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清晨。
陽光透過鹹陽宮那厚重的窗欞,灑在宮殿內的地磚之上。
鹹陽宮內一片寧靜,唯有小夏子那顆忐忑不安的心在胸腔中怦怦直跳。
隻見他深吸一口氣,壯起膽子,支支吾吾地向坐在龍椅上的嬴政低聲問道:“陛下,奴才有一事不明,鬥膽想問一下您......”
嬴政端坐在龍椅上,威嚴的目光掃過小夏子,不怒自威。當看到小夏子滿臉惶恐時,他微微緩和了神色,說道:“小夏子,什麽事?你但說無妨!”
得到嬴政的許可後,小夏子如釋重負,但仍戰戰兢兢地迴答道:“迴陛下,您……您……為什麽不殺了魏美人呢?她可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罪啊。”
嬴政沉默片刻,隨後語氣平靜得沒有絲毫起伏地開口解釋道:
魏美人心狠手辣,其所作所為的確該死。但是,她畢竟是胡亥的親生母親。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朕實在不忍心將此事做得如此決絕,以免胡亥長大後對朕心生怨恨。
而且,魏美人的母家乃是鹹陽城的首富,其家族勢力錯綜複雜。若朕貿然將魏美人處死,恐怕會引起諸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動蕩。
再者,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諸國又蠢蠢欲動,朕需要權衡各方利弊,不能因一時衝動而誤了大事啊!
隻見小夏子如小雞啄米般連連點頭,口中不住地應道:
“是!是!陛下英明神武,奴才對陛下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他那滿是諂媚的臉上堆滿了笑容,仿佛能開出一朵花來。
片刻,小夏子原本輕鬆的神色突然變得凝重起來,他像是鼓足了勇氣一般,硬著頭皮向前湊了湊,然後用他那特有的尖銳嗓音小心翼翼地說道:
“陛下,恕奴才鬥膽。您如此行事,王良人她……會不會有所誤會呀?萬一因此而與陛下您心生間隙,那可如何是好呢?”說罷,小夏子緊張地看著嬴政,額頭上甚至都冒出了一層細汗。
嬴政略一思索,緩緩說道,“王良人她通情達理,心地善良,她斷不會和朕鬧別扭的!”
小夏子隨聲附和道,“嗯嗯,陛下,據奴才了解,王良人確實心地善良、通情達理,從不苛責下人……”
不等小夏子說完,嬴政心中一喜,他迫不及待地打斷了小夏子的話,搶過話茬,故意裝出一副饒有興致的模樣:“哦,小夏子,真是這樣的嗎?你且說來聽聽?”
奴才有一個同鄉,名字喚作小元子。這小元子可當真是運氣不錯,被分配到了王良人的蕭瀾苑裏當差做事兒。
平日裏,我倆要是見著麵了,那可有的聊啦!他常常會跟奴才念叨王良人呢。
據小元子所說,王良人對待他們這些做下人的態度可好呢!從來不會仗著自己高貴的身份去欺壓、逼迫他們。不管是吩咐什麽事情,都是和顏悅色地講清楚要求,讓人心裏頭覺得暖洋洋的,幹起活兒來也特別有勁。
而且就算有時候下人們不小心犯了點小錯兒,王良人也不會大發雷霆,更不會動不動就懲罰打罵,反而是耐心地教導他們該如何改正錯誤,下次不再犯同樣的問題。
所以在王良人的蕭瀾苑裏頭當差的那些人呐,一個個都對王良人心存感激,都盡心盡力地伺候著她呢。
嬴政聽完笑而不語。
是夜。
嬴政來到蕭瀾苑,解釋了為何要如此處置魏美人,王妃妃也並無氣惱,表示很理解嬴政對魏美人的處罰。
公元前234年,嬴政決定攻打趙國。派桓齮(yi )領兵攻打趙國平陽,秦國利用秦弩和秦青銅劍殺了趙將扈輒(zhé),最終消滅了十萬趙兵,趙王逃往河南。
同年正月,鹹陽宮東方出現彗星,欽天監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嬴政於同年十月,又派桓齮又一次攻趙,大獲全勝。
公元前233年嬴政又派將領桓齮在平陽攻打趙軍,奪下了宜安,大敗趙軍,並殺了他們的將領,桓齮攻克了平陽的武城。
同年,韓國公子韓非(子)出使秦國。
韓非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師從荀子,和秦國李斯是同學。
韓非因看到韓國日益衰弱,多次上書勸諫韓王,但未被采納。
他因此對治國不修明法製、不能駕馭臣下的現狀感到痛心,認為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主張以法治國?。
盡管韓王對於韓非子所提出的一係列思想理念並未予以采納與重視,然而,嬴政在研讀韓非子的著作時,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和謀略的寶庫之中,每一行文字都如同一把開啟治國理政之門的鑰匙,引領著他去探索那廣袤無垠的統治之道。
嬴政被韓非子深邃的思考、犀利的洞察以及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所折服,內心深處對這位思想家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嬴政深刻地認識到,如果秦國想要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就要有像韓非子這樣才華橫溢、智謀過人的傑出人才。
隻有擁有眾多如此這般的智者賢臣,才能夠製定出精妙絕倫的策略方針,駕馭複雜多變的局勢,從而在激烈殘酷的兼並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完成一統六國的千秋偉業。
韓非子是法家當之無愧的集大成者,其深邃而獨到的思想以及完備且精妙的理論體係,在秦國獲得了嬴政極高程度的認同與推崇。
韓非子出生於韓國宗室貴族之家,自小就沐浴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並接受著最為嚴苛的教育熏陶。
他勤奮好學、博聞強識,不僅對各類經典著作如數家珍、倒背如流,更是憑借自身的聰慧天資與不懈努力,成功地構築起了無比堅實的學術根基。
盡管韓非子早年曾師從儒家學派荀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個人閱曆的不斷增長,他逐漸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其實更為傾心於法家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其中關於“刑名法術”的學說部分。
正是憑借著這份對法學研究的執著熱愛以及卓越非凡的天賦才情,韓非子得以在風起雲湧、諸侯爭霸的戰國末期嶄露頭角,進而成長為一名備受矚目的傑出思想家和理論家。
然而,縱使如此,嬴政心中仍存有一絲憂慮,韓非子畢竟身為韓國人士,倘若無法將這位才華橫溢的人物收為己用,使其全心全意地為大秦帝國效力,那麽他極有可能變成阻礙秦國實現大一統宏偉藍圖的巨大絆腳石。
在韓非子得秦王嬴政的賞識後,李斯則擔心韓非會威脅到自己在秦國的地位,於是開始著手策劃除去韓非。
李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嬴政麵前詆毀韓非,稱韓非恃才傲物且可能偏向韓國,建議嬴政除掉他。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嬴政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暫且將韓非子羈押囚禁起來。
這一決策看似冷酷無情,實則飽含著嬴政對於國家未來走向的深謀遠慮與權衡利弊。
誰料李斯心中竟然充滿了恐懼和擔憂,他生怕嬴政會對韓非子予以重任。要知道,一旦韓非子得到了嬴政的器重,那李斯自己在秦國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啦!
為了能夠牢牢地鞏固住自己現有的地位,李斯決定鋌而走險,對韓非子采取一係列陰險狡詐的行動。
李斯聯合秦國老臣姚賈,繼續在嬴政麵前詆毀韓非,最終導致嬴政決定不再重用韓非。
在那陰暗潮濕、彌漫著腐朽氣息的牢房之中,韓非正孤獨地蜷縮在角落裏。
他的麵容憔悴不堪,眼神中透露出絕望與無助。就在此時,一陣輕微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緊接著牢門緩緩打開,一個黑影閃了進來。
原來是李斯派來的心腹,此人麵無表情地將一包毒藥放在韓非麵前,冷冷地說道:
“這是李大人讓我給你送來的,請韓先生上路吧!”說完便轉身離去。
韓非顫抖著手拿起那包毒藥,心中悲憤交加。他深知自己已陷入絕境,無法逃脫這悲慘的命運。
他萬萬沒有想到,曾經對他禮遇有加的嬴政竟然會聽信李斯的讒言,將他打入大牢。如今,更是要逼迫他走上絕路。
與此同時,遠在鹹陽宮的嬴政也正在為自己之前對韓非子所做的一切懊悔不已。
嬴政迴想起當初與韓非子交談時的情景,嬴政不禁感歎其才華橫溢、見識非凡。
他開始意識到,或許自己錯怪了這位賢能之士。於是,嬴政連忙下令釋放韓非子,並親自前往牢房迎接他。
可惜的是,當嬴政趕到牢房時,隻見韓非靜靜地躺在地上,身旁散落著那包已經空了的毒藥。
嬴政瞪大了雙眼,難以置信地看著眼前的一幕,整個人都僵在了原地。
片刻之後,嬴政突然仰天發出一聲長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啊!”嬴政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痛苦和悔恨,可為時已晚。
韓非子死後,韓王自願歸降秦國。
清晨。
陽光透過鹹陽宮那厚重的窗欞,灑在宮殿內的地磚之上。
鹹陽宮內一片寧靜,唯有小夏子那顆忐忑不安的心在胸腔中怦怦直跳。
隻見他深吸一口氣,壯起膽子,支支吾吾地向坐在龍椅上的嬴政低聲問道:“陛下,奴才有一事不明,鬥膽想問一下您......”
嬴政端坐在龍椅上,威嚴的目光掃過小夏子,不怒自威。當看到小夏子滿臉惶恐時,他微微緩和了神色,說道:“小夏子,什麽事?你但說無妨!”
得到嬴政的許可後,小夏子如釋重負,但仍戰戰兢兢地迴答道:“迴陛下,您……您……為什麽不殺了魏美人呢?她可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大罪啊。”
嬴政沉默片刻,隨後語氣平靜得沒有絲毫起伏地開口解釋道:
魏美人心狠手辣,其所作所為的確該死。但是,她畢竟是胡亥的親生母親。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朕實在不忍心將此事做得如此決絕,以免胡亥長大後對朕心生怨恨。
而且,魏美人的母家乃是鹹陽城的首富,其家族勢力錯綜複雜。若朕貿然將魏美人處死,恐怕會引起諸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動蕩。
再者,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諸國又蠢蠢欲動,朕需要權衡各方利弊,不能因一時衝動而誤了大事啊!
隻見小夏子如小雞啄米般連連點頭,口中不住地應道:
“是!是!陛下英明神武,奴才對陛下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他那滿是諂媚的臉上堆滿了笑容,仿佛能開出一朵花來。
片刻,小夏子原本輕鬆的神色突然變得凝重起來,他像是鼓足了勇氣一般,硬著頭皮向前湊了湊,然後用他那特有的尖銳嗓音小心翼翼地說道:
“陛下,恕奴才鬥膽。您如此行事,王良人她……會不會有所誤會呀?萬一因此而與陛下您心生間隙,那可如何是好呢?”說罷,小夏子緊張地看著嬴政,額頭上甚至都冒出了一層細汗。
嬴政略一思索,緩緩說道,“王良人她通情達理,心地善良,她斷不會和朕鬧別扭的!”
小夏子隨聲附和道,“嗯嗯,陛下,據奴才了解,王良人確實心地善良、通情達理,從不苛責下人……”
不等小夏子說完,嬴政心中一喜,他迫不及待地打斷了小夏子的話,搶過話茬,故意裝出一副饒有興致的模樣:“哦,小夏子,真是這樣的嗎?你且說來聽聽?”
奴才有一個同鄉,名字喚作小元子。這小元子可當真是運氣不錯,被分配到了王良人的蕭瀾苑裏當差做事兒。
平日裏,我倆要是見著麵了,那可有的聊啦!他常常會跟奴才念叨王良人呢。
據小元子所說,王良人對待他們這些做下人的態度可好呢!從來不會仗著自己高貴的身份去欺壓、逼迫他們。不管是吩咐什麽事情,都是和顏悅色地講清楚要求,讓人心裏頭覺得暖洋洋的,幹起活兒來也特別有勁。
而且就算有時候下人們不小心犯了點小錯兒,王良人也不會大發雷霆,更不會動不動就懲罰打罵,反而是耐心地教導他們該如何改正錯誤,下次不再犯同樣的問題。
所以在王良人的蕭瀾苑裏頭當差的那些人呐,一個個都對王良人心存感激,都盡心盡力地伺候著她呢。
嬴政聽完笑而不語。
是夜。
嬴政來到蕭瀾苑,解釋了為何要如此處置魏美人,王妃妃也並無氣惱,表示很理解嬴政對魏美人的處罰。
公元前234年,嬴政決定攻打趙國。派桓齮(yi )領兵攻打趙國平陽,秦國利用秦弩和秦青銅劍殺了趙將扈輒(zhé),最終消滅了十萬趙兵,趙王逃往河南。
同年正月,鹹陽宮東方出現彗星,欽天監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嬴政於同年十月,又派桓齮又一次攻趙,大獲全勝。
公元前233年嬴政又派將領桓齮在平陽攻打趙軍,奪下了宜安,大敗趙軍,並殺了他們的將領,桓齮攻克了平陽的武城。
同年,韓國公子韓非(子)出使秦國。
韓非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師從荀子,和秦國李斯是同學。
韓非因看到韓國日益衰弱,多次上書勸諫韓王,但未被采納。
他因此對治國不修明法製、不能駕馭臣下的現狀感到痛心,認為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主張以法治國?。
盡管韓王對於韓非子所提出的一係列思想理念並未予以采納與重視,然而,嬴政在研讀韓非子的著作時,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和謀略的寶庫之中,每一行文字都如同一把開啟治國理政之門的鑰匙,引領著他去探索那廣袤無垠的統治之道。
嬴政被韓非子深邃的思考、犀利的洞察以及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所折服,內心深處對這位思想家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嬴政深刻地認識到,如果秦國想要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目標,就要有像韓非子這樣才華橫溢、智謀過人的傑出人才。
隻有擁有眾多如此這般的智者賢臣,才能夠製定出精妙絕倫的策略方針,駕馭複雜多變的局勢,從而在激烈殘酷的兼並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完成一統六國的千秋偉業。
韓非子是法家當之無愧的集大成者,其深邃而獨到的思想以及完備且精妙的理論體係,在秦國獲得了嬴政極高程度的認同與推崇。
韓非子出生於韓國宗室貴族之家,自小就沐浴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並接受著最為嚴苛的教育熏陶。
他勤奮好學、博聞強識,不僅對各類經典著作如數家珍、倒背如流,更是憑借自身的聰慧天資與不懈努力,成功地構築起了無比堅實的學術根基。
盡管韓非子早年曾師從儒家學派荀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個人閱曆的不斷增長,他逐漸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其實更為傾心於法家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其中關於“刑名法術”的學說部分。
正是憑借著這份對法學研究的執著熱愛以及卓越非凡的天賦才情,韓非子得以在風起雲湧、諸侯爭霸的戰國末期嶄露頭角,進而成長為一名備受矚目的傑出思想家和理論家。
然而,縱使如此,嬴政心中仍存有一絲憂慮,韓非子畢竟身為韓國人士,倘若無法將這位才華橫溢的人物收為己用,使其全心全意地為大秦帝國效力,那麽他極有可能變成阻礙秦國實現大一統宏偉藍圖的巨大絆腳石。
在韓非子得秦王嬴政的賞識後,李斯則擔心韓非會威脅到自己在秦國的地位,於是開始著手策劃除去韓非。
李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嬴政麵前詆毀韓非,稱韓非恃才傲物且可能偏向韓國,建議嬴政除掉他。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嬴政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暫且將韓非子羈押囚禁起來。
這一決策看似冷酷無情,實則飽含著嬴政對於國家未來走向的深謀遠慮與權衡利弊。
誰料李斯心中竟然充滿了恐懼和擔憂,他生怕嬴政會對韓非子予以重任。要知道,一旦韓非子得到了嬴政的器重,那李斯自己在秦國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啦!
為了能夠牢牢地鞏固住自己現有的地位,李斯決定鋌而走險,對韓非子采取一係列陰險狡詐的行動。
李斯聯合秦國老臣姚賈,繼續在嬴政麵前詆毀韓非,最終導致嬴政決定不再重用韓非。
在那陰暗潮濕、彌漫著腐朽氣息的牢房之中,韓非正孤獨地蜷縮在角落裏。
他的麵容憔悴不堪,眼神中透露出絕望與無助。就在此時,一陣輕微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緊接著牢門緩緩打開,一個黑影閃了進來。
原來是李斯派來的心腹,此人麵無表情地將一包毒藥放在韓非麵前,冷冷地說道:
“這是李大人讓我給你送來的,請韓先生上路吧!”說完便轉身離去。
韓非顫抖著手拿起那包毒藥,心中悲憤交加。他深知自己已陷入絕境,無法逃脫這悲慘的命運。
他萬萬沒有想到,曾經對他禮遇有加的嬴政竟然會聽信李斯的讒言,將他打入大牢。如今,更是要逼迫他走上絕路。
與此同時,遠在鹹陽宮的嬴政也正在為自己之前對韓非子所做的一切懊悔不已。
嬴政迴想起當初與韓非子交談時的情景,嬴政不禁感歎其才華橫溢、見識非凡。
他開始意識到,或許自己錯怪了這位賢能之士。於是,嬴政連忙下令釋放韓非子,並親自前往牢房迎接他。
可惜的是,當嬴政趕到牢房時,隻見韓非靜靜地躺在地上,身旁散落著那包已經空了的毒藥。
嬴政瞪大了雙眼,難以置信地看著眼前的一幕,整個人都僵在了原地。
片刻之後,嬴政突然仰天發出一聲長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啊!”嬴政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痛苦和悔恨,可為時已晚。
韓非子死後,韓王自願歸降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