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看到這裏,眉毛高高挑起。


    “征戰頻繁?這小子是幹啥呢?”


    漢武帝劉徹,這也是個已經知道的消息,反正都是他的後代,就是不知道是哪個兒子的後人了。


    劉盈雖被立為太子,但他性情仁弱,不得他喜歡,他對於下一代皇帝是誰心中也還是有些沒底。


    加上呂雉強勢,現在也就隻能這樣暫且放著。不過他向來看的開,後代的事他也隻能盡力安排好,想要一步到位,那也是不可能的。


    現在他倒是對這個漢武帝劉徹有些好奇了。


    天幕現在提到的皇帝並不多,除了一眼就能知道沒什麽看頭的那什麽趙構,再撇開清朝那三個外族皇帝,提到最多的,也就是他和秦始皇,加上和航海一事有關的明成祖朱棣。還有唐朝的皇帝在第一個詩詞主題中也多有見到,剛剛也提了一個唐太宗李世民。


    劉邦心中暗自掂量著,這幾個能夠被天女多次提到的皇帝,是有什麽講究嗎?


    他眼帶探究地看迴水幕,心中是止不住的好奇。


    劉邦想了這麽多,其實也不過是瞬息之間。


    聽到他的話,蕭何想了想,笑著答道:“以‘武’為名,想來該是武功很厲害,開疆拓土也不無可能。”


    劉邦哈哈一笑,“後人的事就讓後人操心吧,反正看起來這小子幹的還不錯。”


    那什麽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絲綢之路天女可是誇了不少話。


    就是……


    這小子是不是還喜歡求仙求長生啊,劉邦忍不住有些想要撓頭,他就不是想要這方麵的人,怎麽後代中也有像秦始皇一樣求長生的啊?


    他向來看得很開,人生一世,一輩子也就夠了。他都這個年紀了,還能打下這樣的基業,確實滿足了。


    他當年說下的話也實現了,現在也就剩下下一任皇帝選誰這個問題了。


    天幕就不能直接透露一下嗎?也省的他在這裏苦惱。


    這個時候,他選擇性地忘記了還有呂雉在一邊看著,隻能說,劉盈他確實不夠滿意和喜歡。


    【在往後發展,耬車的形製經過了不斷的改進,最終定型之後,完整的結構基本包括耬架、耬鬥和下種調節器、耬鏵。


    其中,耬架即為整體支撐部分,相當於機身;耬鬥是盛裝種子的容器,相當於現代播種機的種子箱;耬鏵是切土開溝的部件。】


    【古代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


    漢武帝對此也很滿意,他曾下令在全國範圍裏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玉不識指著係統剪輯出的耬車的演進史,最後定格在現代的播種機上。


    她在結尾說迴耬車,也給大家看了現代機械,但也沒有多說,介紹完這一組內容後,就開啟了下一個農具的介紹。


    【華夏是世界上機械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在機械方麵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動力的利用和機械結構的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


    【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一件設計很精巧的灌溉“神器”——龍骨水車。


    我們的一位“老朋友”,用他的詩詞幫我們保留了這龍骨水車的經典形象——


    蘇軾在《無錫道中賦水車》中是這樣歌詠的:


    “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


    分疇翠浪走雲陣,刺水綠針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飛沙,鼉鳴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見老翁泣,喚取阿香推雷車。”


    我們可以看出,水車這一農具在抗旱保苗中確實有著重要的作用,也通過對水車的歌詠中賞析出農民與天抗爭的精神。】


    再一次聽到自己的名字,蘇軾都有些習慣了。


    自從來到皇城趕考,他的名字被一再傳頌,更是被官家找由頭召見過。他雖然是對自己的天賦很滿意,但天幕的誇讚對他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他隻能做的更好。


    他看著自己的詩被貼在那“龍骨水車”的旁邊,上邊水流隨著機械轉動進入田地,他看著忽然有些高興。


    沒有一個有誌向的士人會不是心懷天下的。


    家國天下,他會為這水車賦詩,也能在各地做出政績,他不會輸給天幕中的那個“蘇軾”的。


    【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灌溉工具,能夠將水從低處運往高處,曾在南方水稻耕作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是一項古老的農業生產實用科技產品。


    其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也正是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反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使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


    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


    【這翻車就是從人力發展到了水力、風力,它凝結了先人的智慧,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古老的“神器”。】


    “灌溉嗎?”


    說來說去,農業都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對象。


    “農,天下之大業也”,這句話,可不是簡單說說的。


    大家看著龍骨水車不斷的工作,都很感興趣。


    “這樣看,灌溉確實簡便很多。”


    先前劉徹還在為耬車在自己一朝發明高興不已,已經下令去找這個叫“趙過”的人。現在看著這水車更是眼熱。


    這名字也好聽啊,“龍骨水車”,一聽就很襯他的名字和喜好。


    這樣想著,他大手一揚,說道:“這個也要記下來,推廣下去。”


    大臣們趕忙應下,其實這是劉徹不必說也在進行的。但陛下都吩咐了,隻會更加盡心。


    其實,對於這些農業用具,不僅朝廷極其重視,民間心思靈敏的匠人,也在仿著天幕給出的設計開始試驗。


    農業發展,可是不能等閑視之。


    更何況,這可是有著天幕背書的農具,大家的信心都還是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螢火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螢火流並收藏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