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在玉不識話中出現的用詞,其實也還是有不少人注意到的。


    “套話?是套語嗎?這又是什麽的習慣用語?”


    是什麽的習慣用語?當然是平時做卷子的小結啊!這還不夠精煉呢!


    不過,這也不過是很小的一個插曲,玉不識透露出的其他信息,更加引起他們的注意——


    “天女這是不認可‘重農輕商’嗎?”


    這可真是和他們一貫的想法大相徑庭。前麵玉不識自己也多次強調,農業是一個封建王朝的根本,怎麽現在她又持另外的觀念了?


    商人唯利是圖,自古以來都不受重視和肯定。怎麽看天女的意思,張居正看重商業還是好的變化?


    身處局中,他們自然是看不清的。


    但玉不識身為後代人,自然是知道明清時期正處於一個很微妙的局麵,時代浪潮滾滾而來,一旦跟不上,就會是清朝末年的結局。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商業的發展,也就是資本主義萌芽。


    玉不識當時查資料寫稿時,也想到了這一點,但真正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其實應該算到明末清初,在這裏也隻能是給大家打個底,農業是封建王朝的根部不錯,但其他行業的發展,也不能停滯不前。


    玉不識當時這樣想著,說話間也不免帶出幾分在意,觀看天幕的人精們也很敏銳地抓住其中的變化。


    不管認不認同,至少商業的發展也確實在大家的心底留下了幾分印象。


    “重視商業嗎?”


    而此時天幕上此次的直播也快要接近尾聲了——


    【1582年,萬曆十年,張居正年五十八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


    我們都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某種程度上,張居正也差不了多少。


    在他的眼裏,從中舉、遊曆、立誌,到爬上權力的頂峰,開啟改革,他走過了漫長的二十多年。所以在他著手改革的這些年歲,或許他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他是病逝,也是殫精竭慮、勞瘁過度。


    在他權力到達頂峰時,萬曆正是年幼。而張居正在總攬朝政之餘,也還肩負著教導之責。如師如父,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確實是曾報以期望的,他們應該也曾有過溫馨的師徒歲月吧?


    隻是,曾經的溫情也抵不過時間的磋磨——】


    【在張居正當國的這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


    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麵。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裏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我們現在很喜歡說,張居正效忠的,是大明,而不是當時的皇帝,更甚至給他起了個諢名叫做“明攝宗”。其實正是體現了當時權力的“錯位”。】


    玉不識話題說到後麵,轉了一個方向,大家也就明了對張居正的介紹也就到此為止了,緊接著就是為他們解惑,張居正死後的那些遭遇。


    或者說,他們其實也是可以想象的到的。


    上一個被天女提到“總攬朝政”的,還是霍光,哪怕霍光本人依舊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但霍家依舊被清算了。


    那麽張居正會有好下場嗎?


    哪怕大家都不說,但其實這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實——皇帝都是敏感的,尤其是你拿了這麽久的大權,怎麽可能還能讓你安安穩穩地得到一切?


    或許張居正生前,萬曆有所顧忌,不敢有太大的動作,但他死後,又有誰能阻止的了呢?


    甚至張居正為了改革得罪過的那些人,都會是萬曆的推手。


    【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禦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晟致仕。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


    而後,言官把矛頭直接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很詫異?


    有人說,這是因為萬曆皇帝在張居正長久的壓迫下“瘋了”,所以想要報複。


    或許有人會說,張居正生前並不曾苛責自己,甚至很會享受。隻是誰也想不到,張居正被萬曆抄家,最後隻抄出了幾百兩銀子,一如曾經的於謙被抄家,挖地三尺也找不出一件綾羅綢緞。兩個人的遭遇是一樣的令人心痛和不甘。


    最後,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是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了進一步的迫害。


    這位振興了明朝的張首輔,是到了1622年,即天啟二年,才由明熹宗為其複官複蔭。】


    【但曆史不會抹去他的名字。


    張居正是將萬曆皇帝當做一代明君來培養的,或許教兒子都沒有這麽用心。帝師也好,首輔也罷,他怎麽稱不上一句“鞠躬盡瘁”呢?


    那他的下場,真是是“罪有應得”嗎?


    海瑞這位曾經的政敵,並沒有落井下石,他對張居正的評價,便是那八個字“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他這樣聰明的一個人,真的沒有料到自己的身後事嗎?


    “世間已無張居正,躬身俯首拜江陵。不忍歸客泥沾鞋,冰雪鋪就白玉街。”


    “誰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風雪送一人。”


    張先生,一路走好。】


    聽到最後,盡是沉默。搭配著“張居正雪中一人獨行”的小故事和圖畫,其中的孤獨感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


    對於他的身後事,玉不識是概括性的介紹,但天幕中給出的資料是詳盡周全的。


    或許像商君那樣身死法未滅才是稀罕,更多的,還是像範仲淹和張居正這樣,改革的主持者一死,他們所主持的改革也便煙消雲散了。


    “世間已無張居正”,但總有人會記得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螢火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螢火流並收藏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