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法倒是有趣。”


    聽見後麵的那句話,趙匡胤先是愣了一愣,然後有些想笑。


    這對比,哎……


    嘴角忍不住想要上揚。


    前麵明朝吹得那麽厲害,現在不也還是子孫不孝?


    同樣是推廣作物,他的後代把占城稻成功推出去了,甚至記載中也多有描述,然後現在講的紅薯,被清朝摘了桃子,若真的是各個朝代一起看的,那明朝的人怕是真的要嘔死了吧?


    隻是有些東西天幕沒有介紹,所以他還是處於一種未知的狀態,那就是北宋皇帝並不是他的後代,而且除了靖康之難這個令人鬱憤難平的“大殺器”外,這宋真宗的人生中還有“澶淵之盟”這個稍小一點的“大殺器”,若是被趙匡胤知曉,也是足夠到能令他眼前一黑的程度。


    不過這些都還沒有被他知道,所以現在他也還能輕鬆地看其他人的笑話。


    畢竟哪怕知道朝代的更替總是會發生,但真的看見自家後麵的朝代,總還是會有一些不爽的心情在的。


    這邊的幸災樂禍也就他自己知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明朝的人確實心情很是複雜。


    朱元璋又忍不住把目光掃向早就見狀不好躲在太子身後的青年朱棣身上。


    “你躲什麽!”他看著朱棣這樣子就來氣。


    青年朱棣現在已經很自覺了,一旦被叫來一起觀看水幕,他就會緊緊跟在太子大哥身邊。


    他聽見自家父皇冷喝一聲,頗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姿態在:“您看什麽我就躲什麽。”


    朱元璋一噎,轉眼又是對上自家太子含笑的目光。


    皇後也是和他說過多次,不要太把情緒代入到小四身上,這些畢竟是未來的事情,現在一切都還不好說。但他看著“朱棣”那些後代實在是忍不住不生氣。


    看看這都是什麽事啊,這紅薯是能活命的東西,怎麽就被清朝的人摘了桃子呢?!


    這是他萬分想不通也不想忍的。


    朱標對此倒是沒什麽感覺,反正對於他們來說,水幕中的未來都不會是定數,他已經開始計劃起如何獲取這紅薯的種子了。


    不過,還有一點也還是讓他有些在意——


    雍正實行的攤丁入畝嗎……


    這是動了稅法嗎?這個雍正也還是有魄力的。


    唐宋以來,實行的一直兩稅法。明承唐製,很多東西都有所沿用,兩稅法也是如此。


    攤丁入畝……他看著水幕自帶的名詞解釋,“丁銀並入田賦征收”嗎?現在的明朝尚未顯現中後期的弊病,但朱標也還是把這一點記了下來——說不定什麽時候就用上了呢?


    【不過這樣的說法也隻是說法而已,明朝末年,朝廷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更是戰爭頻發,並不是一個紅薯就能挽救得了的。】


    玉不識並沒有過多地展開講述,這些內容她打算後麵到時候出一期各朝各代的末代皇帝,到時候一起講述。畢竟,不管是南宋末年投海的幼主,還是煤山自縊的崇禎,甚至是敗家子胡亥和楊廣,都值得一講。


    不過談起這些,也確實很難讓人有愉快的心情。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實乃真言。


    【而談起紅薯的推廣,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陳振龍。


    他是誰?為什麽要說起他?——也許會有人有這樣的疑惑。


    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是誰?他又和紅薯有什麽關係——】


    被點名的陳振龍有些不可置信又有些高興地抬頭看向了天幕。


    當時天女說到紅薯,他是很高興的。


    當初他從外麵做生意時把這甘薯帶迴來,想要推廣出去,但效果不佳。這下有了天女的背書,應該能夠簡單不少吧?


    【陳振龍,約是嘉靖二十二年生人,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加之厭倦科舉,後棄儒從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並隨眾商人赴呂宋島,即今菲律賓經商。


    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薯耐旱、,生熟皆可食。在呂宋,他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且高產、適應性強,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遂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於明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密攜薯藤,不顧當時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避過出境檢查,經七晝夜航行迴到福州,渡海帶迴福州培植,一開始他是在自己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


    陳振龍一開始還有些不確定,畢竟天下之大,有同名同姓之人也是正常的,隻是因為名字是和紅薯一起出現的,所以他也抱了一絲希望。


    現在聽到後麵,他眼睛是越來越亮。


    天幕說的,可不就是他嘛!


    附近有些消息靈通的,又住得近的,也趕了過來。


    “陳小子,這天女說的是你吧?那甘薯還有沒有啊?我也想種一點!”


    此起彼伏的聲音籠罩了他,他隻是滿臉笑意,一一應下,並沒有一點因他們前後態度不同而產生什麽不好的情緒。


    這是能活命的東西,他本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從呂宋帶迴來甘薯的,他又怎麽會不答應呢?


    鄉親們想要種植,他隻會更高興。


    隻是接下來的信息讓他收斂了笑意,和接到消息趕過來的官家人對上了視線。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陳振龍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從呂宋帶迴來的朱薯,於是他促其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申報呂宋的朱薯可以救荒。


    金學曾也沒有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對待、應允進行試種,隻等收成後呈驗情況如何。


    結果也很喜人,當年的試種很成功,金學曾聞訊也是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這紅薯的出現可以說解決了閩人缺糧問題。當時的閩人都很感激金學曾推廣朱薯之德,於是將朱薯改稱金薯,也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


    陳振龍後代不忘其誌,一直走在推廣者紅薯的前列,慢慢的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華夏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


    陳振龍,也因此被稱為“甘薯之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螢火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螢火流並收藏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