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這是什麽意思?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 作者:天麻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僅南陽一地就能組建十多萬人的軍隊,‘天下第一郡’名副其實。
“盡管手握六萬多大軍,但能為軍謀劃策略的人隻有一個,在下的確才學淺薄,若有幸得公達相助,並授予軍師高位,將為先生準備最尊貴的位置。”
張易態度謙恭,言罷從坐位上起身,向荀攸深施一禮。
他自己並非劉備,無法以淚博同情,隻能更加恭順示人。
荀攸心潮起伏,坦率地說,他對張易所在的南陽印象極佳。
此地無疑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舞台。
加上張易如此禮遇賢士,他頓時心生動意。但未及開口,隻見張易再次言道:
“不過,在合作前,有幾句話我還是事先說明為好。”
張易望向荀彧與荀攸,直言道:“我的出身亦屬士族,有些話也不必拐彎抹角。”
他語出驚人,直言自戰國秦漢至如今,世家的力量日益膨脹,成為不可小覷的存在。“書籍大多為世家壟斷,常 ** 閱其一書,可謂極其不易。久而久之,某些世家積累了世代相傳的財富與聲望,成為地方豪強或文壇領袖。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江東周家、潁川陳家,當然還包括你們的荀家。”張易的言語使得荀攸與荀彧相視一笑,似乎已經領會了張易的意圖。
“您難道想要對世家進行整改嗎?”荀攸語氣平和地問道。
“公達有所誤會,我並非有意與世家為敵,而是作為管理者,製定的一些新策難以避免會觸動世家利益。”張易迴答,語氣堅定而不失禮貌。“若世家能夠理解並支持,我會盡全力保障各家族的利益;反之,則難免會有衝突。”
他補充說:“具體的政策還在構思之中,例如讓更多百姓有機會讀書,買得起書。”
聞言,荀攸和荀彧沉默片刻。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十分明顯,那就是要破除世家對文化和知識的控製。
盡管認為這一目標實現的困難很大,但這已足以讓他們感到震驚。“公達、文若,我希望你們能仔細考量,我不想因為這項決定而導致我們之間產生誤解或裂痕。”
荀攸大笑出聲,荀彧也微笑低首,答道:
“府君太過慮了!”
“宗族內的其他成員如何看待此事,並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但我們與族叔都認同先祖荀子傳承文化的誌向。先祖廣開門庭,不吝分享智慧,我們亦當如此!”
“如若將來普天之下的人們都能夠閱讀先祖的作品,哪怕是在黃泉路途之上遇到先祖,也能坦蕩麵對!”
對此,荀攸解釋稱,盡管其他世家可能會將張易的行為視為重大挑戰,但對於他們這樣承傳了深厚儒家文化的世家而言,則不以為然。
不同於一般世家因掌握權勢而累積的財富與書籍逐漸形成影響力,荀家是以詩經著稱,自先祖荀子以來,少有涉足政界。故其家族內部對於文化的開放持歡迎態度,族老聽到先祖學說將得以廣為流傳,恐怕會欣然讚同。
總之,無論將來是否會觸及家庭的利益,考慮到文化的延續性比任何事都要重要,他們會妥善應對。
“隻要張府君不是一個激進主義者,僅憑這樣的理念還不至於讓所有世家都與您為敵。”最終,荀攸莊重地站起,整肅衣裝,對張易的見識給予高度評價和衷心讚賞。
“文若,你對大漢的忠誠毋庸置疑,但我也一樣忠於大漢!”張易語氣輕柔地說道。此刻,他並不願與荀彧產生爭執,他所能做的就是嚐試最後的勸說,以期改變荀彧的立場。如果這一切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張易則希望能夠說服荀彧不再步入仕途,他對這樣一位大才為他人效力始終感到難以接受。
張易剛說完這番話,荀彧的眉頭隨即輕輕皺起,之前張易還在講述著誌在四海的壯誌,現在怎麽突然談起了效忠大漢呢?
“然而,我的忠心並不指向劉姓的漢朝,而是致力於保護漢民族。”
“文若,你是怎樣的呢?”
麵對張易的問題,荀彧像是遭受到了驚雷轟擊。他心中所尊崇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正如孟子所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重於君,君次於民。”
於是張易接著問:“你的忠心,到底是為了劉氏漢室,還是為了全體漢民族呢?”
“假如你效忠漢室,何必將反對朝廷的人推上對抗漢室之路呢?難道你不知,戰亂、水災,乃至人民之間交換孩子果腹,白骨暴露荒野,這才是現今漢民族的生活狀態,所有這些都是所謂漢室朝廷帶給民眾的結果,難道你認為他們能夠滿意這樣的朝廷嗎?”
“若你心懷民眾,理應努力實現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讓黎庶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這正是他們最深切的期望啊。”荀彧聞言沉默,空氣中隻剩下一片靜寂。
不同於荀彧,荀攸對張易的觀點深感讚同。他之所以暗地策劃除掉董卓,其出發點也是基於董卓掌權對民眾並無裨益,故有此舉,並非是對漢室本身的忠誠使然。
“文若,你知民間的疾苦與抗爭有多強盛嗎?陳勝、吳廣 ** 和近期的黃巾軍,都是民怨激化的真實案例。”
“數百年前,民眾的力量 ** 了秦朝,今天的曆史也在昭示同樣的規律,人們已經不滿漢廷了。文若,這是無法抵擋的趨勢!”張易語罷,向前邁出步伐並拍拍荀彧的肩,“好好思考吧,文若,在你的內心深處,究竟是苟且殘敗的漢朝更讓你掛心,抑或是深受苦難的百姓更為重要?”
隨後,張易轉頭對荀攸說道:“公達,明日前去董卓處告辭,日出之際我們即離開洛陽。明天清晨,你可以先行出城,在洛陽之外等候我。”叮囑完畢,他向兩位作了個揖禮,隨後步出了荀府。
“叔父……”目送張易離開,荀攸返迴屋中看到了心神不定的荀彧,試圖從張易的角度為他說句解圍的話,因為他了解主公對於叔父荀彧的高度賞識。
可是荀彧卻打斷了他的言語,揮了揮手,蹣跚著退迴自己的書房內。在那一刻,荀彧腦中僅有一個問題縈繞:效忠漢室,還是關注民生?
無奈之下,荀攸歎了口氣,迴房開始收拾行李。第二天他們就要動身離洛,前往南陽等待與張易匯合。
至於荀彧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這道理同樣適用於任何人身上,正如他自己也無法幹預荀彧的選擇一般。
在行走於迴營路上時,李嗣業側目環顧四周確認無外人後對著張易道:“主公,荀彧對漢室簡直忠誠得過了頭。”
張易長歎一口氣,李嗣業見狀站定了身子迴過頭望向那座寂靜的府邸。兩人心思相仿,當信念相左之時,終將成為對立麵!
確實,李嗣業欽佩荀彧的才華,但如荀彧不願效力於他的主公,他也樂見英才的殞落!
“文若先生,還是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啊。”李嗣業沉思後說道,然後就跟上張易的腳步。
如果未來某天荀彧依舊固執己見,再次相見時,他的大刀定會砍下荀彧之首!不是出於個人仇怨,隻因荀彧確實才智超群。有時候,才華橫溢反而成了負擔。
二人迴客棧休息。次晨,張易安排李嗣業將荀攸送出城外,之後再迴返找他。至於自己,需要與董卓辭行!
“雲驥,這麽快明天就要啟程了嗎?真急人呐!”董相府內,董卓半躺著榻上,身邊有個佳人在懷,旁有李儒伺立。
張易瞥見微笑的李儒,心中不禁生畏——這老滑頭不知又在盤算什麽陰招。“叔父,婚禮迫在眉睫,扣掉路上的時間,我們迴到南陽不到一個月就必須成親,若時間太緊促,恐婚禮準備不足,先父恐怕在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心。”
董卓看到張易眼圈紅潤的樣子,不由轉首望向李儒。這時,李儒站出來說:“主公,張太守曾來問我如何製勝袁術與孫堅,報他父親的大仇。屬下獻了一計,既能替太守 ** ,也能解除兩位對手對我們主上的威脅。”
李儒的話觸動了搖擺的董卓,想起與張諮的友誼,心又一軟,但李儒的建議隨即堅定了他的決心。袁家四代三公,還有勇武的孫堅聯手,在長江以南幾乎無人可擋。讓張易去牽製袁、孫,消弱雙方實力,董卓隻會從中獲益,又無需置張易於死地。
權衡過後,董卓的眼神恢複了果斷,“我覺得文優說得好。雲驥,這下,我就給你一次立功的機會吧!”
董卓示意一邊的李儒,後者立刻取出詔書。張易神情未變。既然李儒剛才才提及此計,卻隨手帶上了聖旨,顯然這是他和董卓預先商定好的。其中深藏的風險,張易心裏一清二楚。
“雲驥啊,皇上聽說王睿被孫堅殺害了,極為震怒。你一定得把孫堅的頭顱取來交給朕!”董卓叮囑。話音剛落,李儒心一驚,意識到——千萬不能提到皇帝!
聽罷,張易嘴角微翹,斜目看了看有些尷尬的李儒,高聲道:“小臣,領命!”
“不過,丞相,小臣此次出征,旨在為國效勞,根據律令,軍需物資應由洛陽武庫提供。”
聞言,董卓愣在當場,說不出話來;李儒在旁暗自發愁。如果之前不談皇帝的事,現在就可以推給荊州刺史劉表,讓地方解決這個問題。
皇上下旨與君上的心意是否真摯並不一定有關聯。
他們完全可以找到理由拒絕張易的要求,但剛才董卓提到皇帝也對此事非常關心。
這樣一來,張易出兵的性質就大為不同了。
依照常規,確實應該由朝廷直接供應糧草和軍需物資。
“主上,洛陽的糧食與軍備儲備已所剩無幾,畢竟我們的宮廷守衛人數眾多,不過洛陽的武庫還可以供給張先生一些裝備。”
李儒急忙站出來補充,擔心董卓一不小心答應為張易提供全部所需的糧草與器械。
“屬下聽說,張先生麾下的精兵良多,裝備齊全。想必在南陽武庫獲取了不少裝備。”
李儒特意提及南陽武庫的事。
南陽是光武帝複興漢朝的地方,擁有一個大型武庫,此事人人皆知。
張易已從南陽武庫中得到了裝備,卻還要向董卓求取,這是什麽意思?
李儒的話意在警示張易,希望他能有所克製。
然而張易的臉皮實在厚重。
“李先生、丞相,請聽小人一言。”
張易輕歎一聲,既然李儒現任尚書令,故以“李尚書”稱之。
“工匠們隻顧完成裝備數量指標,卻忽視了質量保證。即便南陽武庫有些儲備,真正可用者也不超過萬件而已!”
張易所言並非完全虛構,具體是否真有一萬件則見仁見智。
李儒和董卓皆訪問過洛陽武庫,那裏確實有大量裝備,但是能夠立即使用的估計僅三成,這確實是事實。
而洛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更是堪憂。
“好啦,這畢竟隻是一些軍備物資。雲驥出征時,可帶上三千盾牌、三千斧鉞、三千長矛和六千副盔甲。”
“這樣的裝備足以支持六千兵力吧!”
董卓不願在此過多糾纏。
若張易獨自對付兩人聯合的力量,倘若不給予一定的援助,戰敗過快怎麽辦?
“相國,下官還有一樁難言之事。”
張易不再稱伯父,而是稱其職銜,意在表明此時公私分明。
“雲驥有什麽話盡管直說。”
董卓迴應道。
“相國,朝廷的詔書命荊州的劉表和徐州的陶謙同時發兵。但荊州目前群賊肆虐,劉表自顧不暇,勢必會要求臣獨自籌集一部分糧草出征。至於徐州陶謙,他名義上是朝廷命臣,但實際上對丞相十分不敬,對於這次的禦旨,他必定百般推脫不願意配合。另外,要求袁術交出孫堅一事,袁術斷不會將孫堅交出。孫堅現已投靠袁術,如果袁術真的將孫堅交出,將使那些有才能之人如何看待他?考慮到袁術家族四代擔任重要官職的聲譽,他會堅決不交出孫堅。因此,我所麵臨的對手,將是孫堅和袁術聯手的強大軍隊。”
李儒聞言,不禁陷入深思。
之前他評價張易用人唯才,且尊敬人才,現今看來,還需加一點,即智計非凡。
“目前部下共有二萬八千兵馬,若要分配出一萬人防守南陽各地,則隻剩下一萬八千人可用於討伐孫堅與袁術。”
“而孫堅和袁術,如今合眾已超過七萬兵眾……”
“雲驥,你不必擔憂。我已經派遣牛輔協助你,隻要你們合作默契,必然能成功割下孫堅與袁術的首級。”董卓急切地說道。
“若真如此,那真是太棒了!”張易帶著微笑迴應。
“然而,相國,我得到的情報是袁術和孫堅麾下有三萬經過特別訓練的精銳士卒,非常驍勇善戰。”
“對付這樣的步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騎兵。我大膽提議,請牛輔將軍帶領前西涼的鐵甲騎兵,全數殲滅這三萬精兵。對於剩下的雜兵,我個人有足夠的信心能夠一一清除。”
張易堅定地說。
這話一出,董卓微微一愣。他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張易與孫堅、袁術相互較量,沒想到三言兩語間,局麵就成了由牛輔領兵先解決對方主力的情況?
最關鍵的問題是,張易說的完全合情合理,讓他難以反對。如果真的要協同作戰,首先確實應該處理掉那些棘手的對手,騎兵對陣步兵的優勢非常明顯。
此時董卓陷入為難,答應嗎?這不就等於自己親自上戰場了?
他其實更希望的是坐在旁邊看戲!如果拒絕呢?張易肯定也不會輕舉妄動,找的理由很簡單:目前的力量不夠強大,對抗起來就像是雞蛋碰石頭一樣。等力量足夠時再出戰也不晚。嗯,這種迴答方式可謂老到又圓滑。
看到董卓不知所措,一旁的李儒立即上前,經過思考後反駁:“張將軍有所誤會了,袁術與孫堅也不是普通的軍事將領。那三萬名精兵他們會輕易地集中起來嗎?即使是由牛輔將軍帶領西涼鐵甲騎,恐怕也無法將這些精兵全數殲滅。”
對此張易立刻接茬道:“李大人所言極是!”
“我和牛輔將軍從兩側進攻,逼迫他們分散兵力對抗。但牛輔將軍麾下的西涼鐵騎兵數量可觀,而我的部隊卻隻有一萬餘人。”
“盡管手握六萬多大軍,但能為軍謀劃策略的人隻有一個,在下的確才學淺薄,若有幸得公達相助,並授予軍師高位,將為先生準備最尊貴的位置。”
張易態度謙恭,言罷從坐位上起身,向荀攸深施一禮。
他自己並非劉備,無法以淚博同情,隻能更加恭順示人。
荀攸心潮起伏,坦率地說,他對張易所在的南陽印象極佳。
此地無疑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舞台。
加上張易如此禮遇賢士,他頓時心生動意。但未及開口,隻見張易再次言道:
“不過,在合作前,有幾句話我還是事先說明為好。”
張易望向荀彧與荀攸,直言道:“我的出身亦屬士族,有些話也不必拐彎抹角。”
他語出驚人,直言自戰國秦漢至如今,世家的力量日益膨脹,成為不可小覷的存在。“書籍大多為世家壟斷,常 ** 閱其一書,可謂極其不易。久而久之,某些世家積累了世代相傳的財富與聲望,成為地方豪強或文壇領袖。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江東周家、潁川陳家,當然還包括你們的荀家。”張易的言語使得荀攸與荀彧相視一笑,似乎已經領會了張易的意圖。
“您難道想要對世家進行整改嗎?”荀攸語氣平和地問道。
“公達有所誤會,我並非有意與世家為敵,而是作為管理者,製定的一些新策難以避免會觸動世家利益。”張易迴答,語氣堅定而不失禮貌。“若世家能夠理解並支持,我會盡全力保障各家族的利益;反之,則難免會有衝突。”
他補充說:“具體的政策還在構思之中,例如讓更多百姓有機會讀書,買得起書。”
聞言,荀攸和荀彧沉默片刻。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十分明顯,那就是要破除世家對文化和知識的控製。
盡管認為這一目標實現的困難很大,但這已足以讓他們感到震驚。“公達、文若,我希望你們能仔細考量,我不想因為這項決定而導致我們之間產生誤解或裂痕。”
荀攸大笑出聲,荀彧也微笑低首,答道:
“府君太過慮了!”
“宗族內的其他成員如何看待此事,並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但我們與族叔都認同先祖荀子傳承文化的誌向。先祖廣開門庭,不吝分享智慧,我們亦當如此!”
“如若將來普天之下的人們都能夠閱讀先祖的作品,哪怕是在黃泉路途之上遇到先祖,也能坦蕩麵對!”
對此,荀攸解釋稱,盡管其他世家可能會將張易的行為視為重大挑戰,但對於他們這樣承傳了深厚儒家文化的世家而言,則不以為然。
不同於一般世家因掌握權勢而累積的財富與書籍逐漸形成影響力,荀家是以詩經著稱,自先祖荀子以來,少有涉足政界。故其家族內部對於文化的開放持歡迎態度,族老聽到先祖學說將得以廣為流傳,恐怕會欣然讚同。
總之,無論將來是否會觸及家庭的利益,考慮到文化的延續性比任何事都要重要,他們會妥善應對。
“隻要張府君不是一個激進主義者,僅憑這樣的理念還不至於讓所有世家都與您為敵。”最終,荀攸莊重地站起,整肅衣裝,對張易的見識給予高度評價和衷心讚賞。
“文若,你對大漢的忠誠毋庸置疑,但我也一樣忠於大漢!”張易語氣輕柔地說道。此刻,他並不願與荀彧產生爭執,他所能做的就是嚐試最後的勸說,以期改變荀彧的立場。如果這一切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張易則希望能夠說服荀彧不再步入仕途,他對這樣一位大才為他人效力始終感到難以接受。
張易剛說完這番話,荀彧的眉頭隨即輕輕皺起,之前張易還在講述著誌在四海的壯誌,現在怎麽突然談起了效忠大漢呢?
“然而,我的忠心並不指向劉姓的漢朝,而是致力於保護漢民族。”
“文若,你是怎樣的呢?”
麵對張易的問題,荀彧像是遭受到了驚雷轟擊。他心中所尊崇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正如孟子所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重於君,君次於民。”
於是張易接著問:“你的忠心,到底是為了劉氏漢室,還是為了全體漢民族呢?”
“假如你效忠漢室,何必將反對朝廷的人推上對抗漢室之路呢?難道你不知,戰亂、水災,乃至人民之間交換孩子果腹,白骨暴露荒野,這才是現今漢民族的生活狀態,所有這些都是所謂漢室朝廷帶給民眾的結果,難道你認為他們能夠滿意這樣的朝廷嗎?”
“若你心懷民眾,理應努力實現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讓黎庶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這正是他們最深切的期望啊。”荀彧聞言沉默,空氣中隻剩下一片靜寂。
不同於荀彧,荀攸對張易的觀點深感讚同。他之所以暗地策劃除掉董卓,其出發點也是基於董卓掌權對民眾並無裨益,故有此舉,並非是對漢室本身的忠誠使然。
“文若,你知民間的疾苦與抗爭有多強盛嗎?陳勝、吳廣 ** 和近期的黃巾軍,都是民怨激化的真實案例。”
“數百年前,民眾的力量 ** 了秦朝,今天的曆史也在昭示同樣的規律,人們已經不滿漢廷了。文若,這是無法抵擋的趨勢!”張易語罷,向前邁出步伐並拍拍荀彧的肩,“好好思考吧,文若,在你的內心深處,究竟是苟且殘敗的漢朝更讓你掛心,抑或是深受苦難的百姓更為重要?”
隨後,張易轉頭對荀攸說道:“公達,明日前去董卓處告辭,日出之際我們即離開洛陽。明天清晨,你可以先行出城,在洛陽之外等候我。”叮囑完畢,他向兩位作了個揖禮,隨後步出了荀府。
“叔父……”目送張易離開,荀攸返迴屋中看到了心神不定的荀彧,試圖從張易的角度為他說句解圍的話,因為他了解主公對於叔父荀彧的高度賞識。
可是荀彧卻打斷了他的言語,揮了揮手,蹣跚著退迴自己的書房內。在那一刻,荀彧腦中僅有一個問題縈繞:效忠漢室,還是關注民生?
無奈之下,荀攸歎了口氣,迴房開始收拾行李。第二天他們就要動身離洛,前往南陽等待與張易匯合。
至於荀彧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這道理同樣適用於任何人身上,正如他自己也無法幹預荀彧的選擇一般。
在行走於迴營路上時,李嗣業側目環顧四周確認無外人後對著張易道:“主公,荀彧對漢室簡直忠誠得過了頭。”
張易長歎一口氣,李嗣業見狀站定了身子迴過頭望向那座寂靜的府邸。兩人心思相仿,當信念相左之時,終將成為對立麵!
確實,李嗣業欽佩荀彧的才華,但如荀彧不願效力於他的主公,他也樂見英才的殞落!
“文若先生,還是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啊。”李嗣業沉思後說道,然後就跟上張易的腳步。
如果未來某天荀彧依舊固執己見,再次相見時,他的大刀定會砍下荀彧之首!不是出於個人仇怨,隻因荀彧確實才智超群。有時候,才華橫溢反而成了負擔。
二人迴客棧休息。次晨,張易安排李嗣業將荀攸送出城外,之後再迴返找他。至於自己,需要與董卓辭行!
“雲驥,這麽快明天就要啟程了嗎?真急人呐!”董相府內,董卓半躺著榻上,身邊有個佳人在懷,旁有李儒伺立。
張易瞥見微笑的李儒,心中不禁生畏——這老滑頭不知又在盤算什麽陰招。“叔父,婚禮迫在眉睫,扣掉路上的時間,我們迴到南陽不到一個月就必須成親,若時間太緊促,恐婚禮準備不足,先父恐怕在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心。”
董卓看到張易眼圈紅潤的樣子,不由轉首望向李儒。這時,李儒站出來說:“主公,張太守曾來問我如何製勝袁術與孫堅,報他父親的大仇。屬下獻了一計,既能替太守 ** ,也能解除兩位對手對我們主上的威脅。”
李儒的話觸動了搖擺的董卓,想起與張諮的友誼,心又一軟,但李儒的建議隨即堅定了他的決心。袁家四代三公,還有勇武的孫堅聯手,在長江以南幾乎無人可擋。讓張易去牽製袁、孫,消弱雙方實力,董卓隻會從中獲益,又無需置張易於死地。
權衡過後,董卓的眼神恢複了果斷,“我覺得文優說得好。雲驥,這下,我就給你一次立功的機會吧!”
董卓示意一邊的李儒,後者立刻取出詔書。張易神情未變。既然李儒剛才才提及此計,卻隨手帶上了聖旨,顯然這是他和董卓預先商定好的。其中深藏的風險,張易心裏一清二楚。
“雲驥啊,皇上聽說王睿被孫堅殺害了,極為震怒。你一定得把孫堅的頭顱取來交給朕!”董卓叮囑。話音剛落,李儒心一驚,意識到——千萬不能提到皇帝!
聽罷,張易嘴角微翹,斜目看了看有些尷尬的李儒,高聲道:“小臣,領命!”
“不過,丞相,小臣此次出征,旨在為國效勞,根據律令,軍需物資應由洛陽武庫提供。”
聞言,董卓愣在當場,說不出話來;李儒在旁暗自發愁。如果之前不談皇帝的事,現在就可以推給荊州刺史劉表,讓地方解決這個問題。
皇上下旨與君上的心意是否真摯並不一定有關聯。
他們完全可以找到理由拒絕張易的要求,但剛才董卓提到皇帝也對此事非常關心。
這樣一來,張易出兵的性質就大為不同了。
依照常規,確實應該由朝廷直接供應糧草和軍需物資。
“主上,洛陽的糧食與軍備儲備已所剩無幾,畢竟我們的宮廷守衛人數眾多,不過洛陽的武庫還可以供給張先生一些裝備。”
李儒急忙站出來補充,擔心董卓一不小心答應為張易提供全部所需的糧草與器械。
“屬下聽說,張先生麾下的精兵良多,裝備齊全。想必在南陽武庫獲取了不少裝備。”
李儒特意提及南陽武庫的事。
南陽是光武帝複興漢朝的地方,擁有一個大型武庫,此事人人皆知。
張易已從南陽武庫中得到了裝備,卻還要向董卓求取,這是什麽意思?
李儒的話意在警示張易,希望他能有所克製。
然而張易的臉皮實在厚重。
“李先生、丞相,請聽小人一言。”
張易輕歎一聲,既然李儒現任尚書令,故以“李尚書”稱之。
“工匠們隻顧完成裝備數量指標,卻忽視了質量保證。即便南陽武庫有些儲備,真正可用者也不超過萬件而已!”
張易所言並非完全虛構,具體是否真有一萬件則見仁見智。
李儒和董卓皆訪問過洛陽武庫,那裏確實有大量裝備,但是能夠立即使用的估計僅三成,這確實是事實。
而洛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況更是堪憂。
“好啦,這畢竟隻是一些軍備物資。雲驥出征時,可帶上三千盾牌、三千斧鉞、三千長矛和六千副盔甲。”
“這樣的裝備足以支持六千兵力吧!”
董卓不願在此過多糾纏。
若張易獨自對付兩人聯合的力量,倘若不給予一定的援助,戰敗過快怎麽辦?
“相國,下官還有一樁難言之事。”
張易不再稱伯父,而是稱其職銜,意在表明此時公私分明。
“雲驥有什麽話盡管直說。”
董卓迴應道。
“相國,朝廷的詔書命荊州的劉表和徐州的陶謙同時發兵。但荊州目前群賊肆虐,劉表自顧不暇,勢必會要求臣獨自籌集一部分糧草出征。至於徐州陶謙,他名義上是朝廷命臣,但實際上對丞相十分不敬,對於這次的禦旨,他必定百般推脫不願意配合。另外,要求袁術交出孫堅一事,袁術斷不會將孫堅交出。孫堅現已投靠袁術,如果袁術真的將孫堅交出,將使那些有才能之人如何看待他?考慮到袁術家族四代擔任重要官職的聲譽,他會堅決不交出孫堅。因此,我所麵臨的對手,將是孫堅和袁術聯手的強大軍隊。”
李儒聞言,不禁陷入深思。
之前他評價張易用人唯才,且尊敬人才,現今看來,還需加一點,即智計非凡。
“目前部下共有二萬八千兵馬,若要分配出一萬人防守南陽各地,則隻剩下一萬八千人可用於討伐孫堅與袁術。”
“而孫堅和袁術,如今合眾已超過七萬兵眾……”
“雲驥,你不必擔憂。我已經派遣牛輔協助你,隻要你們合作默契,必然能成功割下孫堅與袁術的首級。”董卓急切地說道。
“若真如此,那真是太棒了!”張易帶著微笑迴應。
“然而,相國,我得到的情報是袁術和孫堅麾下有三萬經過特別訓練的精銳士卒,非常驍勇善戰。”
“對付這樣的步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騎兵。我大膽提議,請牛輔將軍帶領前西涼的鐵甲騎兵,全數殲滅這三萬精兵。對於剩下的雜兵,我個人有足夠的信心能夠一一清除。”
張易堅定地說。
這話一出,董卓微微一愣。他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張易與孫堅、袁術相互較量,沒想到三言兩語間,局麵就成了由牛輔領兵先解決對方主力的情況?
最關鍵的問題是,張易說的完全合情合理,讓他難以反對。如果真的要協同作戰,首先確實應該處理掉那些棘手的對手,騎兵對陣步兵的優勢非常明顯。
此時董卓陷入為難,答應嗎?這不就等於自己親自上戰場了?
他其實更希望的是坐在旁邊看戲!如果拒絕呢?張易肯定也不會輕舉妄動,找的理由很簡單:目前的力量不夠強大,對抗起來就像是雞蛋碰石頭一樣。等力量足夠時再出戰也不晚。嗯,這種迴答方式可謂老到又圓滑。
看到董卓不知所措,一旁的李儒立即上前,經過思考後反駁:“張將軍有所誤會了,袁術與孫堅也不是普通的軍事將領。那三萬名精兵他們會輕易地集中起來嗎?即使是由牛輔將軍帶領西涼鐵甲騎,恐怕也無法將這些精兵全數殲滅。”
對此張易立刻接茬道:“李大人所言極是!”
“我和牛輔將軍從兩側進攻,逼迫他們分散兵力對抗。但牛輔將軍麾下的西涼鐵騎兵數量可觀,而我的部隊卻隻有一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