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辰逸將總部遷至申城的那一天,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公司新的辦公室位於一棟現代化的大樓裏,所有的窗戶都設計得極為通透,但他特別選了一個正對百草堂二樓診室的辦公室位置,旁邊有一麵單向玻璃牆。他自信滿滿地說,這是為了“監督中藥種植基地合規”,是公司戰略布局的一部分,確保與百草堂的合作能夠順利推進。
然而,除了這份看似合理的商業理由,顧辰逸心底最真實的原因,還是那層單向玻璃能讓他每日在晨會間隙,偷偷注視著林婉兒專心問診的模樣。每當林婉兒低頭為患者把脈,眼神專注,睫毛微微低垂的瞬間,顧辰逸的心髒便不由自主地輕跳一拍。那一刻,她似乎與周圍的喧囂隔離開來,隻剩下安靜的專業與溫柔,這讓他不知不覺陷入了一種不自覺的沉醉。
早晨的光線透過玻璃灑進辦公室,顧辰逸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前,沉浸在手中的文件中,時不時抬頭看向窗外的診室。今天的晨會剛剛開始,秘書遞上了一個並購案的資料,話音剛落,顧辰逸卻隨手抬了抬手,示意她稍等,“等林大夫結束第十位患者再議。”他說得輕描淡寫,語氣卻有一種難以察覺的命令感。
秘書微微愣了愣,隨即點了點頭,心中卻隱約察覺到這位顧總的決心。她將手上的文件輕輕放到桌上,便站到一旁,等候著顧辰逸的指示。
牆上的掛鍾靜靜走著,時針緩緩指向巳時三刻,顧辰逸目光稍微一移,掃過那張貼滿便利貼的時刻表。便利貼上寫著:婉兒該喝第二盞石斛茶了。這份記錄並不引人注意,卻清晰地反映了他對林婉兒一日三餐、飲食調理的關注與習慣。石斛茶是百草堂的一項經典飲品,有著滋陰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每天兩次,在這一點上,他幾乎記得每個細節。
此時,透過單向玻璃,他可以看到林婉兒正在給第十位患者把脈。她的神情依舊專注,眼神中有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堅定。她的手指在患者的腕上輕輕探觸,仿佛在通過脈象傳遞著某種無聲的語言。顧辰逸不自覺地微微靠近窗邊,目光不離她的身影,心中有些微妙的波動。
秘書察覺到顧辰逸的專注,忍不住輕輕開口:“顧總,您對林大夫可真關心啊。”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調侃,但又不敢過於打擾。
顧辰逸的目光仍未從窗外移開,嘴角揚起一抹淡淡的笑容:“少多嘴。”他說得雲淡風輕,目光卻深邃,仿佛在說著某種無法言喻的秘密。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婉兒終於結束了最後一位患者的問診。她輕輕收起針具,整理好診室內的物品,走向桌邊泡製第二盞石斛茶。顧辰逸看到她那纖細的身影透過玻璃出現在他視線中,心中不禁微微一動。他拿起桌上的電話,輕聲叮囑秘書:“把這份並購案準備好,稍後我們再討論。”隨即,他站起身,走向窗邊,低下頭,凝視著林婉兒正在專注衝茶的畫麵,久久未曾移開視線。
每日的巳時三刻,百草堂的跑堂夥計都會準時捧來一隻紫檀木食盒,送到林婉兒的手中。紫檀木的光澤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木香,經過歲月打磨,它的邊角已經微微磨損,似乎承載著一些久遠的記憶。食盒的外觀精致典雅,仿佛一件小小的藝術品,傳遞著一種默默的關懷與溫暖。
食盒的第一層,青瓷碗盛著一碗四神湯,湯色清澈透亮,蒸汽嫋嫋升起,帶著淡淡的藥香。四神湯的配料講究,每一味藥材都被精心搭配,蓮子排成北鬥狀,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天地間的神秘法則。林婉兒輕輕用勺子攪拌,蓮子的清甜與四神湯的藥香交織在一起,滋養著她疲憊的身體,也讓她感到一種從內而外的寧靜。
食盒的第二層,竹編屜裏裝著一份荷葉飯,米粒被荷葉包裹,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每一粒米都裹著當歸碎,帶著一絲藥草的苦澀,卻又有著米飯本身的清甜。林婉兒小心地拆開荷葉,端起竹屜,輕輕品嚐。每一口飯都帶著荷葉的清香與當歸的溫暖,仿佛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滋補,幫助她抵禦這繁忙生活中的壓力與疲勞。
而最特別的,是底層的暗格。每一次打開食盒的底層時,林婉兒都會感到一陣微妙的心動。那是一本手抄的《食療本草》的殘頁,紙張泛黃,邊角微微發脆。殘頁上的墨梅圖案已不再清晰,但那種瀟灑與古意依然可見。林婉兒總是以為這是大師兄的手筆,因每一頁字跡的流暢與剛勁,都透著一種深厚的書法功底。她曾多次在休息時細細端詳過,仿佛這片殘頁訴說著某種未曾言說的秘密。
然而,某日,她不小心瞥見了箋上另一段字跡,那字跡熟悉又陌生,筆畫間帶著不容忽視的鋒銳。她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目光凝視在那行字上——《靈飛經》。那是顧辰逸幼時的字跡,勾捺之間,藏著二十年未改的鋒銳,字裏行間透露出的那股精湛與不容忽視的氣勢,讓她心中不禁一震。她輕輕觸摸著那行字,感受到了一股無聲的震撼,那字跡中所蘊含的力量,仿佛在瞬間將她帶入了另一個時空,迴到了顧辰逸年少時那段充滿夢想與奮鬥的歲月。
林婉兒心中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覺,原來這並非大師兄的手筆,而是顧辰逸從小便開始練習的書法。每一筆每一劃,都藏著他不願示人的堅持與鋒利。她輕輕歎息,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湧動。顧辰逸的成長軌跡,似乎總是那麽悄無聲息,卻又充滿了力量。這份手抄的《靈飛經》與他的字跡,仿佛象征著他不為人知的一麵,那份強大的內心與未曾磨滅的銳氣。
她輕輕合上食盒,心中卻已被一絲不明的情緒填滿。這份食盒,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滋養,更是顧辰逸對她細心照料的默默表達。
暮色四合,天邊的晚霞漸漸褪去,百草堂的藥香彌漫開來。林婉兒正在整理診室裏的藥材,準備迎接最後一位患者時,辦公室門外傳來了輕輕的敲門聲。她走過去打開門,顧辰逸站在那裏,手中捧著一本書,似乎又是“順路”送來的古籍。
“顧總,今天又帶來了什麽書?”林婉兒微微一笑,接過他遞來的書籍。每當這個時刻,顧辰逸總會在忙碌的一天結束時,準時帶著幾本古籍走進百草堂,仿佛這些書籍能在某種程度上與百草堂的藥膳和醫理交織在一起,成為一種無形的聯係。
這次他送來的是《外台秘要》,一本古老的醫學經典。林婉兒隨手翻開一頁,正巧發現書頁間夾著一些曬幹的合歡花,花瓣已經微微發脆,帶著一股淡淡的草香。她低頭看著那幾朵花,似乎能感受到從書頁中透出的溫暖與關懷。
顧辰逸站在一旁,輕輕道:“合歡花有安神定誌的效果,適合治療一些因心氣不暢引起的失眠。”
林婉兒點點頭,心中升起一種莫名的感動。這些看似隨意的贈送,實則每一份背後都蘊藏著顧辰逸對她健康的關心與體貼。他不言而喻地將自己對藥理的理解與對她的關懷融為一體,讓這些古籍成為兩人心靈的紐帶。
幾天後,顧辰逸又送來一本《婦人大全良方》,書頁間壓著一朵並蒂蓮。林婉兒打開書時,發現這兩朵並蒂蓮被壓得幾乎沒有一絲瑕疵,純淨的花瓣如同潔白的紙張,仿佛象征著女性的柔美與堅韌。顧辰逸微微一笑:“並蒂蓮象征著和諧與雙生,適合女性調理氣血。”
林婉兒輕輕撫摸著並蒂蓮,心中充滿了溫暖。顧辰逸每一次送來的書籍和植物,都是在默默地訴說著他對她的關心與細致入微的觀察。雖然他言辭簡短,卻通過這些行動表達著更多的情感與心意。
而某日,當顧辰逸遞來《金匱要略》時,林婉兒突然發現,他指尖在書中的“當歸”二字上停留了良久,仿佛在思索著什麽,又似乎有些難以言說的情感藏在其中。林婉兒微微一愣,感受到顧辰逸那一瞬間的猶豫與不舍。她輕輕抬頭與他對視,心底突然湧上一股溫暖的情愫,仿佛他們之間不再隻是醫藥與學術的交流,而是逐漸深入的默契與依賴。
文老坐在旁邊,看著這一幕,冷笑一聲:“這小子倒把醫書讀成了情箋。”他撚著胡須,眼中帶著一絲狡黠的光芒,顯然早已看出顧辰逸對林婉兒的深情,隻是他選擇默默不語。文老的嘴角微微上揚,似乎在調侃,也在見證著這段不言而喻的情感。
林婉兒低頭,手指輕輕翻動《金匱要略》的頁麵,心中卻湧動著一股複雜的情緒。她知道,顧辰逸的每一次“順路”送書,背後藏著更多的心思與關注,而這些細膩的心意,似乎比任何言語都更加深刻和真實。
梅雨時節的夜晚,空氣濕潤,窗外的雨滴輕輕拍打著窗欞,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這綿綿細雨籠罩著。百草堂內,林婉兒正埋頭研究著古代瘟疫的醫方,麵對厚重的典籍,她的眉頭緊鎖,已經連續幾個夜晚未曾合眼。書桌上攤開的是她最新翻閱的《溫病條辨》,每一頁上都被她用墨筆勾畫和批注,思索著那些古老的治療方法。
然而,長時間的疲憊與緊張的思考終於讓她感到一陣眩暈,眼前的文字開始模糊,最終她支撐不住地倒在了案頭。空氣中彌漫著藥草的香氣,紫砂壺內的藥液依舊在慢慢熬煮,爐火微弱而溫和,仿佛在守護著這間寧靜的房間。
顧辰逸站在一旁,看著林婉兒的疲態,心中一陣焦慮。他知道她最近為了研究瘟疫古方已經幾乎廢寢忘食,心疼之餘,也深感責任重大。他輕輕走到爐前,拿起一本並購合同當扇子,溫柔地扇動,調節著火候,確保紫砂壺裏的藥材煎煮得恰到好處。紫砂壺的壺嘴微微吐出一陣陣熱氣,噗噗作響,蒸汽彌漫,像是在訴說著藥方的古老秘密。
顧辰逸的目光一刻也未離開鍋前的藥液,他眼中流露出無言的關切與專注。每一絲藥氣的升騰,都在提醒他,這場關於生命與健康的戰鬥,或許永無止境。即便外麵的雨聲漸大,顧辰逸依舊沒有鬆懈,他依舊守在爐前,保持著對火候和藥效的嚴格把控。
時間悄悄流逝,晨光透過窗欞灑進了房間,溫柔地喚醒了沉睡的林婉兒。她微微睜開眼,發現自己正趴在案頭,整個人有些恍若未覺。她的視線不自覺地移向了桌上,那本已經翻閱到一半的《溫病條辨》,上麵鋪滿了她的批注,字字句句皆透露著她的用心。
她試圖抬頭,但一陣輕微的頭暈讓她的動作停滯。那時,她看到了顧辰逸伏在案頭熟睡的模樣,他的眉頭微微蹙起,似乎在酣睡中仍然感受到這片刻的緊張與壓力。書桌上,他的手依舊搭在書頁上,仿佛隨時會醒來,但他又沉浸在這一片寧靜的睡夢中。
《溫病條辨》上,林婉兒的目光停在了他留下的批注上。那行字用的是黑色墨水,力透紙背:“條文第三百,不及卿眉間一蹙。”字跡優雅而遒勁,似乎在表達某種隱晦的情感,既是對古方的思索,也是在那一瞬間為她的困頓與疲勞撫慰的一種方式。
林婉兒的心微微一顫,顧辰逸的批注中不僅僅是醫書的解讀,更蘊含了他那份深藏心底的關切與情愫。每個字的落筆仿佛都是對她一絲不言而喻的體貼,而這份情感在那無言的書頁上悄悄生長,正如他守夜守爐的靜默陪伴。
她抬起手,輕輕拂過桌上的字跡,心中頓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湧上心頭。她深吸了一口氣,感覺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新注入到她的身體裏。顧辰逸的守護與關懷,早已悄然融入她的生活,不再僅僅是眼前的藥湯與草方,而是她每日每夜的支持與安慰。
就在這時,顧辰逸睜開了眼,他看向林婉兒,眼中帶著一絲溫柔的笑意,仿佛一切的疲憊都在這一瞬間得到了緩解。
霜降的日子,百草堂後院的空氣清新,陽光透過稀薄的霜霧灑在地上,照亮了新收的紫蘇。紫蘇的葉片被翻動,散發出濃鬱的香氣,似乎連寒意都被這自然的藥香溫暖了些。外婆佝僂著腰,動作雖緩慢,但卻格外熟練地摘除紫蘇上的枯葉,竹篩在她手中翻轉,輕巧地將雜物篩出,盡顯歲月的沉澱。
然而,正當外婆忙碌時,她突然停住了手中的動作,將竹篩輕輕地往石案上一擱,眼神中帶著幾分不解:“婉兒啊,顧家那後生送的柿餅,你怎的都分給病患了?”她的話語透著疑問,卻不失關切,仿佛在表達一種責怪,又仿佛帶著一種深深的好奇。
林婉兒捆紮艾草的手一顫,麻繩輕輕勒在她的指節上,幾道紅痕頓時浮現出來。她抬頭看了看外婆,心中一陣慌亂,低聲答道:“他...他說是陝北扶貧項目,讓咱們幫忙試味。”她語氣有些輕鬆,卻避開了那深層的問詢。每次提到顧辰逸,林婉兒的心裏總有一絲細膩的波動,但她並不想讓外婆多問。她知道外婆的直覺一向靈敏,怕她察覺出些什麽。
外婆聽完她的迴答,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了然,卻沒有再繼續追問。她捧起一束紫蘇,低頭繼續整理。林婉兒鬆了口氣,心中卻有些發緊。
片刻後,外婆又突然開口,拎起銅吊子斟了一盞陳皮老茶。茶湯在粗瓷碗裏輕輕晃動,泛起層層漣漪,似乎在迴應著外婆的心緒。“昨兒他送來的《景嶽全書》,夾著朵壓幹的西府海棠——”外婆的聲音平靜,卻透著某種意味深長的語氣。
“那是書簽!”林婉兒急忙打斷她,心中一陣慌亂。她輕輕抬起手,放下了手中的艾草,語氣急切地否認。然而,她的眼神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張。她自然知道顧辰逸的心思,也清楚外婆並不會簡單就相信她的解釋。
外婆眼中閃過一絲笑意,似乎並未被林婉兒的反應所打動。她緩緩地從圍裙兜裏掏出一個小巧的鐵盒,鐵盒表麵微微生鏽,透露出歲月的痕跡。外婆慢慢打開盒子,裏麵整整齊齊地碼著一排物件。林婉兒的目光瞬間凝聚,心中湧上一股不安的預感。
鐵盒裏,靜靜地躺著1998年香港迴歸紀念郵票那套珍貴的郵票,林婉兒記得這是她集郵冊裏缺少的那一套。外婆的指尖輕輕觸碰著郵票,眼神深遠,仿佛在迴憶著什麽。“這些郵票他記得你喜歡。”外婆的語氣依舊溫和,但她目光中的深意卻無所遁形。
接著,外婆又取出了另一樣東西——一塊雪膽,這塊雪膽來自2005年顧辰逸在青城山采集的草藥,正是她冬季咳嗽時的秘藥。雪膽的樣子古樸而自然,帶著一種生長在深山中的清香。外婆溫柔地觸摸著雪膽,目光複雜:“十多年光景,夠把當歸熬成蜜了。”她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懷念,但也夾雜著某種無言的期待,仿佛這些年中,顧辰逸一直默默地付出著,隻為她的一份安慰。
外婆捏著鐵盒的邊緣,指尖停在了鐵盒上的鏽斑,微微眯起眼:“可他那樣的家世...”她的話語中沒有說盡,但那一停頓、那一眼的掃視,已經表達了她心中的疑慮。她雖然沒明言,但卻深知,這份關懷背後隱藏的東西,遠不僅僅是藥草與禮物。
林婉兒的心中掀起一陣微妙的波動,外婆的直覺從未錯過過。而她和顧辰逸之間的關係,似乎已經在悄悄發生著變化,遠比她自己能控製的複雜。她輕輕歎了口氣,心中複雜難言,卻沒有迴應外婆的疑問,隻是默默看著那鐵盒,感受著其中所有無法言說的情感與牽掛。
廊下的風鈴輕輕搖動,突然一陣凝滯,空氣似乎瞬間變得沉悶。林婉兒站在廊下,目光迷離地望著簷角上那張古老的蛛網。蛛絲在微風中輕微晃動,像是時間的見證,靜靜地懸掛在那裏,仿佛帶著歲月的塵埃。她的眼神卻空洞,仿佛迴到了那個記憶中不願再提的時刻。
她記得那天,顧辰逸祖父的八十大壽。那是一個盛大的場合,賓客雲集,顧家祖宅燈火輝煌。穿著旗袍的顧家姑母走到她麵前,目光審視而帶著一絲冷意。她的眼神落在林婉兒身上,隨即緩緩地說:“林小姐把脈的手,怕是端不穩勃艮第酒杯吧?”那句話輕飄飄的,但卻像一根無形的刺,深深紮進了林婉兒的心。她知道,那不僅僅是對她穿著的嘲笑,更是對她這個身份的輕視。她是個醫者,一個普通的中醫師,而顧家的世界,似乎與她所熟悉的,格格不入。
“醫者自困。”她低聲自語,迴憶著當時那一瞬間的不自在和羞澀。她的雙手,雖然能在患者的脈搏間尋得疾病的根源,卻也從未能真正進入那個高高在上的世界。那種門第的鴻溝,像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始終讓她無法觸及。
外婆的聲音把她從思緒中拉迴。她輕輕摘下一朵野菊花,放在手心,輕輕歎息:“上個月,你醫好了顧家老太太的消渴症。”外婆的語氣帶著些許感慨,卻又掩不住其中的無奈,“人家往診金裏塞支票,你非要換成三百斤道地黃芪。”外婆話裏的歎息,像是對顧家財富的無奈,似乎他們的禮遇永遠不過是金錢和物質的交換。
林婉兒低頭,看著手中捆紮的艾草,微微皺眉,把黨參一根一根地擺成了八卦陣。“治病是本分,收重禮就髒了銀針。”她的聲音堅定,卻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她知道,在這個世界裏,醫者的職責就是治病,而不是去迎合那些權貴的遊戲。她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她不需要從顧家的地位或財富中獲取更多的東西,治療病患才是她的使命。
外婆停下了手中的動作,指尖輕輕觸碰著艾草的束帶:“可若想進他家的門...”她的話未完,眼神中卻掩飾不住的複雜。她不是不理解林婉兒的堅持,但她知道,有些東西不是單憑醫術就能換來的。
“外婆!”林婉兒的聲音突然提高,艾草捆紮猛地散開,青煙彌漫了她的眼。她的臉上寫滿了倔強與決絕,“我穿白大褂不比穿婚紗差。”她語氣堅定,眼神中有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對她而言,身為一名醫者,穿上白大褂就是一種榮譽,那代表的是她對患者的責任與承諾。她不需要穿婚紗,也不需要其他外在的華麗,白大褂本身就是她的榮光。
她的話雖然簡單,卻有著強烈的自信和堅持。在她的世界裏,醫者的身份早已超越了外界的眼光與偏見。她所要做的,是治愈病患,而非滿足任何人的期待。
外婆沒有再說話,目光沉默地看著林婉兒。她知道,林婉兒已經走上了她自己選擇的道路,那條道路也許並不平坦,但卻是她從未動搖過的信念。而這份信念,也許最終會帶領她,穿越那些不可逾越的門第與界限,走到屬於她的更高處。
牆角的蟋蟀聲突然變得尖銳,仿佛在某個無法言說的瞬間,一切都被觸動。林婉兒停下手中的動作,目光不自覺地聚焦在窗外的那片黑暗。她的思緒被拉迴到2003年那個不安的春天,非典的陰霾籠罩著城市,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躲避,唯獨顧辰逸——顧家派車來接他迴祖宅避疫,那個時候,他卻一夜之間翻牆逃出,背著一麻袋的板藍根,跑到百草堂的門前,用力砸響了門板。
她還記得那一夜的景象,顧辰逸發著高燒,眼神迷離,嘴裏胡亂地說著話。“要死也得死在你脈枕上...”他的聲音虛弱而有些顫抖,但又帶著一種不容拒絕的倔強。那一刻,林婉兒的心情複雜,既有不舍,也有無奈。她知道,他並不願被顧家拘束,那份倔強仿佛已深深紮根於他的骨血中,不願依賴任何人,甚至不願與他的家族妥協。
然而,她終究還是沒有說什麽,隻是默默地為他煎藥,給他降溫,心中卻難以平複那一夜的震動。
林婉兒將思緒收迴,感覺到外婆突然靠近,她遞給了林婉兒一顆鹽漬梅。外婆的手指微微粗糙,卻依然帶著幾分溫暖的力量。她的眼神深邃,似乎在看透什麽。“顧家是龍潭,可這小子三十年硬把自己活成了藥引子。”外婆的語氣並沒有責備,隻是帶著一份複雜的感慨和歎息。
林婉兒輕輕咬下梅子,梅核在齒間碎裂,酸澀的味道瞬間充滿了口腔,漫過了喉頭。那股酸味仿佛滲透進她的心裏,讓她感到一陣清冷的刺痛。她不由得微微皺眉,卻強迫自己咽下這股苦澀。她知道,外婆所說的,不僅僅是顧辰逸的倔強,還有他內心深處對家的逃避和不願依賴的決心。
就在她思緒遊走時,前院傳來了熟悉的腳步聲。她微微一怔,那腳步聲穩重而有節奏,仿佛那是某人多年來的腳步,幾乎每一次都能準確地踩在她的心跳之上。她迴過身來,卻見顧辰逸扛著新收的麥冬,緩緩走進了百草堂。
那一刻,林婉兒的心中泛起一陣複雜的波動,她背過身去,理了理自己的白大褂。銅紐扣在昏黃的燈光下反射出微弱的光芒,她微微翹起唇角,試圖掩飾那一瞬間湧上心頭的情緒。她知道,自己並不想被他看到內心的波動,所以便刻意保持著一份冷靜。
門外的雨燕輕掠過簷下,帶著風的聲音輕快而自由,仿佛剪斷了所有未說出口的話語,所有的嗔怪、所有的矛盾,都在九月的風中消散。林婉兒的心跳有些加速,望著顧辰逸那熟悉的背影,她知道,這樣的時光也許已經無法迴到最初的狀態了。
文老在廂房搗藥的杵聲忽輕忽重,穿透了這片安靜的空間。那聲音低沉而有節奏,像極了某人這些年來欲說還休的心跳。每一次的杵擊,都是一次難以抑製的情感的湧動;每一次的沉默,又仿佛是在等待某個時機,等待著某些話終於能夠說出口。
林婉兒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心中的波動,但那股深深埋藏的情愫,卻始終沒有辦法消失。她明白,無論她如何裝作若無其事,某些情感依然在心中悄然生長,不可抑製。
然而,除了這份看似合理的商業理由,顧辰逸心底最真實的原因,還是那層單向玻璃能讓他每日在晨會間隙,偷偷注視著林婉兒專心問診的模樣。每當林婉兒低頭為患者把脈,眼神專注,睫毛微微低垂的瞬間,顧辰逸的心髒便不由自主地輕跳一拍。那一刻,她似乎與周圍的喧囂隔離開來,隻剩下安靜的專業與溫柔,這讓他不知不覺陷入了一種不自覺的沉醉。
早晨的光線透過玻璃灑進辦公室,顧辰逸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前,沉浸在手中的文件中,時不時抬頭看向窗外的診室。今天的晨會剛剛開始,秘書遞上了一個並購案的資料,話音剛落,顧辰逸卻隨手抬了抬手,示意她稍等,“等林大夫結束第十位患者再議。”他說得輕描淡寫,語氣卻有一種難以察覺的命令感。
秘書微微愣了愣,隨即點了點頭,心中卻隱約察覺到這位顧總的決心。她將手上的文件輕輕放到桌上,便站到一旁,等候著顧辰逸的指示。
牆上的掛鍾靜靜走著,時針緩緩指向巳時三刻,顧辰逸目光稍微一移,掃過那張貼滿便利貼的時刻表。便利貼上寫著:婉兒該喝第二盞石斛茶了。這份記錄並不引人注意,卻清晰地反映了他對林婉兒一日三餐、飲食調理的關注與習慣。石斛茶是百草堂的一項經典飲品,有著滋陰清熱、養胃生津的功效,每天兩次,在這一點上,他幾乎記得每個細節。
此時,透過單向玻璃,他可以看到林婉兒正在給第十位患者把脈。她的神情依舊專注,眼神中有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堅定。她的手指在患者的腕上輕輕探觸,仿佛在通過脈象傳遞著某種無聲的語言。顧辰逸不自覺地微微靠近窗邊,目光不離她的身影,心中有些微妙的波動。
秘書察覺到顧辰逸的專注,忍不住輕輕開口:“顧總,您對林大夫可真關心啊。”她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調侃,但又不敢過於打擾。
顧辰逸的目光仍未從窗外移開,嘴角揚起一抹淡淡的笑容:“少多嘴。”他說得雲淡風輕,目光卻深邃,仿佛在說著某種無法言喻的秘密。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婉兒終於結束了最後一位患者的問診。她輕輕收起針具,整理好診室內的物品,走向桌邊泡製第二盞石斛茶。顧辰逸看到她那纖細的身影透過玻璃出現在他視線中,心中不禁微微一動。他拿起桌上的電話,輕聲叮囑秘書:“把這份並購案準備好,稍後我們再討論。”隨即,他站起身,走向窗邊,低下頭,凝視著林婉兒正在專注衝茶的畫麵,久久未曾移開視線。
每日的巳時三刻,百草堂的跑堂夥計都會準時捧來一隻紫檀木食盒,送到林婉兒的手中。紫檀木的光澤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木香,經過歲月打磨,它的邊角已經微微磨損,似乎承載著一些久遠的記憶。食盒的外觀精致典雅,仿佛一件小小的藝術品,傳遞著一種默默的關懷與溫暖。
食盒的第一層,青瓷碗盛著一碗四神湯,湯色清澈透亮,蒸汽嫋嫋升起,帶著淡淡的藥香。四神湯的配料講究,每一味藥材都被精心搭配,蓮子排成北鬥狀,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天地間的神秘法則。林婉兒輕輕用勺子攪拌,蓮子的清甜與四神湯的藥香交織在一起,滋養著她疲憊的身體,也讓她感到一種從內而外的寧靜。
食盒的第二層,竹編屜裏裝著一份荷葉飯,米粒被荷葉包裹,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每一粒米都裹著當歸碎,帶著一絲藥草的苦澀,卻又有著米飯本身的清甜。林婉兒小心地拆開荷葉,端起竹屜,輕輕品嚐。每一口飯都帶著荷葉的清香與當歸的溫暖,仿佛是為她量身定做的滋補,幫助她抵禦這繁忙生活中的壓力與疲勞。
而最特別的,是底層的暗格。每一次打開食盒的底層時,林婉兒都會感到一陣微妙的心動。那是一本手抄的《食療本草》的殘頁,紙張泛黃,邊角微微發脆。殘頁上的墨梅圖案已不再清晰,但那種瀟灑與古意依然可見。林婉兒總是以為這是大師兄的手筆,因每一頁字跡的流暢與剛勁,都透著一種深厚的書法功底。她曾多次在休息時細細端詳過,仿佛這片殘頁訴說著某種未曾言說的秘密。
然而,某日,她不小心瞥見了箋上另一段字跡,那字跡熟悉又陌生,筆畫間帶著不容忽視的鋒銳。她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目光凝視在那行字上——《靈飛經》。那是顧辰逸幼時的字跡,勾捺之間,藏著二十年未改的鋒銳,字裏行間透露出的那股精湛與不容忽視的氣勢,讓她心中不禁一震。她輕輕觸摸著那行字,感受到了一股無聲的震撼,那字跡中所蘊含的力量,仿佛在瞬間將她帶入了另一個時空,迴到了顧辰逸年少時那段充滿夢想與奮鬥的歲月。
林婉兒心中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覺,原來這並非大師兄的手筆,而是顧辰逸從小便開始練習的書法。每一筆每一劃,都藏著他不願示人的堅持與鋒利。她輕輕歎息,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湧動。顧辰逸的成長軌跡,似乎總是那麽悄無聲息,卻又充滿了力量。這份手抄的《靈飛經》與他的字跡,仿佛象征著他不為人知的一麵,那份強大的內心與未曾磨滅的銳氣。
她輕輕合上食盒,心中卻已被一絲不明的情緒填滿。這份食盒,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滋養,更是顧辰逸對她細心照料的默默表達。
暮色四合,天邊的晚霞漸漸褪去,百草堂的藥香彌漫開來。林婉兒正在整理診室裏的藥材,準備迎接最後一位患者時,辦公室門外傳來了輕輕的敲門聲。她走過去打開門,顧辰逸站在那裏,手中捧著一本書,似乎又是“順路”送來的古籍。
“顧總,今天又帶來了什麽書?”林婉兒微微一笑,接過他遞來的書籍。每當這個時刻,顧辰逸總會在忙碌的一天結束時,準時帶著幾本古籍走進百草堂,仿佛這些書籍能在某種程度上與百草堂的藥膳和醫理交織在一起,成為一種無形的聯係。
這次他送來的是《外台秘要》,一本古老的醫學經典。林婉兒隨手翻開一頁,正巧發現書頁間夾著一些曬幹的合歡花,花瓣已經微微發脆,帶著一股淡淡的草香。她低頭看著那幾朵花,似乎能感受到從書頁中透出的溫暖與關懷。
顧辰逸站在一旁,輕輕道:“合歡花有安神定誌的效果,適合治療一些因心氣不暢引起的失眠。”
林婉兒點點頭,心中升起一種莫名的感動。這些看似隨意的贈送,實則每一份背後都蘊藏著顧辰逸對她健康的關心與體貼。他不言而喻地將自己對藥理的理解與對她的關懷融為一體,讓這些古籍成為兩人心靈的紐帶。
幾天後,顧辰逸又送來一本《婦人大全良方》,書頁間壓著一朵並蒂蓮。林婉兒打開書時,發現這兩朵並蒂蓮被壓得幾乎沒有一絲瑕疵,純淨的花瓣如同潔白的紙張,仿佛象征著女性的柔美與堅韌。顧辰逸微微一笑:“並蒂蓮象征著和諧與雙生,適合女性調理氣血。”
林婉兒輕輕撫摸著並蒂蓮,心中充滿了溫暖。顧辰逸每一次送來的書籍和植物,都是在默默地訴說著他對她的關心與細致入微的觀察。雖然他言辭簡短,卻通過這些行動表達著更多的情感與心意。
而某日,當顧辰逸遞來《金匱要略》時,林婉兒突然發現,他指尖在書中的“當歸”二字上停留了良久,仿佛在思索著什麽,又似乎有些難以言說的情感藏在其中。林婉兒微微一愣,感受到顧辰逸那一瞬間的猶豫與不舍。她輕輕抬頭與他對視,心底突然湧上一股溫暖的情愫,仿佛他們之間不再隻是醫藥與學術的交流,而是逐漸深入的默契與依賴。
文老坐在旁邊,看著這一幕,冷笑一聲:“這小子倒把醫書讀成了情箋。”他撚著胡須,眼中帶著一絲狡黠的光芒,顯然早已看出顧辰逸對林婉兒的深情,隻是他選擇默默不語。文老的嘴角微微上揚,似乎在調侃,也在見證著這段不言而喻的情感。
林婉兒低頭,手指輕輕翻動《金匱要略》的頁麵,心中卻湧動著一股複雜的情緒。她知道,顧辰逸的每一次“順路”送書,背後藏著更多的心思與關注,而這些細膩的心意,似乎比任何言語都更加深刻和真實。
梅雨時節的夜晚,空氣濕潤,窗外的雨滴輕輕拍打著窗欞,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這綿綿細雨籠罩著。百草堂內,林婉兒正埋頭研究著古代瘟疫的醫方,麵對厚重的典籍,她的眉頭緊鎖,已經連續幾個夜晚未曾合眼。書桌上攤開的是她最新翻閱的《溫病條辨》,每一頁上都被她用墨筆勾畫和批注,思索著那些古老的治療方法。
然而,長時間的疲憊與緊張的思考終於讓她感到一陣眩暈,眼前的文字開始模糊,最終她支撐不住地倒在了案頭。空氣中彌漫著藥草的香氣,紫砂壺內的藥液依舊在慢慢熬煮,爐火微弱而溫和,仿佛在守護著這間寧靜的房間。
顧辰逸站在一旁,看著林婉兒的疲態,心中一陣焦慮。他知道她最近為了研究瘟疫古方已經幾乎廢寢忘食,心疼之餘,也深感責任重大。他輕輕走到爐前,拿起一本並購合同當扇子,溫柔地扇動,調節著火候,確保紫砂壺裏的藥材煎煮得恰到好處。紫砂壺的壺嘴微微吐出一陣陣熱氣,噗噗作響,蒸汽彌漫,像是在訴說著藥方的古老秘密。
顧辰逸的目光一刻也未離開鍋前的藥液,他眼中流露出無言的關切與專注。每一絲藥氣的升騰,都在提醒他,這場關於生命與健康的戰鬥,或許永無止境。即便外麵的雨聲漸大,顧辰逸依舊沒有鬆懈,他依舊守在爐前,保持著對火候和藥效的嚴格把控。
時間悄悄流逝,晨光透過窗欞灑進了房間,溫柔地喚醒了沉睡的林婉兒。她微微睜開眼,發現自己正趴在案頭,整個人有些恍若未覺。她的視線不自覺地移向了桌上,那本已經翻閱到一半的《溫病條辨》,上麵鋪滿了她的批注,字字句句皆透露著她的用心。
她試圖抬頭,但一陣輕微的頭暈讓她的動作停滯。那時,她看到了顧辰逸伏在案頭熟睡的模樣,他的眉頭微微蹙起,似乎在酣睡中仍然感受到這片刻的緊張與壓力。書桌上,他的手依舊搭在書頁上,仿佛隨時會醒來,但他又沉浸在這一片寧靜的睡夢中。
《溫病條辨》上,林婉兒的目光停在了他留下的批注上。那行字用的是黑色墨水,力透紙背:“條文第三百,不及卿眉間一蹙。”字跡優雅而遒勁,似乎在表達某種隱晦的情感,既是對古方的思索,也是在那一瞬間為她的困頓與疲勞撫慰的一種方式。
林婉兒的心微微一顫,顧辰逸的批注中不僅僅是醫書的解讀,更蘊含了他那份深藏心底的關切與情愫。每個字的落筆仿佛都是對她一絲不言而喻的體貼,而這份情感在那無言的書頁上悄悄生長,正如他守夜守爐的靜默陪伴。
她抬起手,輕輕拂過桌上的字跡,心中頓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湧上心頭。她深吸了一口氣,感覺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新注入到她的身體裏。顧辰逸的守護與關懷,早已悄然融入她的生活,不再僅僅是眼前的藥湯與草方,而是她每日每夜的支持與安慰。
就在這時,顧辰逸睜開了眼,他看向林婉兒,眼中帶著一絲溫柔的笑意,仿佛一切的疲憊都在這一瞬間得到了緩解。
霜降的日子,百草堂後院的空氣清新,陽光透過稀薄的霜霧灑在地上,照亮了新收的紫蘇。紫蘇的葉片被翻動,散發出濃鬱的香氣,似乎連寒意都被這自然的藥香溫暖了些。外婆佝僂著腰,動作雖緩慢,但卻格外熟練地摘除紫蘇上的枯葉,竹篩在她手中翻轉,輕巧地將雜物篩出,盡顯歲月的沉澱。
然而,正當外婆忙碌時,她突然停住了手中的動作,將竹篩輕輕地往石案上一擱,眼神中帶著幾分不解:“婉兒啊,顧家那後生送的柿餅,你怎的都分給病患了?”她的話語透著疑問,卻不失關切,仿佛在表達一種責怪,又仿佛帶著一種深深的好奇。
林婉兒捆紮艾草的手一顫,麻繩輕輕勒在她的指節上,幾道紅痕頓時浮現出來。她抬頭看了看外婆,心中一陣慌亂,低聲答道:“他...他說是陝北扶貧項目,讓咱們幫忙試味。”她語氣有些輕鬆,卻避開了那深層的問詢。每次提到顧辰逸,林婉兒的心裏總有一絲細膩的波動,但她並不想讓外婆多問。她知道外婆的直覺一向靈敏,怕她察覺出些什麽。
外婆聽完她的迴答,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了然,卻沒有再繼續追問。她捧起一束紫蘇,低頭繼續整理。林婉兒鬆了口氣,心中卻有些發緊。
片刻後,外婆又突然開口,拎起銅吊子斟了一盞陳皮老茶。茶湯在粗瓷碗裏輕輕晃動,泛起層層漣漪,似乎在迴應著外婆的心緒。“昨兒他送來的《景嶽全書》,夾著朵壓幹的西府海棠——”外婆的聲音平靜,卻透著某種意味深長的語氣。
“那是書簽!”林婉兒急忙打斷她,心中一陣慌亂。她輕輕抬起手,放下了手中的艾草,語氣急切地否認。然而,她的眼神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張。她自然知道顧辰逸的心思,也清楚外婆並不會簡單就相信她的解釋。
外婆眼中閃過一絲笑意,似乎並未被林婉兒的反應所打動。她緩緩地從圍裙兜裏掏出一個小巧的鐵盒,鐵盒表麵微微生鏽,透露出歲月的痕跡。外婆慢慢打開盒子,裏麵整整齊齊地碼著一排物件。林婉兒的目光瞬間凝聚,心中湧上一股不安的預感。
鐵盒裏,靜靜地躺著1998年香港迴歸紀念郵票那套珍貴的郵票,林婉兒記得這是她集郵冊裏缺少的那一套。外婆的指尖輕輕觸碰著郵票,眼神深遠,仿佛在迴憶著什麽。“這些郵票他記得你喜歡。”外婆的語氣依舊溫和,但她目光中的深意卻無所遁形。
接著,外婆又取出了另一樣東西——一塊雪膽,這塊雪膽來自2005年顧辰逸在青城山采集的草藥,正是她冬季咳嗽時的秘藥。雪膽的樣子古樸而自然,帶著一種生長在深山中的清香。外婆溫柔地觸摸著雪膽,目光複雜:“十多年光景,夠把當歸熬成蜜了。”她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懷念,但也夾雜著某種無言的期待,仿佛這些年中,顧辰逸一直默默地付出著,隻為她的一份安慰。
外婆捏著鐵盒的邊緣,指尖停在了鐵盒上的鏽斑,微微眯起眼:“可他那樣的家世...”她的話語中沒有說盡,但那一停頓、那一眼的掃視,已經表達了她心中的疑慮。她雖然沒明言,但卻深知,這份關懷背後隱藏的東西,遠不僅僅是藥草與禮物。
林婉兒的心中掀起一陣微妙的波動,外婆的直覺從未錯過過。而她和顧辰逸之間的關係,似乎已經在悄悄發生著變化,遠比她自己能控製的複雜。她輕輕歎了口氣,心中複雜難言,卻沒有迴應外婆的疑問,隻是默默看著那鐵盒,感受著其中所有無法言說的情感與牽掛。
廊下的風鈴輕輕搖動,突然一陣凝滯,空氣似乎瞬間變得沉悶。林婉兒站在廊下,目光迷離地望著簷角上那張古老的蛛網。蛛絲在微風中輕微晃動,像是時間的見證,靜靜地懸掛在那裏,仿佛帶著歲月的塵埃。她的眼神卻空洞,仿佛迴到了那個記憶中不願再提的時刻。
她記得那天,顧辰逸祖父的八十大壽。那是一個盛大的場合,賓客雲集,顧家祖宅燈火輝煌。穿著旗袍的顧家姑母走到她麵前,目光審視而帶著一絲冷意。她的眼神落在林婉兒身上,隨即緩緩地說:“林小姐把脈的手,怕是端不穩勃艮第酒杯吧?”那句話輕飄飄的,但卻像一根無形的刺,深深紮進了林婉兒的心。她知道,那不僅僅是對她穿著的嘲笑,更是對她這個身份的輕視。她是個醫者,一個普通的中醫師,而顧家的世界,似乎與她所熟悉的,格格不入。
“醫者自困。”她低聲自語,迴憶著當時那一瞬間的不自在和羞澀。她的雙手,雖然能在患者的脈搏間尋得疾病的根源,卻也從未能真正進入那個高高在上的世界。那種門第的鴻溝,像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始終讓她無法觸及。
外婆的聲音把她從思緒中拉迴。她輕輕摘下一朵野菊花,放在手心,輕輕歎息:“上個月,你醫好了顧家老太太的消渴症。”外婆的語氣帶著些許感慨,卻又掩不住其中的無奈,“人家往診金裏塞支票,你非要換成三百斤道地黃芪。”外婆話裏的歎息,像是對顧家財富的無奈,似乎他們的禮遇永遠不過是金錢和物質的交換。
林婉兒低頭,看著手中捆紮的艾草,微微皺眉,把黨參一根一根地擺成了八卦陣。“治病是本分,收重禮就髒了銀針。”她的聲音堅定,卻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她知道,在這個世界裏,醫者的職責就是治病,而不是去迎合那些權貴的遊戲。她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她不需要從顧家的地位或財富中獲取更多的東西,治療病患才是她的使命。
外婆停下了手中的動作,指尖輕輕觸碰著艾草的束帶:“可若想進他家的門...”她的話未完,眼神中卻掩飾不住的複雜。她不是不理解林婉兒的堅持,但她知道,有些東西不是單憑醫術就能換來的。
“外婆!”林婉兒的聲音突然提高,艾草捆紮猛地散開,青煙彌漫了她的眼。她的臉上寫滿了倔強與決絕,“我穿白大褂不比穿婚紗差。”她語氣堅定,眼神中有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對她而言,身為一名醫者,穿上白大褂就是一種榮譽,那代表的是她對患者的責任與承諾。她不需要穿婚紗,也不需要其他外在的華麗,白大褂本身就是她的榮光。
她的話雖然簡單,卻有著強烈的自信和堅持。在她的世界裏,醫者的身份早已超越了外界的眼光與偏見。她所要做的,是治愈病患,而非滿足任何人的期待。
外婆沒有再說話,目光沉默地看著林婉兒。她知道,林婉兒已經走上了她自己選擇的道路,那條道路也許並不平坦,但卻是她從未動搖過的信念。而這份信念,也許最終會帶領她,穿越那些不可逾越的門第與界限,走到屬於她的更高處。
牆角的蟋蟀聲突然變得尖銳,仿佛在某個無法言說的瞬間,一切都被觸動。林婉兒停下手中的動作,目光不自覺地聚焦在窗外的那片黑暗。她的思緒被拉迴到2003年那個不安的春天,非典的陰霾籠罩著城市,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躲避,唯獨顧辰逸——顧家派車來接他迴祖宅避疫,那個時候,他卻一夜之間翻牆逃出,背著一麻袋的板藍根,跑到百草堂的門前,用力砸響了門板。
她還記得那一夜的景象,顧辰逸發著高燒,眼神迷離,嘴裏胡亂地說著話。“要死也得死在你脈枕上...”他的聲音虛弱而有些顫抖,但又帶著一種不容拒絕的倔強。那一刻,林婉兒的心情複雜,既有不舍,也有無奈。她知道,他並不願被顧家拘束,那份倔強仿佛已深深紮根於他的骨血中,不願依賴任何人,甚至不願與他的家族妥協。
然而,她終究還是沒有說什麽,隻是默默地為他煎藥,給他降溫,心中卻難以平複那一夜的震動。
林婉兒將思緒收迴,感覺到外婆突然靠近,她遞給了林婉兒一顆鹽漬梅。外婆的手指微微粗糙,卻依然帶著幾分溫暖的力量。她的眼神深邃,似乎在看透什麽。“顧家是龍潭,可這小子三十年硬把自己活成了藥引子。”外婆的語氣並沒有責備,隻是帶著一份複雜的感慨和歎息。
林婉兒輕輕咬下梅子,梅核在齒間碎裂,酸澀的味道瞬間充滿了口腔,漫過了喉頭。那股酸味仿佛滲透進她的心裏,讓她感到一陣清冷的刺痛。她不由得微微皺眉,卻強迫自己咽下這股苦澀。她知道,外婆所說的,不僅僅是顧辰逸的倔強,還有他內心深處對家的逃避和不願依賴的決心。
就在她思緒遊走時,前院傳來了熟悉的腳步聲。她微微一怔,那腳步聲穩重而有節奏,仿佛那是某人多年來的腳步,幾乎每一次都能準確地踩在她的心跳之上。她迴過身來,卻見顧辰逸扛著新收的麥冬,緩緩走進了百草堂。
那一刻,林婉兒的心中泛起一陣複雜的波動,她背過身去,理了理自己的白大褂。銅紐扣在昏黃的燈光下反射出微弱的光芒,她微微翹起唇角,試圖掩飾那一瞬間湧上心頭的情緒。她知道,自己並不想被他看到內心的波動,所以便刻意保持著一份冷靜。
門外的雨燕輕掠過簷下,帶著風的聲音輕快而自由,仿佛剪斷了所有未說出口的話語,所有的嗔怪、所有的矛盾,都在九月的風中消散。林婉兒的心跳有些加速,望著顧辰逸那熟悉的背影,她知道,這樣的時光也許已經無法迴到最初的狀態了。
文老在廂房搗藥的杵聲忽輕忽重,穿透了這片安靜的空間。那聲音低沉而有節奏,像極了某人這些年來欲說還休的心跳。每一次的杵擊,都是一次難以抑製的情感的湧動;每一次的沉默,又仿佛是在等待某個時機,等待著某些話終於能夠說出口。
林婉兒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心中的波動,但那股深深埋藏的情愫,卻始終沒有辦法消失。她明白,無論她如何裝作若無其事,某些情感依然在心中悄然生長,不可抑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