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圖示圖謀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 作者:天麻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這一戰略實現,控製著荊州、益州、雍州、涼州這四方要地的勢力將贏得全國上下眾人的響應。
做完這一切安排之後,張易依然覺得還有什麽疏漏之處,反複思考了好幾天才反應過來——有一件事情還沒完成。
於是第二天他再次下令,所有軍隊統一改名,稱為大同軍。
這個命名源自他天下大同的思想,以彰顯其政治理想和遠見。
改名之後,荊州軍覺得還算不錯,但對於原來的益州軍隊來說簡直是興奮不已。
畢竟他們本就屬於益州人,雖然投降荊州但依舊自稱荊州軍總覺得有點別扭。
此刻所有荊、益州部隊不再分彼此,全都稱為大同軍。
這樣的決定贏得了士兵們的歡唿,也讓益州出身的戰士們深深感受到了主公並不因為他們是歸降者而有所輕視。
這一次的改名行動再次凝聚了全體軍隊的心,令益州和荊州的民眾士氣高昂,踴躍參軍。
即便招募已經結束,依然有滿懷熱情的鄉民前來,這讓張易啼笑皆非。
然而,他這種表情在幕僚眼中,簡直是不可思議。
其他諸侯往往不得不強製征集士兵,而大同軍卻早已設有募兵的限額,這是多麽令人稱道的事情啊!
鼎立之勢
一個月後,時局風雲變幻。
大同軍攻克長安,驅逐李傕,誅殺郭汜,隨即迅速掌控雍州和涼州,實力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北方的三大勢力馬騰、袁紹、曹操感受到大同軍的壓力,聯合商討攻伐對策;而南方小軍閥除孫堅持觀望態度外,紛紛納入大同軍的版圖,歸附過程得到了當地錦衣衛和民眾的支持。
如今,整個大漢疆域中僅存三大勢力,大同軍無疑是最強大的。
曹操、馬騰與袁紹合兵一處,軍事力量雄厚但民心漸失;錦衣衛早已將大同軍的思想傳播到了廣大民眾之中。
孫堅雖然坐擁十萬大軍,仍選擇蟄居壽春,麵對兩大強敵瑟瑟發抖。
在一次動員大會上,張易笑容滿麵地對台下眾人說道:“我知道,在這個時刻我說任何話都會換來你們熱烈的掌聲。”
台下將領們的笑聲表明他們已經視張易如神明般尊敬,神明的每一句話都是神聖的指引。
當張易隨意揮手示意安靜時,現場頓時萬籟俱寂,這顯示了他的極高認同感和影響力。
“這次,我長話短說。”
張易沉聲說道:“我們需要統一全國,平息混亂。
在這 ** 的時代,人民飽受骨肉分離之痛,甚至以子換食,這樣的慘劇必須結束!我們的目標首先是袁紹,然後是曹操,最後是馬騰。
擊敗他們後,我們將邁向全國統一的目標。
真正的天下大同不遠了!”
話音剛落,全場士兵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唿喊,熱血沸騰的場景仿佛能撼動雲彩。
“出發!”
隨著張易一聲號令,二十萬大軍向北挺進。
得知此消息的北方三軍閥大為震驚。
位於徐州的曹操州牧府邸內,曹丕焦慮地詢問父親:“父親,現在該如何應對?”
“哈哈,有什麽好擔心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倒要看看張易有多少真功夫!”
此時四十幾歲的曹操正處於巔峰時期,對大同軍並無畏懼之情。
部下的將軍謀士們對他也持有堅定信心。
而在袁紹這邊,則顯得有所不同。
袁紹心係冀州,故而留駐其首府。
朝堂左側站滿了智囊,右側排列著將領們。
雖然他的部將未必有像呂布那樣的威名,但也聚集了不少英勇之士。
這些勇將麵對張易的大同軍依舊虎視眈眈,喊打喊殺聲不斷。
然而謀士們卻眉頭緊鎖。
袁紹本人也頗為焦慮,甚至對沮授產生了一絲不滿之情。
先前是沮授建議與曹操、馬騰聯合,然而聯盟剛成,不料張易的部隊便發動了攻擊。
袁紹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唉,張易這個小子,真是我的宿敵啊!”
他覺得熒惑星象征災禍,正如那些星官所說的一般,現在這預示大變的局麵,讓他憂心忡忡。
盡管袁紹依然不認為自己的實力遜色於張易,但如果真要正麵較量,他卻沒有十足的把握獲勝。
他最初同意聯軍的主要目的是為維護南北局勢的平衡。
可萬萬沒想到原本相安無事的境況突生變化,張易竟先發製人,率大同軍直逼青州。
這讓袁紹感到異常惱怒,同時又陷入困惑。
“沮授,你說我們現在該怎麽辦?”
憤怒之下,袁紹直接稱唿起他的名字來。
沮授早已了解袁紹的性格,心中默默歎了一口氣,答道:“主公,現在唯一的辦法隻能是放棄青州!”
“什麽?”
“千萬不能這樣做!”
“這太不像話了,看來沮授必然是大同軍的奸細無疑。”
雖然預期會有這樣的震驚反應,但沮授依然堅持己見繼續說道:
然而袁紹明白沮授言談驚世慣了的作風,反倒平靜了些許,問道:“請你一定要解釋清楚。”
沮授答道:“誠然,主公。
當前情形下青州沒有天然防線,那二十萬大同軍人強馬壯,在短時間內便能占領這裏。
我們的選擇不多,實難守住青州!”
聽完沮授的分析,會場逐漸平靜下來。
大家提到大同軍,並想到青州地勢平坦的狀況,這些謀士和將領也開始清醒認識到,即便全力以赴可能也是無力迴天。
既然有人需要承擔說出不討喜的話的角色,如今正是由沮授擔綱。
沮授接著提議說:“主公,我們目前可以將軍隊全部撤迴到地勢險峻的冀州。
在那裏,冀州和徐州相連,地勢有利且臨近小沛。”
他又補充道,“曹操作擁有近二十萬大軍,劉備手下也有接近十萬軍隊,加上我方的三十萬士兵總計六十萬兵力。
如此規模的軍隊依仗地理險要之處防守,要想失敗都很難。”
眾聽後反而開始點頭稱是,就連袁紹自身也都表示同意。
坐擁六十萬大軍優勢確實在我這邊!
袁紹迴想起十八路諸侯共擊董卓時的壯誌,那時的自己作為盟主何等意氣風發。
做完這一切安排之後,張易依然覺得還有什麽疏漏之處,反複思考了好幾天才反應過來——有一件事情還沒完成。
於是第二天他再次下令,所有軍隊統一改名,稱為大同軍。
這個命名源自他天下大同的思想,以彰顯其政治理想和遠見。
改名之後,荊州軍覺得還算不錯,但對於原來的益州軍隊來說簡直是興奮不已。
畢竟他們本就屬於益州人,雖然投降荊州但依舊自稱荊州軍總覺得有點別扭。
此刻所有荊、益州部隊不再分彼此,全都稱為大同軍。
這樣的決定贏得了士兵們的歡唿,也讓益州出身的戰士們深深感受到了主公並不因為他們是歸降者而有所輕視。
這一次的改名行動再次凝聚了全體軍隊的心,令益州和荊州的民眾士氣高昂,踴躍參軍。
即便招募已經結束,依然有滿懷熱情的鄉民前來,這讓張易啼笑皆非。
然而,他這種表情在幕僚眼中,簡直是不可思議。
其他諸侯往往不得不強製征集士兵,而大同軍卻早已設有募兵的限額,這是多麽令人稱道的事情啊!
鼎立之勢
一個月後,時局風雲變幻。
大同軍攻克長安,驅逐李傕,誅殺郭汜,隨即迅速掌控雍州和涼州,實力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北方的三大勢力馬騰、袁紹、曹操感受到大同軍的壓力,聯合商討攻伐對策;而南方小軍閥除孫堅持觀望態度外,紛紛納入大同軍的版圖,歸附過程得到了當地錦衣衛和民眾的支持。
如今,整個大漢疆域中僅存三大勢力,大同軍無疑是最強大的。
曹操、馬騰與袁紹合兵一處,軍事力量雄厚但民心漸失;錦衣衛早已將大同軍的思想傳播到了廣大民眾之中。
孫堅雖然坐擁十萬大軍,仍選擇蟄居壽春,麵對兩大強敵瑟瑟發抖。
在一次動員大會上,張易笑容滿麵地對台下眾人說道:“我知道,在這個時刻我說任何話都會換來你們熱烈的掌聲。”
台下將領們的笑聲表明他們已經視張易如神明般尊敬,神明的每一句話都是神聖的指引。
當張易隨意揮手示意安靜時,現場頓時萬籟俱寂,這顯示了他的極高認同感和影響力。
“這次,我長話短說。”
張易沉聲說道:“我們需要統一全國,平息混亂。
在這 ** 的時代,人民飽受骨肉分離之痛,甚至以子換食,這樣的慘劇必須結束!我們的目標首先是袁紹,然後是曹操,最後是馬騰。
擊敗他們後,我們將邁向全國統一的目標。
真正的天下大同不遠了!”
話音剛落,全場士兵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唿喊,熱血沸騰的場景仿佛能撼動雲彩。
“出發!”
隨著張易一聲號令,二十萬大軍向北挺進。
得知此消息的北方三軍閥大為震驚。
位於徐州的曹操州牧府邸內,曹丕焦慮地詢問父親:“父親,現在該如何應對?”
“哈哈,有什麽好擔心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倒要看看張易有多少真功夫!”
此時四十幾歲的曹操正處於巔峰時期,對大同軍並無畏懼之情。
部下的將軍謀士們對他也持有堅定信心。
而在袁紹這邊,則顯得有所不同。
袁紹心係冀州,故而留駐其首府。
朝堂左側站滿了智囊,右側排列著將領們。
雖然他的部將未必有像呂布那樣的威名,但也聚集了不少英勇之士。
這些勇將麵對張易的大同軍依舊虎視眈眈,喊打喊殺聲不斷。
然而謀士們卻眉頭緊鎖。
袁紹本人也頗為焦慮,甚至對沮授產生了一絲不滿之情。
先前是沮授建議與曹操、馬騰聯合,然而聯盟剛成,不料張易的部隊便發動了攻擊。
袁紹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唉,張易這個小子,真是我的宿敵啊!”
他覺得熒惑星象征災禍,正如那些星官所說的一般,現在這預示大變的局麵,讓他憂心忡忡。
盡管袁紹依然不認為自己的實力遜色於張易,但如果真要正麵較量,他卻沒有十足的把握獲勝。
他最初同意聯軍的主要目的是為維護南北局勢的平衡。
可萬萬沒想到原本相安無事的境況突生變化,張易竟先發製人,率大同軍直逼青州。
這讓袁紹感到異常惱怒,同時又陷入困惑。
“沮授,你說我們現在該怎麽辦?”
憤怒之下,袁紹直接稱唿起他的名字來。
沮授早已了解袁紹的性格,心中默默歎了一口氣,答道:“主公,現在唯一的辦法隻能是放棄青州!”
“什麽?”
“千萬不能這樣做!”
“這太不像話了,看來沮授必然是大同軍的奸細無疑。”
雖然預期會有這樣的震驚反應,但沮授依然堅持己見繼續說道:
然而袁紹明白沮授言談驚世慣了的作風,反倒平靜了些許,問道:“請你一定要解釋清楚。”
沮授答道:“誠然,主公。
當前情形下青州沒有天然防線,那二十萬大同軍人強馬壯,在短時間內便能占領這裏。
我們的選擇不多,實難守住青州!”
聽完沮授的分析,會場逐漸平靜下來。
大家提到大同軍,並想到青州地勢平坦的狀況,這些謀士和將領也開始清醒認識到,即便全力以赴可能也是無力迴天。
既然有人需要承擔說出不討喜的話的角色,如今正是由沮授擔綱。
沮授接著提議說:“主公,我們目前可以將軍隊全部撤迴到地勢險峻的冀州。
在那裏,冀州和徐州相連,地勢有利且臨近小沛。”
他又補充道,“曹操作擁有近二十萬大軍,劉備手下也有接近十萬軍隊,加上我方的三十萬士兵總計六十萬兵力。
如此規模的軍隊依仗地理險要之處防守,要想失敗都很難。”
眾聽後反而開始點頭稱是,就連袁紹自身也都表示同意。
坐擁六十萬大軍優勢確實在我這邊!
袁紹迴想起十八路諸侯共擊董卓時的壯誌,那時的自己作為盟主何等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