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鳥上晴天,魚入大海
水滸:開局買下梁山,造反不招安 作者:三十年書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了?” 薑太公聽聞屋外的喧鬧聲,連外衣都顧不上披,穿著中衣便心急火燎地衝了出來。三月的春風還有些料峭,他卻渾然不覺,滿心都是震驚與欣喜,“我兒當真高中了?”
“薑少爺……不對,現在要稱唿薑老爺,如今薑老爺已經中了進士及第!禮部的公文都已經下來縣裏了,縣尊這時候正準備過來,還有,您這西溪村也得做好準備。”
“做啥準備,朱都頭盡管吩咐就是!”薑太公興奮得滿臉通紅,此刻哪還顧得上其他。他忙不迭地轉身,對著家中仆人高聲下令:“速速大開祠堂,咱們得給祖宗上香報喜!咱薑家總算是出了個光耀門楣的後生!”
全西溪村的男女老少都湧到了薑家宅子外麵,這可和之前考上太學不同,那太學是個啥,誰也不清楚,可是進士是個怎麽迴事,這些鄉人們還是有個概念的。
聽人說那進士是能見到官家的,也是能做官的,穿著縣太爺一般的官袍,長翅帽!
“這薑家也是個好運道!”
“誰說不是呢,之前也沒見他家孩子怎麽樣,這幾年不見一下成了官老爺。”
這邊西溪村的薑家開始熱鬧起來,那邊遠在東京汴梁的薑齊可是不好過。
這一縣之地,出一個進士,算是大喜事。
可是這一科下來,一共中了六百八十五人,怎麽也算不上什麽喜事。
這是什麽個概念,也就是說整個大宋多了六百八十五個官身!哪有這麽多的缺?
除了三甲之外,其他進士們都眼巴巴地盼著,期望吏部能給安排個一官半職。
中了進士隻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要得到職位,還要參加吏部的“釋褐試”,也叫“選試”。
錄取標準是四項:身、言、書、判。
符合四項標準者送尚書、門下兩省審核,然後授官。
甲第授予從九品上之官,乙第授予從九品下之官。
身體形態要求體貌豐偉,言辭談吐要求言詞辯正,書麵字跡要求楷法遒美,文案判詞要求文理優長。
主觀上的裁決裏麵的水分就大的多了,而且這還是第一步。
還有對自己文采學問自信的進士,早早的就參加翰林院的考試,也叫“館選”。
隻要考上了,便是“庶吉士”,進入翰林院進修、實習三年。
畢業後吏部直接安排官職,進士帶著吏部頒發的官憑直接上任,不必經過地方督撫。
這種途徑又被稱為“老虎班”。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薑齊的這一屆進士們即使通過了考核,也需要等待官職空缺才能正式上任。
宋朝此時的官缺數量有限,而進士人數眾多,整整六百八十五人!
吏部的官員們這時候恨不得跑到禮部,揪著那個奏名的人,左右開弓來他六百多大嘴巴子,讓他也體會下這個數字的分量!
“頭疼啊!”吏部尚書管師仁撓著額頭,看著擺在自己麵前的名單,“都說說看,怎麽處理?”
“這……”下麵的吏部官員一個個左顧右盼,畢竟誰也沒碰見過這種事情。
“不如全部都發下去做個佐貳官?”
“最小的佐貳官也是八品官,不合規矩。”
“從九品的也不是不行啊。”其中一人掰著手指頭說道,“像是高班,黃門內品,承節郎,承信郎,迪功郎、縣尉,城砦主簿,馬監主簿、文學,助教,翰林醫學……”
“來來來,把這個不知事的叉出去!”吏部尚書管師仁一指那人,怒罵道,“其他就不說了,這黃門內品是怎麽迴事?那是閹人宦官!你讓進士去淨身入宮不成!成事不足!”
管師仁深吸了幾口氣,緩了緩精神,“把名單都拿迴去看看,過幾天給本官一個名錄,記得一定要安排妥當,穩妥!不要讓同僚們找茬!”
能在吏部當值的,哪個不是七竅玲瓏心,自然知道該怎麽去做。
管師仁看著名單上第五百名的“薑齊”二字,沉吟片刻,“把這人卷子取來,本官看看。”
片刻,就有小吏從禮部取出了薑齊試卷的存檔,管師仁大體看了一番,笑道:“果然是書生之見!雖有朝氣,卻也透著一股迂腐氣!隻能說中規中矩,得個五百名雖是偏低了些,也算是中肯了。”
又看了幾遍,管師仁才歎了口氣,“科舉是看文章,可當官不是隻憑文章,更不是憑借風骨,而是靠人情!”
說完,隨手寫了一個便簽,封好之後,喚來一個門外的小吏,“給高俅送去。”
“不錯,”高俅看著便簽裏的內容,對身邊的高衙內笑道,“你看,這才是辦事!你那做的是什麽事?太粗糙,你再瞧瞧人家,這不聲不響的讓個新科進士吃了一個啞巴虧,還是有苦說不出來的那種!要不說是讀書人呢!”
“幹爹,這也沒什麽啊,”高衙內一張油乎乎的大白臉寫滿了不明所以,“就是不給他官缺,卡著這點小事能讓他做什麽?”
“你啊你啊,榆木腦袋!”高俅點了點高衙內,恨鐵不成鋼地說道,“這讀書人十年寒窗為的什麽,不就是當官二字嘛!這一屆他當不了官,慢了一步,可一步慢就步步慢,三年一屆科場,多少進士?到時候誰又記得他是誰?到時候一輩子頂著個進士的名頭,卻什麽也做不成,這叫什麽?”
“叫什麽?”
“這叫鈍刀子紮心,最狠讀書人!”高俅冷笑一番,這一次他也算是學習到了,以後和那些大頭巾的書生們交流,必須得多留幾個心眼,萬幸官家念舊情,給自己安排的是武官的路子,不用和他們勾心鬥角。
薑齊看著同一屆的進士們要麽去了吏部,領了從九品的官身文書,要麽去了翰林院待考,要麽直接領了官缺。
唯有薑齊自己,還是一直沒人通知下一步何去何從,經過短暫思索,薑齊心中便有了計較。
李綱這時一臉氣憤的走了進來,坐在薑齊的麵前,看著薑齊正在打包行囊,“小郎君可是心有疑惑?”
“高俅作梗而已。”薑齊神色淡定,語氣平靜地說道,“小子在東京汴梁一直深居簡出,唯有得罪了一人,也就是那高衙內,這斷人仕途的手段,除了是他高俅使了人情手段,其他又會有誰?”
“那你待如何?是喊著太學生去東華門上書?還是去宮門敲登聞鼓?”說著李綱都有些激動,站起來走了幾步,“若是小郎君認不得許多人,為兄替你糾結人馬!”
“莫激動。”薑齊苦笑的搖了搖頭,一把拉住李綱,“不至於不至於,如今隻是我一人之事,如何能讓同窗牽連進去?我已做好打算,不日啟程迴鄉,侍奉家中雙親。”
“唉!”李綱搖了搖頭,“這濟州知州與家父有些交情……”
“不用不用,伯紀兄千萬不要勞動令尊!”薑齊忙阻攔道,“小子之前,一直還想著在朝堂有所作為,可這朝堂容的下一個潑皮出身的高俅,卻容不下小子這儒門書生,那就不登這天子堂又何妨?在朝堂,我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此一行如鳥上晴天,魚入大海,再不受羈絆了!”
說罷,薑齊一把扯下身上的書生長袍,背起行囊,起身大步離去。
李綱望著薑齊那灑脫不羈的背影,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羨慕之情 。
“薑少爺……不對,現在要稱唿薑老爺,如今薑老爺已經中了進士及第!禮部的公文都已經下來縣裏了,縣尊這時候正準備過來,還有,您這西溪村也得做好準備。”
“做啥準備,朱都頭盡管吩咐就是!”薑太公興奮得滿臉通紅,此刻哪還顧得上其他。他忙不迭地轉身,對著家中仆人高聲下令:“速速大開祠堂,咱們得給祖宗上香報喜!咱薑家總算是出了個光耀門楣的後生!”
全西溪村的男女老少都湧到了薑家宅子外麵,這可和之前考上太學不同,那太學是個啥,誰也不清楚,可是進士是個怎麽迴事,這些鄉人們還是有個概念的。
聽人說那進士是能見到官家的,也是能做官的,穿著縣太爺一般的官袍,長翅帽!
“這薑家也是個好運道!”
“誰說不是呢,之前也沒見他家孩子怎麽樣,這幾年不見一下成了官老爺。”
這邊西溪村的薑家開始熱鬧起來,那邊遠在東京汴梁的薑齊可是不好過。
這一縣之地,出一個進士,算是大喜事。
可是這一科下來,一共中了六百八十五人,怎麽也算不上什麽喜事。
這是什麽個概念,也就是說整個大宋多了六百八十五個官身!哪有這麽多的缺?
除了三甲之外,其他進士們都眼巴巴地盼著,期望吏部能給安排個一官半職。
中了進士隻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要得到職位,還要參加吏部的“釋褐試”,也叫“選試”。
錄取標準是四項:身、言、書、判。
符合四項標準者送尚書、門下兩省審核,然後授官。
甲第授予從九品上之官,乙第授予從九品下之官。
身體形態要求體貌豐偉,言辭談吐要求言詞辯正,書麵字跡要求楷法遒美,文案判詞要求文理優長。
主觀上的裁決裏麵的水分就大的多了,而且這還是第一步。
還有對自己文采學問自信的進士,早早的就參加翰林院的考試,也叫“館選”。
隻要考上了,便是“庶吉士”,進入翰林院進修、實習三年。
畢業後吏部直接安排官職,進士帶著吏部頒發的官憑直接上任,不必經過地方督撫。
這種途徑又被稱為“老虎班”。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薑齊的這一屆進士們即使通過了考核,也需要等待官職空缺才能正式上任。
宋朝此時的官缺數量有限,而進士人數眾多,整整六百八十五人!
吏部的官員們這時候恨不得跑到禮部,揪著那個奏名的人,左右開弓來他六百多大嘴巴子,讓他也體會下這個數字的分量!
“頭疼啊!”吏部尚書管師仁撓著額頭,看著擺在自己麵前的名單,“都說說看,怎麽處理?”
“這……”下麵的吏部官員一個個左顧右盼,畢竟誰也沒碰見過這種事情。
“不如全部都發下去做個佐貳官?”
“最小的佐貳官也是八品官,不合規矩。”
“從九品的也不是不行啊。”其中一人掰著手指頭說道,“像是高班,黃門內品,承節郎,承信郎,迪功郎、縣尉,城砦主簿,馬監主簿、文學,助教,翰林醫學……”
“來來來,把這個不知事的叉出去!”吏部尚書管師仁一指那人,怒罵道,“其他就不說了,這黃門內品是怎麽迴事?那是閹人宦官!你讓進士去淨身入宮不成!成事不足!”
管師仁深吸了幾口氣,緩了緩精神,“把名單都拿迴去看看,過幾天給本官一個名錄,記得一定要安排妥當,穩妥!不要讓同僚們找茬!”
能在吏部當值的,哪個不是七竅玲瓏心,自然知道該怎麽去做。
管師仁看著名單上第五百名的“薑齊”二字,沉吟片刻,“把這人卷子取來,本官看看。”
片刻,就有小吏從禮部取出了薑齊試卷的存檔,管師仁大體看了一番,笑道:“果然是書生之見!雖有朝氣,卻也透著一股迂腐氣!隻能說中規中矩,得個五百名雖是偏低了些,也算是中肯了。”
又看了幾遍,管師仁才歎了口氣,“科舉是看文章,可當官不是隻憑文章,更不是憑借風骨,而是靠人情!”
說完,隨手寫了一個便簽,封好之後,喚來一個門外的小吏,“給高俅送去。”
“不錯,”高俅看著便簽裏的內容,對身邊的高衙內笑道,“你看,這才是辦事!你那做的是什麽事?太粗糙,你再瞧瞧人家,這不聲不響的讓個新科進士吃了一個啞巴虧,還是有苦說不出來的那種!要不說是讀書人呢!”
“幹爹,這也沒什麽啊,”高衙內一張油乎乎的大白臉寫滿了不明所以,“就是不給他官缺,卡著這點小事能讓他做什麽?”
“你啊你啊,榆木腦袋!”高俅點了點高衙內,恨鐵不成鋼地說道,“這讀書人十年寒窗為的什麽,不就是當官二字嘛!這一屆他當不了官,慢了一步,可一步慢就步步慢,三年一屆科場,多少進士?到時候誰又記得他是誰?到時候一輩子頂著個進士的名頭,卻什麽也做不成,這叫什麽?”
“叫什麽?”
“這叫鈍刀子紮心,最狠讀書人!”高俅冷笑一番,這一次他也算是學習到了,以後和那些大頭巾的書生們交流,必須得多留幾個心眼,萬幸官家念舊情,給自己安排的是武官的路子,不用和他們勾心鬥角。
薑齊看著同一屆的進士們要麽去了吏部,領了從九品的官身文書,要麽去了翰林院待考,要麽直接領了官缺。
唯有薑齊自己,還是一直沒人通知下一步何去何從,經過短暫思索,薑齊心中便有了計較。
李綱這時一臉氣憤的走了進來,坐在薑齊的麵前,看著薑齊正在打包行囊,“小郎君可是心有疑惑?”
“高俅作梗而已。”薑齊神色淡定,語氣平靜地說道,“小子在東京汴梁一直深居簡出,唯有得罪了一人,也就是那高衙內,這斷人仕途的手段,除了是他高俅使了人情手段,其他又會有誰?”
“那你待如何?是喊著太學生去東華門上書?還是去宮門敲登聞鼓?”說著李綱都有些激動,站起來走了幾步,“若是小郎君認不得許多人,為兄替你糾結人馬!”
“莫激動。”薑齊苦笑的搖了搖頭,一把拉住李綱,“不至於不至於,如今隻是我一人之事,如何能讓同窗牽連進去?我已做好打算,不日啟程迴鄉,侍奉家中雙親。”
“唉!”李綱搖了搖頭,“這濟州知州與家父有些交情……”
“不用不用,伯紀兄千萬不要勞動令尊!”薑齊忙阻攔道,“小子之前,一直還想著在朝堂有所作為,可這朝堂容的下一個潑皮出身的高俅,卻容不下小子這儒門書生,那就不登這天子堂又何妨?在朝堂,我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此一行如鳥上晴天,魚入大海,再不受羈絆了!”
說罷,薑齊一把扯下身上的書生長袍,背起行囊,起身大步離去。
李綱望著薑齊那灑脫不羈的背影,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羨慕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