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海外之地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 作者:螢火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看著水幕,看著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這個鄭和,就是叫做馬三保的那個?還是個宦官?你還給了他這麽大的權利?”
朱棣頂著朱元璋的目光,點了點頭。
“他現在應該在你麾下了吧?”
朱元璋也不是想要做什麽,天女都對此人讚譽有加,他想做什麽也隻會是無用功。這也是早就試驗出來的。
——凡是被天幕點到名字的,除了金光強身健體的獎勵,還會在周邊形成一個隱形的護盾,一旦遇到因天幕和未來而產生的惡意,就會激發護主。
——認識到這一點的,還抓了不少心懷鬼胎的人。
——也不知道這個認定是怎麽形成的,就像內心不認同自己是中原人的,就會失去看見天幕的能力,真的很神奇。
係統對此表示:一切都是唯心而已。
說迴當下的話題。
朱元璋對太監一直多有防範和限製,禁止幹政是基礎,還有人數的控製,俸祿和品級的限製,特權的剝奪等,為的,就是限製太監的權力。
結果朱棣這小子倒好,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礎,朱棣隨手提拔一個鄭和,想來他對於宦官的設想和政策一定有了鬆動。
不是他對鄭和有什麽意見,應該說不是所有宦官都是鄭和,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個“明成祖”,能夠壓下宦官幹政的影響,而且鄭和這樣的人才,就是尋常人家中,也是不多見的。
想到這裏,朱元璋就有些苦惱。
加上朱棣也還有開海禁的先例在,他重用宦官,更是讓他看得很不爽。
朱棣能怎麽辦呢,還不是隻能安分縮在朱標身後,默默承受著來自自家頂頭父皇的眼風。
唉,要是母後在這裏就好了,單太子大哥一人,感覺還是不夠安全啊。
青年朱棣有些苦惱地想,他總覺得“明成祖朱棣”還會給他帶來大坑。他真的很希望他的預感不要成真!
這個時候,天幕上又是一陣圖麵變換。
【鄭和的航海,始於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止於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在這二十八年時間裏,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遠航西洋,曆經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他帶領船隊,穿越了印度洋的驚濤駭浪,抵達了非洲東海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各國進行了友好交往,展示了華夏的富強與文明,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敬意。鄭和航海之後,印度洋地區的許多國家與中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關係,貿易往來不斷。這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此外,鄭和的航海還對非洲產生了重要影響。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如摩加迪沙、奔巴、馬林迪等,與華夏建立了緊密的聯係。這些國家不僅向華夏輸出了大量的香料、珍寶等物資,也引進了華夏的文化、技術。可以說,鄭和的航海為非洲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他的航行,因著規模龐大,耗資更是巨大,但也是收獲滿滿。】
先是一大段套話,玉不識也是以前做題習慣了,寫稿子時總是忍不住添上幾筆意義和作用。
不過,她也知道這些內容沒什麽意思,話題很快切換到海外豐饒的地產上。
天幕上出現的就是相關的一幅幅畫麵。其中有著高大的樹木,藤蔓垂落,宛若神話奇境;也有形形色色的植物果實,大大小小,形態各異;還有各種或粗獷或精美的手工藝品,其質地和樣式前所未見;更讓他們心折的,是那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蘊含著數不清的金銀礦石。
【張騫出使西域,帶迴來數不清的種子,大大豐富了我們的餐桌,那句“老祖宗嚴選,值得信賴”更是奉為圭臬。
那麽這個時候,海外還有什麽呢?】
【土地是最基礎的,還有經過曆代改良一直是我們餐桌上常客的番茄,還有能飽腹的土豆、番薯、玉米,一直到了明朝中晚期才被眾人所知所用。】
還有一些資料,玉不識就直接在她那邊的直播屏上投放出來。
各個朝代的人對這段內容皆是滿是熱情,記錄的小吏更是恨不得立馬抄錄下所有的內容。
“能飽腹嗎?”
各個皇帝都心動了。
人口數量和吃食問題一直是壓在他們心頭的重擔,現在看見被天幕肯定的作物,當然是想要的。
天幕也極為貼合他們的心意,不僅放出了作物的名單,還標注上了外形、味道和產地等信息。
他們對照著之前釋出的世界地圖,心中滿是豪情壯誌。
玉不識也是見好就收,這次直播的主題是“指南針”,現在已經偏離不少了,也就是係統忍耐和默認,她才敢這樣造作。
反正先打下一個引子,後麵應該也還會再提到的。
總之,重視起海上的權力就好,他們可比她專業不少,她隻要把信息給出去就好。清朝的閉關鎖國,真的禍害很大啊!
【多出去看看吧。指南針的發明,就是為了給我們指引方向,可不要埋沒了它啊!】
玉不識這樣淺顯直白的暗示,大家也都是清楚的。
“海外很重要啊……”
“應該是大家都在爭,我們不爭,就落後了。”
李世民看得清楚,心下也是有所猜測。
前麵印刷術也提到過“華夏”之外的地方,這樣強調,後世是吃過虧嗎?
既然天女都這般說了,他們也不會一直無動於衷,總會有所行動。
隻是航海一事也不是一時之功,還得慢慢來。
玉不識輕咳一聲,直播屏上畫麵一轉,迴到了一開始的主題——各種樣式的指南針以及其製作方法。
【最後我們說迴指南針。
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對地理大發現和海上貿易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便是現在,我們也在一代代革新中依舊在生活中應用著“指南針”,當然,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發展到了“電子羅盤”。】
“這個鄭和,就是叫做馬三保的那個?還是個宦官?你還給了他這麽大的權利?”
朱棣頂著朱元璋的目光,點了點頭。
“他現在應該在你麾下了吧?”
朱元璋也不是想要做什麽,天女都對此人讚譽有加,他想做什麽也隻會是無用功。這也是早就試驗出來的。
——凡是被天幕點到名字的,除了金光強身健體的獎勵,還會在周邊形成一個隱形的護盾,一旦遇到因天幕和未來而產生的惡意,就會激發護主。
——認識到這一點的,還抓了不少心懷鬼胎的人。
——也不知道這個認定是怎麽形成的,就像內心不認同自己是中原人的,就會失去看見天幕的能力,真的很神奇。
係統對此表示:一切都是唯心而已。
說迴當下的話題。
朱元璋對太監一直多有防範和限製,禁止幹政是基礎,還有人數的控製,俸祿和品級的限製,特權的剝奪等,為的,就是限製太監的權力。
結果朱棣這小子倒好,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礎,朱棣隨手提拔一個鄭和,想來他對於宦官的設想和政策一定有了鬆動。
不是他對鄭和有什麽意見,應該說不是所有宦官都是鄭和,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個“明成祖”,能夠壓下宦官幹政的影響,而且鄭和這樣的人才,就是尋常人家中,也是不多見的。
想到這裏,朱元璋就有些苦惱。
加上朱棣也還有開海禁的先例在,他重用宦官,更是讓他看得很不爽。
朱棣能怎麽辦呢,還不是隻能安分縮在朱標身後,默默承受著來自自家頂頭父皇的眼風。
唉,要是母後在這裏就好了,單太子大哥一人,感覺還是不夠安全啊。
青年朱棣有些苦惱地想,他總覺得“明成祖朱棣”還會給他帶來大坑。他真的很希望他的預感不要成真!
這個時候,天幕上又是一陣圖麵變換。
【鄭和的航海,始於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止於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在這二十八年時間裏,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遠航西洋,曆經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他帶領船隊,穿越了印度洋的驚濤駭浪,抵達了非洲東海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與各國進行了友好交往,展示了華夏的富強與文明,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敬意。鄭和航海之後,印度洋地區的許多國家與中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關係,貿易往來不斷。這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此外,鄭和的航海還對非洲產生了重要影響。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如摩加迪沙、奔巴、馬林迪等,與華夏建立了緊密的聯係。這些國家不僅向華夏輸出了大量的香料、珍寶等物資,也引進了華夏的文化、技術。可以說,鄭和的航海為非洲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他的航行,因著規模龐大,耗資更是巨大,但也是收獲滿滿。】
先是一大段套話,玉不識也是以前做題習慣了,寫稿子時總是忍不住添上幾筆意義和作用。
不過,她也知道這些內容沒什麽意思,話題很快切換到海外豐饒的地產上。
天幕上出現的就是相關的一幅幅畫麵。其中有著高大的樹木,藤蔓垂落,宛若神話奇境;也有形形色色的植物果實,大大小小,形態各異;還有各種或粗獷或精美的手工藝品,其質地和樣式前所未見;更讓他們心折的,是那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蘊含著數不清的金銀礦石。
【張騫出使西域,帶迴來數不清的種子,大大豐富了我們的餐桌,那句“老祖宗嚴選,值得信賴”更是奉為圭臬。
那麽這個時候,海外還有什麽呢?】
【土地是最基礎的,還有經過曆代改良一直是我們餐桌上常客的番茄,還有能飽腹的土豆、番薯、玉米,一直到了明朝中晚期才被眾人所知所用。】
還有一些資料,玉不識就直接在她那邊的直播屏上投放出來。
各個朝代的人對這段內容皆是滿是熱情,記錄的小吏更是恨不得立馬抄錄下所有的內容。
“能飽腹嗎?”
各個皇帝都心動了。
人口數量和吃食問題一直是壓在他們心頭的重擔,現在看見被天幕肯定的作物,當然是想要的。
天幕也極為貼合他們的心意,不僅放出了作物的名單,還標注上了外形、味道和產地等信息。
他們對照著之前釋出的世界地圖,心中滿是豪情壯誌。
玉不識也是見好就收,這次直播的主題是“指南針”,現在已經偏離不少了,也就是係統忍耐和默認,她才敢這樣造作。
反正先打下一個引子,後麵應該也還會再提到的。
總之,重視起海上的權力就好,他們可比她專業不少,她隻要把信息給出去就好。清朝的閉關鎖國,真的禍害很大啊!
【多出去看看吧。指南針的發明,就是為了給我們指引方向,可不要埋沒了它啊!】
玉不識這樣淺顯直白的暗示,大家也都是清楚的。
“海外很重要啊……”
“應該是大家都在爭,我們不爭,就落後了。”
李世民看得清楚,心下也是有所猜測。
前麵印刷術也提到過“華夏”之外的地方,這樣強調,後世是吃過虧嗎?
既然天女都這般說了,他們也不會一直無動於衷,總會有所行動。
隻是航海一事也不是一時之功,還得慢慢來。
玉不識輕咳一聲,直播屏上畫麵一轉,迴到了一開始的主題——各種樣式的指南針以及其製作方法。
【最後我們說迴指南針。
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對地理大發現和海上貿易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便是現在,我們也在一代代革新中依舊在生活中應用著“指南針”,當然,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發展到了“電子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