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會館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蘇浙贛皖的人。
在清中後期,來自徽州的商人,在這些地方設立了不少的徽州商人會館。開始的時候名稱各不相同,但最終大部分都改成了一個統一的名字:新安會館。
最初的時候,離開徽州四處奔波的徽州商人,所經營的物品大多是各種土產。
但是在收獲了第一桶金之後,他們的目光盯上了兩樣東西:鹽業和典當。
這在當時,是兩門極其暴利的生意。
但是這兩門生意,早就被揚州和大同商人把持已久。
揚州的鹽商和山西的晉商不但擁有雄厚的資金,也掌握著絕對的資源,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武裝。
剛剛嶄露頭角的徽商們想要在這兩個行業中分一杯羹,在當時來說,無異於是在虎口奪食。
但是剛剛開始發跡的徽商們,在此時可以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決定抱團起來,一起和揚州大同的這些老牌商人進行對抗。
於是,原先各自為政的徽州商人們,放下了各自的成見,也摘下了原來以自己家鄉命名的會館招牌,將各自的會館統一改成了新安會館,以表明自己來自徽州地區。
一時之間大江南北樹立起了無數新安會館的招牌,徽商們聚集在新安會館的招牌下,擰成一股繩和揚州大同的老牌商人們較量。
也就是這樣的團結,讓徽商們從揚州鹽商和山西票號的口中,硬生生撕下了一塊肉。
這些曆史背景對陳宇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但這間新安會館,還是讓他充滿了好奇。
因為商人是逐利的,所以在大多數的時候,新安會館都建立在通衢之地。
而義烏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便是交通閉塞的地方。這裏被群山圍繞,山多地少,民生凋敝。
就算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義烏都被貧困困擾著。
在之前整個曆史上,義烏最出名的事情,可能就是出了一支“戚家軍”了。
也因為義烏土地的貧瘠,造成了義烏人一直有種走出去的習慣。很多義烏人雖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可因為生活不得不離鄉背井。
可相比起義烏人的走出去,徽商卻偏偏走了進來,在這裏不但建起了新安會館,甚至出錢擴建了渡磐寺。
這就讓陳宇不得不好奇,這些徽商到底圖什麽?
雖說金華義烏離開徽州真的很近,但陳宇相信,徽商們絕不會無緣無故在這裏耗費錢財。
因為道理很簡單,商人,不論大小,總是精於算計的。
麵對陳宇的問題,老人沉默了片刻。
“義烏最多的是什麽?”他反問陳宇。
義烏最多的是什麽?
這問題反倒讓陳宇愣住了,這方麵他倒是真的沒考慮過。
“人?”
他試探著迴答道。
自從戚家軍出名之後,全世界都知道義烏是個很好的兵源出產地,這直接導致了此後的大量青壯被征召入伍。
最慘的時候,就是戚家軍北上抗清。
三千金華義烏子弟一去再不迴返,義烏百姓幾乎家家掛起白綾。
“人?”老人搖了搖頭,“人值啥錢……過去那些年,隻要給飯吃,人有的是……”
錢曜的專長的確是做生意。
他環顧了一下四周,佛堂老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少,各種小店鱗次櫛比,商業氣氛極其濃鬱。
可偏偏他的目光沒有在這些上停留,而是越過了這些看向了遠方。
“是山吧?”
老人的表情變得詫異,“這位小哥,你怎麽猜到是山的?”
聽到老人這麽說,陳宇就明白,錢曜這是猜對了。
“為什麽是山?”
他也挺好奇的,錢曜為什麽會說是山。
“金陵鎮那裏最多的是什麽?不也是山麽?”
錢曜一句話讓陳宇醍醐灌頂。
沒錯,山雖然不能耕種,但是山區也蘊藏著巨大的寶藏。那麽,徽州商人來這裏的目的,就是那些山貨?
“義烏這裏,雖然耕地少,可是有山有水。所以這裏成了各種動物的樂園,而其中有一種很值錢的動物,那就是水獺……”
老人的話還沒講完,陳宇和錢曜都明白了。水獺的毛皮,在古代到底有多值錢就不用說了。
“徽商們精明著呢……他們在這裏重修擴建寺廟,不但聚集起了人氣,還能求個心安。畢竟啊,這生意殺虐太多啊……”
和老人嘮了一陣,雙方之間無疑熟悉了許多。陳宇這才知道,老人名叫胡易直,今年75歲了。
胡易直祖籍就是徽州人,家裏自清乾隆年間來到義烏之後,便再也沒有離開過。
所以他口中所說的一切,都是從自家老輩嘴裏聽來的。
“那您老一直住在這條街上?”
胡易直點頭,下巴朝著斜對麵努了一下,“就對麵,那家賣炒貨的就是我家。”
陳宇迴頭望去,斜對麵的確是有一家賣炒貨的。一個中年婦女正在過秤,而一個中年男人正用鐵鍬在一口大鐵鍋裏翻炒著花生。
“那是您家的孩子?”
“我女兒和女婿。”
老頭似乎不太願意談論自己的女兒女婿,陳宇便沒有繼續提問。
“對了,那您老一定對這個新安會館裏麵的東西很熟悉嘍?”
聽陳宇這麽問,老頭一臉的得瑟,“那當然,我從小就在這會館裏長大,就連地上跑過一隻螞蟻,我都知道它是從哪個洞裏鑽出來的……”
錢曜在一邊嗬嗬一笑,“老人家,您這就吹牛了吧?哪能啥東西都記得那麽清楚?要是我們問您一些早些時候的東西,您也能說得上來?”
胡老頭顯然對錢曜的話很不滿意,他沉下臉來,“我說小夥子,你還真別不信,別看我年紀大了,可我這記性還真沒話說!不信?你問!”
陳宇朝著錢曜豎了個大拇指,轉頭問道:“胡大爺,那您知不知道,這新安會館裏麵,有沒有過一個石供桌?”
“石供桌?有啊!”
“有?在哪裏?”
一聽胡易直說有,陳宇差點跳了起來,他急忙追問起來。
“那剛才我們進去走了幾圈,都沒看到什麽石供桌?”
“這會館裏啊,過去有好些個石供桌呢。不過啊,早就被搬走嘍……”
“那您老知道搬去哪裏了嗎?”
“砸了啊。當年連這會館都差點拆除了,裏麵的那些東西啊,早就沒了。值點錢的,被人私下裏拿走了,不值錢的就處理掉了。那些石供桌啊,砸碎了用來鋪路了……”
在清中後期,來自徽州的商人,在這些地方設立了不少的徽州商人會館。開始的時候名稱各不相同,但最終大部分都改成了一個統一的名字:新安會館。
最初的時候,離開徽州四處奔波的徽州商人,所經營的物品大多是各種土產。
但是在收獲了第一桶金之後,他們的目光盯上了兩樣東西:鹽業和典當。
這在當時,是兩門極其暴利的生意。
但是這兩門生意,早就被揚州和大同商人把持已久。
揚州的鹽商和山西的晉商不但擁有雄厚的資金,也掌握著絕對的資源,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武裝。
剛剛嶄露頭角的徽商們想要在這兩個行業中分一杯羹,在當時來說,無異於是在虎口奪食。
但是剛剛開始發跡的徽商們,在此時可以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決定抱團起來,一起和揚州大同的這些老牌商人進行對抗。
於是,原先各自為政的徽州商人們,放下了各自的成見,也摘下了原來以自己家鄉命名的會館招牌,將各自的會館統一改成了新安會館,以表明自己來自徽州地區。
一時之間大江南北樹立起了無數新安會館的招牌,徽商們聚集在新安會館的招牌下,擰成一股繩和揚州大同的老牌商人們較量。
也就是這樣的團結,讓徽商們從揚州鹽商和山西票號的口中,硬生生撕下了一塊肉。
這些曆史背景對陳宇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但這間新安會館,還是讓他充滿了好奇。
因為商人是逐利的,所以在大多數的時候,新安會館都建立在通衢之地。
而義烏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便是交通閉塞的地方。這裏被群山圍繞,山多地少,民生凋敝。
就算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義烏都被貧困困擾著。
在之前整個曆史上,義烏最出名的事情,可能就是出了一支“戚家軍”了。
也因為義烏土地的貧瘠,造成了義烏人一直有種走出去的習慣。很多義烏人雖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可因為生活不得不離鄉背井。
可相比起義烏人的走出去,徽商卻偏偏走了進來,在這裏不但建起了新安會館,甚至出錢擴建了渡磐寺。
這就讓陳宇不得不好奇,這些徽商到底圖什麽?
雖說金華義烏離開徽州真的很近,但陳宇相信,徽商們絕不會無緣無故在這裏耗費錢財。
因為道理很簡單,商人,不論大小,總是精於算計的。
麵對陳宇的問題,老人沉默了片刻。
“義烏最多的是什麽?”他反問陳宇。
義烏最多的是什麽?
這問題反倒讓陳宇愣住了,這方麵他倒是真的沒考慮過。
“人?”
他試探著迴答道。
自從戚家軍出名之後,全世界都知道義烏是個很好的兵源出產地,這直接導致了此後的大量青壯被征召入伍。
最慘的時候,就是戚家軍北上抗清。
三千金華義烏子弟一去再不迴返,義烏百姓幾乎家家掛起白綾。
“人?”老人搖了搖頭,“人值啥錢……過去那些年,隻要給飯吃,人有的是……”
錢曜的專長的確是做生意。
他環顧了一下四周,佛堂老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少,各種小店鱗次櫛比,商業氣氛極其濃鬱。
可偏偏他的目光沒有在這些上停留,而是越過了這些看向了遠方。
“是山吧?”
老人的表情變得詫異,“這位小哥,你怎麽猜到是山的?”
聽到老人這麽說,陳宇就明白,錢曜這是猜對了。
“為什麽是山?”
他也挺好奇的,錢曜為什麽會說是山。
“金陵鎮那裏最多的是什麽?不也是山麽?”
錢曜一句話讓陳宇醍醐灌頂。
沒錯,山雖然不能耕種,但是山區也蘊藏著巨大的寶藏。那麽,徽州商人來這裏的目的,就是那些山貨?
“義烏這裏,雖然耕地少,可是有山有水。所以這裏成了各種動物的樂園,而其中有一種很值錢的動物,那就是水獺……”
老人的話還沒講完,陳宇和錢曜都明白了。水獺的毛皮,在古代到底有多值錢就不用說了。
“徽商們精明著呢……他們在這裏重修擴建寺廟,不但聚集起了人氣,還能求個心安。畢竟啊,這生意殺虐太多啊……”
和老人嘮了一陣,雙方之間無疑熟悉了許多。陳宇這才知道,老人名叫胡易直,今年75歲了。
胡易直祖籍就是徽州人,家裏自清乾隆年間來到義烏之後,便再也沒有離開過。
所以他口中所說的一切,都是從自家老輩嘴裏聽來的。
“那您老一直住在這條街上?”
胡易直點頭,下巴朝著斜對麵努了一下,“就對麵,那家賣炒貨的就是我家。”
陳宇迴頭望去,斜對麵的確是有一家賣炒貨的。一個中年婦女正在過秤,而一個中年男人正用鐵鍬在一口大鐵鍋裏翻炒著花生。
“那是您家的孩子?”
“我女兒和女婿。”
老頭似乎不太願意談論自己的女兒女婿,陳宇便沒有繼續提問。
“對了,那您老一定對這個新安會館裏麵的東西很熟悉嘍?”
聽陳宇這麽問,老頭一臉的得瑟,“那當然,我從小就在這會館裏長大,就連地上跑過一隻螞蟻,我都知道它是從哪個洞裏鑽出來的……”
錢曜在一邊嗬嗬一笑,“老人家,您這就吹牛了吧?哪能啥東西都記得那麽清楚?要是我們問您一些早些時候的東西,您也能說得上來?”
胡老頭顯然對錢曜的話很不滿意,他沉下臉來,“我說小夥子,你還真別不信,別看我年紀大了,可我這記性還真沒話說!不信?你問!”
陳宇朝著錢曜豎了個大拇指,轉頭問道:“胡大爺,那您知不知道,這新安會館裏麵,有沒有過一個石供桌?”
“石供桌?有啊!”
“有?在哪裏?”
一聽胡易直說有,陳宇差點跳了起來,他急忙追問起來。
“那剛才我們進去走了幾圈,都沒看到什麽石供桌?”
“這會館裏啊,過去有好些個石供桌呢。不過啊,早就被搬走嘍……”
“那您老知道搬去哪裏了嗎?”
“砸了啊。當年連這會館都差點拆除了,裏麵的那些東西啊,早就沒了。值點錢的,被人私下裏拿走了,不值錢的就處理掉了。那些石供桌啊,砸碎了用來鋪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