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張遼突破防線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 作者:天麻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不快去!”
蔡瑁提高嗓門繼續訓斥,催促已經緩過神的楊希立即行動尋找王威。
就在這個時候,恰好王威自行前來。
“將軍... 江夏之戰慘敗!”
王威驚慌失措地上報了前線最新情況。
聽到這裏,蔡瑁的臉色瞬間變得更加陰沉複雜。
隨著王威的描述越來越詳細,整個江夏之戰的失敗過程逐漸呈現在蔡瑁眼前。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充滿了憂慮和不安;手握十幾萬大軍在襄水一帶迎擊嶽飛已經令他心煩意亂,而現在得知此消息無疑又添新愁。
---
他心想,嶽飛能夠抵擋自己十幾萬大軍,那南陽軍肯定精銳十足,張易那邊必定帶不了多少軍隊。
蔡瑁盤算讓王威帶領餘下的將士增援江夏戰場,意圖擊退張易的部隊,從而迫使嶽飛退兵,最終吞並南陽。
正向策略行不通,那就反著來做。
可蔡瑁未曾預料到,張易在江夏同樣獲勝了。
難道張易手下的士兵個個都是精銳?
這未免太誇張了吧!
蔡瑁聆聽了一陣後,準確捕捉到了關鍵點:黃祖因為輕敵被斬首。
或許問題並不在張易軍隊多麽強大,而是在於主帥被斬導致士氣低落呢?
黃射雖不如同其父黃祖,卻也熟知兵法,應該很快就能整頓好部隊,退守江陵。
不久之後,張易肯定又會圍城進攻。
那麽若蔡瑁派人從兩路夾攻,則有很大幾率一勞永逸解決他們。
就這樣決定。
於是蔡瑁對王威說明了意圖,隨後直接命他跟著探子迴荊襄古道,立刻前赴江夏!順便也擺脫這個煩人的手下。
王威聽令,當天夜裏即跟隨快馬趕往荊襄古道,在第二天深夜到達目的地後未加休息,趁著夜深人靜悄然離開,奔赴新的戰區。
次日午時。
坐在襄江邊帳中的嶽飛接到了張遼當天送來的信息,此乃荀攸叮囑每天觀察敵軍動態所得。
“軍師大人,有什麽新的情況嗎?”
嶽飛問道。
“蔡瑁改變了戰略,派了二萬人前往江夏!”
荀攸迴答,言簡意賅地揭示了蔡瑁的新動向,“文遠信上說,營灶的數量減少了,說明敵人兵力削減明顯。”
“我們派出的哨探也沒有傳迴關於有大軍向襄江進發的消息,可見那些兵馬確實去了江夏。”
嶽飛思索後說道,“這是不是敵人用了昔日孫臏的減灶計來迷惑我們呢?”
荀攸搖了搖頭:“減灶計的目的在於誘使對方追擊,我軍現在荊襄道上的力量不夠支持這樣的誘敵手段……為保險起見,可以派遣文遠前去核實一下。”
“嗯,就按照軍師的話辦。”
嶽飛笑著迴應,並感歎:“文遠這次可是大顯身手,殺將奪營,實為英雄豪傑。”
“將軍所說極是!”
荀攸笑道,也附和這一評價。
自家主公果然獨具慧眼,無論是統帥千軍還是挑選武將都有非凡的能力。
不僅嶽飛、趙雲、典韋、黃忠,一個個勇冠三軍,就連從洛陽帶來的張遼也如此出色。
如今他對未來充滿信心,盡管有些許玄學的感覺,但荀攸對拿下荊州充滿了堅定的信念。
主公已提前送來書信,大軍正在直赴江陵的路上,預計將在江陵城與趙雲將軍會合。
“江陵城牆堅固,如果無意外,足夠堅守一年。”
嶽飛說道。
荀攸表示讚同:“以主公的行事風格,他必定會選擇圍而不攻,通過瓦解敵軍士氣的方式取勝。”
確實如荀攸所言,張易正是這樣考慮的。
攻打像江陵這般堅固的城市,對於目前僅有五萬兵力(其中近萬人因傷失去戰鬥力)且缺乏先進攻城器械的張易來說,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即便給他十萬精兵,張易也難以自信滿滿地說能夠順利攻克這座堅城。
實際可用的戰士僅剩下大約四萬人。
“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加緊行動了,讓江夏的敵人知道襄陽不會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
嶽飛眼神更加銳利。
原本嶽飛就意圖針對蔡瑁采取行動,沒想到對方直接調動兵力前往江夏削弱自己的實力。
“讓我們分別為主公和張遼將軍寫信吧!”
嶽飛說。
現在有專業的記錄員處理文牘工作,不再需要荀攸親自操刀。
二人鋪開荊州的地圖,商討如何在戰略上出奇製勝,尤其對隔河相望的襄陽充滿了覬覦之心。
在荊州的襄陽附近,鹿門山上。
一個身穿青衫的男人手持長劍,站在這座山門口,無奈地看著眼前的小徒弟。
“好了,師弟,你就不必再送了!”
這個十一歲的小 ** 並不俊俏,甚至略顯平凡,但他的話語中卻透露出老成持重的一麵:“師兄,我父親常說天下大勢尚不明朗,袁紹和公孫瓚都有逐鹿天下的潛力,並且北伐更有利於成功,為什麽你要等他們兩分高下後再考慮出仕呢?”
“哈哈哈,你年輕,自然還能等待,而我已經二十四歲了,人生有幾個二十四年啊!”
這位名叫徐庶徐元直的人感慨道。
他繼而又興奮地說道,“我雖然沒有見過公孫瓚和袁紹,但南陽的張易在我眼中。”
“此人知人善任、敬賢禮士,開設學校、關心百姓疾苦,這樣傑出的領導才配得上是我要追隨一生的理想君主!”
“師父說得不錯,張易確為難得的英主。
但南北征伐之途艱險萬分,曆史上罕有人功成。”
小 ** 應道。
“哈哈哈哈,”
徐庶大笑,“誰說過逐鹿中原一定要從南向北進攻?我們應該仿效戰國時期的戰略,西進函穀關外!”
“雍涼地區已在我的掌控之中!”
徐庶意氣風發,快步離去,完全不把駐守長安的董卓放在眼裏。
這一年,徐庶二十三歲,張易十八歲。
“老師,大師兄下山了!”
鹿門山深處,一位十一歲的少年麵對眼前的長者輕聲說道。
這位看似長者的人其實不過五十左右。
長者發絲已經斑白,手持棋子凝視著棋盤,聽到少年這句話後,沉默片刻,然後緩緩問道:“你把我和你父親的話傳達給元直了嗎?”
蔡瑁提高嗓門繼續訓斥,催促已經緩過神的楊希立即行動尋找王威。
就在這個時候,恰好王威自行前來。
“將軍... 江夏之戰慘敗!”
王威驚慌失措地上報了前線最新情況。
聽到這裏,蔡瑁的臉色瞬間變得更加陰沉複雜。
隨著王威的描述越來越詳細,整個江夏之戰的失敗過程逐漸呈現在蔡瑁眼前。
此時此刻,他的心中充滿了憂慮和不安;手握十幾萬大軍在襄水一帶迎擊嶽飛已經令他心煩意亂,而現在得知此消息無疑又添新愁。
---
他心想,嶽飛能夠抵擋自己十幾萬大軍,那南陽軍肯定精銳十足,張易那邊必定帶不了多少軍隊。
蔡瑁盤算讓王威帶領餘下的將士增援江夏戰場,意圖擊退張易的部隊,從而迫使嶽飛退兵,最終吞並南陽。
正向策略行不通,那就反著來做。
可蔡瑁未曾預料到,張易在江夏同樣獲勝了。
難道張易手下的士兵個個都是精銳?
這未免太誇張了吧!
蔡瑁聆聽了一陣後,準確捕捉到了關鍵點:黃祖因為輕敵被斬首。
或許問題並不在張易軍隊多麽強大,而是在於主帥被斬導致士氣低落呢?
黃射雖不如同其父黃祖,卻也熟知兵法,應該很快就能整頓好部隊,退守江陵。
不久之後,張易肯定又會圍城進攻。
那麽若蔡瑁派人從兩路夾攻,則有很大幾率一勞永逸解決他們。
就這樣決定。
於是蔡瑁對王威說明了意圖,隨後直接命他跟著探子迴荊襄古道,立刻前赴江夏!順便也擺脫這個煩人的手下。
王威聽令,當天夜裏即跟隨快馬趕往荊襄古道,在第二天深夜到達目的地後未加休息,趁著夜深人靜悄然離開,奔赴新的戰區。
次日午時。
坐在襄江邊帳中的嶽飛接到了張遼當天送來的信息,此乃荀攸叮囑每天觀察敵軍動態所得。
“軍師大人,有什麽新的情況嗎?”
嶽飛問道。
“蔡瑁改變了戰略,派了二萬人前往江夏!”
荀攸迴答,言簡意賅地揭示了蔡瑁的新動向,“文遠信上說,營灶的數量減少了,說明敵人兵力削減明顯。”
“我們派出的哨探也沒有傳迴關於有大軍向襄江進發的消息,可見那些兵馬確實去了江夏。”
嶽飛思索後說道,“這是不是敵人用了昔日孫臏的減灶計來迷惑我們呢?”
荀攸搖了搖頭:“減灶計的目的在於誘使對方追擊,我軍現在荊襄道上的力量不夠支持這樣的誘敵手段……為保險起見,可以派遣文遠前去核實一下。”
“嗯,就按照軍師的話辦。”
嶽飛笑著迴應,並感歎:“文遠這次可是大顯身手,殺將奪營,實為英雄豪傑。”
“將軍所說極是!”
荀攸笑道,也附和這一評價。
自家主公果然獨具慧眼,無論是統帥千軍還是挑選武將都有非凡的能力。
不僅嶽飛、趙雲、典韋、黃忠,一個個勇冠三軍,就連從洛陽帶來的張遼也如此出色。
如今他對未來充滿信心,盡管有些許玄學的感覺,但荀攸對拿下荊州充滿了堅定的信念。
主公已提前送來書信,大軍正在直赴江陵的路上,預計將在江陵城與趙雲將軍會合。
“江陵城牆堅固,如果無意外,足夠堅守一年。”
嶽飛說道。
荀攸表示讚同:“以主公的行事風格,他必定會選擇圍而不攻,通過瓦解敵軍士氣的方式取勝。”
確實如荀攸所言,張易正是這樣考慮的。
攻打像江陵這般堅固的城市,對於目前僅有五萬兵力(其中近萬人因傷失去戰鬥力)且缺乏先進攻城器械的張易來說,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即便給他十萬精兵,張易也難以自信滿滿地說能夠順利攻克這座堅城。
實際可用的戰士僅剩下大約四萬人。
“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加緊行動了,讓江夏的敵人知道襄陽不會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
嶽飛眼神更加銳利。
原本嶽飛就意圖針對蔡瑁采取行動,沒想到對方直接調動兵力前往江夏削弱自己的實力。
“讓我們分別為主公和張遼將軍寫信吧!”
嶽飛說。
現在有專業的記錄員處理文牘工作,不再需要荀攸親自操刀。
二人鋪開荊州的地圖,商討如何在戰略上出奇製勝,尤其對隔河相望的襄陽充滿了覬覦之心。
在荊州的襄陽附近,鹿門山上。
一個身穿青衫的男人手持長劍,站在這座山門口,無奈地看著眼前的小徒弟。
“好了,師弟,你就不必再送了!”
這個十一歲的小 ** 並不俊俏,甚至略顯平凡,但他的話語中卻透露出老成持重的一麵:“師兄,我父親常說天下大勢尚不明朗,袁紹和公孫瓚都有逐鹿天下的潛力,並且北伐更有利於成功,為什麽你要等他們兩分高下後再考慮出仕呢?”
“哈哈哈,你年輕,自然還能等待,而我已經二十四歲了,人生有幾個二十四年啊!”
這位名叫徐庶徐元直的人感慨道。
他繼而又興奮地說道,“我雖然沒有見過公孫瓚和袁紹,但南陽的張易在我眼中。”
“此人知人善任、敬賢禮士,開設學校、關心百姓疾苦,這樣傑出的領導才配得上是我要追隨一生的理想君主!”
“師父說得不錯,張易確為難得的英主。
但南北征伐之途艱險萬分,曆史上罕有人功成。”
小 ** 應道。
“哈哈哈哈,”
徐庶大笑,“誰說過逐鹿中原一定要從南向北進攻?我們應該仿效戰國時期的戰略,西進函穀關外!”
“雍涼地區已在我的掌控之中!”
徐庶意氣風發,快步離去,完全不把駐守長安的董卓放在眼裏。
這一年,徐庶二十三歲,張易十八歲。
“老師,大師兄下山了!”
鹿門山深處,一位十一歲的少年麵對眼前的長者輕聲說道。
這位看似長者的人其實不過五十左右。
長者發絲已經斑白,手持棋子凝視著棋盤,聽到少年這句話後,沉默片刻,然後緩緩問道:“你把我和你父親的話傳達給元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