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咽了一口唾沫,一冊書籍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他的懷中。這書的內容同時映入他的腦中,包括了各式各樣的船隻建造技術。


    對於張易而言,這本書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無論是將來南下荊州還是東定江東,都離不開水上作戰。這本書猶如武學中的秘密典籍,藏有絕世神通!


    張易激動地握住張遼的手說:“文遠,你盡快辭去官職,到時候跟隨我一起迴南陽!”


    “主公,請安心,我隻是一個小小的校尉,寫份辭呈即可跟隨您離去!”


    張遼對這樣的小官職毫無眷戀,他現在最想的就是與張易一起前往南陽,協助他建立一隻無敵的隊伍。


    二人再交談一陣,張易便讓張遼迴去打包行李。他自己則迴到旅店等待李嗣業歸來。


    雖然得到張遼的支持讓張易非常高興,但也有一件事情需要解決,那就是缺乏馬匹。組建騎兵部隊的關鍵就在於馬匹,而馬匹卻是極為稀缺的資源。


    “主公,我迴來了!”


    李嗣業踏入房間。


    “坐吧,調查得如何了?”


    張易詢問。


    李嗣業坐下,端起一杯酒。


    盡管心裏明白這杯酒原本是張遼的,張易卻沒說什麽。


    “主公,我已經查明,他們在城東居住,荀彧在宮中有職,在洛陽購有府邸,荀攸與荀彧均住在那兒!”


    李嗣業解釋,語氣略帶局促。


    “而且,他們二人非常警覺,我跟蹤他們時被他們發現了。他們在市場上停下,特意跟我見了個麵……”


    李嗣業坦誠地道出自己的失誤。


    接受到張易的指令後,他就跟著荀攸與荀彧,但他並不擅長這些暗地裏的工作。


    加之他體格魁梧,異常引人注目。


    荀彧與荀攸二人都極有頭腦,因得罪了董卓而行事愈加謹言慎行。


    初出茅廬的李嗣業不久便引起了這兩位的注意。


    兩人費盡心機嚐試擺脫李嗣業的尾隨,但終是徒勞無功,隻好硬著頭皮麵對李嗣業,直接質問他目的何在。


    他們選擇的方式也很講究,即是在喧囂的街市停下了腳步,主動走向李嗣業。


    那畫麵讓李嗣業一輩子也難以忘懷。


    “未知這位兄台尊姓大名?為何一直緊隨我等左右,莫非有重要事情相商?”


    由於輩分之故,問話的任務自然落到了年歲稍長的荀彧身上。


    李嗣業麵色微紅,本欲編個理由搪塞過去,然而一想到若是令主上失了這兩位英才的支持,則後果不堪設想,他立即改口坦誠道:


    “不瞞兩位,末將奉主公之命,欲了解二位所居何地,打聽了之後,再由我主親往拜訪!”


    他雙手抱拳行禮,姿態從容得體。


    這樣的舉動贏得了荀氏兄弟的讚賞。


    “敢問兄台,貴上究竟何人也?”


    此次發問的是荀彧。


    觀李嗣業儀表堂堂,顯非池中之物,顯然是位將軍級別的人物。


    “不敢欺瞞,吾主便是張易張雲驥。”


    李嗣業語氣壓低,顯得格外慎重。


    聞言後,兩兄弟反應各異。


    荀攸率先詢問:“難道就是那位一月之內接連拿下南陽二十五座城的太守張易張雲驥嗎?”


    荀攸對軍事有著深厚的興趣,有關張易收複失地的消息即便是身陷囹圄也能有所耳聞。雖然後來得知領軍的是薛仁貴和嶽飛,但他明白這兩位均受張易指揮,因此將其歸功於張易亦不過分。


    荀彧則更關切:“莫非即是那改良農具,發明出聞名遐邇的張易犁之人?”


    對於農事改良,荀彧更為敏感,認為這對黎民百姓至關重要。他曾親自觀察過張易犁的實際效果,對其創新意義給予高度評價,同時對張易樂於助人的精神表達了深刻的敬意。


    “沒錯,兩位提到的人確實就是我的主公。”


    李嗣業的語氣溫和平穩。


    兩位對望一眼後,荀彧提議他們願意前往拜訪張易,但被李嗣業婉拒。他說,主人向來看重禮儀,斷不會讓人家的貴客屈尊前來。


    最後,李嗣業獲得了兩兄弟住所的具體信息,迴去向上級匯報時,語氣間滿是自豪:“主公,一切正如您預料,過程順利無阻。”


    聽完匯報,張易頻頻點頭,“真乃英雄所見略同,李嗣業你不僅武功了得,更是足智多謀。”


    隨即命令準備出發事宜,並特別叮囑不能影響到主上的大計。


    在一片和氣中,兩人計劃次日一早拜訪二荀。張易的心裏卻已盤算好了,如何既能邀請得動荀攸,也能讓荀彧心甘情願加入他的行列。尤其針對荀彧而言,後者更傾向於恢複漢室權威這一點上,將會是一大難題。


    荀彧的觀點與這並不相符。


    要知道,荀彧是對漢室極為忠誠之人。


    與支持曹操接受九錫的荀攸不同,荀彧始終自視為漢朝臣子,甚至在曹操統一北方、眼看即將統一天下時,荀彧依然勸說曹操歸政於天子。


    對於拉攏荀彧一起奮鬥,張易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漢室的存在,


    他隻能采取見機行事的態度。


    而提到荀攸,張易則感到更為自信。


    許多名門望族並不傾向於將全部籌碼押在一個人身上。


    他們更願意廣泛撒網,無論是將來哪方獲勝,荀氏一族總能確保延續。


    若將所有資源都投入給單一人物,萬一該人戰敗,他們如何自保?


    投降?他們畢竟是半聖之家,這會顯得多麽失麵子!


    滅族?家族如何維係?


    袁紹和袁術麾下均可見荀氏族人的身影。


    當前看來,最有希望成就大事的是袁家,畢竟有著四代三公的輝煌曆史。


    但荀彧和荀攸卻有不同看法。


    荀彧認為袁家動機不明,而且袁術和袁紹二人個性上的重大缺陷令他對二者前景持悲觀態度。


    而荀攸則持有與兄長相似的看法,認為一個愚鈍一個優柔寡斷,為他們出謀劃策幾乎是一種折磨。


    雖然他們認同多方麵投資的策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隨便跟隨。


    張易突然出現,並連續戰勝袁術與孫堅,這一壯舉已引起多個大家族的注意,當然,荀攸和荀彧也不例外。


    不過兩人目前仍在觀察中。


    在荀彧眼中,張諮與董卓關係密切,因此擔心張易也可能效忠董卓,淪為他的爪牙。


    荀攸則因其個人遭遇,尚未有機會前往南陽見張易。


    然而,荀彧對張易的看法已經開始轉變。如果他真的是董卓的爪牙,沒有道理還要拉攏荀氏兄弟。


    最重要的是,張易如何看待漢室,這直接關係到他們是否會追隨他。


    為此,兩人安排仆人整理好住處,然後坐在屋內等待張易前來。按照那人所說的,張易會在今天上門拜訪。


    待李嗣業吃完飯後,張易上街采購了些禮物,隨後騎馬前往荀彧府邸。


    同時,他也向李嗣業分享了關於張遼的情況。


    李嗣業對此的反應基本與張易一致:既為得到像張遼這樣的猛將感到興奮,又因缺乏足夠的馬匹而憂慮。


    南陽與幽、涼兩州距離甚遠,中間分別隔著司隸、並州(對幽州而言)以及雍州和司隸(對涼州而言)。想在不引起他人懷疑的情況下運送如此大量的馬匹,幾乎不可能。


    “如果我們有能力,主公完全可以考慮去幽、涼購馬。”李嗣業建議,因為他們完全負擔得起費用。


    即便有錢,在這種情況下找到能夠供應大量馬匹的地方也是個難題。


    張易搖了搖頭:“我也考慮過這一點,但考慮到南陽與幽、涼之間的遙遠距離,想低調完成運輸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南方諸侯之所以缺少戰馬,原因或許就在於此——就算有足夠的財力,也可能因為地理障礙而難以獲取。“咱們一步一步來吧。”張易說道,“即使資源有限,也可以先調撥部分軍隊的戰馬給張遼使用。”


    初步可以模仿四軍架構,先成立步兵、弓兵和騎兵單位,待將來馬匹數量充足時,再由張遼專門負責組建騎兵隊伍。


    “不如,主公向董卓求取如何?西涼大馬可是馳騁天下的!”


    “董卓手下的西涼鐵騎號稱十萬之眾,主公如果開口索求,也許能夠得上千匹駿馬也未可知!”


    李嗣業提出了這個建議,董卓這位現成的涼州富賈就在這裏,不用點心思獲取些資源豈不是浪費了機會?


    “哪裏可能有如此多的騎兵,所謂的‘號稱’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


    張易搖頭表示否定。


    近來他在研讀兵法著作,深知養育騎兵所需的成本極為龐大。


    供養十萬戰馬的糧草足可養活五十萬的大軍,如今董卓雖占有幾個州郡,卻絕不可能真有十萬鐵騎。


    然而,即使沒有十萬,幾萬鐵騎也已足可使董卓稱雄一方!


    這正是騎兵的魅力所在。


    “至於是否向董卓請求支援,隻能到時候再看情況行事了。”


    張易搖搖頭說,自己手下除戰馬和鎧甲較為欠缺外,其他的物資基本都算齊備。


    軍隊裏確實缺少馬匹,即便向董卓請求幫助,能夠贈予數千匹戰馬已算是非常不錯的迴報。


    說話間,兩人也來到了荀彧家門前。


    李嗣業走上前敲門,還沒等開口詢問,就聽見門內的管家說道:“是不是南陽太守張易張府君來了?”


    “不錯,正是我們的主公張易在此!”


    李嗣業確認道。管家並未直接邀請張易入內,隻是打開大門,張易一眼就看見了坐在院子石椅上的兩人。


    “主人,張府君到了。”


    因為提前得知張易將會造訪,荀彧與荀攸便幹脆在院子裏等待,這樣一旦客人到達便可立即迎接。


    張易這才注意到荀彧與荀攸兩人。


    一位麵龐清秀且帶有胡須,看起來十分年輕,估計約莫二十歲左右的樣子,應該是荀彧。


    另一位身著褐色長袍,皮膚稍顯黝黑,胡須較長,年齡看起來接近三十五歲。


    此人應是年長於荀彧的侄子——荀攸。


    “穎川荀彧荀文若!”


    “穎川荀攸荀公達!”


    “拜見府君!”


    兩人迎上前,抱拳致敬。


    張易把馬韁繩和禮物交給迎接自己的管家,並同樣迴禮,“兩位不必客氣,這次拜訪希望能得到兩位的理解和支持,不要覺得我是不速之客才好!”


    “張府君此言差矣,您身為青年才俊,年僅十七歲就已名噪一時,我們這對叔侄對您敬佩有加!府君請進!”


    荀彧說罷,連忙請張易入府,後麵的管家也隨後把大門關緊。


    張易與兩人坐到了庭院中的石桌旁,而李嗣業則恭敬地站在張易背後。


    荀彧和荀攸互相看了一眼,心中暗暗讚歎眼前這個能讓李嗣業如此忠心之人定非凡品。


    “我們叔侄二人在洛陽擔任官職,雖然名義上與府君有所交情,但實際上似乎並沒多少往來,不明白為何府君今天找上我們?”


    雖然張、荀兩家族都源自穎川名門世家,但考慮到地域寬廣,兩家族間並沒有明顯的親密聯係。


    或許他們的父輩有過一些交往,但對於張易這一代而言,則並不算深厚。


    “直說了吧。”


    張易認為沒有必要拐彎抹角,既然兩人都是識大體之人,想必對他此次前來的目的也已經猜個七七八八。


    開誠布公交談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我的來意,主要是想邀請兩位前往南陽,共圖治理之業,惠及民眾!”


    張易毫不猶豫地說出了他的真實意圖。


    這突如其來的直率讓荀彧和荀攸一時間有些反應不過來,雖然他們料到張易會提出邀請加入,但沒想到會如此開門見山。


    按常理,張易應該先是談談自己的雄圖偉略,激起二人的共鳴。接下來,在二人心情高漲之際,再表達自己的請求,這才是正常的步驟。然而張易一來就開始討論加入事宜。


    荀彧與荀攸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這時,荀攸決定發言,“承蒙府君器重,但叔侄二人不過普通之輩,怎能為大人分憂解難呢?”


    “二位言重了!”


    張易溫和地笑著,


    “對於荀氏家才,下人在潁川也早有耳聞。”


    聽到這句話,兩人再次互相看了對方一眼,但還沒等他們開口,張易繼續說:“以兩位之才華,公達得罪了董卓,想來不久之後也要返迴潁川了。”


    “而今亂世初顯,群雄競起,公達豈能眼看著天下英才各展才華,自身卻困於家中?”


    針對荀攸,張易采用了更為具體的誘餌。


    他曾與李嗣業有過深入交流,了解到二人提到自己的時,總會先提什麽。


    一個熱衷於軍事謀略,另一個則關心民生疾苦。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當說到這一點時,荀攸的表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他看向了荀彧,咬了咬牙,大膽問道:“小生鬥膽問上一句,將軍與董卓究竟有何關係?”


    “請公達放心,我絕非董卓同黨。若不是為救出我的嶽父蔡邕及我的未婚妻蔡琰,我也不會來到洛陽冒險。”


    大家都非常明白,張易不需要說得太詳細。


    正如預期的那樣,張易的話語落下,荀彧和荀攸露出釋然的神情。


    張易此次來到洛陽,若不是因為需要麵見董卓,以使其減少戒心,不然何需涉險。


    關於接蔡邕離此地,


    兩人的眼中閃過不同的神色,因為持有蔡邕就意味著擁有了無比崇高的聲譽!


    如果說是張易發明的犁給農民帶來了恩澤,


    那麽蔡邕作為名士,無疑會對全天下的學者們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許多人可能會紛紛前往南陽,以期獲得蔡邕的指點。


    考慮到這些,荀攸再也無法保持平靜,身體前傾,詢問道:“請問將軍,南陽的兵馬實力如何?”


    “不瞞先生,南陽鼎盛之時,人口超過二百萬,雖經黃巾 ** 動蕩,現今依然保持著超過一百萬的人口量。”


    “從這些人中篩選出精壯,組織了負責騎戰的青龍軍、專門攻堅步戰的白虎軍、主力是的朱雀軍,以及專門水戰的玄武軍,各擁有一萬人。”


    “另有南陽最精銳的一萬背嵬軍,以及擅長對付騎兵的二千陌刀營。”


    “近期我們收編了董卓的物資被搶賊首龔都的手下的數千人。”


    “加上自願投效者,總數超過了六萬餘兵馬。”


    見荀攸心動,張易也不再藏著掖著。


    荀攸聽完張易的話後,認真地計算著數字,確實是個龐大的規模!


    雖然對外宣稱一百萬人口,但實際上由於貴族大族私下的佃農和奴仆人數眾多並未被統計,因此真實人口遠多於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麻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麻麻並收藏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