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為知名的,大概就是“紅夷大炮”了吧?


    這是明末時期,在寧遠之戰中一戰成名的袁崇煥曾使用過的火器:他在痛擊後金軍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兩種赫赫有名的火器,一種便是紅夷大炮,另一種則是“萬人敵”炸彈。】


    【我們先來仔細看看——


    紅夷大炮是在明朝中後期傳入華夏的,其原型是歐洲在1600年前後製造的艦用長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


    根據資料記載考證——總體依據當時西方同類型炮數據,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所用的這一批紅夷大炮,有效射程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裏。後來,紅夷大炮又不斷改進,使有效射程達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裏。其中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00-130毫米,重量在1噸以上。在當時的華夏,已經可以毫無動搖地被稱為戰爭利器了。】


    最先出現在水幕上的是一張紅夷大炮的圖片,還不等他們仔細研究,圖片便被移到了一角,然後是臨軍對陣、滿是硝煙箭雨的戰場。


    在自己人的消極防禦和後金的長驅直入下,袁崇煥堅強地獲取了寧遠城的大捷。


    一開始,袁崇煥心誌堅定,麵對後金的誘降毫不動搖,斷然拒絕後更是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殲虜數百”。後金軍不敢留此駐營,將大營移到城西。


    總體上明軍是以城護炮,以炮衛城。到了後麵的激戰,袁崇煥更是身先士卒,指揮若定。


    他身旁的士兵們熟練地操作著紅夷大炮,每一次發射都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炮彈唿嘯而出,在後金軍隊中炸開,掀起一片血霧與塵土。然而,後金軍中也不乏勇猛之士,他們不顧傷亡,一波又一波地衝向寧遠城。


    在城危之時,袁崇煥命官兵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號“萬人敵”;又以“縛柴燒油,並攙火藥,用鐵繩係下燒之”;並選50名健丁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燒殺挖城牆的後金兵勇士,當時的形容,即是“火星所及,無不糜爛”。


    這一天,後金軍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屍積城下,幾乎陷城。


    隨著“萬人敵”炸彈黑白畫稿的出現和視頻中的清晰畫麵,玉不識也講到了這個“萬人敵”。


    【而“萬人敵”炸彈的殺傷力也不相上下。它是一種大型爆炸燃燒式武器,重約80斤,據《天工開物》的記載,“萬人敵”出現時間應當在天啟末至崇禎初。而為了安全搬運,造型一般為木框內裝泥殼炸彈,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另有棉被內卷稻草火藥亦名“萬人敵”。


    可以說,這種火器總體便是用泥製成的、周圍留有小孔的空心圓球,然後在晾曬幹後進行裝填火藥,並摻入有毒物質。每當敵人攻城時,便點燃引信,然後拋到城下,火焰便會四麵噴射,並不斷旋轉,燒灼敵軍。叫它為“萬人敵”,也是因為它製作簡單,取材又方便,又有殺傷功能。


    而這些裝載棉被內卷稻草火藥的燃燒性武器,更是能夠在被明軍投擲下去後,在沾滿了火藥的棉被劇烈燃燒之下,開始劇烈爆炸,火焰四處飄散,殺傷力非常強,也無愧於“萬人敵”之名!】


    觀看水幕的人都目不轉睛地看著這場血肉紛飛的戰爭,對這些火器的威力有了更加明確的認知。


    水幕上,視頻動畫還在繼續——


    在拉鋸之下,麵對明軍的炮火,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軍隊無計可施,無奈之下便改變進攻策略,隻得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


    這場戰役的結果,明軍在主戰場即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的覺華島上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朱棣看著這個消息傳到京城中那轟動的樣子,不是滋味的感覺這一次輪到了他。


    ——京師士庶,空巷相慶。


    什麽時候,麵對這些異族人,僅僅是一次勝利就這樣高興了?


    朱棣現在可是壓著他們打,正是氣勢正盛的時候。


    後人……


    他每次想到未來,就不可抑製的產生一些不好的預感。


    這些情況斷不會再明朝鼎盛之期出現,那麽水幕上的這個“寧遠之戰”,又是什麽時候呢?


    朱棣緊皺眉頭,心中滿是疑惑與不甘。


    看著後金人的裝束,他心中有著不好的預感。明朝是自己的父皇反元恢複華夏自己人的天下,可不要告訴他,最後明朝又是敗在了異族人的手中。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朱元璋的位麵。


    他看著這個血肉紛飛的勝利,一邊為後人高興,一邊又滿是對外邦人的不悅。


    他辛苦驅逐了蒙元大軍,恢複大統,什麽時候又輪到這個叫後金的來攻奪了?


    但已成既定的曆史是無法改變的,他們也隻能在自己的位麵進行改變。


    至少,這場戰役的勝利,讓紅夷大炮和“萬人敵”炸彈聲名遠揚。


    玉不識對這段內容也是講得有些累,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她也隻能盡力給出信息量。


    明朝到最後的無力迴天,是多方因素交織下造成的,隻靠先進厲害的火器和軍隊、眾誌成城的決心隻能帶來一時的勝利,而無法挽迴整體的傾頹。


    崇禎殉國,也算是為明朝的滅亡衝上了一個高度。


    這位漢人最後的一個皇帝,給了大明朝最後的體麵。


    玉不識一邊講著,一邊胡亂地想著。想著崇禎吊死煤山,想著宦官王承恩忠義殉國。


    【說迴明朝的神機營——


    明朝的火器種類繁多,神機營戰術先進,但在明末時期開始走向沒落。明末社會動蕩,經濟混亂、饑荒遍地、暴亂頻發,朝廷更加沒有精力和財力顧及武器裝備的迭代更新。更有一些武官見明朝大勢已去,紛紛攜帶火器裝備投靠了滿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螢火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螢火流並收藏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