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國之本,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不是句空話——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農具的不斷演變對古代農業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它們不僅縮短了農民的勞作時間,而且提高了勞作效率。


    說到這裏我們也有一個結論,那就是農具是華夏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


    玉不識對農具的重視正好合了他們的心意,他們也期待著玉不識會給他們帶來什麽改變。


    【現在我們先來看個大概,然後再來介紹其中具體的用具發展——】


    說到這裏,玉不識神色收斂了之前的笑意,平白給人一種鄭重的感覺。


    但沒有人覺得不對勁,正如她所說,農為國之本,哪怕就是為著這個,再怎麽嚴肅也不為過。畢竟,這可是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大事,沒有人會小看它。


    【華夏古代農耕工具的演變過程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它反映了古代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技術的進步,或者,也還有一句套話——“農具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步進行並相互促進的”。


    那麽,我們就來看看——


    大約一萬多年以前,原始社會作為人類曆史上最長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經曆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在這個時候,石頭在很大程度上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人類主要使用石器作為農具,如石刀、石斧、石鏟等,它們也很好地完成了采集果子、打獵和簡單的耕種等曆史使命。


    到了夏、商、周,這一時期,我國進入了奴隸製社會,農業開始得到快速的發展,農業工具也開始出現青銅材質,如桔槔等灌溉農具,但主體材質依舊是石頭、木頭和骨頭。哪怕這個時候的人們已經懂得用草木灰以及其他一些肥料給農作物施肥,再加上青銅器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但總體上生產效率仍然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雖然玉不識剛開始講的,並不是他們想要知道的,但大家也都耐著性子聽著。


    沒有什麽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而且,聽後世人講古也是挺有意思的,更別說講古的人還是一個姑娘。


    在玉不識眼裏,她自己還是個孩子,但在古人看來,她年紀看著也不小了。其實背地裏也有很多人對她頗有微詞,不是為著什麽,單純隻是因為她的性別。不過這也隻是部分人的想法。更多人對此沒有什麽意見,本來就不是他們能夠做主的事情,想這麽多有什麽用呢?還不如把這些時間拿來做些實事,不是更好嗎?


    這些不過如大河中些微的波瀾,驚不起什麽關注,大家現在看著天幕上出現的種種或是圖片或是文字記錄,都是驚歎不已。


    “原始社會?奴隸製社會?”


    這些名詞其實還是很好懂的,問題後世人是怎麽確定這些名字和劃分依據的。


    嬴政目光淡淡,想起了玉不識對他們的評價,“封建社會”嗎……


    嬴政正沉思間,玉不識的聲音再次響起。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農耕工具發生重大變革,鐵製農具開始登上舞台,比如鐵鋤、鐵犁等,這使得農業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v字型鐵犁頭、鐵插、鐵耨等高效省力的農具,以及脫粒工具連耞,極大地提高了翻土、除草、鬆土等農事操作的效率。】


    說著,玉不識語調微揚。


    【這個連耞,是不是很眼熟?到了現在,部分農村地區依舊在使用呢!古人的智慧可真是了得,傳承了上千年的工具,它依舊在發揮著它的作用。


    等到了秦漢至隋唐五代時期,農業用具開始出現強複合型特征,變得更加多樣化和複雜化,在使用時需要一定的技術。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播種工具耬車、收割工具麥籠等,以及華夏犁和曲轅犁等。


    在宋元時期,農具更新側重於動力學的改進,例如農具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得到了改進,用來提高效率,並且根據地形地勢的不同,改變工具的部件,加強了後端生產工具的使用。據說,“水輪三事”一天加工的糧食可供一千多戶人家食用。


    至於明清時期的農具較之元代沒有太大變化,發展比較緩慢。但仍有一些重要的改進,如北方出現的露鋤、南方出現的蟲梳、除蟲滑車等,這些都反映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程度的提高。】


    嬴政看著水幕上不斷更新的圖片,神色不明。


    大家都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聞言都是滿懷欣喜。


    李斯:“恭喜陛下!有了這些東西,定能讓國內的耕種更加容易。”


    沒有人會不對這些東西動容。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其中,又是“食”最為重要。現在天幕放出來的這些工具,都是經過時間的考驗,一代代流傳下去的。想必,它們的功能都是極好的。若真的能夠研發出來,對農業生產一定會產生正向的影響。


    看了這麽多的直播,大家對玉不識的一些用詞都不陌生,甚至有些覺得還挺貼切的。


    李斯品了品“農業生產”這些後世的用語,眸光明亮::“不過哪怕這些農具再好,也還是要需要先試試,而且製造也需要人力物力……”


    旁邊就有臣子笑著接道:“丞相不必擔憂,天幕全國上下都能看到,想來接受新事物應該還是比較容易的,主要的問題就是製作。”


    李斯搖搖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觀看天幕,而且,哪怕有了官方的背書,推廣開來也並非易事。”


    嬴政一直默不作聲聽著臣屬們的討論,最後才說道:“先召集能工巧匠,打造一批試用,若果真效果非凡,朕再下令大力推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螢火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螢火流並收藏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最新章節