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撿來的紅薯
穿越六零,我從十六歲開始養家 作者:偏愛年代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山上是個什麽情況,沒人比老太太更清楚了。
別說野菜,蘑菇了,就連不是太苦的草根樹葉,都被村民們掃蕩一空。
現在還能留在山上的,都是又苦又澀,難以入口的東西。
大孫子去山上轉一圈,就帶迴來幾十斤的紅薯,老太太是不相信的。
再說了,現在也不是種紅薯的季節啊!
紅薯夏天種植,秋天收獲,現在生產隊的紅薯才剛剛種下。
“奶奶,盼盼要看好吃的。”
米缸在架子上放著,三歲的張盼盼,在地上幹著急。
雖然她不知道哥哥帶迴來的是什麽,但她知道一定是吃的。
奶奶和娘平時做飯的時候,小丫頭看到過,都是從這個大大的缸裏往外拿東西。
“奶奶,您就放心吧,這麽多紅薯,除了生產隊的倉庫,誰家也拿不出來。
倉庫大門的鑰匙,大隊長恨不得串到肋骨上,您不會覺得我是在生產隊倉庫裏偷的吧?”
“那倒不會,我大孫子手腳幹淨,幹不出偷雞摸狗的事情。”
老二媳婦把三個孩子教育的很好,這一點老太太還是有信心的。
“奶奶,盼盼想吃。”
小丫頭仰著腦袋,可憐兮兮的看著劉桂香。
“好,中午咱們就吃紅薯。”
想不通就不想了,家裏都斷糧兩天了,全靠野菜和樹葉子頂著,一點營養也沒有,再頂又能頂幾天呢!
“勝利,廚房裏熱,帶妹妹出去玩,我幫奶奶燒火,等爺爺和娘下了工,咱們就能吃上紅薯了。”
按道理說,十六歲的張曙光,如果上工的話,一天也能掙八個工分。
可家裏實在是沒東西吃了,爺爺奶奶商量以後,這幾天就不讓他去上工了,讓張曙光和奶奶負責進山找吃的。
原來的灶台,肯定是不能用了,公社下來的人,挨家挨戶收鐵鍋,他們家當然也無法幸免。
廚房的空地上,用石頭支起一個陶罐,就是簡易的灶台了,六十年代初期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這麽做飯。
一個陶罐煮野菜樹葉子湯,一個陶罐煮紅薯,張曙光掌握著兩個火灶。
“奶奶,您出去涼快會吧,剩下的我自己來就行了。”
這年頭也沒有調料,野菜樹葉子湯裏,就放了一點鹽巴。
“還是讓奶奶來吧,咱們家又不是沒有女人,怎麽能讓你一個大小夥子圍著鍋台轉呢!”
劉桂香是舊社會過來的人,認為做飯天生就是女人的事情。
“奶奶,一家人還論什麽男女,您也說了,我已經是大小夥子了,總不能讓您一個老人忙活,我在一邊看著吧。”
“行,我大孫子孝順,那你掌握著火,我去看著盼盼。”
小丫頭連雙鞋子都沒有,小孩子又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一不小心就會紮到腳。
奶奶出去以後,張曙光一邊看著火,一邊想著以後的打算。
家裏缺衣少食,家裏人都不能說是營養不良了,說是苟延殘喘也毫不過分,當務之急,就是讓家裏人吃飽穿暖。
直接從係統裏買糧食,無疑是最簡單的辦法,可怎麽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是個難題。
張曙光努力想著前世看的年代文,男主一般都是打獵,釣魚,逛黑市。
小說永遠隻是小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背靠大山,可自己根本就沒有打獵和釣魚的經驗。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既然自己已經穿越過來了,係統也到位了,活人還能被尿憋死不成。
陶罐裏的野菜樹葉子湯開始沸騰,綠色的湯汁不斷翻滾,空氣中飄著一絲苦澀的味道。
自己這是在做飯還是在熬藥,張曙光也有些迷糊了。
做好了飯,張曙光把火從陶罐底下撤了出來。
時間也來到中午,下了工的張慶春和蘇紅,一前一後的走進院子。
“爺爺,娘,你們下工迴來了?大哥已經做好飯了。”
“爺爺,七紅薯。”
中午有吃的,兩個孩子特別高興。
“哪來的紅薯?老婆子,你去大隊部借糧了?”
張慶春把鋤頭靠籬笆放下,彎腰抱起了光著腳丫的小孫女。
事實證明,家庭是否和睦,跟貧窮或者富貴都沒有關係。
“借什麽糧?大隊部如果有糧,還能輪得著咱們借?現在家家戶戶誰不缺糧?紅薯是大孫子在山裏撿的。”
雖然自己不相信紅薯是撿的,可也沒有其他來源了啊!
“撿的?”
張慶春把詢問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大孫子。
“爺爺,真的是在山裏撿的,您隻管吃就好了。”
解釋不清,張曙光也就不再解釋了,隻要自己自己一口咬死,爺爺奶奶總不至於刑訊逼供吧!
“大孫子,人窮誌不短,不管什麽時候咱都要走正道。”
張慶春活了六十多年,是一個很通透的老頭子。
他固然相信大孫子的人品,可也知道,人一旦餓急眼了,什麽事都能做出來。
“您老就放心吧,你大孫子不偷不搶,再說了,現在誰家有紅薯讓我偷啊!”
“你說這話我不跟你抬杠,要是誰家真丟了紅薯,還不把天給捅漏了!”
張慶春一想也對,自己家斷了糧,其他人家也沒好到哪裏去。
壯勞力多的人家,分的糧食多一點也多的有限,可他們吃的也多啊。
現在家家戶戶缺糧,大孫子要真是從別人家偷的,現在村子裏早鬧翻天了。
一家人到齊了,張曙光端著陶罐,劉桂香端著放滿紅薯的筐子,放在堂屋的桌子上。
“今天我煮的紅薯多,大家都吃飽了。”
一家人圍坐在桌子周圍,劉桂香負責分飯。
“娘,小光撿了多少紅薯迴來?”
蘇紅看著滿滿一筐紅薯,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
家裏斷糧,蘇紅作為一個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少吃或者不吃,省出一口給孩子們。
長期的饑餓,再加上高強度的勞動,此時的蘇紅,早已到了油盡燈枯的狀態。
如果再不吃口正經東西,今天晚上睡下,還不知道明天能不能起來。
三年饑荒,餓死的都是種糧食的農民。
“約摸著能有個二十多斤吧,兒媳婦你趕緊吃,現在不是省口糧的時候,再不吃東西身體會扛不住的。”
劉桂香拿了一個紅薯塞到蘇紅手裏。
別說野菜,蘑菇了,就連不是太苦的草根樹葉,都被村民們掃蕩一空。
現在還能留在山上的,都是又苦又澀,難以入口的東西。
大孫子去山上轉一圈,就帶迴來幾十斤的紅薯,老太太是不相信的。
再說了,現在也不是種紅薯的季節啊!
紅薯夏天種植,秋天收獲,現在生產隊的紅薯才剛剛種下。
“奶奶,盼盼要看好吃的。”
米缸在架子上放著,三歲的張盼盼,在地上幹著急。
雖然她不知道哥哥帶迴來的是什麽,但她知道一定是吃的。
奶奶和娘平時做飯的時候,小丫頭看到過,都是從這個大大的缸裏往外拿東西。
“奶奶,您就放心吧,這麽多紅薯,除了生產隊的倉庫,誰家也拿不出來。
倉庫大門的鑰匙,大隊長恨不得串到肋骨上,您不會覺得我是在生產隊倉庫裏偷的吧?”
“那倒不會,我大孫子手腳幹淨,幹不出偷雞摸狗的事情。”
老二媳婦把三個孩子教育的很好,這一點老太太還是有信心的。
“奶奶,盼盼想吃。”
小丫頭仰著腦袋,可憐兮兮的看著劉桂香。
“好,中午咱們就吃紅薯。”
想不通就不想了,家裏都斷糧兩天了,全靠野菜和樹葉子頂著,一點營養也沒有,再頂又能頂幾天呢!
“勝利,廚房裏熱,帶妹妹出去玩,我幫奶奶燒火,等爺爺和娘下了工,咱們就能吃上紅薯了。”
按道理說,十六歲的張曙光,如果上工的話,一天也能掙八個工分。
可家裏實在是沒東西吃了,爺爺奶奶商量以後,這幾天就不讓他去上工了,讓張曙光和奶奶負責進山找吃的。
原來的灶台,肯定是不能用了,公社下來的人,挨家挨戶收鐵鍋,他們家當然也無法幸免。
廚房的空地上,用石頭支起一個陶罐,就是簡易的灶台了,六十年代初期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這麽做飯。
一個陶罐煮野菜樹葉子湯,一個陶罐煮紅薯,張曙光掌握著兩個火灶。
“奶奶,您出去涼快會吧,剩下的我自己來就行了。”
這年頭也沒有調料,野菜樹葉子湯裏,就放了一點鹽巴。
“還是讓奶奶來吧,咱們家又不是沒有女人,怎麽能讓你一個大小夥子圍著鍋台轉呢!”
劉桂香是舊社會過來的人,認為做飯天生就是女人的事情。
“奶奶,一家人還論什麽男女,您也說了,我已經是大小夥子了,總不能讓您一個老人忙活,我在一邊看著吧。”
“行,我大孫子孝順,那你掌握著火,我去看著盼盼。”
小丫頭連雙鞋子都沒有,小孩子又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一不小心就會紮到腳。
奶奶出去以後,張曙光一邊看著火,一邊想著以後的打算。
家裏缺衣少食,家裏人都不能說是營養不良了,說是苟延殘喘也毫不過分,當務之急,就是讓家裏人吃飽穿暖。
直接從係統裏買糧食,無疑是最簡單的辦法,可怎麽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是個難題。
張曙光努力想著前世看的年代文,男主一般都是打獵,釣魚,逛黑市。
小說永遠隻是小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背靠大山,可自己根本就沒有打獵和釣魚的經驗。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既然自己已經穿越過來了,係統也到位了,活人還能被尿憋死不成。
陶罐裏的野菜樹葉子湯開始沸騰,綠色的湯汁不斷翻滾,空氣中飄著一絲苦澀的味道。
自己這是在做飯還是在熬藥,張曙光也有些迷糊了。
做好了飯,張曙光把火從陶罐底下撤了出來。
時間也來到中午,下了工的張慶春和蘇紅,一前一後的走進院子。
“爺爺,娘,你們下工迴來了?大哥已經做好飯了。”
“爺爺,七紅薯。”
中午有吃的,兩個孩子特別高興。
“哪來的紅薯?老婆子,你去大隊部借糧了?”
張慶春把鋤頭靠籬笆放下,彎腰抱起了光著腳丫的小孫女。
事實證明,家庭是否和睦,跟貧窮或者富貴都沒有關係。
“借什麽糧?大隊部如果有糧,還能輪得著咱們借?現在家家戶戶誰不缺糧?紅薯是大孫子在山裏撿的。”
雖然自己不相信紅薯是撿的,可也沒有其他來源了啊!
“撿的?”
張慶春把詢問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大孫子。
“爺爺,真的是在山裏撿的,您隻管吃就好了。”
解釋不清,張曙光也就不再解釋了,隻要自己自己一口咬死,爺爺奶奶總不至於刑訊逼供吧!
“大孫子,人窮誌不短,不管什麽時候咱都要走正道。”
張慶春活了六十多年,是一個很通透的老頭子。
他固然相信大孫子的人品,可也知道,人一旦餓急眼了,什麽事都能做出來。
“您老就放心吧,你大孫子不偷不搶,再說了,現在誰家有紅薯讓我偷啊!”
“你說這話我不跟你抬杠,要是誰家真丟了紅薯,還不把天給捅漏了!”
張慶春一想也對,自己家斷了糧,其他人家也沒好到哪裏去。
壯勞力多的人家,分的糧食多一點也多的有限,可他們吃的也多啊。
現在家家戶戶缺糧,大孫子要真是從別人家偷的,現在村子裏早鬧翻天了。
一家人到齊了,張曙光端著陶罐,劉桂香端著放滿紅薯的筐子,放在堂屋的桌子上。
“今天我煮的紅薯多,大家都吃飽了。”
一家人圍坐在桌子周圍,劉桂香負責分飯。
“娘,小光撿了多少紅薯迴來?”
蘇紅看著滿滿一筐紅薯,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
家裏斷糧,蘇紅作為一個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少吃或者不吃,省出一口給孩子們。
長期的饑餓,再加上高強度的勞動,此時的蘇紅,早已到了油盡燈枯的狀態。
如果再不吃口正經東西,今天晚上睡下,還不知道明天能不能起來。
三年饑荒,餓死的都是種糧食的農民。
“約摸著能有個二十多斤吧,兒媳婦你趕緊吃,現在不是省口糧的時候,再不吃東西身體會扛不住的。”
劉桂香拿了一個紅薯塞到蘇紅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