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單元小測結束沒兩天,許聰聰放假了。
這時候的學校一共放4個假期,麥收假、暑假、秋收假、寒假。麥收假時間最短,兩個星期,暑假一個月,秋收假3個星期,寒假也是三個星期多點,從小年一直放到正月17。
麥收假和秋收假就是讓孩子們迴家幫忙幹活的,所以又稱農忙假。
而且,這個假也不是白放的,麥收假結束之後,每個孩子需要上交30斤幹草,秋收假結束之後,每個學生需要上交10斤鬆子。
許聰聰放學迴家就問她爸:“鬆子是什麽呀?哪有鬆子啊?我沒見過呀。”
許新安很無語,學校這不是胡鬧嗎?他們南辛莊哪來的鬆子?之前麥收假和秋收假收的都是幹草!現在怎麽就變了?
“不是能交錢代替嗎?沒說一定得交鬆子吧?”
“可以交5塊錢。”
“那你交錢吧。”
反正學校也就是為了巧立名目收錢。
“好。”
但許聰聰還是想知道,“什麽是鬆子?”
“就是鬆樹的種子。咱們這兒不興吃那個。咱們這兒的鬆樹結出來的鬆子就那麽一點點大,根本吃不著。聽說東北那邊的鬆子個大。”
“你怎麽知道東北的大呢?”
“我聽別人說的,咱們這兒早些年有去闖關東的,前幾年迴來探親來著。”
“誰去闖關東啦?什麽是闖關東啊?”
“闖關東就是家裏活不下去了,跑到東北去了。你來來爺爺的四弟,你得管他叫四爺爺,很久以前就去東北了。二十多年就迴來了一趟,沒待幾天又走了。”
鄧念英插話說:“前年秋收完了,來來叔和嬸子還去東北看他們了,以為他們在東北享福呢,結果在那邊也是種地。
而且他們那邊玉米熟的晚,咱們這邊收完了以後,他們那邊還沒開始。來來嬸子在家裏收完玉米和地瓜去的,到了那邊接著幫忙收玉米,他們那邊地還多,給來來嬸子累的,迴來以後就說,這輩子再也不去了!”
許新安笑道:“她該的!她不會不幹啊!或者她直接迴來啊。”
“她抹不開麵啊。去之前寫信說好了,要在人家那兒待上十天半個月的。去了以後,人家都忙得跟陀螺似的,她不幫忙就覺得過意不去。要是直接迴來,就好像是故意躲著不肯幫忙一樣。”
許新安說:“那就怨不著別人了,她自己願意。還是把臉麵看得太重要了。一輩子都見不了幾迴麵,要這臉麵有什麽用啊?她幫了忙能怎麽樣,不幫又能怎麽樣呢?”
“幫了人家就誇,不幫人家背地裏說她唄。”
“誇了不當飯吃,說了也不少塊肉。她就是想不開。”
許新安跟許聰和許明明說:“這都是反麵教材,別跟這樣的學。”
鄧念英:“那今年也別讓二姐夫來幫忙刨地瓜了。”
“別啊,他不幫忙咱倆得幹到什麽時候去?”
“那人家憑什麽給你幹啊?人家該你的啊?”
許新安:“……”
鄧念英又說:“讓聰聰去幫二姐家撿地瓜幹吧。二姐夫來給咱幫忙,聰聰去給二姐家幫忙。小孩都會撿地瓜幹的。”
許新安斷然拒絕:“不行。他不來幫忙就算了,我自己慢慢幹。別使喚我閨女。撿地瓜幹磨手,我閨女那小手,幹不了那個。”
鄧念英:“人家金玲五歲的時候就來給咱們幫忙撿地瓜幹了。”
許新安抿了抿嘴,說道:“人家是人家,咱們是咱們。”
鄧念英:“……”
許聰聰說:“我不去撿地瓜幹,我要去找鬆子。”
許新安說:“交了錢就不用交鬆子了。”
“我想去山上玩。”
“高山上基本上都是柏樹,我就沒見過鬆樹。南山倒是有鬆樹,但那個山上沒有路,上不去,到處都是野酸棗枝子,有刺的,紮人,就算上去了,那鬆子也不好采。別去了,放假了就在家裏玩。看看你的小畫書,開學了帶著錢去上學就行了。”
☆
秋收期間,許聰聰是沒有玩伴的,大家都要幫忙幹活,大點的孩子要下地,小點的在家裏扒玉米皮、做家務,沒有誰是真正閑著的。
老話說,小子不吃十年閑飯,意思就是,男孩子玩到10歲就要開始幹活了。事實上,姑娘連八年閑飯也吃不了,四五歲、五六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小姑娘多的是。
許聰聰在家裏待不住,就和許明明一起跟著爸媽下地,她們倆不幹活,就在田間地頭亂跑,玩得十分開心,拐帶的別人家孩子都不愛幹活了,一群大人跟許新安提意見,“不幹活能不能別讓她們來了!”
許新安說:“幹嘛呀?礙你們什麽事了?”
“真礙我們事了。孩子都不愛幹活了!以前一趟一趟地往外抱玉米,不叫苦不叫累,今天一天就抱了兩趟,老看著你們家孩子,想跟她們一起玩。”
“那就過來玩啊。你閨女還不如聰聰大呢,你讓她抱什麽玉米啊?那一筐玉米比她都沉。壓得都不長個了。你看看她,有我家明明個高嗎?”
“她不幹,我這活幹不完啊!”
“那你加把勁唄。晚迴去一會,晚上來加個班。你多背兩趟全有了。哪兒至於讓一個孩子幹這個啊。你讓她在家裏扒玉米皮也比幹這個輕省點。”
那人不說話了。許新安滿肚子歪理,他說不過。
許聰聰去了三次就玩膩了,沒有再去。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包括許新安。
一邊幹活一邊看孩子挺費神的,哪次抬頭沒看見孩子,他就要找,確實也有點耽誤事。
刨地瓜的時候,許聰聰的二姨父還是帶著李金玲來幫了兩天忙。大大加快了許家收地瓜的速度。
李金玲雖然隻有9歲,但已經可以熟練使用地瓜擦子了,幹得不比鄧念英慢多少。
她一來,鄧念英就讓許聰聰和許明明都老實點,別到處跑著礙眼。人家孩子來幫忙幹活,她自己家孩子在那兒玩,鄧念英覺得心裏特別過意不去。她也怕李金玲心裏不舒服。
但事實上,完全沒有。
李金玲對許聰聰和許明明沒有任何不滿,總是笑嗬嗬的看著她們玩,幹完了活跟許聰聰聊天,也是誇她聰明、好看,讓她好好上學,以後會有出息。
她還跟鄧念英說:“聰聰和明明命好,生來就是享福的。我就是個幹活的命。”
鄧念英:“……”
這話聽得她心裏特別不是滋味。
許聰聰和許明明都挺喜歡這個表姐,願意跟她一起玩,也願意分享自己的零食,還跟許新安要了錢,帶她去買江米條吃。
實在是李金玲脾氣性格太溫和了。哪怕是這麽兩個挑剔鬼,也不可避免的願意親近她。
李金玲幫完忙走了以後,鄧念英跟許新安念叨:“金玲這孩子真是不容易。”
許新安說:“別人家的孩子,咱們也沒辦法。要不你這樣,以後她來給咱們幫忙,你每天給她記兩塊錢工錢。年底的時候再給她做身新衣服。”
“幹嘛還記啊,直接給她不行啊?”
“你給了她她能留住啊?你還不如給她記著,以後等她大點了,自己手裏能留住東西了,你再一塊給她。那時候攢的多了,說不定還能幫上點忙呢。你放心,我不會賴賬。我還不至於昧下孩子這點錢。”
“行。”
鄧念英找出個許聰聰寫廢了的小本,要開始記賬。拿起筆,才想起自己不會寫字。她跟許新安說:“你來寫。”
許新安:“……”
本來想抓住機會再嘲笑一下她的文盲屬性,想了想,還是閉上了嘴。算了,別揭人傷疤了,他現在是有孩子的人,得善良!
他在本上寫了李金玲的名字,又寫上了日期、時間、數額。
鄧念英拿過去,順便學會了認“李金玲”這三個字,她還另找了一張廢紙,模仿著寫了兩遍。
許新安看她在那兒鬼畫符,便說道:“筆順全錯了。你過來我教你!”
鄧念英趕緊把筆遞給了他。
許新安一筆一畫地把這三個字又寫了一遍,問道:“會了嗎?”
“會了。”
然後,鄧念英又寫了一遍,問他:“對嗎?”
“對了。”
鄧念英高興了,自己又寫了幾遍。
她問許新安:“一天兩塊錢多不多?算起來一個月就是60塊呢,跟工人工資差不多了吧?年底還要給她做衣服。”
“她又不是天天幹。上哪兒掙工人工資去啊,也就掙個零頭。再說了,來幹活的又不是隻有她。她爹幹的也算她頭上。”
鄧念英問:“許聰聰和許明明怎麽寫?”
“你寫這個幹嗎?”
“我給她倆也記個賬,算算她倆花了多少錢。”
“你閑的吧!”
“人家孩子不花錢還能掙錢,咱家孩子不掙錢光花錢,我得算一算,裏外裏我賠了多少錢。”
許新安嘲諷道:“你這才華放我家不是屈才了嗎?你該去當大總理啊,整個國家的賬都交給你算行不行?”
鄧念英把筆和本一收,“不記就不記唄,陰陽怪氣的幹嘛呢!”
“你自己聽聽你說的是什麽話?你琢磨琢磨你是不是吃飽了撐的?誰家養孩子還得記個賬本啊?”
“我家呀!我媽就給我記了一個。”
許新安:“……”
是他老丈母娘能幹出來的事。
“這種事你就不要學了,你媽也不是絕對正確的。”
鄧念英:“……”
第一單元小測結束沒兩天,許聰聰放假了。
這時候的學校一共放4個假期,麥收假、暑假、秋收假、寒假。麥收假時間最短,兩個星期,暑假一個月,秋收假3個星期,寒假也是三個星期多點,從小年一直放到正月17。
麥收假和秋收假就是讓孩子們迴家幫忙幹活的,所以又稱農忙假。
而且,這個假也不是白放的,麥收假結束之後,每個孩子需要上交30斤幹草,秋收假結束之後,每個學生需要上交10斤鬆子。
許聰聰放學迴家就問她爸:“鬆子是什麽呀?哪有鬆子啊?我沒見過呀。”
許新安很無語,學校這不是胡鬧嗎?他們南辛莊哪來的鬆子?之前麥收假和秋收假收的都是幹草!現在怎麽就變了?
“不是能交錢代替嗎?沒說一定得交鬆子吧?”
“可以交5塊錢。”
“那你交錢吧。”
反正學校也就是為了巧立名目收錢。
“好。”
但許聰聰還是想知道,“什麽是鬆子?”
“就是鬆樹的種子。咱們這兒不興吃那個。咱們這兒的鬆樹結出來的鬆子就那麽一點點大,根本吃不著。聽說東北那邊的鬆子個大。”
“你怎麽知道東北的大呢?”
“我聽別人說的,咱們這兒早些年有去闖關東的,前幾年迴來探親來著。”
“誰去闖關東啦?什麽是闖關東啊?”
“闖關東就是家裏活不下去了,跑到東北去了。你來來爺爺的四弟,你得管他叫四爺爺,很久以前就去東北了。二十多年就迴來了一趟,沒待幾天又走了。”
鄧念英插話說:“前年秋收完了,來來叔和嬸子還去東北看他們了,以為他們在東北享福呢,結果在那邊也是種地。
而且他們那邊玉米熟的晚,咱們這邊收完了以後,他們那邊還沒開始。來來嬸子在家裏收完玉米和地瓜去的,到了那邊接著幫忙收玉米,他們那邊地還多,給來來嬸子累的,迴來以後就說,這輩子再也不去了!”
許新安笑道:“她該的!她不會不幹啊!或者她直接迴來啊。”
“她抹不開麵啊。去之前寫信說好了,要在人家那兒待上十天半個月的。去了以後,人家都忙得跟陀螺似的,她不幫忙就覺得過意不去。要是直接迴來,就好像是故意躲著不肯幫忙一樣。”
許新安說:“那就怨不著別人了,她自己願意。還是把臉麵看得太重要了。一輩子都見不了幾迴麵,要這臉麵有什麽用啊?她幫了忙能怎麽樣,不幫又能怎麽樣呢?”
“幫了人家就誇,不幫人家背地裏說她唄。”
“誇了不當飯吃,說了也不少塊肉。她就是想不開。”
許新安跟許聰和許明明說:“這都是反麵教材,別跟這樣的學。”
鄧念英:“那今年也別讓二姐夫來幫忙刨地瓜了。”
“別啊,他不幫忙咱倆得幹到什麽時候去?”
“那人家憑什麽給你幹啊?人家該你的啊?”
許新安:“……”
鄧念英又說:“讓聰聰去幫二姐家撿地瓜幹吧。二姐夫來給咱幫忙,聰聰去給二姐家幫忙。小孩都會撿地瓜幹的。”
許新安斷然拒絕:“不行。他不來幫忙就算了,我自己慢慢幹。別使喚我閨女。撿地瓜幹磨手,我閨女那小手,幹不了那個。”
鄧念英:“人家金玲五歲的時候就來給咱們幫忙撿地瓜幹了。”
許新安抿了抿嘴,說道:“人家是人家,咱們是咱們。”
鄧念英:“……”
許聰聰說:“我不去撿地瓜幹,我要去找鬆子。”
許新安說:“交了錢就不用交鬆子了。”
“我想去山上玩。”
“高山上基本上都是柏樹,我就沒見過鬆樹。南山倒是有鬆樹,但那個山上沒有路,上不去,到處都是野酸棗枝子,有刺的,紮人,就算上去了,那鬆子也不好采。別去了,放假了就在家裏玩。看看你的小畫書,開學了帶著錢去上學就行了。”
☆
秋收期間,許聰聰是沒有玩伴的,大家都要幫忙幹活,大點的孩子要下地,小點的在家裏扒玉米皮、做家務,沒有誰是真正閑著的。
老話說,小子不吃十年閑飯,意思就是,男孩子玩到10歲就要開始幹活了。事實上,姑娘連八年閑飯也吃不了,四五歲、五六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小姑娘多的是。
許聰聰在家裏待不住,就和許明明一起跟著爸媽下地,她們倆不幹活,就在田間地頭亂跑,玩得十分開心,拐帶的別人家孩子都不愛幹活了,一群大人跟許新安提意見,“不幹活能不能別讓她們來了!”
許新安說:“幹嘛呀?礙你們什麽事了?”
“真礙我們事了。孩子都不愛幹活了!以前一趟一趟地往外抱玉米,不叫苦不叫累,今天一天就抱了兩趟,老看著你們家孩子,想跟她們一起玩。”
“那就過來玩啊。你閨女還不如聰聰大呢,你讓她抱什麽玉米啊?那一筐玉米比她都沉。壓得都不長個了。你看看她,有我家明明個高嗎?”
“她不幹,我這活幹不完啊!”
“那你加把勁唄。晚迴去一會,晚上來加個班。你多背兩趟全有了。哪兒至於讓一個孩子幹這個啊。你讓她在家裏扒玉米皮也比幹這個輕省點。”
那人不說話了。許新安滿肚子歪理,他說不過。
許聰聰去了三次就玩膩了,沒有再去。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包括許新安。
一邊幹活一邊看孩子挺費神的,哪次抬頭沒看見孩子,他就要找,確實也有點耽誤事。
刨地瓜的時候,許聰聰的二姨父還是帶著李金玲來幫了兩天忙。大大加快了許家收地瓜的速度。
李金玲雖然隻有9歲,但已經可以熟練使用地瓜擦子了,幹得不比鄧念英慢多少。
她一來,鄧念英就讓許聰聰和許明明都老實點,別到處跑著礙眼。人家孩子來幫忙幹活,她自己家孩子在那兒玩,鄧念英覺得心裏特別過意不去。她也怕李金玲心裏不舒服。
但事實上,完全沒有。
李金玲對許聰聰和許明明沒有任何不滿,總是笑嗬嗬的看著她們玩,幹完了活跟許聰聰聊天,也是誇她聰明、好看,讓她好好上學,以後會有出息。
她還跟鄧念英說:“聰聰和明明命好,生來就是享福的。我就是個幹活的命。”
鄧念英:“……”
這話聽得她心裏特別不是滋味。
許聰聰和許明明都挺喜歡這個表姐,願意跟她一起玩,也願意分享自己的零食,還跟許新安要了錢,帶她去買江米條吃。
實在是李金玲脾氣性格太溫和了。哪怕是這麽兩個挑剔鬼,也不可避免的願意親近她。
李金玲幫完忙走了以後,鄧念英跟許新安念叨:“金玲這孩子真是不容易。”
許新安說:“別人家的孩子,咱們也沒辦法。要不你這樣,以後她來給咱們幫忙,你每天給她記兩塊錢工錢。年底的時候再給她做身新衣服。”
“幹嘛還記啊,直接給她不行啊?”
“你給了她她能留住啊?你還不如給她記著,以後等她大點了,自己手裏能留住東西了,你再一塊給她。那時候攢的多了,說不定還能幫上點忙呢。你放心,我不會賴賬。我還不至於昧下孩子這點錢。”
“行。”
鄧念英找出個許聰聰寫廢了的小本,要開始記賬。拿起筆,才想起自己不會寫字。她跟許新安說:“你來寫。”
許新安:“……”
本來想抓住機會再嘲笑一下她的文盲屬性,想了想,還是閉上了嘴。算了,別揭人傷疤了,他現在是有孩子的人,得善良!
他在本上寫了李金玲的名字,又寫上了日期、時間、數額。
鄧念英拿過去,順便學會了認“李金玲”這三個字,她還另找了一張廢紙,模仿著寫了兩遍。
許新安看她在那兒鬼畫符,便說道:“筆順全錯了。你過來我教你!”
鄧念英趕緊把筆遞給了他。
許新安一筆一畫地把這三個字又寫了一遍,問道:“會了嗎?”
“會了。”
然後,鄧念英又寫了一遍,問他:“對嗎?”
“對了。”
鄧念英高興了,自己又寫了幾遍。
她問許新安:“一天兩塊錢多不多?算起來一個月就是60塊呢,跟工人工資差不多了吧?年底還要給她做衣服。”
“她又不是天天幹。上哪兒掙工人工資去啊,也就掙個零頭。再說了,來幹活的又不是隻有她。她爹幹的也算她頭上。”
鄧念英問:“許聰聰和許明明怎麽寫?”
“你寫這個幹嗎?”
“我給她倆也記個賬,算算她倆花了多少錢。”
“你閑的吧!”
“人家孩子不花錢還能掙錢,咱家孩子不掙錢光花錢,我得算一算,裏外裏我賠了多少錢。”
許新安嘲諷道:“你這才華放我家不是屈才了嗎?你該去當大總理啊,整個國家的賬都交給你算行不行?”
鄧念英把筆和本一收,“不記就不記唄,陰陽怪氣的幹嘛呢!”
“你自己聽聽你說的是什麽話?你琢磨琢磨你是不是吃飽了撐的?誰家養孩子還得記個賬本啊?”
“我家呀!我媽就給我記了一個。”
許新安:“……”
是他老丈母娘能幹出來的事。
“這種事你就不要學了,你媽也不是絕對正確的。”
鄧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