以發射焙烙玉,瞄準城內木製結構,引發火災。不過反複比對之後,感覺最好用的,還是直接拋入小動物的屍體。
約半個月之後,在藤林長門的配合之下,伊賀地區的工作順利完成,百地丹波做出退讓,撤出了兩座據點的人馬允許大軍過境。於是平手秀益、岩成友通、中村一氏與三雲成持的部隊也到達大河內城。
總人數達到六萬,後勤支應隊伍更加龐大。
無數車隊川流不息,為士兵提供各項補給,同時平手家派出了相當多的旗本軍四處巡視來維護秩序。
各種工程的背後,是源源不絕運到前線的材料,以及數以萬計的雇員,每日超過千貫的耗費。
光是處理將士的排泄物就有三百個領著二十文日薪的臨時工日夜不停辛苦勞作。
各種攻城手段的嚐試,有的對城牆造成了一定傷害,有的沒什麽成果,甚至有的弄傷了自己人。其他士兵則是不間斷地朝著牆上用弓箭和鐵炮射擊,毫不擔心箭矢,彈丸和火藥的消費問題。
平手汎秀並未太過關心實際造成的打擊,也幾乎沒有安排發起過集中兵力的強攻,而是很有耐心的安居陣中,每天閱覽各處呈上來的報告,然後做出簡短的批複迴應。
就好像花的錢不是他出的似的。
當然嚴格來說確實這麽講也行,與織田作戰之時平手汎秀一度處於赤字,但事後商人們可是爭著跑過來哭著喊著求送錢。
不過畢竟也是錢啊,幹點別的什麽不好呢?
這段時間城內已經派出兩次使者提出議和請求了,顯然抵抗意誌不是很高——不如說本來就是被迫造反的,全部都被一言駁迴了:到這個階段,大張旗鼓如此,隻能接受投降,不能接受議和。
有人建議說守軍既然情況不妙我們不如猛攻,平手汎秀一直搖著頭輕笑,表示時機還不夠成熟。
但他心裏的不成熟,卻不是說奪不下城來,而是認為“演習”的效果還沒有達到。
至於花費的錢財那本來也是目的的一環,就是要在近畿群豪麵前“炫富”一番。
四萬五千大軍,聚集在大河內二川一山,後麵將數以萬石記的軍糧源源不斷運送過來,做好經年累月長期圍困的物質準備,沿途河內、大和、山城、南近江各處設定了十個作為中轉點的兵站,組成縱橫交替的網絡。兩個相鄰據點之間,距離以不超過三百町(30公裏)為標準,保證小股的部隊可以朝發夕至。
每個兵站配置包括院牆和哨塔在內的土木工事和兩百至三百名守兵,保證一般的盜賊無法接近,麵臨大股部隊進攻也能稍作堅持。內部主要空間是倉庫,堆放糧食和武具。其次也安排了接收傷員和招待過路友軍的場所。在條件允許的地段,還建有附屬的牲畜欄,緊急情況下可供換乘。
各地大名為了便於作戰往往也要指點一些臨時性的集散地,但像這樣重新修築永久性的兵站作中轉的例子則還不太多。
平安、鐮倉時代曾搞過官驛但因為經濟原因無法維持,後來近畿地區的陸上物資流通主要被各地商人掌握,宿場代替了驛館,而宿場的存在又多半依賴於當地的寺社或者豪強勢力。大名要遠征,往往也必須委托商家來承包後勤才行。平手汎秀並未對近畿商人采取強製性措施,隻是暗中扶植界町商人與他們對抗,然後建立官方物流渠道來取代之。
由於缺乏足夠可用官僚,完全建立一支後勤隊伍是不可能的,兵站的日常維護和防衛,仍然不得不有相當一部分,要由各處的在地武士承擔。這樣雖然減弱了控製力,提高了風險,但能顯著降低管理成本,而且隻要賬本保持清晰,就不用擔心任何貓膩。
這個戰亂時代,還不需要講究人道主義,所以在兵站管理法度之中,有意的“貪墨軍糧”與無意的“失職引發火災燒毀軍糧”是同罪的,不存在什麽“火龍燒倉”的問題。同時“漂沒”和“耗獻”之類的,不論數量多少,也是全額由經手人自己貼錢補上。甚至中途被盜賊搶了,也要求負責運送的人盡數賠償。
看上去似乎很不講人情,但依然是國人眾趨之若鶩,十分樂意承擔的,畢竟可以抵扣賦稅徭役嘛!冒一點風險,也比上戰場拚命,或者是交出大半收入要強,而且還能以“維持兵站”為由,獲得更多的“帶刀狀”額度。總之以現今集權度之低,暫時還不用過於擔憂腐敗問題。
借著攻打伊勢的機會,平手汎秀在近畿建立了類似“傳馬製”的封建兵站體係,雖然還不太成熟但會隨著檢地、刀狩和士農分離的進程而不斷優化。
而在前線,則是各種攻城手段的試驗田。
十二門大筒被分為六個組,自行選擇地點與射擊策略,向城內發射炮彈,不求起到什麽奇效,隻希望積累經驗,反正時間有的是。
扶桑的地理情況很複雜,築城風格也是因地製宜別具一格,怎麽使用大型火器才能最有效摧毀建築,又怎麽才能更高效率殺傷守軍,然後又該如何配合本方的突擊隊或者攻城器械,有這些問題尚需研究,正好逐一嚐試。
大河內城西和北兩麵臨川,於是平手汎秀命人在河流交匯處阻斷水流,建築堤壩和橋梁,以作為進攻堡壘使用。這樣當然會引來城中的遠程打擊,所以同時派遣大批弓手和鐵炮手部隊進行壓製和反擊。
如何在占領區進行土木建設也是一門學問。普通工商從業者顯然難以適應刀光劍影鮮血四溢的環境,士兵們又不具備專業技巧,武田家曾以金山礦工為根基組成專門挖坑築台的常備部隊,這一點很值得學習。
那麽除了攔河建堤之外,在城牆另外兩個方向,進行地道挖掘和城門爆破的嚐試,也是很有必要的。順帶著在山間探查水脈,看看有沒有辦法斷絕城裏的井水供應,或者下一點毒藥什麽的。
同時也不能忘了傳統工具。
由於扶桑多山,大型器械難以四處運輸,到了戰場臨時組裝又太過於麻煩,幾百年來攻城器械的技術可謂不進反退,懂得其中技巧的人並不多。
幸好也不是什麽高深到研究不出來的科技,雲梯、井闌、衝車的運行機製還是挺好理解的,集中匠人和材料,慢工出細活,遲早能拿出一點東西的。
隻有大型弩這個創意找不到人敢接活,連小型的都沒多少人了解,可能是對工藝精細度和材料強度要求過高,也可能是扶桑缺乏用弩的傳統。好在火器的研究已經有一定進展,各種口徑的鐵炮可以適用各種環境。
倒是有西國匠人,自稱從明國那裏了解到投石機的製作方法,還弄出了樣品,可以將五斤左右的東西扔到二百多步遠。這個重量的石塊已經能對城牆造成相當嚴重的打擊,也可以發射焙烙玉,瞄準城內木製結構,引發火災。不過反複比對之後,感覺最好用的,還是直接拋入小動物的屍體。
約半個月之後,在藤林長門的配合之下,伊賀地區的工作順利完成,百地丹波做出退讓,撤出了兩座據點的人馬允許大軍過境。於是平手秀益、岩成友通、中村一氏與三雲成持的部隊也到達大河內城。
總人數達到六萬,後勤支應隊伍更加龐大。
無數車隊川流不息,為士兵提供各項補給,同時平手家派出了相當多的旗本軍四處巡視來維護秩序。
各種工程的背後,是源源不絕運到前線的材料,以及數以萬計的雇員,每日超過千貫的耗費。
光是處理將士的排泄物就有三百個領著二十文日薪的臨時工日夜不停辛苦勞作。
各種攻城手段的嚐試,有的對城牆造成了一定傷害,有的沒什麽成果,甚至有的弄傷了自己人。其他士兵則是不間斷地朝著牆上用弓箭和鐵炮射擊,毫不擔心箭矢,彈丸和火藥的消費問題。
平手汎秀並未太過關心實際造成的打擊,也幾乎沒有安排發起過集中兵力的強攻,而是很有耐心的安居陣中,每天閱覽各處呈上來的報告,然後做出簡短的批複迴應。
就好像花的錢不是他出的似的。
當然嚴格來說確實這麽講也行,與織田作戰之時平手汎秀一度處於赤字,但事後商人們可是爭著跑過來哭著喊著求送錢。
不過畢竟也是錢啊,幹點別的什麽不好呢?
這段時間城內已經派出兩次使者提出議和請求了,顯然抵抗意誌不是很高——不如說本來就是被迫造反的,全部都被一言駁迴了:到這個階段,大張旗鼓如此,隻能接受投降,不能接受議和。
有人建議說守軍既然情況不妙我們不如猛攻,平手汎秀一直搖著頭輕笑,表示時機還不夠成熟。
但他心裏的不成熟,卻不是說奪不下城來,而是認為“演習”的效果還沒有達到。
至於花費的錢財那本來也是目的的一環,就是要在近畿群豪麵前“炫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